《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喂——?”

    听到女儿没睡醒一样的声音,电话那头的陈宝华迟疑了下。

    “你睡了?”

    听到老爹这句话,陈玉珊打了个哈欠,无力吐槽地说道。

    “爸,你打电话好歹算下时差啊……我们这边都十二点了诶。”

    陈宝华干咳了一声:“我以为你们那边只是晚上,没想到这么晚了……”

    “没事没事,有什么事情你就和我说吧,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我就睡了——”说着说着,陈玉珊忍不住又打了个哈欠。

    对于这个粗心大意、不会照顾人的老爹,她早就习惯了,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追到妈的。

    最近,她正在写毕业论文,每天工作量都很大,所以到了晚上一般都很困。

    不过相比起那些被当免费劳动力、卡毕业时间的师兄师妹们,她无疑还是幸运得多。

    说实话,米歇尔女士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莫名有点慌。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必盗,虽然这句话不一定准确,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次和她对上视线,陈玉珊都能从她眼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以至于她总怀疑她是不是对自己有超越师生友谊的企图……

    总之,为了自己的节操着想,她打定了主意,一定得快把这毕业论文写完,早点毕业早滚蛋的好。

    听到女儿困得直打哈欠,陈宝华也有些心疼。

    于是,他也就没再在电话里绕圈子,开门见山地说了。

    “我打电话过来主要就是想向你打听件事儿。”

    陈玉珊:“嗯嗯。”

    换上了严肃的语气,陈宝华继续说道:“你告诉爸,你和那个陆舟,究竟是什么关系?”

    听到这句话,缩在被子里的陈玉珊,差点没咳出声来。

    “就是……朋友啊,还能是什么。我上次不是说了吗?”

    陈宝华不相信地问:“只是朋友?”

    陈玉珊哭笑不得地说道:“爸,你到底有什么事?你直接说吧。”

    听到女儿的话,陈宝华的表情有些尴尬。

    说实话,对于笼络陆舟的这个任务,他心是拒绝的。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人,明摆着就没安好心,在打他女儿的主意。

    但没办法,这个人不是老何,而是组织部的一把手。

    虽然他很理解像陆舟这样的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但毕竟是自家闺女,而他也只有这么一个闺女。

    如果两人本来就看对眼了,那倒也就罢了,但现在看来显然不像是这回事儿……

    “……没什么,我就是想打听一下。”

    左思右想,这种卖闺女的事情,他陈宝华还是干不出来。

    他宁可自己去一趟美国,公事公办地和他聊聊回国的待遇。

    “过几天我来一趟美国,你帮我把那个姓陆的……咳,帮我把那个陆教授约出来一下,有些事情我想和他当面聊聊。”

    陈玉珊倒没想那么多,打着哈欠说道:“那行吧,有什么事情你和他当面聊,我没别的事我就睡了……”

    陈宝华点了点头:“嗯,晚安。”

    “安!”

    将手机丢在了床头柜上,陈玉珊缩进了被子里,继续睡觉。

    然而就在这时,她忽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藏在被褥下的脸颊迅速升温,飘上了两抹红霞。

    刚才满口答应下来的时候,她完全没有注意。

    这玩意儿该咋说啊?

    难道直接说“我爸想见你”?

    还是说“我想带你见我爸”?

    有毛病啊!

    睡意全无的陈玉珊,忍不住把头埋进了被褥里,恨不得用被子把自己压死。

    妈耶,这可咋办?

    ……

    清晨,陆舟准点来到了实验室中,开始今天的实验。

    在康尼的帮助下,他通过对石墨烯材分别进行了n型、p型掺杂,然后再从大量的样品中筛选出小角度的扭曲双层石墨烯进行标注,再分别放置于扫描电镜下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观察。

    他们需要寻找两个能带结构接近于零色散的能带。

    理论上,这两个能带的位置应该是确定的,分别处在相对于石墨烯狄拉克点的负掺杂和正掺杂上。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

    但如果能够找到的话,对于整个超导材料研究的帮助却是巨大的。

    不只是康尼在他的实验室里,奇里克教授也在这儿。

    为了早日完成数据的收集,也为了早日完成超导材料的研究,现在陆舟将这位有机化学方向的大牛也拉上了他的战车。

    虽然奇里克教授主要研究的并非石墨烯方向,但在听说了陆舟的项目之后,他依然表现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在听说了项目经费高达000万美元之后,他二话不说把自己手上的项目给暂停了,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投奔了进来。

    实验室,站在陆舟旁边的奇里克教授,忽然开口说道。

    “已经到十月份了。”

    正在摆弄着扫描电镜的陆舟,随口回道:“是啊。”

    奇里克:“你的反应只有‘是啊’吗?”

    摆弄扫描电镜的手微微顿了下,陆舟疑惑道:“不然呢,十月份有什么活动吗?”

    奇里克教授一脸奇怪道:“今年的诺贝尔奖,你完全都不关注吗?”

    听到这句话,陆舟叹了口气:“我亲爱的奇里克先生,如果我从现在开始就关注这东西,只怕等我变成老头子了,都别想睡一天好觉。”

    奇里克耸了耸肩,做了个无奈的表情。

    “好吧,和你讨论这个问题真是无趣,我还以为你多少会期待下。毕竟,你去年做的那个理论模型,确实不错。”

    陆舟:“这种东西还是交给时间去判断吧,诺贝尔奖并不是我做学问的理由。”

    两人正说话间,陆舟兜里的手机震了起来。

    听到了震动的声音,奇里克教授的表情有些古怪。

    一眼便看穿了奇里克教授脸上的表情,陆舟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这是不可能的……我出去接个电话。”

    奇里克教授开玩笑道:“要不就在这里接吧,万一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打来的呢?”

    “醒醒,今天才一号!”

    来电人显然不可能是诺贝尔皇家科学院,一般而言诺奖电话都是在获奖名单公布前的几分钟内打给获奖者。

    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身份,得等到四号才公布。

    更何况,陆舟心里也很清楚,一次提名便拿到诺贝尔奖的概率究竟有多小。

    接通了电话,陆舟将手机凑到耳边。

    “喂?”

    “学弟……”

    听到电话那头带着些不自然的声音,陆舟略微迟疑了下:“怎么?”

    陈玉珊小心翼翼问道:“你这个周末有时间吗?”

    陆舟一脸古怪道:“有是有……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陈玉珊腼腆地笑了笑,罕见的有些忸怩,“好久不见了,我就是想……想请你吃个饭。”

第445章 最后的会议() 
十月份,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上,洋溢着节日的气息。

    每当这个时候,这座位于波罗的海一角的城市,便会因诺贝尔奖的名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

    虽然评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的事情,但绝大多数斯德哥尔摩的市民,都为这一刻而自豪着。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并非一直都是如此。

    在那个民族主义席卷欧洲的年代,不少瑞典人曾公开抱怨甚至是批评,一个瑞典的富豪或者说学者(诺贝尔),既没有把遗产捐献给国家,也没有给斯堪的纳维亚人任何获奖的优先权,留下的不是利益,仅仅是数不尽的麻烦。

    甚至就连时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汉斯·福舍尔,都曾抱怨过诺贝尔应该把钱直接捐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而不是让他们干吃力不讨好的评奖,并且拒绝了参与研究评审细节的会议。

    所幸的是,在诺贝尔最信任的助手朗纳·索尔曼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时任瑞典国王宣布了遗嘱的生效,结束了围绕着3100万克朗的争论。

    事实证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也很少有人能有机会看到波罗的海之外的世界。

    但现在回过头看去,就算是找遍全世界,也很难找到比那3100万克朗更划算的投资。

    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因为一个奖项,而获得如此殊荣。也从来没有一位瑞典人,哪怕是瑞典的国王或者是首相,曾给他的国家或者民族留下过如此庞大且取之不尽的遗产。

    当然,伴随而来的麻烦肯定也是有的。

    尤其是对于守望了这个遗嘱一个多世纪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而言。

    随着距离十月四号越来越近,相比起越来越热闹的斯德哥尔摩,这座象牙塔中的气氛却是越来越紧张。

    按理来说,诺贝尔奖的名单在三天前就应该准备好了。

    但这一次,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却没有达成统一。

    虽然历史上也有过那么几次,因为诺贝尔委员会的意见无法达成统一,而导致公布时间推迟到十月中旬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没有理由会发生在这一届诺贝尔奖的评选上。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催促下,诺贝尔化学奖的评审委员再一次召开了会议。

    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名单,相较前两年没有人员变化,变化的只是斯诺格拉普·林瑟女士(snogerup·lse)从委员长退居二线,15年的委员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es·gtafasson)晋升委员长。

    至于其它三名院士,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彼得·布热津斯基(peter·brzezski),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奥洛夫·拉姆斯特伦(olof·rastro),以及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化学领域的大牛约翰·阿奎斯特(johan·aqvist)教授。

    在会议上,年过半百的林瑟女士,目光锐利地环视了一眼在座几位同行,语气强势地说道。

    “只剩下我们了,皇家科学院希望我们尽快做出决定,至少得赶在4号之前。”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之前,他们就应该做出决定了。

    委员长克拉斯教授点了点头。

    “正如林瑟院士所说的,我们必须做决定了,这将是最后一次会议,希望各位如果有什么观点,千万不要留在心里。”

    另外三名委员相视一眼,点了点头。

    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讨论这个问题。

    也将是今年最后一次评审会议……

    ……

    客观的来讲,诺贝尔化学奖评委的评奖思路确实很迷,17年的冷冻电镜还好说,但16年的分子机器完全是一个新颖的概念,虽然成果足够出色,但距离实用还得多久都不知道。

    比如最让人想不通的锂电池,年年预测诺奖的时候大家都会把锂电大牛古德纳夫——也就是传说中那位“足够好先生”的名字捎上,但拖了这么久,瑞典皇家科学院似乎却是把他的名字给忘掉了。

    而除了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之外,马普生物化学研究院的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教授,以及耶鲁大学遗传学教授亚瑟·霍里奇关于细胞内蛋白质折叠作用及其影响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当值得考虑的奖项。

    在此之前,这两位大牛已经获得了作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个奖项几乎百分之五十的获奖者,最终都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或者是化学奖。

    除此之外,还有最近发展势头很猛的光遗传学,以及马达蛋白等等。

    事实证明,在生物学领域,化学家确实更容易做出漂亮的成果。

    乍一看上去,生物这个大坑,似乎还挺吸引人的呢。

    当然,前提是如果是以诺贝尔奖为目标的话……

    经过了初步的意见交流之后,会议开始继续对最后的提名进行讨论。

    没有任何意外,争议的焦点,依然在“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上。

    而争论的氛围,也愈来愈激烈……

    奥洛夫“这一届无论如何我们也应该考虑下真正的化学成果了,如果诺贝尔先生知道我们将他最中意的化学奖变成了‘生物奖’,我相信他在天堂里一定不会感到高兴。”

    彼得语气激烈地强调道“但他只有24岁!甚至比劳伦斯·布拉格还要年轻!我们就不能等到他过了25岁的生日再考虑他的名字吗?”

    奥洛夫反问道“可除了他之外,在理论化学领域,还有其他更出色的成果吗?”

    彼得微微愣了下,皱眉思索了片刻之后,用迟疑的语气说道“分子动力学的研究?普林斯顿的罗伯特·卡尔教授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也很出色。”

    奥洛夫摇了摇头“我承认他的工作确实很出色,但远没有出色到出众的程度。”

    彼得抱怨道“那就颁给细胞内蛋白质的折叠!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考虑理论化学?”

    林瑟女士点了点头“我赞同彼得的观点。”

    15年那届,便是在她的主张下,将诺贝尔奖颁给了dna修复。

    而现在,她的观点和当时一样,认为应该将这个奖项颁给生物化学。

    奥洛夫反问道“既然不拘泥于研究方向,那为什么我们又一定要拘泥于获奖者的年龄?诺贝尔可没在遗嘱中说过,一定得把他的遗产分给五十多岁的老头子。”

    一直没有开口的约翰,这时候忽然插嘴道“我觉得奥洛夫院士说的有道理,而且电化学界面结构不只是电化学、理论化学领域的成就,对于计算化学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是研究计算化学方向的,坐在这里的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那个理论模型究竟是多么的优秀。

    然而诺贝尔奖评选最大的分歧也正是在这里。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方向与方向之间的距离却是越来越遥远。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想要让领域之外的学者了解尚且存在难度,更不要提横向对比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