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毫无疑问,这一切菲尔茨奖已经与她的导师无缘了。

    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陆舟,莫丽娜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表情究竟是羡慕,还是羡慕,亦或者是羡慕了……

    虽然没有得到答复,但光是看她的表情,陆舟便猜出来了个大概。

    笑了笑,没有再继续追问,陆舟岔开了话题说道。

    “看来我做了个不该问的问题,就当我什么也没说吧。”

    看着陆舟,莫丽娜神色复杂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挑战一个困难的目标之前,我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目标,”看着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的湖水,看着在湖面上低空盘旋的无人机,陆舟用轻松的口吻继续说道,“如果一上来就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挑战的目标,就算是我也没法轻松做到。”

    这句话他倒是没有说假,群构法的理论是在波利尼亚克猜想上得到完善,而最终源于他在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时,对大筛法的新的解释。

    哥德巴赫猜想这座大厦不是一日完成的,而他最终走到现在这个位置,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莫丽娜的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过了一会儿,认真地请教道:“所以,你选择的小目标是?”

    陆舟笑了笑:“孪生素数猜想。”

    莫丽娜:“……”

    这尼玛叫小目标?!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她瞬间有种将这家伙丢进湖里的冲动。

    实在是太可气了!

第370章 超导材料研究的新思路(3/3)() 
从德国返回普林斯顿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随着进入十月,新泽西州的空气已经带上了几丝凉意。在打了几个喷嚏之后,陆舟也早早地换上了他那件,除了格子衬衫之外最爱穿的风衣。

    靠在书房的办公椅上,刚刚结束手边工作的陆舟,正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漂洋过海寄来的报纸。

    在他翻开的那一页上,横着一行加了粗的标题——

    《论计算科学在前沿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人日报》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刊登了他那封信中的内容。

    当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刊登在报纸上的内容是进行过缩略的,同时对不同超算之间的区别进行了一些科普性的说明。

    将这篇报道从头看到尾,陆舟的嘴角不尽勾起了一丝笑意。

    不过没过一会儿,那笑容的背后,又不禁飘起了一丝隐忧。

    虽说他看好计算科学未来的广阔前景,但这么大张旗鼓地发展超算……让人未免不禁有些担心,会不会矫枉过正了。

    毕竟,科研经费是有限的。

    这一只碗端的高了,盛在另一只碗里的水就少了。计算化学虽然拥有广阔前景,但重视即可,大可不必一拥而上。很多实验室即使没有做计算化学的基础,一样能出成果的。

    但愿,决策者的心中有一杆称吧。

    如此想着的陆舟忽然觉得,自己以后还是尽量少发表这种意见比较好。

    即便有系统相助,他也不能保证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对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事实上他在研究中犯过的错误,走进死胡同的次数,远远超过他成功的次数。

    只不过,最后作为论文刊登在期刊上的,全部都是成功的案例罢了。

    “看来还是得学会谨言慎行,要不以后出了差错,怕是还得平白无故地背锅,”陆舟摇了摇头,将报纸收了起来。

    将空的咖啡杯拿去了厨房,当陆舟再次回到书房的时候,手机的铃声正好响了起来。

    这次依旧是国际长途,不过不是金陵大学那边打来的,而是杨旭打来的。

    电话接通之后,那边便笑着开口问道。

    “包裹收到了吗?”

    “收到了。”

    “上人人日报的感觉如何?”

    听到这句话,陆舟不禁失笑道:“这能有什么感觉?就那样吧。”

    他又不是第一次上人人日报。

    况且只是登个报纸而已,对于已经斩获无数国际大奖的他而言,也算不上什么特别的荣耀。

    停顿了片刻,陆舟继续说道:“你不给我打电话,我差不多也该打电话给你了。说起来,计算材料研究所的大楼施工进度怎么样了?”

    “地基已经打好了吧,我骑自行车去那边转过几次,不过我这个建筑外行也看不出来个什么名堂。你不是星空科技的董事长吗?这事儿问你的经理不就清楚了。”

    星空科技的分公司已经开到了沪上,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方面的监督有专人在跟进,不过,光是看那些工程进度的报告,陆舟心里还是没个底。

    “纸面上的报告终究只是纸面上的,哪里有亲眼看到的直观?你下次去的时候,记得替我拍几张照。”

    “没事我可不去那边,”杨旭笑着说道,“那边整个就一块大工地,到处都是灰。怕是这大楼建好了,没个两三年都不好搬进去。”

    陆舟:“两三年太久了,等大楼装修完了,我们最多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得搬过去了。”

    “这么急吗?”杨旭笑着说道,“化院那边的领导倒是不止一次和我说过,那栋实验楼我们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要是觉得喜欢,干脆就在那里落户得了,大不了化院再盖一栋新的。”

    “那可不行,”大概能想象到黎院长说这话的语气,陆舟笑了笑,摇头说道,“借用就是借用,该搬走还是得搬走的。我们毕竟是私立研究机构,他们是体制内的,无论关系多密切,也得有个分寸,否则对彼此都不好。”

    短时间暂住在那里没什么,但若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被人说闲话。

    若是再由此引出了那栋楼的产权是谁的?

    是否有存在国有资产对私人的利益输送?

    一系列的问题追问下来,又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这一栋楼的设备都买了,陆舟又不差这一栋实验楼的钱,没有必要为了贪这点小便宜而落人话柄。

    “好吧,你说的也对,”靠在办公椅上,杨旭忽然一拍脑袋,“对了,我差点把正事儿给忘了,今年还有新的研究安排吗?”

    陆舟想了想,开口说道:“暂时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会提前通知你。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找一些感兴趣的纵向课题或者横向课题来做。”

    实验停的太久,人心容易散。

    在没有自己的研究计划的时候,和一些企业或者其它研究单位之间搞合作研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可以积累研究经验,二来还能额外创收,可谓一举多得。

    相信以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的研发能力,只要表达出有合作研发的意向,不少企业还是非常欢迎的。

    “好的,我会留意的,”转着手中的圆珠笔,杨旭笑着说道,“说起来,老板你最近在研究什么项目?还是做理论化学方向吗?”

    “我?”陆舟微微愣了下,随即笑道,“那倒没有,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已经完成,这个方向暂时还没有足够引起我兴趣的课题。”

    杨旭:“空窗期?”

    “也不是。”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我最近在研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嗖的一声,手中的笔转飞了出去。

    啪的一声,飞出去的笔砸在了墙上。

    电话那头的杨旭,表情瞬间呆住了。

    握草?!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他虽然对数学不是很了解,但对七大千禧难题的大名还是有所耳闻的。

    见电话那头啪的一声之后便没了声音,陆舟微微皱了皱眉。

    “有什么问题吗?”

    “握草,牛逼啊老板!ns方程!”杨旭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你终于对千禧难题出手了?”

    什么叫终于出手了?

    还有这玩意儿和千禧难题又有什么关系了?

    被他这句话雷的不轻,陆舟干咳了一声,解释道。

    “千禧难题讨论的是ns方程的存在性和光滑性,我研究的是ns方程的应用中,关于等离子体的分支……”

    说到这里,陆舟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开口说道。

    “对了,合作研发项目的话,我的建议是,你可以留意一下超导材料这个方向。”

    “超导材料?”杨旭微微愣了下,皱眉道,“可是我们是做碳纳米的,对金属材料并没有研究经验……”

    “我并没有让你们更换方向的意思,我们依然做碳纳米材料。”

    停顿了片刻,陆舟搜索了片刻之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猜想:“只是我个人的预感,我觉得超导材料不一定非要从金属键中寻找。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类似于‘库珀对’的东西,没准我们也能在π键或者大π键中找到。”

    …

    (今天依然是三更,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求波月票了~~~嗯,你们的票票就是我爆发的动力!大佬们多多投票啊~~~)

第371章 先立个flag再说() 
从碳纳米材料的角度解决超导现象,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思路。

    虽然不是没有人做过这个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果。

    因此,对于这条思路究竟行不行,其实陆舟心里没个底。

    不过,反正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从猜测开始。他决定像其他大佬们一样,不管能不能行,先立个flag再说。

    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陆舟和萨拉特打了个电话,将先前和赵旭说的那番话,又和他复述了一遍。

    在听完陆舟的话之后,萨罗特睁大了眼睛:“超导材料?你为什么突然想研究这个方向?”

    陆舟:“因为觉得很有意思,不行吗?”

    萨罗特:“不,我的意思是,这个方向上的研究接近于空白,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做起。”

    陆舟:“所以呢?”

    “所以很可能只有在许多个阶段性成果之后,我们才能做出一个符合申请专利标准的成果,”萨罗特忍不住劝说道,“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做电池呢?行业正期盼着我们继续改进hs…2材料,给他们带来容量更大的电池。”

    听到这句话之后,陆舟笑了笑。

    “行业绝对没有在期盼着我们继续改进hs…2材料,事实上我们拿出的这些技术,已经足够工业界去消化一段时间了。”

    “至于专利,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不会将专利作为对你们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你只管照着这个方向去做就行了。”

    “好吧,既然您不在意亏钱的话。”萨罗特耸了耸肩,不再劝说什么。

    虽然无法理解老板的动机,但有人愿意赔钱给他做实验,这种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停顿了片刻之后,萨罗特继续说道:“其实,如果您不是很在意专利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和其他研究团队进行合作,这样能加速阶段性成果产出。就我知道的,麻省理工大学有一支研究团队也是做这个方向的,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

    陆舟:“他们的名字?”

    萨罗特:“pablo·jarillo…herrero的课题组,负责人是石墨烯领域的大牛。”

    陆舟微微皱眉,疑问道:“这种大牛会愿意和我们合作吗?”

    “这得看提出合作的人是谁,如果是我发邮件过去,他大概率不会理我,”萨罗特耸了耸肩,“但如果霍夫曼奖章得主、电化学界面结构理论模型提出者、计算材料学界第一人发邮件找他,我想他大概也不会拒绝。”

    emmmm……

    陆舟忽然觉得,虽然这家伙的说法有点奇怪,但总觉得好有道理。

    “那行吧,我会试着联系他。”

    挂断了电话,陆舟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开始借助普林斯顿大学的数据库,搜寻pablo·jarillo…herrero课题组的信息。

    学术界的圈子不大,想要知道一个人在研究什么东西也很简单,只需要调查他近期发过的大论文就可以了。

    很快,陆舟查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这个课题组关于石墨烯材料的超导性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2007年他们便在《nature》上发表过一篇关于“石墨烯中双极超电流”的论文,2014年同样是《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石墨烯量子自旋霍尔态”的研究论文,而最近一篇《nature》是关于单层范德华晶体的铁磁性以及异质结构研究,也相当的有意思。

    记下了通讯作者的邮箱之后,陆舟通过谷歌很快搜到了课题组负责人巴勃罗·赫雷罗教授的个人博客。

    从他更新的博客内容来看,正如萨罗特所说的那样,他们正在从事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关于石墨烯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性质。

    如果他们是对的,将会为关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材料学界真是牛人辈出啊。”

    心中感慨了一句,陆舟打开了邮箱,开始编辑邮件。

    【……您好,巴勃罗·赫雷罗教授,我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陆舟。在看过了您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之后,我对你们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希望与你们就石墨烯超导性质的研究展开合作。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发送了邮件之后,陆舟没有立刻关掉邮箱,而是靠在椅子上等待了一会儿。

    根据他的经验,大多数人都会用早上的时间在arxiv上追踪同行们的动态,以及检查工作邮箱,回复邮件。

    不出意外的话,那个巴勃罗·赫雷罗教授此时此刻应该正坐在电脑前,并且已经看到了他的邮件。

    事实上,陆舟猜得很准。

    大概等了五分钟,他便等到了回复。

    邮件中,只有一行字。

    【我没意见,有更具体的合作方案吗?】

    看到这封邮件,陆舟的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开始编辑回信。

    【当然……】

    ……

    合作协议达成的速度,比陆舟想象中的还要顺利。

    对于这种专利转化率较低的项目,大多数教授还是相当愿意和有实力的团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