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会的,”握着斯特拉曼会长的手,陆舟也友好地笑了笑,用风趣的口吻继续说道,“哪怕是为了沿途波澜壮阔的风景,我也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与斯特拉曼会长告别之后,陆舟拖着行李箱,通过候机大厅,一路登上了飞机。
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最终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这次回来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陆舟难得地体验了一回那慢悠悠的小火车。
一路辗转到了那熟悉的普林斯顿小镇,迎接他的,自然是他的学生们。
为了庆祝他的霍尔夫奖章,在哈迪的提议下,一群年轻人们在陆舟的小屋前开起了派对。
不过,这次派对上的食物,不是哈迪那自称正宗的巴西烤肉了,而是华国路边摊美食之一——烤串。
出国这么久了,陆舟还是头一回,在国外体验了一把撸串的感觉。
唯一遗憾的就是,冰箱里没有啤酒,只有水果味儿的香槟,那种感觉还是不够正宗。
坐在草坪上,撸着串的时候,陆舟不禁想起了201的三个小伙伴们。
毕业之后生活的轨迹没了交集,平时也基本上没了联系,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就在这时,嬉皮笑脸的哈迪,拿着一支香槟走了过来。
“教授,我可以采访下您吗?”
陆舟随口道:“如果是正常的问题。”
“放心,肯定是正常的问题。”清了清嗓子,哈迪开口说道,“请问,以数学家的身份获得化学界的荣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陆舟想了想,说:“大概……是一种你这辈子都体会不到的体验。”
“噢,教授,你这么说实在是太伤人了,我好歹也是您的首席弟子之一,”哈迪一脸很受打击的表情,痛心疾首地说道,“您就不能对我更有信心一点吗?”
看着表面很受打击、其实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的哈迪,陆舟实在是有些心痛。
倒不是替这个傻孩子心痛,而是替他自己。
当时自己究竟是看上了这家伙哪一个优点,才给这家伙发了offer?
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他……
派对进行到了后半段,刚谈上新女友的罗师兄,终于姗姗来迟。
只不过这次他倒是没有带女朋友过来,取而代之的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经过数个月的努力,在魏文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那篇《关于有限维希尔伯特空间q…畸变谐振子偶相干态的研究》的论文,最终被《phs…toda》期刊接受,并且将于半年内登刊。
这本期刊算是一本综合性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只有4。,但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尤其是理论物理领域的博士,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况且影响因子并非衡量期刊学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他的老板威滕偶尔也会在《phs…toda》上“灌水”。
等这篇论文登刊之后,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初他就可以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实在是太感谢你了,你简直是我的救星!”在派对上一见面,罗文轩找到了陆舟,激动地双手抱住了他的肩膀,“改天我一定得请你喝一杯!”
“你没必要感谢我,帮上你的是魏文,”陆舟退后了半步,笑着说道,“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请我喝一杯的话,我也不会反对。”
“其实我没帮上很大忙,”魏文轻咳了一声,似乎是很不习惯别人这么吹捧他,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顶多只是负责一些计算方面的工作,倒是我的名字挂在论文上,真的合适吗?”
“不不不,‘仅仅是计算上的工作’,这句话我可不认同,”罗师兄摇头道,“数学物理的根本就是对物理问题研究其数学解法,你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如果没有你的帮助,也许这篇论文得等到年底才能完成。”
见罗师兄如此坦诚地承认自己在数学上的不足,陆舟叹了口气,忍不住吐槽道:“老唐听到你说这句话会心痛的,你真的是搞应用数学出身的吗?”
这家伙到底是怎么拿到普林斯顿的offer的?
而且还是威滕这种大牛的offer。
听到陆舟这句话,罗师兄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厚着脸皮笑了起来。
“没事儿,老唐有心理准备,他以前就没少训过我。”
陆舟:“……”
……
次日清晨,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陆舟,并没有立刻开始自己的研究,而是找到了爱德华·威滕教授,打算咨询一些事情。
仿星器的设计者莱曼·斯皮策曾经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过不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最早的仿星器概念正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诞生的。
按照常理来说,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多少应该会留下一些线索才对。
“恭喜你,霍夫曼奖章可是个了不起的荣誉,”看着出现在门口的陆舟,爱德华·威滕笑了笑说道,“德国之行感觉如何?见到法尔廷斯那个老家伙了吗?”
“见到是见到了,但我总感觉,他不怎么喜欢我。”陆舟无奈道。
爱德华·威滕哈哈笑了笑,“请不要介意,那个老头对谁都是这样,就算是和他关系向来不错的德利涅,也经常受不了他这点。不过听你这么说,我反倒是放心了……看来他的身体应该还算不错,至少还有那个力气损人。”
“我不介意,”陆舟耸了耸肩,停顿了片刻之后,继续说道,“事实上,这次去德国,我不仅仅是待在柏林,还去了一趟格赖夫斯瓦尔德。”
“格赖夫斯瓦尔德?”听到这个地名,威滕的眉毛顿时感兴趣地挑起,立刻猜到了陆舟的目的地在哪,“你去了螺旋石7…x实验室?”
“是的,”陆舟点了点头,“克利青教授带我参观了那里的螺旋石7…x仿星器,不只是如此,我非常幸运地看到了试验现场。”
“你确实很幸运,这两年我去过欧洲五次,有两次是去德国。然而我每一次过去,都完美地错过了螺旋石7…x的实验,尤其是16年那次。”说起这件事,威滕教授的脸上一副遗憾的表情。
对他的遗憾爱莫能助,陆舟轻咳了声,说出来自己前来拜访他的目的。
“关于仿星器,我希望向您打听一件事情。”
威滕和颜悦色道:“什么事情?”
陆舟:“关于莱曼·斯皮策的手稿……”
第367章 燧石图书馆是个充满宝藏的地方(3/3)()
有些东西虽然是公开的资料,但那些东西毕竟是别人整理过的。
陆舟希望看到的是莱曼·斯皮策在设计仿星器之初,对仿星器的最初设想。
同时,也是以一名纯粹的物理学家的视角,设出的理论模型。
“莱曼·斯皮策的手稿?”爱德华·威滕摸了摸下巴,思索了片刻,“我还真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我记得他在最后有将手稿捐献给高等研究院,这些东西在千禧年之初被转赠给了燧石图书馆保存。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应该能在燧石图书馆的藏书室找到。”
陆舟:“在燧石图书馆吗?谢谢了。”
“不客气,”威滕笑了笑,继续说道,“其实,如果你对仿星器感兴趣的话,为什么不考虑去相关的研究机构访问交流?现在普林斯顿已经没有人在研究这个东西,反倒是斯坦福和麻省理工,以及加州理工,对这东西研究的比较多。”
陆舟:“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考虑,但在此之前,我得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可控核聚变这个概念太大了,虽然笼统的描述只是五个字,但涉及到的研究项目,光是项目的名称都不下五页纸。
从某种意义上,陆舟希望借阅莱曼·斯皮策手稿的原因之一,便是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听完陆舟的话之后,威滕喝了口咖啡,笑着说道:“祝你能找到你想要找的东西。”
“借你吉言。”
笑着留下了这句话之后,陆舟便与威滕告辞,一刻也不停地向高等研究院的外面走去。
……
在学术界有这么一类学者,他们在从事严谨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于一般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的第一想法绝非倾向于从专业的角度去证明这件事的不可能,而是会试着从科学的角度赋予幻想以现实的意义。
莱曼·斯皮策,便是这样的人。
而除了他之外,提出戴森球概念的弗里曼·戴森,以及提出太空电梯概念的齐奥尔科夫斯基,都可以归于此列中。
相比起后两者,莱曼·斯皮策明显算不上出名,然而却没有人能忽视他在物理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的影响力。
因为最早便是他提出把望远镜放入太空以消除地球大气层遮蔽效应的建议,而这在后来促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诞生。
为了纪念他,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st)望远镜,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告别了威滕之后,陆舟前往了燧石图书馆的藏书区,找到了这里的图书管理员。
负责管理这里藏书的,是一个看上去性情有些刻板以及古怪的老头。
在普林斯顿虽然经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怪人,但像这样将睡袍当成工作服,穿到图书馆里的神秘主义者,着实相当罕见。
尤其是那浑浊的双眼,让人不禁怀疑他是不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究竟还能不能听见别人说的话。
然而令陆舟惊讶的是,当这位老人在听完了他的来意之后,不但没有任何痴呆的反应,甚至很快便轻车熟路地来到了一座两人高的书架旁,借助梯子从上面取下了一本封面扎着牛皮的厚厚的笔记。
回到了原木制的柜台旁边,老头板着脸,将手中的笔记本递向了陆舟。
“这是你要的东西。”
“谢谢。”
陆舟感谢了一声,伸手去接那本手稿。
然而,那个老头并没有令他如愿,就像是在钓鱼一样,伸出去的手瞬间又以夸张的速度缩了回去。
陆舟:???
无动于衷地板着脸,那老头干枯的手重新伸了过来。
“这是文明的财富,请你妥善保管。”
看样子,他只是打算给自己一句忠告。
然而这时陆舟注意到,老人家握着笔记本的手一直在抖,就像是伺机而动一样。
“我知道了……现在可以把它给我了吗?”一脸古怪地看着面前的老头,陆舟没有伸手去接笔记本。
总感觉是老头,是在故意逗他玩一样。
见陆舟没有上当,老头的眼中闪过一丝没能得逞的失望,轻轻咳嗽了一声,继续板着脸说道。
“当然可以……但在此之前,你必须宣誓,借走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还回来的时候它依然是什么样子。”
陆舟竖起了三根指头。
“我发誓……”
“不是对我发誓,”老头从旁边取出一本不知从哪里买来的圣经,严肃地看着陆舟,“你必须对它发誓。”
看着那本圣经,陆舟满脸的无奈。
让一个无神论者对这玩意儿发誓有什么用?
还不如给他一本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者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还能稍微显得庄重一点。
不过,为了节省时间,陆舟并没有废话那么多,还是依着他说的那样,将手放在了那本圣经的十字架上,用诚实地语气说道。
“我保证,借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回来的时候它依然是什么样子。”
虽然对陆舟不够庄重的态度有些不太满意,但在他完成了这个古怪的仪式之后,老头还是勉强地点了点头,将这本手稿交到了他的手上。
“希望你记住自己的承诺。”
“我会的。”
一刻也不停留,接过了手稿之后,陆舟立刻向旁边的阅读室走去……
……
由于时间已经赋予了它文物的属性,即便是从燧石图书馆借走了这本书,陆舟也不能将手稿真正带出图书馆,只能在藏书区的阅读室进行翻阅。
若是一些上百年历史的文献,在借阅之前甚至还得通过相关资格的考核,以及戴上专门的手套。
不过这份笔记相对来说倒还算是比较“新”,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将它摊开在桌上,陆舟从第一页开始,仔细研究了起来。
想要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并不容易,莱曼·斯皮策的笔记就和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样,字迹潦草的同时,还夹杂着一些意义不明的简笔画。
也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写下那份遗嘱,把自己的手稿全部捐赠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陆舟觉得,若是换成了自己,他肯定不会容许这种“意义不明”的东西留在世上……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陆舟将它从头看到了尾。
虽然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不过看完了之后,他还是感觉受益匪浅。
尤其是对于完成仿星器最终设想的前置技术,莱曼·斯皮策的判断,和他自己总结出的结论基本上吻合的。
“……难以想象,这竟然是六十年前的东西。”合上了这本陈旧的手稿,陆舟不由轻声感慨,给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评价。
哪怕是放在现在,将这笔记中的思想和对仿星器的设计理念提炼出来,依然可以得到一篇学术价值不小的论文。
当然,这都过去六十年了,这个工作肯定已经有人做过了。
将手稿放在一边,看着整理在笔记本上的内容,陆舟陷入了思考。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无论是它本身的意义还是背后所蕴藏着的广阔前景,都足够引起他的兴趣。
然而问题是,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是更接近常温的超导材料?
亦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去研究“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运动规律”?
前两者是应用层面,后者则是理论层面,无论是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