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往常一样,沃伦在工作之前给自己泡上了一杯提神的黑咖啡,然后打开了自己的工作邮箱,收取了通过技术编辑审核的论文。

    看着那一封封邮件,他不禁有些头皮发麻。

    “我觉得技术部应该给我们的办公软件开发一些新功能。。”

    “比如?”正在处理着手上工作的贝洛克随口问道。

    沃伦说着气话道:“比如在将论文送到我们这里之前,对投稿人过往投稿记录的累积影响因子、研究机构学术排名计算算权重值,然后进行排序。”

    贝洛克笑着说道:“这是个好主意,不过这对那些不出名的投稿者似乎有些不公平。”

    “有什么关系?我们是《科学》,难道不应该用更科学一点的方法来筛选我们的稿件吗?”一边毫不留情地将一论文拖进了回收站,沃伦一边吐槽道,“有些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

    毙掉了一篇论文,很快打开了下一篇。

    看到标题的瞬间,沃伦顿时忍不住在心中狠狠吐槽了一句。

    又是锂硫电池!

    上一篇也是,宣称自己解决了穿梭效应,只不过是研究固态电解质的。说实话,固态电解质这个方向没什么毛病,但论文中的一些错误,明显到就算是他这个没有审稿能力的编辑也能看出来。。。

    最近这类论文他都快看吐了。

    下意识地往投稿人和所在研究机构看去,就在沃伦寻思着自己到底应该在这篇论文上浪费几分钟的时候,忽然他愣了下。

    只见投稿人的名字似乎有些眼熟……

    再往研究机构看去,只见上面填着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克化学实验室。

    紧接着沃伦发现了一件更惊讶的事情。

    投稿的论文不只是一篇,而是两篇……

    沃伦默默地看向了搁在办公桌角的日历。

    记得上一次《科学》对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改性pds材料论文进行“highlights”才过去了半年,他无法相信,仅仅半年的时间,便足以再写一篇与“改性pds材料”同等水平的论文。

    解决了锂枝晶问题之后又解决了穿梭效应?

    这也太夸张了!

    不过陆舟的学术声誉摆在那里,沃伦还是对这篇论文拿出了足够程度的重视,一行一行地认真研读了起来。

    然后,他便犯了难。

    到了午休时间,坐在隔壁办公桌的贝洛克站起身来,正准备去解决下午餐的问题。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旁边的同事,正眉头紧锁的盯着屏幕,没有丝毫离开座位的意思。出于好奇,他便走了过去,站在沃伦的背后看了几眼。

    “陆舟?那个普林斯顿的教授?”

    沃伦一丝不苟地看着论文,随口回道:“是的,我觉得普林斯顿大概不会有第二个名字念起来这么怪的教授……”

    贝洛克语气带着几分诧异:“难以置信,这才过了半年……而且还是两篇稿件一起投?”

    “而且还是锂硫电池,显然他有搞了一个大动作,”盯着电脑屏幕的,沃伦伤脑筋地转者手中的圆珠笔,“两篇论文,一篇论文是关于空心碳球比表面积和孔径对多硫化合物扩散速率的影响研究,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hs…空心碳球材料的研究,两篇论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于应用……怎么办?”

    贝洛克迟疑了下,说道:“我觉得陆教授的学术声誉还是可以信赖的,不如把是否有资格登刊的问题,交给审稿人去判断?”

    沃伦头疼道:“我知道,但问题是,这个审稿人是谁?”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贝洛克的脸上也浮现了一丝难色。

    “关于hs…的空心碳球材料的论文还好说,很多做碳纳米材料方向的教授都有审稿能力,可是这另一篇论文……”想了想,他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找数学教授呢,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人不多。找有机合成领域的大牛呢,能看得懂陆舟论文的人又少之又少。

    在有机材料这个不大不小的圈子里,做碳纳米材料的人很多,做空心碳球的研究团队也不少,但做计算材料的……说实话,实在是太少了。

    很多人做到最后都改行当了码农,年薪也翻了一倍不止。而那些不忘初心坚持下来的人里面,能做成大牛的也少之又少。

    因为奇迹一般诞生的改性pds材料,陆舟已经被那些做计算材料的同行们捧成了上帝,都指望着他像大卫·肖拯救计算化学一样拯救他们。

    要说从这些人里面找一个有资格给陆舟审稿的教授,还真难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思忖了片刻之后,贝洛克试着提议道:“要不还是联系巴旺迪教授?”

    “可他是研究碳纳米方向的吗?”沃伦皱眉道,“而且我听说最近他很忙,已经推掉了很多期刊的审稿邀请。”

    “但他已经两次担任过陆教授的审稿人,只有他对他的论文比较了解。”贝洛克说道,“还是说,你有更好的人选。”

    “那就写信再麻烦他一次吧。”犹豫了片刻,沃伦立刻做出了决定,将两篇论文拖进了用来存放重要稿件的文件夹。

    关于这两篇论文是否有资格登刊,从一开始他便没有怀疑过。

    如果穿梭效应真的能够被这种hs…材料遏制,这项成果毫无疑问将是开创性的。

    刊登在《科学》上,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第320章 在学术界,想法是最不值钱的() 
这段时间里,陆舟一直都有在关注同行们的动向。

    在arxiv网站上,关于空心碳球与硫单质混合复合材料的论文整体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虽然生物和化学这些偏向工科的领域,一个创新的想法并不是决定性的重要,因此学者们将论文投稿在arxiv上占坑的热情,也远不如纯粹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这三个方向,但这种词条增长的趋势,还是直观地反映出了学术界的风向。

    与此同时,通过专业的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也能明显的发现,最近关于空心碳球的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不过相比之下,这些成果并不具备hs…1那样的开创性。

    当然,也不排除各大研究机构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更大的野心,把阶段性的成果压在手上没有发表,正秘而不宣地憋着大招。

    毕竟像是优美科、日亚化学这样的企业,虽然很乐意在专利授权成本低于违法成本的情况下与陆舟展开合作,但显然还是更热衷于将专利权握在自己的手上。

    从上次与卡罗迪特的会面,陆舟便看出了些端倪。想都不用想,比利时的实验室肯定已经开足了马力,准备抢下这个高地。

    如果是这样的话,陆舟就得加快速度了。

    ……

    三月中旬,从《科学》那边收到了过稿的回信之后,陆舟和远在金陵的杨旭约了个时间,开了个简短的视频会议,商讨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会议开始之前,陆舟将hs…1的相关资料发到了杨旭的工作邮箱里,其中有已经投稿期刊发表的数据,也有暂时还没公开的。

    也正是因此,视频通话一开始,杨旭立刻便问道:“你和我发的邮件里面是?”

    陆舟言简意赅说道:“新的实验计划,相关的资料都在邮件里,样品不久之后也会寄到。简单来讲,我需要你帮我尝试寻找能够稳定合成hs…1材料的方法。”

    萨罗特的实验室中制得hs…1材料的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偶然性。甚至在严格意义上来讲,hs…1只是反应中的副产物,通过离心分离以及进一步提纯才得到。

    哪怕不考虑hs…1材料本身有限的工业应用前景,就冲着这低效的生产方法,也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除非有人愿意为了一块锂电池支付数十万美元,并再花一笔不菲的费用去处理成堆的废料,从经继续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促使hs…1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进制备方式,压缩生产成本。另一条便是,改进材料本身。

    有着hs…1作为参考,沿着现有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找到更合适与硫单质进行混合的hs…2甚至是hs…并不是很难。

    综合这些原因,陆舟在为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制定研究方向的时候,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hs…1材料的工艺改进,一个是对hs…1材料本身的改进。

    他对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的要求和萨罗特实验室的要求不同,后者是为了完成系统任务研究那个拓扑折叠的笼状分子。

    而前者则是着眼于现实,即解决穿梭效应。

    这是新能源行业的需要,也是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需要。无论是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还是对华国能源局的承诺,陆舟都会在这方面努力下。

    杨旭伤脑筋地说道:“你给我出了个难题。”

    陆舟笑了笑说:“我相信你能做到。”

    杨旭:“除了模糊的方向之外,有更具体点的思路吗?”

    陆舟想了想,说:“思路到是有一点,我说你记一下,就不再另外发邮件了。”

    杨旭认真点头,拿出了纸笔。

    陆舟喝了口水,继续说道:“葡萄糖。”

    两人之间沉默了大概半分钟。

    杨旭愣了下:“……葡萄糖?”

    陆舟点了点头:“没错,在具体点,将前驱体从聚苯胺和聚吡咯的共聚物改成葡萄糖。”

    这是他和萨罗特讨论出来的结果,至于是怎么讨论出来的,自然是经过了大量的计算和实验以及一些必不可少的“科学直觉”。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靠谱,但比起“试错法”来说,至少还是有一些理论依据的。

    虽然这些理论,还有待证实。

    不过听在杨旭的耳中,却是让他的眉头狠狠抽搐了下。

    “没了?”

    陆舟摊开了手,用肯定的语气说道:“没了,就这些。”

    难怪不用发邮件,就这点内容确实没那个必要。

    杨旭在心中吐槽一句,收起了桌上的纸笔。

    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类似的研究不只是我们在做,据我了解的就有比利时的优美科,以及日亚化学。我们是在和国际上的化工巨头竞争,我知道任务很艰巨,但我希望你能克服一下。”

    杨旭忍不住说道:“如果这真的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向,当时你不应该在研讨会上说出来。”

    陆舟做了个无奈的表情:“当时的情况有点特殊,而且我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耿直地把研讨会上讨论的内容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

    还有一句话陆舟没说。

    最让他没想到的是,被公开了也就罢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都当真了……

    ……

    空心碳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而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方向,从来不缺走同一条路的竞争者。

    在学术界,光是一个新颖的想法,是不值钱的。

    除了优美科、日亚化学这些国际化工巨头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机构在做着类似的研究。其中有与企业合作的,也有走纵向课题从国家那里拿钱的。

    比如,王海峰教授便是其一。

    就在陆舟和杨旭交流着技术性问题的时候,远在折大的他同样也在忙碌着项目上的事情。

    不过他忙碌的倒不是实验,而是实验的准备工作。

    大概两个星期前,实验室的课题终于确定了下来,以空心碳球/硫复合材料为正极,解决多硫化合物从正极向有机电解液扩散的问题。虽然他很不喜欢陆舟,却也不得不认同,空心碳球确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

    现在申请经费的开题报告已经交上去了,不出意外的话,这几天就能看到结果。

    身为科研老板,现在需要他做的事情便是确定更具体的研究方向,给科研劳力们分配研究任务。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博士生刘宏,正拿着一本崭新的期刊,一脸便秘的表情从实验室外面走了进来。

    那样子,就仿佛是有话要说,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的好。

    看了眼自己的学生,王海峰微微皱了皱眉,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

    刘宏犹豫了下,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

    “教授……我们的课题,似乎和人撞车了。”

    听到这句话,坐在办公椅上的王海峰,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给呛到。

    “啥?你说啥?撞车了?”

    什么玩意儿?

    这怎么可能!

    这课题都还没申请下来,怎么就撞车了?

第321章 阶段性成果() 
从刘宏的手中一把抢过了新一期的《科学》,王海峰将期刊摊开在桌子上,对着那一行行小字和图片仔细研究了起来。

    虽然嘴上和心里都极度不爽陆舟这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确实是个人才。

    能在《科学》、《自然》上刊登论文的学者不少,但能在同一期期刊上连挂两篇通讯作者论文的学者,却是少之又少。

    第一篇论文是理论方面的,除了结论之外的地方他即便想看也看不太懂,扫了一眼之后,便放在了一边。

    第二篇是关于hs…1材料,顾名思义是应用方面的,这一部分王海峰看的格外仔细。

    然而刚刚看到第一张图片的时候,他的眉毛便狠狠抽搐了下。

    他的实验室里也有扫描电镜,但用的是六硼化镧电子枪。

    这种电子枪虽然比钨灯丝电子枪高档不少,二次电子像分辨率能达到2nm,图像也比钨灯丝枪明亮5到10倍,但和场发射电子枪一比还是被虐成了渣渣。

    毫无疑问,论文中的这张图用的是场发射电子枪拍的,而且还是性能更好的冷场发射电子枪。

    这种人实在是太可恶了!

    一上来啥也没干,倒是先“炫富”了。

    一想到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有机,混的还不如一个刚刚踏入材料这行的小辈,王海峰的心里便嫉妒的快扭曲了。

    不过顺着论文往下看去,他很快又淡定了下来。

    一直看到了最后一行,王海峰啪的一声合上了手中的期刊,将它丢还到了刘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