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王教授的疑问,陆舟一本正经,严肃道。

    “科研不是搞基建,不要指望钱扔进去了就一定能成功。你问我有多少把握,我就算告诉你%或者99%,除了信口开河之外又有什么用?”

    这一句话把王教授给呛的脸色涨红,说不出话来。

    吕老轻轻咳嗽了声,打圆场道:“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我们的讨论还是以学术为主,和气为重。”

    这时,先前怂恿陆舟起来说话的孙教授,似乎是见陆舟的回答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又起来说话了。

    “我再来说一句吧。”

    只见老先生和煦地笑了笑,说道:“王教授也是出于担心才这么问,其实关于空心碳球这个方向,我也有些困惑。不过听说陆教授是计算材料领域的专家,想必应该是有独到的见解,不知道是否方便,为我们解答一下其中的玄机?”

    孙教授问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并不认为他真能从数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怕这小子在会上信口开河,忽悠了几个教授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怕他把坐在那儿的吕老也给忽悠了。

    毕竟,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

    那自然是自己正在研究的表面聚合物材料好啊!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发问正中陆舟的下怀。

    只见陆舟不好意思一笑,看向了吕老开口问道。

    “这个好说,有黑板吗?”

第304章 那就证明给你看吧() 
黑板当然是有的。

    即便没有,只要他需要,也会有人拖来。

    听到了陆舟的要求之后,吕老立刻吩咐了坐在他旁边的秘书。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会议的工作人员便从礼堂旁边的阶梯教室,拖来了一块立在架子上的活动黑板,搁在了礼堂的正前方。

    走到了黑板前,陆舟拿起了粉笔,构思了片刻之后,开始在上面板书了起来。

    类似的研究,他在普林斯顿研究球面的拓扑变换问题时,其实已经做过了。

    尤其是空心碳球的各项电化学、力学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他都做过系统性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建立过数学模型。

    现在不过是从已经做过的研究中,选取部分成果加以推广。

    以陆舟的数学水平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会议仿佛进入了中场休息环节,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看着他往下写。。。

    孙教授目瞪口呆地看着陆舟在黑板上板书,显然是没想到,这家伙还真能拿笔就写。

    其实,如果他对数学有过研究,或者哪怕对数学界有所了解,都不会产生陆舟给不出证明如此天真的想法。

    毕竟站在黑板前板书过程的那位,可是曾经因为现场证明孪生素数猜想,而在普林斯顿留下了一段传奇的牛人。

    相比之下,对已经完成过的理论进行推广,这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

    一直到写下了最后一行算式,陆舟停下了手中的粉笔,回头看向了会议室内的其他教授。

    “根据我的计算结果,比表面积在【2322g…,3722g…】区间,直径在【0n…70n】区间的空心碳纳米球体,理论上可以有效减缓多硫化合物的扩散,从而抑制穿梭效应。”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体的产物化学式,分子形态,以及更多的结论,都需要在实验中进行验证,这里仅论证可能性。”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还有问题吗?”

    这个……

    必须没有了。

    在座的教授、学者一脸严肃地盯着黑板上的算式,心中却是懵逼的。企业来的工程师疯狂地做着笔记,不管有没有用看不看得懂,总之先记下来再说。

    吕老的眼睛发亮,虽然更加的看不懂,但他却看见了新能源的曙光。

    心中暗叹一声果然如此,陆舟放下了手中的粉笔。

    rs会议上,没有人能看懂他的数学证明,一群锂电材料的大牛们只能看着他的结论点头,一个出来提问的都没有。

    在这里,也是一样。

    ……

    其实在研究“残骸一号”的时候,陆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不是关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之外的东西。

    客观的来讲,一项技术的诞生,必然是符合某种客观规律的。

    以随处可见的拉链为例,人类文明为了遮体发明了衣服,为了让衣服更方便的穿戴,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发明了纽扣。很快到了9世纪,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性的突破,进而诞生了拉链。

    基于同样的理由,陆舟相信,掌握锂空气电池技术的高等文明,绝对不是一开始便掌握着这项技术。

    在它们的文明史上,一定存在着类似于前置科技的东西。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话,锂硫电池的可能性很高。

    残骸一号负极材料中的碳纳米小球,虽然和锂硫电池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存在着一定的启发性。

    没有任何技术是一蹴而就的,在应用到锂空气电池中之前,类似的空心碳球技术,必定在其它地方得到过发展。

    考虑到系统任务的那个提示,直觉告诉陆舟,那些空心碳球或许会成为解决锂硫电池技术瓶颈的关键。

    于是,在研讨会上,他说出了这个不成熟的观点。

    至于能不能让人信服,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研讨会结束后,出席会议的人纷纷离场。

    坐在位子上还没动的王教授,表情却是有些不悦。

    虽然按理来说,他没有不爽的理由,毕竟他是搞碳硫复合材料的,空心碳球也是碳硫复合材料的一种,但陆舟对他说话的态度,却让他很是不满。

    搁在他的研究团队里,23岁的研究员,也就干个端茶倒水的活儿,还反过来教育起自己了?

    不只是如此,他认为吕老对这个年轻人的重视太过了。

    科研这东西虽然深奥,却真没什么技巧。方法无非是不断地实验,不断地试错,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再用经验堆砌新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实验就像是赌博一样。

    在锂负极表面添加表面聚合物材料的思路很多人都试过,li公司砸了几个亿美元进去,破产之后被日电接盘,接着又砸了几个亿进去,但依旧没有出过成果。

    你一个搞数学的跑过来,写几行公式算了个模棱两可的结果,随便做几个实验就把需要花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项目给搞定了,这运气也太特么好了吧?

    要说心理平衡,那王海峰肯定是不平衡的。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一行就是这么的现实。

    在此之前计算材料学不过是个冷门到大多数硕士学出来,最后都跑去搞软件开发的研究方向,但去年刊登在《自然》上的那篇论文之后,现在不少大学都在研究要不要给化院的通修课加一门泛函分析,或者放进选修里。

    看了眼陆舟的方向,王海峰终于还是忍不住,和旁边的吴世刚院士抱怨了句。

    “你说这小子是不是太狂了点?”

    虽然在学术上的观点存在分歧,但大家都是搞锂硫电池的,大家私下里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到是这陆舟,是个突然冒出来的人物,以前国内材料学界根本就没有这号人。

    然而吴院士和王海峰的观点却不同。

    工程师出生的学者大多务实,在他的观点中,年龄、身份、门第都是次要的,虽然对陆舟的学术观点持保留态度,但这观点仅仅是学术上的。

    而且,他说话一直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

    在会议上如此,在平日里也是如此。

    吴世刚看了王海峰一眼,反驳道:“他花自己的钱做研究,你还管的到人家头上去?咱们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了。”

    说完,吴老先生便收拾东西走了。

    先前被陆舟一句话给呛住的王海峰,这满肚子的抱怨又被老友的一句话给呛住了,不禁血压升高,憋得面红耳赤。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从嘴里憋出了一句嘀咕。

    “得意个什么劲儿啊?拽得跟二五八万似得。”

    说罢,他拾起了自己的保温瓶,拂袖而去。

第305章 实验启动() 
研讨会结束之后,陆舟也随着人潮离开了会场。

    然而就在他正准备向实验楼的方向走去的时候,忽然有人从身后叫住了自己。

    “陆教授,好久不见啊。”

    回过头看去,只见李荣恩教授正面带笑容地向自己这边走来。

    想到前段时间自己刚刚从老先生这里挖走了两员大将,陆舟一时间也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由笑着问好。

    “好久不见,您身体还好吧。”

    “别的都好,就是这心脏不太好,”看着陆舟,李教授虽然是笑着,但语气还是颇有些怨念,“好不容易带出来两个徒弟,这下好了,全都给你拐跑了。”

    “这个……怎么能叫是拐跑了。”陆舟干咳了一声说道,“而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您一定会找到更好的——”

    李教授摇了摇头:“行了,我不是来找你兴师问罪的,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去处,我也算是放心了。虽然没读博有些可惜,但在你这儿,能学到的东西不比在我这儿学到的少。”

    要说就因为挖走了两个学生兴师而问罪,那也太夸张了点。谁也不能说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毕业了就一定得在自己这儿打工,即便他确实有将两人吸纳进中山新材做研究的想法。

    跟着陆舟明显更有前途,在薪资待遇不坏的情况下,任何打算在这一行有所发展的年轻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对于两位学生的选择,李荣恩虽然不舍,却也是支持的。

    他的研究团队,还不至于因为少了两个硕士而出现什么影响。

    停顿了片刻,老先生看着陆舟认真问道,“说实话,你在研讨会上证明的过程,我看的不是太懂。关于那个空心碳球的结论,你是认真的?”

    陆舟点了点头:“我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乱讲。”

    在碳硫复合材料中,空心碳球算是比较新颖的一个思路,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得益于碳纳米技术的突破,类似于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材料的价格每年都在下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也并非没有现实基础。

    盯着陆舟看了好一会儿,李教授忽然笑着摇了摇头:“……孙洪标那个老家伙的眼睛还是毒辣,看来他说的没错,你小子确实胸有成竹了。”

    陆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谦虚道:“胸有成竹夸张了,我也只是有三成的把握而已。”

    当然,这三成的把握仅仅是成功的把握而已,并非是什么成功率,实验这东西鬼才知道要做多少次。

    毕竟他对空心碳球的猜测全都是建立在基于常识做出的推论上,虽然用数学方法能证明这种可行性,但能不能找到这种材料还真不好说。

    “三成的把握已经很高了,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实验都是去赌不到一成的可能性。”感慨了一句之后,李教授看着陆舟,继续说道,“那就期待你的好消息了。”

    陆舟问道:“您的研究团队不参与吗?”

    李教授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你都已经进去了,我还掺和个啥?等着看你论文得了。”

    中山新材毕竟不是什么行业巨头,资金有限。做锂硫电池方向的研发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身为企业股东之一的李荣恩,自然不会贸然往里面投钱。

    而且国内锂电负极材料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缺,相比起做新材料的研发,远不如先把眼前的市场给消化了。

    至于锂硫电池这个大项目,还是交给那些行业巨头去捣鼓好了。

    ……

    会议的总结文件大概过上十天半个月才会下来,不过那些东西和陆舟没什么关系。

    国家项目很重要,享受了政策的优惠还是得出点力气的,不过系统的任务也很重要,两边的研究工作陆舟都不打算落下。

    而且,同样是做空心碳球这个方向,虽然两边实验室的实验任务不同,但在部分研究上彼此之间还是能起到互补作用的。

    次日上午,陆舟通过远程视频处理完一部分面试的事情之后,顺便和远在硅谷的萨罗特教授进行了视频通话。

    金陵这边的研究所,仪器大概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位,但硅谷那边的实验室,随着星空科技的资金到位之后,已经可以开始实验了。

    十万美元的年薪不算便宜,陆舟没打算养一群闲人。

    做好了具体的研究计划之后,他很快编辑了一封邮件,发到了萨罗特的邮箱里。

    “……具体的研究计划我已经发到了你的工作邮箱里,你先看一遍,有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

    根据陆舟对那个碳纳米小球的拓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它的原型大概可以拆解成一个70富勒烯分子与一个存在两个拓扑缺陷的碳纳米管。

    用化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便是,将70富勒烯材料的部分π键打开,并用存在扑拓缺陷的碳纳米管对其进行修饰,在特定的条件下改变其分子空间构型。

    这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算很难。

    首先将电弧室抽成真空,通入氦气,两根高纯度的石墨棒靠近,并通过高压电产生电弧效应,碳棒气化产生的等离子体在惰性气体环境下不断碰撞,就能形成稳定的0、70等富勒烯大分子。

    将其中的70分子筛选出来,和通过vd真空管式炉生产的碳纳米管进行混合,在真空环境下发生热反应。

    由于π键和大π键本身的不稳定性,加热期间会产生相当复杂的化学反应。根据预期的高分子模型进行比对,从反应室中不断筛选出相似的产物,然后分析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也许一千克的产物中,能找到那么几毫克的宝藏。然后根据产物、时间、用料等因素绘制不同的曲线,摸索出一条类似于经验公式的东西,进而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论。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笨方法,但从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