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关的论文,在最近被发到了arv上,正在由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评审。
虽然这一个月来陆舟都在休假,但他并没有完全与学术界的动态脱节,时刻都在关注着arv上的新文章。
即便arv上的文章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用,但某个领域的文章数量突然激增,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就像去年的750v一样,今年理论物理学界的热点便是引力波。
陆舟语气有些羡慕:“真是……令人惊讶的发现。”
相比起他那个“微不足道”的发现,引力波无疑震撼多了。
“是啊令人羡慕。”威滕由衷感慨道。
引力波的成功发现,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如果爱因斯坦还活着,凭借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能为他的广义相对论再拿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毕竟当初他获奖是因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不是明显更伟大的广义相对论。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因为74年之后,诺贝尔奖委员会便规定,诺贝尔奖只对在世的人提名。即便偶尔会向特别重大的发现破例,也不可能像去世的人破例。
对于引力波的感触,威滕老先生大概是感慨最深的人了。
实验物理用100年的时间找到了相对论上的这块拼图,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他的弦论怕是这辈子也看不到被实验证实的那天了。
明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几乎没有悬念,一定属于麻省理工的雷纳·韦斯,以及他的合作者。
毕竟,引力波的发现,是可以被刻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上的。
停止了感慨,威滕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关于引力波,l那边邀请我去帮他们做数据分析,我猜你现在应该没有课题要忙,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课题?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现在就让我的学生帮你去预定机票。”
陆舟想了想,最终还是委婉拒绝了这个很有吸引力的提议:“引力波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很遗憾我帮不上忙,而且过几天我大概就会忙起来,也抽不出时间。”
系统的奖励任务给予了他很大的自由度,出于效率这一层因素考虑,明显是提升等级更低的材料学最佳。
而且威腾教授提出的课题,很大可能并不涉及引力波的核心研究内容,而任务奖励的经验是与学术价值息息相关的。
别看引力波这个命题足够大,但没准最后根据论文学术价值奖励的经验连一万都凑不够,那可就亏大了。
威滕:“那个材料学的课题?”
陆舟点头:“是的。”
威滕叹了口气,遗憾地说道,“那行吧,看来你已经有了安排,祝你好运。”
第260章 投稿《自然》()
普林斯顿的化学专业虽然不像物理和数学那么出名,但也排在全球5名。若是精确到有机领域,排名还得往前靠一点点。
尤其是年之后建成的弗里克化学实验室,更是北美排名靠前的化学实验室之一。虽然领域内的大牛比不上tp的麻省理工,但硬件条件也不会落后太多。
很多人认为普林斯顿没有牛逼的实验室,其实只是一种美丽的误会。在常青藤盟校中,普林斯顿的校友会绝对算是有钱且出手阔绰的。而这一点,从陆舟那40万美元的年薪就能看得出来。
在威滕的介绍下,陆舟认识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j·奇里克(paulj。hirik)教授。
这位教授虽然看起来很年轻,但在有机化学领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大牛。而且就在今年(年),他刚刚因为在《siene》上的一篇论文,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数论中哥德巴赫猜想的“+”闻名遐迩,在有机合成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难题,比如著名的“2+2”问题。
烯烃环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非常常见,著名的diels…alder'4π+2π'环加成反应就是由二烯(4π)和烯烃(2π)在热条件下形成六元环。
然而,另一种看似更简单的'2π+2π'烯烃环加成形成环丁烷环的反应,就没这么容易了。由于轨道对称性的限制,这种反应往往需要光化学反应条件来激活,但这种反应途径往往效率低、特异性差。
而奇里克教授,在5年投稿《siene》的那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铁催化剂在温和加热条件下将简单的原料烯烃转化成环丁烷结构。
据悉,工业界对这项技术充满了兴趣,而相关的专利,也为这位教授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
当得知陆舟对计算材料学感兴趣,奇里克教授立刻对他表现了浓厚的兴趣,邀请他前往了自己的实验室。
在普林斯顿这个神奇地方,可能出现被吸引过去搞数学或者物理的历史学家,但却几乎没有哪个位于学科鄙视链顶端的数学教授,愿意跑去研究其他东西,即便很多东西比数学更来钱。
“计算材料这门新兴学科的地位虽然在上升,但很多研究这一块的人最后都去了硅谷搞图形处理,说起来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给陆舟递了一杯咖啡,奇里克教授邀请他坐下之后,好奇地问道。
“因为,数学是一个有趣的东西,我打算试着让它在更广阔的领域绽放光彩,而不仅仅是数论这座象牙塔里。”陆舟笑着说道。
“你的观点很独特,”奇里克靠在了椅子上,笑着调侃道,“每次我和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争论这个问题,他们都会板着脸告诉我,数学应该是纯粹的。”
“他们说的没错,数学确实是纯粹的。不过在我个人的观点中,由纯粹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工具,却不一定非要用于解决纯粹的问题,”陆舟笑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事实上,我在前往北美之前,有参与过类似的项目,只是因为太忙没能继续。为了完成我的研究,我想借用一些实验器材。”
其实主要是为了写论文,目标产物的设计方法他都已经注册专利了,甚至类似的实验已经在金大的实验室完成过一遍。
不过他现在是普林斯顿的教授,为了论文的可信度,他也必须把实验再做一遍。材料学的论文和数学不同,必须在论文中标注实验地点和实验设备编号等等。
如果他用一年前的数据,而且还是在太平洋另一边,很可能被怀疑是捏造数据而无法通过审稿。因为负责同行评审的学术编辑,是不负责“重复实验”的,所以只能在这些细节上严格把关。
毕竟,你不能要求别人抽出时间帮你审稿,还自掏腰包帮你把实验再做一遍。
所有的评审工作都是默认建立在投稿者对自己提供的数据绝对诚实,并用自己的学术声誉作担保。所以偶尔会出现一些论文登刊了,轰动了,被更多的同行关注了,最后却被期刊撤稿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生物领域最为常见,因为很多生物实验真的是随缘。
看了眼陆舟拿出来的器材清单,奇里克教授很大方地拉开了抽屉。
因为清单中列出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东西,得知陆舟有过实验经验之后,他便很放心地将钥匙丢在了他的手中。
“没问题!拿去用吧,不过在做实验的时候记得一定小心。”
将钥匙塞进了兜里,陆舟笑着说道:“我保证你借给我的器材实验之前是什么样子,实验之后还是什么样子。”
“不,我的意思是,别把自己弄坏了,”奇里克开玩笑道,“我宁愿是仪器出了问题,也别是你出问题,否则高等研究院的人一定会把我给撕了。”。。
陆舟哈哈笑了笑,留下了一句“肯定不会”,便起身与他告辞了。
……
相关的实验陆舟已经做过一次,重复一遍不过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设计试验流程,收集数据,标注使用材料编号,甚至是实验地点和时间等等。
严格来讲,这是陆舟第一次尝试撰写材料学论文。
以前虽然发过计算材料的si,但严格意义上来讲那不过是一篇应用数学的论文,仅仅是通过计算得到的一个关于水泥材料与碳纳米管材料混合比例的数学模型,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实验部分。
不过,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
只要把格式学会了,对于陆舟来说,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用了两天的时间,熬夜做了两组实验,第三天陆舟一觉睡到了大中午,起床之后便坐在了书桌前,开始对着电脑编辑起了论文。
【题目:一种高性能锂电池负极的聚二甲基硅烷稳定界面薄膜】
【摘要:本文以为聚二甲基硅烷原料,通过氢氟酸的刻蚀等操作手段,得到一种改进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孔薄膜,并通过旋涂法使其覆盖负极材料表面。通过se电镜观察,发现pds薄膜中具有纳米孔结构,可以为锂离子提供有效的传输通道,并有效遏制锂枝晶的生长……】
看了眼论文的开头,陆舟满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以这项发明的轰动效果,他还可以写的更夸张点,不过牛皮吹的太大,容易给审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更何况他在材料学这个领域还是个萌新,搞材料研究的人还真不一定认识他。
写好了标题和摘要之后,陆舟开始撰写正文的部分。
这与写着写着还会皱一下眉头的数学论文不同,将数学问题的证明过程输入电脑的时候,陆舟偶尔还会重新思考一遍,想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究竟是不是“显而易见”的。
但材料学的论文,实验的流程他已经了然于心,数据也都是无可更改的东西,写作自然是行云流水。
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陆舟总算是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且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大的问题。
至于投稿期刊的选择,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他最终选择了《nature》(自然)的子刊《ry》(自然化学)作为投稿的目标,影响因子25。87。
相比起偏向科普性质的主刊,这种专业性的文章发在子刊上更合适一点。
传说中《自然》的退稿率高达90%,十个人投稿只有一个人能成功登刊。
哪怕冲着这个退稿率,陆舟觉得自己也有必要挑战下。
登陆投稿网站,填写了个人资料之后,点击上传。
想到那二十多的影响因子,陆舟嘴角不禁勾起一丝笑意。
毫无疑问,这是他投过的所有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了。
不过很快,陆舟的眉头又不由微微皱眉。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
自己似乎亏了?
第261章 从今天开始当教授()
《自然化学》编辑部,两位技术编辑正在处理新收到的稿件。
毕竟是两大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之一,这里每天收到的稿件,都能用成千上万这个词来形容。
虽然其中一大半的归宿都是回收站,但也不乏一些素质突出的论文。
就在这时,正在检查稿件的凯文,忽然发出一道小声的惊呼。
“不可思议……竟然有人声称解决了锂枝晶?!”
凯文的声音,立刻吸引了旁边同事的注意。
只见坐在隔壁桌的克里曼端着咖啡站起身来,凑到了他的电脑旁边,看着屏幕中的论文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趣道:“确实不可思议……如果这是真的,电池行业将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目前制约锂电池的技术瓶颈,就在锂枝晶的问题上。是便携炸弹还是高性能的电池,问题就在于谁能解决,那根刺破隔膜的“银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负极材料,但它的应用实在是太广泛了。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它是真的。
两个编辑盯着这篇论文看了很久,谁也拿不定主意。
论文的格式没有任何问题,行文中也没有明显的漏洞,研究成果的轰动性也绝对配的上《自然》。但问题就在于,这技术未免也太“黑科技”了点。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你竟然把这个问题给直接解决了?
因此,两位编辑犹豫了。
站在凯文后面的克里曼,思索了片刻之后,问道:“这篇文章你怎么看?”
凯文皱眉道:“我不知道,论文本身没什么问题,在锂电池领域绝对称得上是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论文本身的正确性我不敢保证。”
克里曼提醒道:“投稿人来自普林斯顿。”
凯文叹了口气,头疼地说道:“我知道,而且还是一位数学教授,并且不久前就在瑞典拿过克拉福德奖。但他和材料学唯一的联系,我检索过之后发现只有一篇计算材料的论文。”
克里曼犹豫了一下,说道:“以陆舟教授的学术声誉,我记得他应该不会犯诚实性错误。”
凯文问道:“那你的意见是?”
“我的意见是,既然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也符合我们期刊的要求,那就把这个问题扔给学术编辑去烦恼吧,如果专家们觉得没问题,我觉得也k。”克里曼说道。
反正,期刊是不背锅的。
“那你觉得谁比较合适?”凯文问道。
“麻省理工大学的蒙奇·g·巴旺迪(ungi·g·baendi)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电池领域研究很深入,而且他本人也是电池方面的专家,并且足够权威,我觉得联系他应该比较合适。”克里曼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而且,陆舟教授以前那篇计算材料学论文的审稿人也是他,我觉得他的意见应该很关键。”
凯文想了想,觉得除了这么做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于是便点头说道。
“那……就按你说的来吧。”
……
论文上传了一个多星期之后,《自然》那边传来了好消息,论文已经通过了技术编辑的审核,进入了同行评审环节。
听到这个消息,陆舟也总算是松了口气。
至少,他的论文没有像九成的被拒稿者一样,被“不符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