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代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的代价-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堂哥许斌、许勇和许梅在家的时候,大伯母还会做两个他们爱吃的菜,希望他们多吃点。如果儿子女儿不在家,通常他们的早饭就是一锅稀饭,再配上点咸菜。中饭随便炒两个菜,剥一碟蒜,也就这么对付过去了。晚饭就把中午没吃完的菜和饭炖做一锅,再炒一盘花生米,剥一碟蒜,配上一壶烧酒。如果晚饭的剩菜顿饭没吃完,就成了第二天的早饭。

    上一世,许远生和沈桂芳常年在外打工,没时间照看孩子。程金英年纪又大了,精力不济。于是夫妻俩决定把两个孩子寄养在其中一个兄弟家里,让他们帮忙照看孩子。那一年,许清八岁,许逸六岁。在此之前,都是由程金英带着两个她们。姐弟两个在大伯许远征家吃过几天饭以后,就坚决不愿再去了。许清和许逸也不是什么娇气的孩子,那剩菜炖饭的味道吃第一餐还行,经过接二连三的加热之后,味道就有些变了。接连吃了几天之后,两人就受不了,坚决不要在大伯家里吃饭。

    无奈之下,许远生只得让老娘继续带着两个孩子,给他们做饭吃。洗衣服这事,许清倒是上了小学之后就开始自己做了。冬天的棉袄洗不动,夏天秋天的衣服倒是一个人可以解决,她也包揽的弟弟的衣物换洗。

    许远生是四个兄弟中家底最薄的,却是最舍得花钱的那个。好不容易挣了点钱,转头就把钱花在了自个儿和家人的吃穿上头。最直观的行为表现在,许清和弟弟过年的时候总能穿戴上新的衣服鞋袜,家里面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这方面,夫妻两人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的。不管是衣服还是鞋子,许逸有的,许清也有。每年夏天,他们也会买上两套夏装寄让回乡的人捎带着回来,与此同时寄回来的还有他们给儿女们的生活费。这些东西也不见得是多么名贵,却承载着许远生和沈桂芳对姐弟俩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

    也因此,夫妻两个挣钱能力还行,却是直到许清初中的时候才盖起了新房。在此之前,一家人都住在许正业盖的老房子里头。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儿女们的重视,所以即便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儿女也没有对他们生疏。他们总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过得更幸福一点,这样的心意是令人无法忽视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对于全天下的父母都是适用的。作为父母,他们可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在孩子们身上花钱。

    尽管有些时候,他们可能会对弟弟许逸偏颇一些,让许清感到有些委屈。有时许清会生气父母的偏心,但是更多的时候,许清对父母都是充满着感激的。许清不是没有良心的人,相反她还算得上孝顺,因为她有一颗感恩之心。她感激父母支持她上学,感激他们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感激他们对她的疼爱。

第66章 杨梅果() 
东兴岭确实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被群山环绕着的村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空气中充满着安静祥和的气息。这是一个偏远的山村,进出的道路都是人力开辟出来的土路,路面凹凸不平十分崎岖陡峭。村子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产物,也没有什么历史古迹,所以鲜有生人来访。

    因为四面环山,树木繁多,这里的空气都格外的清新。除了交通不便这一点,东兴岭这个小山村也算得上得天独厚了。至少在许清的记忆中,她生火的年代,东兴岭一年都是四季风调雨顺的。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多种田还有补贴,粮食的价钱也是一路往上涨。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干活不偷工减料,谁也饿不死。这样的日子,搁在十五年前,人们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简单的环境下成长的东兴岭村民们也十分淳朴,也十分谨小慎微。也许他们有些方面愚昧,但是本性却不失善良。他们热爱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而规律。人们的生活不像桃花源里那样,但是也不算太差。交通的不便,村子里的人也没办法更好发展经济。因为这个村子实在太普通了,山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珍贵的木材。就算有,村里人也认不出来,山上有的东西都卖不上价。

    山上大面积生长水杉、沙棘树、松树和竹子。也有杨梅、山葡萄、野桃树、野山楂这类果树,以及野生板栗树。这些果树都是东一棵,西一颗,不成规模。野生的果木全靠天生天养,树上的果子到了成熟期味道也是参差不齐。味道好又容易被世人接受的往往只是极少数,为了卖这点东西还要搭上人工和车马费,实在不值。久而久之,村民们也就失了卖野生果子的想法。

    其实附近山头上的杨梅树结的果味道还不错,只是不太好采摘,产出也不大。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每年清明节过后山上的杨梅便会陆续成熟,村里勤快的女人们就会背上竹编的背篓,三俩相约结伴山上去摘杨梅。

    在东兴岭生活了十年以上的人,就可以把附近山头的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哪座山上的哪个地方有几棵杨梅树还是山楂树都是了然于胸的。所以她们说是结伴去摘杨梅,其实真正去到山上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她们还是分头去寻找杨梅树的。你去这个地方,我去那个地方,打探敌情。她们并不贪心,也懂得分享。如果有人在这座山头发现了一株杨梅树上面结满了成熟的杨梅果,就会立刻呼朋唤友去摘杨梅。摘完了一颗树,她们再向发现的有杨梅成熟的地方出发。

    杨梅既可以生吃也可以泡酒,还可以做成蜜饯。野生的新鲜杨梅味道酸甜,吃多了却容易倒牙。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用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拉肚子的时候,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还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

    村里的女人们摘了杨梅回家,先打上半桶水,把杨梅倒进水中漂洗。待洗掉杨梅身上粘着的枯叶和沾到的泥土之后,再把杨梅晾干。挑出个大、色泽艳红的杨梅用来送亲戚或是酿酒,那些个头小、外表还泛着青的就用竹匾装着放到太阳底下晒成杨梅干。这些晒过一次的杨梅干还不算好,还要放到饭甑里头蒸过一道,再晒一边才算完。经过这两道工序制作的杨梅干不容易生虫,至少可以保存到当年过年的时候。

    这杨梅干也是比较受小孩子欢迎的一种小零食,让人一吃就停不下了。平时家里小孩嘴馋了,就装上一碗杨梅干,上面洒上一层白糖。早上蒸米饭的时候把杨梅一同放到饭甑上去蒸,杨梅干上面的白糖遇热会融化,最后渗透到底下的杨梅上。等到米饭蒸熟了,杨梅干也就蒸好了。这样蒸出来的杨梅干一点不比后世良品铺子的杨梅蜜饯差,还带着米饭的香气。

    把装着杨梅的碗从饭甑里取出来,用筷子稍微搅拌两下。馋嘴的小孩早早的把手洗干净,等到杨梅干一出饭甑就伸手去捻两粒放到嘴里先是吮吸两下,才开始咬上面的果肉。那滋味酸中带甜,酸而不涩,让人欲罢不能。不光是小孩,害喜的孕妇更加拒绝不了这样酸酸甜甜的诱惑。

    这杨梅干还有一种做法,主要是用来制作大批量的杨梅蜜饯。首先把灶膛里点上火,杨梅干倒进铁锅里,往上面洒些水,盖上锅盖焖一会。等锅里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再用锅铲开始翻炒,一边翻炒,一边撒糖。节省一些的人家会用糖精代替白糖,用糖精做的杨梅味道却要差上许多。等到锅里的杨梅干都均匀的沾了糖汁,杨梅蜜饯也就可以出锅了。

    许清小时候便吃过许多次这样的杨梅蜜饯,她最喜欢用一张纸卷成一个圆锥,再往圆锥里头装满杨梅带到学校里头去吃。这样的圆锥也装不了多少杨梅,到了学校,给前后同桌一人分几粒就没得剩了。其实在家里头一个人吃也好,还不用和人分享。而许清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炫耀,大约是“你看我奶奶多疼我”的意思。这样的小心机,许清偶然回想起来,嘴角都会忍不住微弯。毕竟那样的童年时光是只有一次的,再不复返的。

    许清在县城上高中时,也曾见到过卖这类杨梅蜜饯的。只是那杨梅是人工种植的,个头大,核也大,滋味也比老家的差得远。

    村里有人嫁女时也会做上一锅杨梅蜜饯,里面不光有杨梅,还有黄豆和豆角干。加入黄豆和豆角干之后,杨梅的味道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别有一番滋味。这些杨梅蜜饯会被分发到吃喜酒的人手里,分享新婚喜悦。

    每个人都渴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兴岭的人们渴望过上一天能吃饱一餐的生活。十年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兴岭的人们每个人都能吃得饱了。这个时候,他们又渴望过上吃饱穿暖、家有余粮的生活。十年后,他们过上了吃饱穿暖、家有余粮的生活。而此时,他们又希望家里的小孩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必像父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们的想法都是对的,要求也算不上过分。天底下哪有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不好的呢?只是从那时候开始物价开始急剧的上升,连东兴岭这样偏远的小山村都未能幸免。人们开始发现,自己仅仅在地里刨食,这样的挣钱迅速是远远不能让孩子们过上那样的生活的。

    在农村,从古至今,女孩子总是被牺牲的那一个。他们认为,女孩迟早是要嫁到别人家里去的,也没有什么必要读那么多书。于是许多女孩子被迫辍学了,她们被要求在家里干活或是到城市里打工,这样可以减轻家里人的负担。家里绝大多数的资源都被倾斜到了男孩身上,因为他们希望男孩多读书,最好可以考上大学,光宗耀祖。有的人家,即使女孩出嫁了,也会被要求为娘家奉献。好在东兴岭有让女孩子辍学的,但是没有那种要女孩奉献一切的极品。

    许清出生的时候,正是计划生育抓得最严的时候。这时候,“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也有被普及。许清是九年义务教务的得益者,父母也很开明,支持她读书。村里同期出生的女孩子,家里也都愿意让她们继续上学。这时候村里人都认为,不管是男孩女孩,只要考上大学就是为家里争光。

    在别的村子,也有和许清一般大的女孩子。有被家长强制辍学的,也有自己厌学辍学的。她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先到城市里打两年工,给家里挣点钱。然后在十七、八岁,甚至十五、六岁的时候嫁人生子,然后一辈子就这样定型了。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上高中的年纪,就步入婚姻的殿堂。她们自身都还是一个孩子,却要开始养育自己的小孩。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金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种田不能过上好日子的人们开始寻找出路,最后他们找到的出路是外出务工。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村里的青壮年们开始走入了城市,他们大多成为了农民工。也有人尝试创业,只是成功的人极少。而成为农民工的人,四十五岁以后他们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的最后,他们又回到了农村,捡起了锄头。兜兜转转,历经沧桑,最后还是回到了原地。

    在二零二零年,东兴岭已经逐渐和外面的世界接上轨了。种田又插秧机,收割有割稻机,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种田变得越来越轻松了。许清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当她挣够了钱以后,就回到老家窝着。养鸡养鸭,种菜喂猪。再种上两亩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吃着自家产的绿色无污染食品,日子快活似神仙。只是后来她也明白一个道理,钱,是永远挣不够的。

    理想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第67章 尽孝() 
钱,从金从戋。古者田器。后用于物资交换的器物。一种等值量化的交换工具,它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一种金融流通工具。钱代表货币,一般等价物,用于交易。现在人们也常用于衡量一个人为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常听电视上说“某某身价几何”,用金钱来衡量这人的价值,如同形容一件器物一般。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崇尚金钱,追逐金钱。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爱攘攘皆为利往。”

    活在这个世上,有钱不一定能走遍天下,而没钱确确实实是寸步难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越来越快。用人市场越来越饱和,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钱变得越来越难挣。虽是钱难挣,但是仍然要挣的。为了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还要更拼命更努力的挣钱才行。

    一个人如果无亲无故,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而一个有家庭的人如果挣不来钱,主要依靠着他生活的家人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许清上一世是个工作狂,她把挣钱当成了她毕生的追求。经常有人和她说:“你那么拼命干什么,钱是挣不完的。”是的,钱是挣不完的,却没有花不完的。

    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花钱,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当成长到能够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创造自身的价值,换取等量或是不等量的金钱,用于自身或家人。结婚生子之后,父母们创造的绝大部分的收益又将会使用在孩子们身上。人类的传承,生而为人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和需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十的人掌握着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财富。”也意味着,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要去争夺那百分之十的财富。这个世界上,贫富差距这么的悬殊。

    许清两辈子的起点都不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她出身还差的人世界上还有千千万。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她也赶上了好时候,所以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饿。要是再早出生个三十年,她可能刚出生就会被饿死或是被抛弃。如果她早出生六十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很可能会被流弹打死。

    然而即使是出生在同一个时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