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入夜,窗外的雨似乎更大了些,打的窗子“噼里啪啦——”作响,庭前的芭蕉叶也被雨水压弯了腰,随着风声轻轻摇了摇,绿鬟见此连忙走至窗下将支起的窗户一一放了下来,语中不由喃喃道:“这天真是奇了,好好的艳阳天就这样没了,连带着人都没劲儿了。”
话一说完,绿鬟转而看向自家姑娘,却见自己姑娘早已出了神,玲珑的身段就穿了层玉色寝衣,领口一圈淡淡的绿萼更为少女添了几分恬静。此刻案边的一盏烛火随风微微摇晃,打出层层重叠的灯影来,柔柔地落在少女的脸颊上,少女一手托着腮,一手拿着一卷书,好看的眸子定定看着那书上,却是一动不动,只唇边含着几分温柔的笑来。
绿鬟诧异间,刻意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低头间,却见那书册上正安静地躺着一枚被压的平展的杏花,嫣红如美人脸一般。
“姑娘?”
凑到耳畔的声音让崔知晚微微一动,手中不由一抖,那枚杏花险些落下地去,抬起头间,却见绿鬟懵懵懂懂的脸一个劲儿盯着自己,极为好奇道:“姑娘,奴婢还以为您在看什么好故事了,您盯着这枚杏花做什么?”
听到此话,崔知晚不由脸上一热,抬手将书卷阖上,随即不紧不慢道:“我在想着,明日将这枚杏花做成杏花笺。”
说着崔知晚也来了兴致,转而认真对绿鬟道:“明日你我便将纸浆捣出来,再摘些杏花来。”
绿鬟闻此也不再多问,当即笑着应声道:“姑娘放心,奴婢记住了。”
就在此时,便听得软帘一打,身着琥珀色褙子,挽着圆髻,饰物简单而素净的袁氏笑着走了进来。
“说什么这么高兴,人在帘外便能听到绿鬟的笑声了。”
崔知晚见此连忙将书放下,站起身来,行下一礼。
“母亲。”
在袁氏叫起时,绿鬟站起身来,亲自上前扶着袁氏坐到少女对面的位置去,在袁氏的示意下,崔知晚这才重又坐了回去。
“方才姑娘说,要与奴婢明日去摘些杏花来做杏花笺。”
袁氏闻声微微诧异,瞥了眼窗外的雨莫名道:“这外面下着雨,你们还要出去采花?可别淋湿了身子,还是待天气好些再去吧。”
崔知晚闻言笑着颔首道:“阿晚也是兴致所起,母亲说的,阿晚记住了。”
袁氏看着眼前乖顺的幺女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看向一旁站着的绿鬟温和笑道:“方才逢春她们几个小丫头还想找你玩,你这会子去罢,不用在这儿站着了。”
绿鬟原本年纪小好动,一听着此当即兴然应声下去了,看着小丫头消失在帘拢处的身影,崔知晚便知母亲这是有话要与自己说,因而也不多问,只默默等着。
屋内的烛火微微摇晃,安静的没有一丝声音,袁氏静静地打量着眼前的幺女,这一刻她才恍然,自家的阿晚是真的大了,如今的年纪,便是他们再舍不得,也不能再留了。
“阿晚。”
听着母亲温和唤着自己,崔知晚眸中一动,转而对上袁氏的眸子,却见袁氏唇边含着几分笑意,略等了等,再开口却是让少女双颊通红。
“你觉得,谢昀公子如何?”
自话脱口的那一刻,袁氏便细细地看着,没有放过少女一丝一毫的举动,只见少女原本搭在腿上的手微微一捏,将裙子攥了攥,眸中微微闪烁着灵动的笑意,却是躲闪地垂下眼,嘴角动了动,似是斟酌了许久,才轻轻溢出一句话来。
“女儿以为,谢昀公子——很好。”
一个“很好”,其中包含了太多女儿家的心思,袁氏早已听得清清楚楚,也是看的明明白白,因而伸手覆上少女的手背,语中多了几分感慨与欣赏道:“这谢昀公子母亲也是见过几次了,只观之便觉得是难得的男儿,再如今他又去了你父亲的衙门供事,便是严格如你父亲,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这样有志的男儿,如今可是难寻了。”
听得袁氏的话,少女默不作声,心中却是渐渐明白母亲的意思,心下既是欣喜又是紧张,袁氏微微抬着笑眸,将这一切收入眼中,随即缓缓出声道:“你可知道再过几日,陈郡谢家长房的太太,便是谢昀的母亲杨夫人,就要进京了。”
闻得此话,少女微微颔首回道:“阿晚听说过。”
袁氏笑着点了点头,语中意有所指道:“如今谢昀仕途正盛,年纪正当,杨夫人此番来必是为着这唯一的儿子定亲事的。”
说到此,袁氏见少女抿唇不语,终究出声道:“我与你父亲的意思,到时候想要请京陵里最有名的成娘子替咱们去谢府说媒。”
听到“说媒”二字,少女眸中微微一动,袁氏见此也不疾不徐道:“不过这婚姻乃是大事,我与你父亲自然不会全然做主,也想听听你的意思,你若是觉得好,母亲明日便请那成娘子来,若是不好,便也不强求,这京陵的男儿咱们再看着些。”
说到这儿,袁氏笑盈盈看着自己幺女,只见少女踌躇般捏了捏裙带,察觉到袁氏那颇为深意的目光,终于下定决心般,大大方方的抬起头来,毫不躲闪道:“阿晚但听父亲母亲做主。”
“好,好。”
袁氏连连笑出声来,随即抚着女儿娇嫩的手道:“如此我与你父亲也就放心了,那成娘子又是极好的媒人,只要这八字合了,便什么都定了。”
崔知晚闻言不由微微低首,颊边泛起一丝红晕道:“母亲所言也太早了。”
袁氏见此自然明白少女心中所担忧的,却是笑着安慰道:“咱们阿晚也是京城里极好的闺秀,便是今日谢昀来府见了咱们府里名匾上的字,也出声称赞为名家之手,如此,自怕此事也不早了。”
听到母亲的笑语,崔知晚唇边的笑意更加温暖,虽有着女儿家的矜持,可心中却也不禁为这门亲事憧憬起来。
第三百四十五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这厢,雨幕中沉云低垂,一层摞着一层,仿如寒纱一般笼罩而下,听着耳畔雨打竹叶之声,谢昀默然负手立于庭前,廊下的绸灯晕开温暖而昏黄的光芒,悠悠撒出庭外,一点一点驱散了树下的阴影。
只见庭前两株蜀葵长的极好,如今已有一丈来高,枝叶嫩绿,在雨水的映衬下更为灵动,谢昀眸中微微动了动,略微沉吟了片刻,随即转而侧首看了眼身旁的白炉。
“白炉。”
一听得自家公子的声音,白炉连忙低头道:“小的在。”
谢昀侧回头,看了看眼前娇艳的蜀葵,唇角动了动,终究是出声道:“明日将分出来的那株蜀葵移出来。”
白炉闻言偏头看过去,随即点头道:“是。”
话一说完,白炉又抬头问了问:“公子,要移到哪儿去?”
谢昀闻言微微侧眸,随即语气平静道:“送去崔府。”
白炉闻言连连点了点头,可下一刻又诧异地抬起头道:“崔府?”
见白炉反应极大,谢昀抬眸看了眼,随即出声道:“过几日是崔姑娘的生辰,就将这株培植出来的蜀葵,作为生辰礼罢。”
白炉见自家公子如此解释,当即喜上眉头,连忙出声道:“嗳,小的记住了,公子放心,明儿个小的一定起个大早,将那株蜀葵完完整整地送过去。”
谢昀闻言点了点头,临行前再看了眼那两株相伴相依的蜀葵,随即转身进门道:“时辰不早了,你也去歇息吧。”
白炉闻声笑盈盈点了点头,听得关门的声音,再转而独自看着那两株蜀葵,几乎没盯出花儿来。
果然,翌日一早,白炉便命人打了伞,自个儿亲自蹲在那庭前篱笆处将那株蜀葵挖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装入做工精巧的瓷盆中,随即又亲自抱着花上了马车,直到崔府去。
这厢崔知晚正在窗下梳头,便听得外面响起急促的脚步声,还未转头,只见软帘“呼——”地被掀开,绿鬟急急走进来,竟是倚在高几边,有些上气接不了下气的模样,引得崔知晚微微偏了偏头,不由出声打趣道:“这是怎么了?莫不是遇着狗儿打架,连你也追上去了?”
见自家姑娘笑话自己,绿鬟当即站起身子来,眉梢间满是跳跃的喜意,扫了扫屋内伺候的人,这才神神秘秘地凑上前来道:“奴婢这是在为姑娘高兴,姑娘反倒笑话我。”
“哦?”
崔知晚挑了挑眉,随即微微侧过身,拿着梳子的手微微顿了顿,唇角勾起几分笑意道:“你倒是说说看,你替我高兴什么?”
绿鬟闻言痴痴一笑,一双眸子扑闪着喜意道:“奴婢是替姑娘高兴,今日有人给姑娘送生辰礼来了。”
听得此话,崔知晚不由笑了笑,随即侧回身,小心翼翼地捋出一缕发丝,轻轻地对镜梳发道:“是谁送来的?记得还是如从前那般登上册子,到时候与我看看,将来咱们也是要按着还的。”
见自家姑娘如此平常处之,绿鬟不由卖关子道:“奴婢先不告诉姑娘是谁送的,您只用听听今日送的是什么礼,您便知道是谁送的了。”
崔知晚闻言挑了挑眉,有些奇怪的笑道:“你这丫头今日是怎么了?说话总是说一半藏一半的。”
绿鬟见此神秘地一笑,随即凑到崔知晚耳畔轻轻道:“今日送来的生辰礼,是一盆蜀葵,姑娘。”
听得“蜀葵”二字,崔知晚当即想起一个人来,再转而看到绿鬟意有所指的笑意,当即站起身来,连梳子都忘了放下,便这般披着一头云发小跑了出去,将绿鬟的呼唤声抛在了脑后。
当她掀开软帘,走出屋子,微风顿时裹挟着细雨飘过来,让人不由精神一凛,崔知晚却是丝毫不在意,只一低头,便看到了廊下正摆放着一盆生的极好的蜀葵,与蜀地老家院子前种的一般,既熟悉,又让人难掩欣喜与激动。
这是,他送给自己的生辰礼?
软帘再一次“呼哧——”被掀开,绿鬟随即走了出来,喜气洋洋地上前低声道:“今日一早,谢昀公子身边的白炉便将这盆蜀葵送来了,奴婢听那白炉说,谢昀公子这是将姑娘当初送的蜀葵分出来了一株送过来的。”
听得绿鬟的解释,崔知晚的心下渐渐晕开了暖意,再转首看着那株带着雨珠的蜀葵,更是生出了几分亲近之心,提步缓缓走过去,右手微微一探,抚上了那嫩绿的枝叶,唇角不由泛起少女皎然的笑意。
当初她送与他蜀葵的种子,如今他再养成一株蜀葵送与她。
不知为何,她的心中不由想起了一句话。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少女低眉浅笑,眸中越发温暖柔和。
“将这株蜀葵移到庭前,就种在我窗前的位置。”
如此每日清晨起来,她便能一眼看到它了。
绿鬟自然明白自家姑娘的意思,当即“嗳”了一声,随即笑意盈盈道:“奴婢记得了。”
……
转眼间便到了月末之时,谢昀的母亲,谢家长房的太太杨氏的船只也终于抵达了京城,在谢氏与顾敬羲亲自前往码头的接待下,杨氏乘车先去了顾府,拜会了顾正德与傅氏,又见了几个府中的晚辈,原本顾家上下皆要留杨氏在府中住下,但因着谢昀已在京城自立府邸,且谢家原本在京城也有几处闲置的房产,因而委婉之下,杨氏还是辞了顾正德与傅氏,这才转而先去了谢昀的府邸暂作整理。
当杨氏到了谢昀府邸时,谢昀尚在参加朝议,因而留了白炉在府中等候,白炉一见杨氏的车马停到府前,连忙小跑上前行了礼,杨氏得知谢昀尚未回府,也并未说什么,只温和地点了点头,随即由白炉伺候着进了府中。
一番收拾后,杨氏便让白炉引着自己在府中转了转,见这府邸虽远不及陈郡谢家老宅那般宽敞,却也算得上幽静雅致,一颗忧子之心这才放下了些。
“再转过这道垂花门,便是公子平日里所居的院子了。”
听得白炉的话,杨氏顺着那道垂花门走进去,只见白墙黛瓦,院中竹林茵茵,脚下踩着青色石砖,倒是颇有几分南边的趣味。
一步一步缓缓走到廊下,杨氏静静立在那儿,看着这春意盎然的院子,语中问询道:“公子在这里可还好?”
白炉听得此话咧嘴一笑,连忙回道:“太太安心,公子一切都好。”
杨氏闻言放心地点了点头,低头间却是见庭前的绿植与陈郡谢昀院落的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变化,可见,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喜欢念旧物。
杨氏唇角微微扬起,眸光却是突然落在一株特别的绿植上,这株花,倒是未曾见过。
“那是种的什么?”
白炉顺着杨氏指的地方看去,眸中微微一亮,当即笑着道:“回太太,是蜀葵。”
“蜀葵?”
杨氏微微抬眉,随即出声道:“这花倒不像是咱们南边的东西。”
白炉闻言微微含笑,恭恭敬敬回答道:“回太太,这蜀葵是旁人赠与公子,公子亲手所植的,听闻是生长于蜀地的。”
“哦?”
杨氏微微诧异,这么多年来,她却是从未见自己这儿子亲手培植过什么绿植,就连练字都忍不住要洗上几次手的阿昀,竟是会蹲在这庭前篱笆处种花?
杨氏对这株花,是越来越有兴趣了。
“是何人送的?”
白炉听得此话,也不直接回答,只机灵答道:“这个小的倒未曾听公子说过,奴婢只记得是公子来京那年,参加昌平大长公主府的花宴时得的,还有——”
“还有什么?”
听得杨氏问话,白炉也不耽搁,直接了然笑道:“还有前几日,公子从兵部尚书崔大人府中回来时得知尚书大人的千金崔姑娘过生辰,便让小的将其中一株蜀葵分了出来,送到了崔府作生辰礼。”
一听得此话,杨氏一双眸子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什么一般,深深地将眸光落向那株蜀葵,心中却是将那崔府姑娘牢牢记在了心里。
到底是从自己腹中出去的孩儿,杨氏很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看起来待人随和,可内里却是透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