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文魁- 第7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延潮又见了几个不要紧的官员,正准备让人挂上免见的牌子,这时候才听说孙承宗到了。

    林延潮听了脸色当然是不怎么好,但是还是于书房见了他。

    “恩师,”孙承宗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后道,“学生的马车坏在半途上,故而来晚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无妨,反正我也没睡不是。”

    孙承宗闻言脸色更是难看,他倒不是虚言,而是实情如此。

    孙承宗为官很清廉,清廉到什么程度?连在外为官的同年同乡所曾的炭敬冰敬都不收的地步。这算是当时官员灰色收入范畴,大家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但孙承宗为官就是这么方正,说不收就是不收,反而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所以身为一名翰林,他在京里日子过得着实一般,要不是新民报里的补贴,他肯定是要向人借贷才能过日子的。不过即便如此,他为官必要的排场就难以维持了。

    譬如他平日出行的马车,那马车是从车马行租来的旧车,时不时坏个零部件。这一次因为马车坏在半途上,他又住的离林府极远(因为穷故而住的偏远),所以一路步行赶来以至于最后一个到。

    对于家里的窘境,孙承宗自是难以向林延潮提及,现在迟了一步到来,作为跟随林延潮最久的弟子,他也是感到十分愧疚。

    林延潮看了孙承宗一眼,然后道:“早与你说过多次了,那部旧马车该换的就要换,住得离皇城根也近一些,如此每日上衙花在路上的功夫也可少一些。”

    孙承宗闻言垂下头道:“学生学生。”

    林延潮摆了摆手道:“不要说了,回头我让人送你两百两银子,回去换个马车,再将房子退了,租个离皇城近些的地方。你不要与我推托,别人送你银子你可以不收,但我是你座师赠你银子难道是有事求你吗?”

    孙承宗闻言见林延潮没有责怪他,反而是赠车赠屋的,如此之下他甚是难为情地道:“学生谢谢过恩师。”

    “你我之间休要提一个谢字。当年你我同在归德时,我觉得你太执拗了,但没料到这么多年了还是如此。我也并非要改变你什么,凭着心做好自己即可,其他若有力不能及的事,我来替你办就是。”

    林延潮感叹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而现在万历十四年及第对于他而言实在太年轻了。

    历史上的孙承宗辗转达于官显贵家里给官二代教书一直到不惑之年才出头,这年轻的经历对他而言自是饱尝人情,而现在的孙承宗则是另一个版本。

    孙承宗道:“恩师,学生听闻元辅与圣上不和,朝廷可能要重新廷推阁臣,故而有几句肺腑之言,想与恩师道来。”

    林延潮心道,与其他人的试探揣摩自己的意思不同,孙承宗倒是很开门见山。

    林延潮点点头道:“你说。”

    “学生以为恩师既主张事功,那就当以功业为先,可是恩师至任礼部尚书以来,却操心于海漕淮盐之事,这两件事就算办成了功劳也不在恩师的身上。事实之上至今为止,恩师在礼部所掌上除了开设国子监图书馆外,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实没有什么太值得称道建树。”

    “这一点远不如恩师在归德的时候,那时候恩师治河道开淤田,恩泽三十万百姓,沿河官员百姓对恩师都是有口皆碑。”

    林延潮心想孙承宗这话说得实在是一点不给自己留情面,但是却正和自己的观点。

    却见林延潮神色一沉道:“这些话却不用你来提醒。”

    孙承宗闻言也知失语,连忙道:“学生冒昧直言,还请恩师见谅。”

    林延潮见按住了孙承宗,然后道:“我入不入阁的事你先不用操心。我倒是问你若是朝廷给你一个去给将来的太子讲学的机会,你去是不去?”

    “将来的太子讲学?”孙承宗闻言已经是惊呆了。

    太子潜邸的老师对于一名官员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再也不用多说了。

    嘉靖年时的袁宗皋。

    隆庆年时的张居正,高拱。

    本朝的沈鲤。

    这些官员都是从潜邸讲师起家然后达到了一个高度,现在林延潮居然拿此问孙承宗?

一千两百六十章 杂学() 
听林延潮有意荐自己。

    孙承宗是诚惶诚恐的。

    他当即道:“恩师如此抬爱,学生实在是受不起。”

    林延潮淡淡地道:“不一定是非要你不可,只是事先问一下你的意思。我记得当年恩师申公有意荐我出任詹事府詹事以辅佐将来太子,但最后我却去了礼部。”

    孙承宗问道:“恩师,眼下百官上疏请皇长子出阁读书,连元辅也是因此被天子训斥,然而为何恩师又在这时候认为天子会给将来的太子请讲官呢?”

    林延潮笑着道:“问得好,你方才以礼部职掌规劝,言下之意不是让我议定国本以为入阁之资吗?”

    孙承宗闻言有些惭愧地垂下头道:“学生确有此意,国本早定,乃国家的根本,古往今来因立嫡之事,而引起的国家动荡,甚至分崩离析不是没有先例,所以早定国本也是我等为官的本分,而恩师身为礼部尚书议定国本正是职责所在,前任于东阿因谏国本而去,天下读书人无不敬仰,若恩师……”

    孙承宗看了一眼林延潮的脸色继续道:“恩师以事功为德,早定国本即是大德,有利于天下苍生,这也是事功啊。”

    林延潮现在一听到劝自己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劝天子立国本之事,就有等耳朵长茧的心情。但现在孙承宗也这么说了,确实令他必须重视。

    孙承宗的观点也代表自己一部分门生的意见啊,这就如同当初袁可立之事,孙承宗也是出面来保袁可立。

    这两件事都是一等政治正确,代表了下面人的心声,但真的去办,无疑都会影响林延潮政治仕途。

    林延潮想到这里对孙承宗道:“你可知陛下早有意让皇长子出阁读书,你可知他为何至今不愿定吗?”

    孙承宗道:“学生不知。”

    林延潮道:“这一次皇长子出阁读书事成,谁受益?”

    “当然是元辅!难道……难道天子不愿将此大功于元辅。”

    林延潮点点头道:“正是如此,以我之见什么时候王太仓到京出任首辅,什么时候皇长子出阁读书的事也就成了你懂吗?”

    孙承宗确实美想到这一点,他竟不知其中有这个理由。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皇长子出阁读书是在万历二十二年正月。

    当时王锡爵正因京察的事而焦头烂额,天子为了挽回他的威信,于二十二年正月下旨皇长子出阁读书。

    当时天子命大学士王锡爵,赵志皋,张位提调。

    命修撰唐文献,焦,编修邹德溥,郭正域,全天叙,检讨箫云举充讲读官。

    这些讲官之中,唐文献,焦虽是编修,但分别却是万历十四年十七年的进士,而郭正域,邹德溥为万历十一年的庶常,所以他们才是讲官之首。

    但邹德溥因后来受贿之罪被东厂查出而革职,最后名声尽毁,郭正域因楚王事而差一点死于狱中,所以太子讲官在万历朝并非是好差事,相反是一个危险之职。

    到现在郭正域因没有入翰林院,自然也就失去太子讲官的资格。所以此事林延潮就意属到孙承宗的身上。

    林延潮道:“太子出阁读书之事,吾从未发愁过,何时王太仓回朝时,此事也就办了。但是我所忧心的正在于太子的讲官人选上。”

    一般人肯定是不懂林延潮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只要看了邹德溥,郭正域二人之事就知道,为什么林延潮要推举孙承宗为太子讲官了。

    孙承宗道:“此事学生不明白。”

    林延潮道:“当今天子因群臣犯颜上疏册立国本之事,必然对将来的太子不满,但天子与太子毕竟是父子,再如何也不会为难到太子身上。所以将来一旦太子有错,那么受罚的就是他身边的人。”

    孙承宗闻言点了点头。

    “你以中旨出任侍讲,可以说是陛下看重的人,故而若是我推举你出任太子讲官,无疑能得到陛下的认同。而将来能在天子面前维护太子也只有你出面为之,但此事一不小心就是……你明白吗?”

    孙承宗当即道:“恩师谋划长远,实在令承宗佩服。之前承宗误会,还请恩师原谅。”

    林延潮笑了笑道:“太子讲官并非好差事,所以吾要事先再三提醒你。”

    孙承宗当即道:“若是能为天下社稷,为了恩师维护将来的储君,承宗当仁不让!”

    林延潮欣然点点头道:“那就好。”

    虽说林延潮没有明言自己是否要入阁,但其他官员通过林延潮的门生心腹,得知他确定没有入阁的打算。

    经此一事后,陆光祖自是大喜,对林延潮极力示好,大加拉拢。

    这时林延潮上疏请求议定会试主副考官人选。

    这时候王家屏辞职,张位一直在路上,赵志皋独相。赵志皋是个没主意的人,当即让林延潮由礼部部议主副考官人选。

    林延潮自是领着这个顺水人情,看来内阁失势对自己也不是没有好处,以往商议会试主副考官人选是不会下礼部部议的。

    会试主考官一般是由内阁大学士出任,但现在赵志皋一人在阁,肯定是退而求其次。

    于是经过多方面的权衡,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陈于陛经林延潮推举出任这一次科会试的主考官。

    陈于陛当初与林延潮,王家屏并为天子的六位日讲官之一,算是有些交情,这一次也是王家屏去位之后的入阁大热人选,论主考官的资历更没有人争得过他。

    自林延潮放出不入阁的消息后,陈于陛还亲自上门拜会过一趟。

    说些什么,当然是外人无从得知,但是之后陈于陛却是出任了这一次会试主考官,也是破天荒的一次,毕竟朝廷已经很久没有用翰林学士出任主考官了。

    而会试副主考有三位人选,一位是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盛讷,一位是翰林学士习孔教,还有一位则是太常寺卿兼詹事府詹事范谦。

    这三人虽说都是翰林院的,但与林延潮都是私交平平。

    不过在乡居官的申时行却意属盛讷,于是向林延潮推举。林延潮必须卖了这位老领导的面子就用了盛讷为副主考官。

    定下了主副考官,下面的同考官林延潮就自己做主了。

    这一次同考官的人选充斥着林延潮的私人,简直比上一次会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现在朝堂上闹得厉害,陆光祖一心一意打算入阁,王家屏欲求致仕,没人会在这时候到林延潮这里分一杯羹,反而都要大力结好于他。

    又过数日天子下诏诏令王锡爵立即回朝,王锡爵上疏婉言谢绝。

    赵志皋也上疏说一人难以独撑大局,题请天子命王家屏入阁供事并点用廷推阁臣一二员,天子见疏并没有批答。

    次日山西道御史彭好古上疏言,祖宗旧制特令吏部破格旁求,凡大小九卿中德业闻望可称名世者俱得与翰林同举。

    这彭好古的意思就是廷推阁臣的范围可以扩大,不仅仅从翰林中选拔,还可以放大到大小九卿之间。

    对于彭好古这奏疏,天子回复也是耐人寻味。

    天子说自古以来知臣莫如君,近年来大臣们借口会推开徇私之门,而对奉旨任用者大为抨击,如果以后再有这个例子,朕定然严惩不扰。

    林延潮明白彭好古这奏疏,已为吏部尚书陆光祖廷推入阁有一个铺垫。但是天子这回复到底是同意还是没同意呢?

    其实天子这回复可以视作默认,但是也对会推这样的选拔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会推的方式都是徇私之举。

    如果天子不选正推而选用陪推,必然有言官说事,如此又何谈奉旨任用呢?直接你们官员廷推任命官员就好了,朕过问有什么用?

    所以说天子的意思是告诉满朝文武,如果你们要扩大入阁选拔官员的范围,那么朕也不一定要选正推,陪推也在朕的考虑之内,你们不可以嗦。

    接着这一科的会试即是开始了。

    林延潮对会试又进行了一番改革。

    当初的改革是经史并重,也就是头场经义题与次场策问题并重,到了现在第三场也改为了杂学,所谓的杂学揽括了天文地理,兵事经济等等。

    总之杂学是包罗万象,而且这一次考试也不是以问答题的方式出现。

    而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科举考试中引入了选择题。

    在杂学题目之中,一共五十道试题。每道试题都有甲乙丙丁四个选项,考生从中择一为正确答案。

    这样的选择题由过去的问答方式一变,使得科举考试既兼顾了考生的知识储备,也判断其逻辑能力。

    当然这第三场的杂学题目一出,考生们是骂声一片,这对于以往只知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言,这样的题目实在太玄幻,对不少人而言简直就是天书。

    就此礼部不得不出面澄清,这杂学出题只是试行,只作最后科场的上下参考之用,而不定去留之分。如此之下考生们的抱怨才平息了许多。

    不过经过这第三场杂学的选拔,不少出类拔萃的考生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日后朝廷的栋梁之才。

一千两百六十一章 伟器() 
礼部试第三场时。

    身为本科正副主考的陈于陛,盛讷二人正巡视考场。

    因为最重要的头两场已是考毕,这一次会试出奇的平静,没有出现以往会试里种种失火,暴雨,舞弊等事情,故而对于两位正副主考而言,实感觉一切顺利。

    前几日陈于陛一直面色凝重,今日神情方好看了许多。

    说起陈于陛朝中不少人还以为是隆庆年户部尚书陈于陛。

    二人确实同名,但前一位陈于陛乃邯郸人士,这一位则是四川南充人。

    说起陈于陛,不得不提其父陈以勤。

    陈以勤与张居正,高拱一样都是隆庆帝当年在潜邸的讲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