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什么啊?”李逸松瞪了儿子一眼。
“没有想到您会看这种书。”
“《蜀山仙侠传》这本书规定什么人看了吗?”
“没有!”李华龙笑道,”阿爸,我写本更给你看怎么样?”
“别没正形。”李逸松板着脸说道,“你年龄也不小了,也该给你娶个老婆好好管管你了。”
“阿爸,凭借您儿子我这条件,还怕以后找不到好老婆,您就别操心了。”
“你有没有中意的女孩子?”
“暂时还没有,这事情不急的,我相信缘分来了,您未来的儿媳妇自然会出现的。呵呵,不聊了,您先看售楼说明书吧。”
“呃!”李逸松应了一声,继续低头看手中的售楼说明书,看了几眼,点头赞道,“不错,不错,真的不错!一目了然,看了这说明书,心里有底了啊!”
“阿爸,如果是别人这么卖房子,你看了这售楼说明书,会去买房子吗?”
“不会。”
“为什么?”李华龙不解问道。
“我买整栋楼啊,这样更便宜一些。”李逸松笑道。
“呵呵,父亲,再过几年,我会在香港盖建一座最高最大的大楼,以你的名字命名。”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李逸松微微一笑,片刻后,收起笑容,轻叹了一口气,“今天,我收到你二哥发来的电报,明天,你大嫂和两个孩子会来香港。”
“好啊!他们来了就不走了吧?”
“不出意外,应该不会走了。”李逸松沉声说道。
李华龙的大哥名叫李华文,是一名上校团长,驻军羊城。
四月初,李逸松特意去了羊城一趟,见到了李华文,二人单独聊天时,李逸松说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心,以及李华龙对时局的一些预测,并建议儿子退伍。
李华文云本坚信g民党一定会消灭华共的,拒绝了退伍的建议。
随着g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深知g民党内部**程度的李华文逐渐意识到g民党败局已定,他也开始为自己找退路了。
李华文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直接提出退伍,肯定会惹上麻烦,说不定会丢了性命。
权衡之后,李华文决定先让妻子带着孩子和细软去香港。
……
李华龙并没有时间去火车站迎接大嫂和两个侄子,华龙置业有限公司首批开发的十八栋楼宇已经建成,开始了销售工作,他有很多事情要忙。
华龙置业公司不仅将楼宇分层出售,还推出了大受欢迎的售楼说明书,来咨询购房的市民特别多,但顾客还是局限于富裕家庭。
华龙置业首批开发的十八栋楼宇都是五层建筑,每层楼宇约一千平方英尺,每平方英尺平均售价二十元,每层总价两万港元,而此时普通的打工仔,每个月的工作不到二百元,一下子拿出两万元来的人毕竟不算很多。
相比买得起整栋楼的市民,在香港买得起一层楼的市民数量肯定要多很多,这些人都成为了华龙置业首批楼宇的目标顾客。
不到十天的时间,华龙置业首批开发的十八栋楼宇全部卖掉了,总共获得60余万港元的利润。
李华龙无法获得分层销售,以及售楼说明书的专利,香港其他地产商看到华龙置业推出法子行之有效,自然纷纷效仿。
从此之后,香港地产商逐渐开始采用分层销售的法子卖房子,售楼说明书逐渐成为地产商推销楼宇的必需手法。
华龙置业有限公司赚了钱之后,李华龙并没有急着将五十万港元的借款还给父亲,因为这笔借款的期限为一年,没有必要提早归还。
李华龙之前向汇丰银行的五十万港元贷款,以及十五万的利息,贷款期限是两年,他更没有打算提前还钱,算他现在要还钱了,银行方面能够也不会减太多的利息,这笔资金留在自己手里投资更划算。
华龙置业现在要用钱的地方可不少,李华龙感觉自己现在就想一条贪吃鬼一样,越吃越多,根本停不了嘴。
五十多万的利润,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被李华龙花完了,七成买地,两成用于支付建筑工程公司的承建费用。早在卖这些楼宇之前,华龙置业已经开始在四方街开发第二批楼宇。
忙完卖房子的事情,李华龙不再那么忙了,动了写的念头。
第五章 创建《明报》()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崛起香港1949》更多支持!
后世的李华龙从小就喜欢看武侠,读中学期间,金庸的所有武侠,以及古龙和梁羽生的几部经典武侠,他翻看了不下五遍。
李华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抄袭”了《书剑恩仇录》,他很清楚自己写出的《书剑恩仇录》肯定比不上金庸大侠写的,但他可以把这本讲述的故事大体写出来。
花了几天时间,用了近四十个小时,李华龙写了七万余字,他将文稿给李逸松看。
“阿爸,这是我写的,您看看。”
“什么?”李逸松淡淡问答。
“。”
“你还真写啊?”李逸松好奇道。
“读书的时候,我就想写了。”
李逸松接过一叠文稿,低头看了起来,刚开始有些漫不经心,可看了几页,顿时有了兴趣,翻看的速度越来越开了。
“就写了这么一点?”
看完后,李逸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写了不少了,七八万字。”李华龙笑了笑,“爸,写的还不错吧?”
“非常有趣,如果后面有前面的水准,这本印成书册,销量肯定不会差。”
“我打算创建一家报社,连载这本。”
“创建报社?”李逸松眉头一皱,“开报社哪有搞房地产赚钱,你就把心思放在龙华地产公司上吧。”
“阿爸,人活着世上,不能总想着赚钱的事情,我对经营报社挺感兴趣的。如果我创建的报刊成功了,成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那我们的社会地位会提升,对我们家其他生意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李逸松深思一想,觉得李华龙说的有些道理,微微点头道:“你想创建报社,那就去做吧……我也不能这么闲着,你在你的公司里给我安排一个职位,我也帮着你盯着公司。”
“太好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华龙笑道,“如果父亲肯去华龙置业,那这家公司的生意肯定会越做越大!”
“你觉得我很老吗?”李逸松开玩笑道。
“没有!”李华龙笑了笑,“阿爸,那就明天,我们明天一起去华龙置业公司。不过,咱们要把话说清楚了,您出去工作,但不能太累了,我可希望您能够长命百岁,我能够多敬一些孝道!”
“能够活过七十岁,我就知足了!”
这个时代,在香港创建一份报刊,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金钱开路,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李华龙拿到了政府批文,注册成立报业公司。
李华龙有想过创刊发行时间定在十月一日,这样后人提到这份报纸时,会说上一句报纸和共-和-国同龄,但这个念头并没有在他的脑中停留多久。
李华龙觉得自己是一位爱国人士,也准备当一个爱国人士,他想过等到明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暗送一些战备物资到大陆,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希望公开此事。
李华龙清楚记得,霍英东就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为大陆运送了大量的战备物资,赚钱的同时,也帮助了华共,但后来,港英政府不满霍英东亲华,就在政治上孤立他,通过各种方式对他进行打压。
李华龙可不希望港英政府和米国人知道他亲华,甚至他想过,自己创建报刊后,要学学金庸的《明报》,言论独立,让外界知道他不满华共的很多政策。
不满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李华龙想好了,以后要在自己的报刊上写一些“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政权当政,都要努力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首要要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算上帝也会犯错”之类的言论。
既然打算“抄袭”金庸的,为了向金庸致敬,李华龙没有花心思为自己创建的报刊取名,直接取名《明报》。
李逸松没读过几年书,但能够写一手好字,李华龙邀请父亲为自己的报刊题写报刊之名。
李逸松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学问,题写报刊之名,会让人笑话的,但李华龙坚持让父亲题写。
最后,李逸松妥协了,挥墨泼毫写下了“明报”两个大字。
9月30日,新华夏成立前一天,《明报》创刊发行,创刊号只有两张,共八个版面,其中一个版面刊登《书剑恩仇录》。
《明报》创建初期,算上李华龙这个老板,整个报社只有十三个人,但是李华龙志向不小,在他的要求上,报社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这样的标语——“立志将《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
李华龙很看重《明报》的发展,除了他这个老板是外行外,报社十二位员工都是精兵强将,他花高薪从《成报》等几家报社挖来的人才。
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李华龙不仅给他们加薪,签订协议后,提前支付了三个月的薪水,九月份工作没几天,算一个月,而且早早声明,报社开张三个月后,都是提前支付一个月薪水,奖金则留到第二个月月初支付。
《明报》创刊号发行六千份,就算将来这份报纸销量不足六千张,李华龙都准备印六千份,卖不掉,就好好存着,将来可以拿出来拍卖,肯定能过卖个高价。
李华龙写《书剑恩仇录》用自己的真实的名字,没有特意用笔名,另外,他用笔名“陆西”写了一些杂文,主要是写西方一些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
《明报》创刊之前,李华龙就清楚的和报社员工说明,不能一味迎合香港本地的居民,来自内地的香港新移民知识分子才是本报的目标,帮助这些读者融入香港社会,报刊要多刊登一些与香港社会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比如教导读者如何认路、了解香港的法律、了解香港粤语方言的含义等等。
在遣词用字方面,《明报》以粤语入文。
《明报》创刊号,头一天送出去了五千余份,这些报纸都是赊给经销商的,如果卖掉了,才能拿到钱,如果没有卖掉,经销商会将报纸退回报社。
李华龙并没有急着让报社为自己赚钱,他做好了持续亏钱的准备,在他不拿稿费的情况下,报社一年亏二十万,他还是能够接受的,但他希望报社成立一年之后,能够收支平衡,有点盈利那就更好了。
不管报社将来能不能赚钱,十年之内,李华龙是不会考虑从报社拿钱的。
《明报》创刊这天,李华龙整天待在报社上班,下班后,保镖开车载着他回家。
不同时代的两个李华龙都算不上热血青年,他们都很惜命,没有想过为了祖国上战场抛头颅撒热血,他不想英年早逝,特别是他们的记忆融合之后,他想着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好好享受人生,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报效国家。
李华龙很清楚这个时代的香港很乱,根本不是什么法制社会,不小心一点,他这样的有钱人很容易被绑匪盯上。
自从李逸松来了香港之后,李华龙每次出门都会带着两位保镖,同时,他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出现。
李华龙下班回到家,见到父母,以及大嫂都坐在客厅,父亲皱着眉头,而母亲和大嫂眼睛红红的,一副刚哭过的模样。
李华龙知道母亲和大嫂为何而哭泣,g民党已经丢失了大半疆土,羊城岌岌可危。
“华龙,你回来了啊。”李逸松说道。
“嗯,回来了。”李华龙来到母亲身边坐下,牵起她的手,劝慰道,“阿妈,大嫂,您们不用担心,大哥吉人自有天相,他会平安无事的。”
“希望他能够平安!”李宋氏含着泪花说道。
“当兵是华文自己选的路,现在说这些也没有用了。”
李逸松觉得自己的长子凶多吉少,长叹了一口气,转移话题说道:“华龙,《明报》的创刊号,我看过了,很不错。销量怎么样呢?”
“送出去了五千余份。”
“白送的?”李华龙的大嫂周丽云好奇问道。
“不是白送。”李华龙解释道,“先把报纸交给经销商,卖掉后,再结账,如果没有卖掉,可以退货的。”
“这是行规,还是你想出来的法子?”李逸松问道。
“新创建的报社发行创刊号,一般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卖报。”
十月一日下午,m首领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新华夏成立了。
这一天,李华龙依旧去报社上班。
刚到报社,李华龙就听到了好消息,昨天《明报》创刊号在很多报摊卖断了货,今天印刷的第二期报纸,除了报社自留的一百份报纸,全部卖完,甚至昨天的旧报纸也被经销商拿走了三百份。
《明报》一鸣惊人,和《大公报》、《成报》等知名报纸相比,销量还很低,只能算是一份小报。
第三号开始,《明报》的销量一直保持在七千份以上,稳中有升。
凭借《书剑恩仇录》不断积累人气,过了半个多月,《明报》销量突破一万份。(我的《崛起香港1949》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d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六章 大哥回家()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崛起香港1949》更多支持!
十月十九日下午,正在报社上班的李华龙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
“华龙,你大哥回来了,你回来吧。”
李华龙闻言一愣,脸上流露开心的笑容,连忙说道:“阿爸,我知道了,我马上回来……我大哥还好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