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郡最南端的象林城,距交趾城足有一千余里,而且这一千多里的路全部是丛林密集的小路,大军行进极为困难,后勤补给也很难维持,北伐军若要全军进攻象林城,一路上所需的物资是极为巨大的,就算幸运的推进到了象林城附近,并攻破象林城,但叛军将士完全可以躲到附近的树林里与北伐军周旋,待北伐军主力撤走后,叛军则会再次率军攻下象林城,而北伐军主力不可能一直驻守象林城,北方的赵国随时有可能南下,华安此次南征也是抱着速战速决的决心来的,一旦迁延日久,赵国大军南下,京城就很危险了。
就在华安考虑如何向南进军之际,进犯桂林郡的六万叛军主力已经向交趾城方向杀来,而叛军之所以会撤退,自然是因为北伐军截取了叛军的大批军粮,如今,叛军大营的余粮已经不足五日,而在这五日之内,他们没有丝毫的把握可以攻取桂林郡的首府潭中城,仓皇撤退也是无奈之举。
叛军撤退,坚守潭中城的广州军团将领,首先想到的便是华安的北伐军成功的攻取交趾城,断了叛军的退路,于是将士们士气大振,三万广州军主力和三千交州军将士合兵一处,向仓皇后撤的叛军追击而去。
叛军后撤之时,自然考虑到了晋军会从后追击,于是在后撤的道路上设伏,全歼了广州军团率先追击的一个营,让追击的晋军放慢了脚步。
而叛军小胜之后,也不敢逗留,抛弃许多重装备,轻装向交趾城方向奔来,广州军团主力和三千交州军,则一路紧紧跟踪,丝毫不给叛军喘息的机会。
坐镇番禺城的广州刺史邓岳,得知了北伐军攻破交趾城,并数次打败叛军,截取叛军粮草,迫使叛军主力后撤的消息后,心情大为振奋,当即下令集结番禺城和周围几个城池的主力兵马万余,向交趾城方向挺进。
邓岳的打算很明显是要集中尽可能多的兵马,全力剿灭已经处于劣势的叛军,彻底扑灭南越族的这次叛乱。
叛军的撤军速度很快,仅几天的时间便抵达了交趾城北门外三十里的位置,而此时叛军的粮草只剩下一天了,情况对叛军来说极为的不利。
为了筹集足够多的粮草,叛军将撤军的一路上,所遇到的村落和城镇能抢夺的都抢夺了一遍,否则几天前就该断粮了。
而眼下叛军的前方是北伐军据守的交趾城,后面则是追击而来的交广二州大军,摆在叛军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攻打交趾城,城中囤积的粮草足有几万旦,只要能够攻下交趾城,叛军的危机便可以彻底解除。二是,将大军化整为零,一步步的从东西两个方向悄悄越过交趾城,待回到日南郡的大本营之后,便可重整旗鼓,再次发起叛乱。三是,率军向西进入蜀国的兴古郡,那里是蜀国的领地,而叛军之所以造反也是蜀国君臣怂恿所致,如今失败了,蜀国理应收留,而且,六万叛军和三万蜀军合兵一处,实力大增,晋军多半不敢追击。
为了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叛军的主要将领聚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商讨,重点分析三种情况的利弊得失。
首先,第一条路是凭借兵力优势,率军攻打交趾城,夺回交趾城这个战略要地,同时也可以得到城池中的几万旦军粮,以解决大军缺粮之忧。但这条策略的可行性实在是不高,从北伐军轻而易举的攻破交趾城,和连续几次大破叛军的情况来看,北伐军是一支作战极为骁勇的部队,而且守城本身就占据优势,叛军将领觉得短时间内攻破交趾城根本就不可能,甚至有可能被北伐军打得大败,少数被北伐军打败而逃到军中的将领的叙述,更增加了这种莫名的恐惧。
其次,第二条路是化整为零,将六万主力以千人为一队,一步步的从交趾城东西两条道路悄悄的潜回大本营,这么做的优点是不必和北伐军大动干戈,可以很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可缺点是分散行军无形中降低了主力大军的力量,一旦被北伐军发现,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而且,军粮的不足是极为迫切的,就算顺利的越过了交趾城,六万兵马也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粮草,而交趾城却有几万旦军粮。
最后,第三条路是率军向西,进入蜀国的兴古郡,这得到了不少将领的支持,因为蜀国支持他们反叛,也曾答应要率军支援他们,如今,他们打了败仗,自然有理由前往投靠,但也有一些将领担忧蜀国君臣的诚心,毕竟,他们和大晋的朝廷已经厮杀几个月了,蜀国的三万大军一直按兵不动,丝毫也没有增援他们的意思,此时打了败仗前往投靠,会不会遭到暗算都未可知,而且,从交趾城附近向西前往兴古郡路途遥远,大军仅剩的一点口粮,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抵达兴古郡,这一条似乎最不可行。
三条路似乎都不太容易,叛军将领们经过一个时辰的反复商议,最终决定采取第二条路,将大军化整为零,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越过交趾城,从而避开北伐军和广州军团的两面夹击,偷偷回到大本营,至于半路上会受到北伐军的攻击,叛军们却不是太担心,因为周围都是浓密的树林,大军一旦遭到攻击,撤往密林深处躲避即可,损失应给不会太大。
至于军粮的问题,也只好让大军越过交趾城之后,继续分散开来,在密林之中寻找野果充饥,直至顺利回到大本营。
第三百零三章 俘敌一千()
天黑之后,叛军按照事先商量好的策略,将大军化整为零,每个士兵自带一天的干粮,从交趾城两边的道路悄悄向南行进。
叛军的行动极为低调,所有的士兵都没有举火把,而是借着微弱的月光缓缓行走,一支支零散的队伍成功的越过交趾城,进入了交趾城南面的大路。
叛军的行动虽然隐蔽和低调,但却并未逃过北伐军斥候的眼睛,待北伐军斥候将叛军偷偷越过交趾城的消息汇报到华安的耳中时,叛军过半的人马已经成功的越过了交趾城。
尾追叛军的交广二州军团对叛军的设伏心有余悸,因此,在追击的过程中处处小心,不敢贸然行动,在发现叛军大营有异常后,未及时行动,致使叛军可以从容的向南撤退。
此时,华安正在大帐中思考如何对付擅长丛林战的叛军,猛然得知叛军将要全部越过交趾城时,心中着实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叛军的行动居然如此迅速,白天还远在交趾城以北三十里处,这才半天,已经有一半的人马越过了交趾城了,叛军的行动效率远远超过了华安的想象。
不过,对于叛军会采用偷偷越过交趾城这个策略,华安倒是猜对了一半,他早已料想过叛军会从东西两个方向一同越过,不过对于叛军会将队伍分散行动,华安却没有料到,因为凭借叛军的兵力优势,就算在半路上遭到埋伏,也可以杀开一条血路,而兵力分散后,力量就弱了许多,任何一支单独的队伍都无法对抗北伐军的主力。
通过短暂的思索之后,华安渐渐明白了叛军的意图,第一,大兵团行动目标太大,而叛军之所以会采取分兵的行动,就是不想被北伐军发现,从而避免在半路上与北伐军交战,从他们利用夜间行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二,大兵团人员太多,而交趾城附近的道路都不是很宽阔,大批人马拥挤在一起,行军速度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行动缓慢便不能在一夜之间偷偷越过交趾城,到了白天便很容易被北伐军盯上,从而受到阻截。
分析完叛军的意图,华安当机立断,下令赵武和铁牛各率一万步兵出城,前往两条道路阻挡叛军的最后几波人马,不求全歼,务求击溃,能俘虏大批叛军士兵自然更好。
赵武和铁牛领命,连忙集结队伍匆匆忙忙的出发了,半个时辰后,两路大军几乎同时抵达预定地域。
叛军的人马大部分已经越过交趾城,赵武负责的东面道路截下了叛军的两支人马共两千人,而铁牛负责的西面道路只截下了叛军最后的一千人马,一阵短暂的厮杀,叛军抵挡不住北伐军的进攻,士兵四散而逃。
赵武和铁牛牢记华安的命令,在追击的过程中,只要叛军主动扔掉兵器投降,便一概放过,并让士兵大呼投降免死,这一仗打下来,叛军被俘近千人。
赵武和铁牛押着这一千俘虏,凯旋回到交趾城,华安亲自出帐迎接。
“大哥,我们去晚了,叛军都跑光了,只遇到一小波人马,太不过瘾了。”一回到交趾城,铁牛便有些抱怨。
王三指着身后押着的近千俘虏,道:“大哥,我们两路人马共截获叛军的三千人马,身后这些是被俘虏的叛军士兵。”
华安看着二人身后的近千叛军俘虏,高兴的说道:“好,太好了,你们做的很好,大哥会给你们记功的。”说完向叛军士兵走去。
在月光和城中火把的照耀下,叛军士兵的脸庞清晰可见,华安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叛军士兵有很大的比例是长着娃娃脸的少年,年纪最多也就十五、六岁,看上去很是稚嫩,在华安充满威严的目光下,不少叛军士兵出现了胆怯的症状,低着头,身体微微发抖。
“大哥,这些俘虏如何处置。”身旁的王三小声问道。
华安笑了笑,道:“王三,你看,这些士兵有不少还是孩子呢?我记得,咱们进入北伐军大营时,也是这个年纪吧!”
王三一愣,回道:“没错,我们刚进大营时,的确也是这个年纪,如今,不知不觉都过去七八个年头了,大哥也从一个小小的队正,成了大晋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王三说完,脸上居然浮现出了一丝沧桑的感觉。
华安点了点头,指着眼前的叛军俘虏,道:“这些叛军士兵大部分还都是孩子,是受了少数人的蛊惑才走上叛乱的道路的,如今,他们落入我们的手中,我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才是啊!”
“大哥,这些可是叛军,两军厮杀的时候,他们可没对我军手下留情,不杀了他们就算不错了,为何还要照顾他们。”雷暴首先表示想不通。
“大哥,上次我们已经放走了一批叛军士兵,结果叛军照样攻城,照顾他们对我军一点好处也没有,完全就是浪费粮食。”铁牛接着附和。
赵武和一众部将听了,也都满脸的不满。
部将的这些反应,完全在华安的预料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对此,华安暂时还不想过多的解释,只是让部下将叛军被俘将士安顿好,每日三餐的伺候着,并向上一次一样,安排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遵循王化,不要有反叛朝廷的念头。
而对于部将们心中的不满,华安也渐渐向他们阐述交州地形复杂,丛林密集,利用武力完全剿灭叛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北伐军也不可能一直驻守在交州,时时刻刻保护交州的城池,唯一的办法便是安抚之计,善待叛军的俘虏便是安抚南越族人的开始。
经过华安的一番讲解,北伐军各军将领皆明白了善待叛军俘虏的好处,不满的情绪渐渐烟消云散。
第二日,尾追而来的交广二州大军进入交趾城,和北伐军主力兵马汇合,交州军团将领进城后,向华安建议立即向南进军,剿灭叛军,并要求做大军的先锋。
第三百零四章 小鸳鸯阵()
华安以各路大军需要休整为由,拒绝了立即追击的建议,不过,对于交州将领请战急迫的心态倒是有些好奇,暗中了解之下,才得知,交州军团原本有近两万大军,分别部署交州的几十座城池中,其中仅交趾城就有五千人马,但面对南越族十万叛军的突然进攻,交州军团死伤惨重,若不是广州军团及时南下救援,最后的这三千人马也会成为叛军的刀下亡魂。
交州军团死伤惨重,急切要求报仇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华安却有自己的考虑,除了几路大军早已疲惫皆需要休整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等待广州刺史邓岳的到来。
邓岳此行带了万余人马,可以进一步增大晋军的实力,同时,华安还想和邓岳探讨一下接下来的行动方案,毕竟,邓岳常年镇守交广二州,对交州的情况肯定比华安清楚。
在等待邓岳军团的几天里,华安日夜苦读兵书,思考该如何对付擅长丛林战的叛军,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华安想到了一个初步的方法,那就是制定全新的作战阵型。
大晋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赵国,因此,北伐军平时训练的阵型,都是成千上万名士兵组成的强大方阵,这种阵型虽然威力巨大,但在丛林密集的交州却是很难发挥强大的威力,大军一旦进入丛林,原有的阵型就会被树丛阻隔,从而完全失去阵型的作用,这样一来,北伐军与叛军的作战就只能凭借个人的勇武,在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伤亡一定会很大,这是华安所承受不了的。
为了改变这种颓势,华安想到了后世戚家军的‘鸳鸯阵’和‘小三才阵’这两种阵型在戚家军平定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适合丛林作战的小规模阵型。
当然,后世戚家军的‘鸳鸯阵’是十二人为一队,而华安麾下的北伐军是十人为一队,若是照搬鸳鸯阵,需要对队伍的编制进行极大的改组,如此大的整编规模,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为此,华安决定就以现有的十人为一队,创造一种小鸳鸯阵。
小鸳鸯阵的结构比鸳鸯阵要简单许多,组成为前方两名刀盾兵,中间四名长枪兵,最后四名弓箭手,其中弓箭手还额外装备一把用于短兵相接的环首刀。
在地形极为狭窄和复杂的地方,小鸳鸯阵也可以分解成两个小三才阵,组成各为五人,前方一名刀盾兵负责掩护,中间两名长枪手负责刺杀,最后两名弓箭手负责远程射杀和近战肉搏。
这两种阵型机动灵活,大大增加了在丛林作战的适应性,可以很好的对付擅长丛林战的叛军。
想好阵型之后,华安将阵型的具体结构画在纸上,而后召集部将讲解要领,麾下部将在这些日子的作战中,也算尝到了叛军丛林战的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