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十一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七十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
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官府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官员按照丁口发给露田,和百姓并无二致。除此之外,按照品级分发永业田,文武一同,按品级授予。九品从九品为二十亩,八品从八品为三十亩,七品从七品为五十亩,六品从六品为一百亩。”
分田了!真的分田了!
第110章 从此之后,乐业安居()
什么露田永业田之类的东西百姓没怎么听得出来,他们只知道分田了!而且还很不少,夫妻俩人外加一头牛就得有好几十亩!
这些百姓们激动的浑身都哆嗦起来,脸上满满的都是欣喜若狂的表情,有的人甚至眼中已经渗出泪来。一个个互相看着,都是嘴里发出低低的呼喝,那些汉子们攥紧了拳头用力的在面前挥舞着的,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可以想见,若不是董策等人在这儿,他们定然是会大声的欢呼狂喊起来。
他们的房子给烧了,田地基本也抛荒,就算是以后能够回到故里,也是给人家当佃户的命。而现在,却是峰回路转,自己竟然能在这里安下家来,而且还能分下这么多田地。
夫妻俩人就是几十亩地啊!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在上,由于多年的土地兼并,他们之前家中不过是几亩地而已,就算是多的。也不过是十亩上下。更别说,这里的土地都是如此的肥沃,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董策也不阻止他们,只是微微笑着,瞧着,由得他们享受这一份喜悦。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又大声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所有百姓,每户发放耕牛一头,箩筐一个,簸箕一个,扁担一把,锄头两把,犁头一副,犁架一副。牛轭一副,晒席两张。粮种也一起发放,明日就可以开始耕地了!诸位,本官能为你们做到的也只有这些,日后的日子是穷是歹,是好是坏,就看你们自己的了。本官也瞧着你们!”
当董策的这一决定说出口的时候,百姓们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不知道谁第一个开了口,百姓们就像是炸了锅一样,原地蹦着,跳着,口中发出了疯狂的欢呼。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激动到了快要炸掉的心略微平缓一下。
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向着董策磕头,口中喊着:“谢大老爷大恩大德。”
“咱们生生世世为老爷当牛做马偿还恩情。”
“俺以后在家中为大老爷日日祈福磕头,大老爷公侯万代,长命百岁。”
他们大声的向董策表示着自己的赞美,有的百姓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泣不成声。
董策就定定的站在上面,看着这一切,石进几人则都是颇有动容。
耶律斡里和和马林带着那些巡夜斥候们在不远处溜达着,听到那边的动静儿,一个个面色复杂,既有艳羡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大人对这些流民尚且如此,岂能亏待了他们这些士兵?
过了好一会儿,看百姓们的情绪基本上都发泄完了,董策这才开始说话。
“好了,好了!”董策击了击掌,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双手做了个起身的姿势:“都起来吧!起来,本官还有话说。”
他现在的威望已经高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本来乱糟糟的现场,顿时是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董策身上。
他微微笑道:“又是给你们分田,又是给你们发放农具耕牛,这天底下可多少这么好的事儿吧?”
大伙儿都是发出一阵哄笑。
董策却是忽的把脸一板,大声道:“所以你们也要遵守规矩,按时缴税,切不可行那等刁民之举。”
“其一,所有百姓,脱离原籍,入磐石堡军籍。
其二,所有十五岁到六十岁之男丁,从今日起,便都是磐石堡的兵丁,农闲之时,每日操练,早晚各两个时辰!操练之时,每日管两顿饱饭,必然见肉。
其三,所有田地,每亩缴纳粮食四斗三升五合,以为还耕牛、粮种、器具欠款之用,不得拖欠。”
董策的语气忽然变得森寒冰冷起来:“你们也都是苦过的人,当知今日之一切,来之不易,须得好生珍惜,切莫自悟。本官定下的规矩,若有违反的,重则斩首,轻则没收田地,驱赶出去,自生自灭吧!都明白了么?”
董策这最后一句,几乎是吼出声来的,众人听了,不由得都是一哆嗦。
他们是知道那种日子的难受的,听了董策的话,再一想想要被杀头或者是赶走,顿时都是心里生出莫大的恐惧。
下面又是哗哗的跪倒了一地,百姓们跪在地上,纷纷大声表示绝不敢违逆。
董策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
这会儿上田的产量大约是一亩八斗左右,看磐石堡左近这些肥田,当能在九斗一石上下,董策征收四斗三升五合,这就相当于十税五的税率了。
十税五,这个税率不低,非但不低,而且可说是很高,极高!若是让朝廷官员知道,少不得骂董策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不体恤百姓了。要知道,汉朝的税率不过是三十税一而已,本朝前期的税率也是三十税一。
但是董策很清楚,百姓从来是不苦正税的,苦的是各种摊牌和地方官员种种巧立名目的杂税以及官府勾结粮商的盘剥掠夺。
朝廷规定的三十税一的税率到了百姓头上,差不多能到十税六七的程度,而现在磐石堡和百姓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经手人,十税五就是十税五,没有任何的摊牌和加赋,所以税率反而相当于是降低了不少。
下面忽然响起一个浑厚的声音:“小的死罪,敢问大人,除了这些,还有别的杂税摊派么?”
董策一怔,循着声音看去,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青年,身材高大,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董策斩钉截铁道:“没有!”
“可用换成银子缴纳?”
“没有!”
“可有粮商中间讹诈,大斗入小斗出?”
“一概没有!”
“小人死罪。”那青年跪倒在地,头抵在地面上。
“何罪之有?”董策哈哈一笑:“你这三问,问得好,本官也要说,在本官之下,哪个管事儿的敢这般玩弄手段,本官绝饶不了他!”
耶律斡里和不知何时已经来到董策旁边,这会儿跟个鬼魅一般钻出来,冷声大喝道:“胆敢擅自加税谋私者,剥皮充草,家人凌迟!”
然后董策便是让白忠旗把所有人登记造册。
统计得出,一共有四十七户,男丁五十五口,都是十三岁以上的成丁,女丁则是七十一口,十三岁以上的壮女五十七口,不足十三岁者十四口。
登记完名字之后,则是可以去一边领耕牛、农具等等器物,主管发放的是王通,石进在一边儿盯着。
手里牵着耕牛,拿着农具,这些百姓一个个激动的泣不成声。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他们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分割线××××××
第二日一大早。
天还没大亮,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高大的磐石堡,城墙在雾色中显现出巍峨的剪影。夏末秋初的晋北大地清晨,已经有了些料峭的寒意。
在洢水河北岸,甘河西岸,两河夹角的这片区域,已经有一大片土地表面的野草被烧光了,露出了黑褐色的土地,地上积满了前两日烧荒留下了的草木灰。这片土地很是广大,大约有一千亩大小,按照董策分田的多少,大约只够二三十户人家所分。不过这也不打紧,反正烧荒快得很。在这片土地的中央,有一条灌渠横亘西南东北方向,从洢水河通到甘河中。这会儿这条灌渠已经被挖通,但是很浅,里面也没有水。
此时在这片空地的边缘,站满了人,磐石堡的所有人都集中于此了。
最前面的却是董策。
他今日脱了那似乎从不离身的重甲,只穿了一件儿青色的布衣,手里却还拿着一把锄头。
今日,是磐石堡正式开始垦荒种地的日子,这一日,对于董策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他已经正式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子民,有了自己稳定的产出。
这才是大先生生身立命与天地间之根本。
而对于他麾下的百姓们现在要称为军户了来说,这一锄头下去,更是代表着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在董策身后,黑压压的站满了百姓,手里拿着锄头,牵着耕牛,满脸都是激动的看着最前面的董策。
“大人,时辰到了。”王通在董策耳边低声道。
“好。”
董策点点头,大步走到黑土地上,面对众人,大声道:“今日,我磐石堡开始开荒种地,诸位,记住这一日!从此之后,乐业安居!”
众人纷纷高声欢呼:“从此之后,乐业安居!”
董策微微一笑,转身象征性的在地里挖了一锄头,然后向着众人摆摆手。
第111章 热火朝天()
百姓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向董策磕了个头,然后起身向着自家的土地走去。他们的脚步很急,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心思热切到了极点。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在昨天下午各户领了耕牛农具之后,王通便是带着他们忙活了一整个下午,把各户的田地划分好。以十亩为一井,这是最基本之单位,无论烧荒还是没烧荒的土地,都已经划分好了。各家各户还都立了田界,多半都是自己竖了一块儿木头牌子,董策看到之后命令白忠旗白书吏在上面写上该户所有分到田地的百姓的名字。
如此一来,基本的户籍土地制度,也就见建立起来了。
董策几人登上一处地势略高的小丘,看着百姓们各自在自己田地里耕种,跟往日乱糟糟的再不一样,井然有序了不少。各处起了不少火头,乃是百姓们在烧荒。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扫了一眼,董策深深的吁了口气,只觉得心头轻松了不少。终于是开始耕地,开始走上正轨了,以后这一方面,也都是有例可循了。而自己手下的这些心腹们,也已经锻炼出来了一定的经验。
今日已经是九月初三日了,按照后世的历法,差不多已经是进了十月,而冬小麦的种植时间段,是在九月下旬和十月中上旬,时间也不多。
他向王通吩咐道:“百姓这边儿,你都催着点儿,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半个月之内,一定要播种完毕。”
“是。”王通赶紧应了。
董策又向王羽道:“现在存了多少斤鱼了?”
“足足有一千斤。”王羽笑道:“我都让人拿盐腌了,存在大木桶里,放在城里阴凉不见雨水的地方。”
“嗯。”董策点点头:“有了这许多存货,暂时也就别捕鱼了,把人手都放在垦地那边。正好,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寻些木匠船匠,把造船的作坊给建起来,并采买大网。”
“是!”
董策忽的一笑:“你们分的那些田地,可有什么打算?”
石进等人的军籍,董策自然是一早就从十里铺给调到磐石堡来了,这事儿根本都不用跟刘若宰说,他现在乃是兵备道衙门的红人,那些下级官吏也都对这位高大俊朗出手阔绰的青年军官很有些好感,只消得和下面的书吏言语一声也就成了。
除了按照丁口分的露田和永业田之外,还按照他们的官衔各自分了多少不等的官田,至于耕牛以及各种器具,董策自然是不会短了他们的。
一说起这个话题来,几人都是两眼放光,很是兴奋。王通和王羽苏大成这几个有家室的,都是表示要把家人迁来这里耕地,若是人手不够的话,便去寻人伢子买上几个奴婢。石进王浑这些没成亲的光棍儿汉,则是直接表示要买奴婢下人耕种。
有了数量不少的田地,有了官身,有了奴婢下人,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房子分下来,眼看着一个个军官世家就即将成型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而这些军官世家,则是纳入了自己的体系。
董策看到他们兴奋的表情,也是心有所感指望着别人无怨无悔哪怕饿着肚子也跟着你出生入死,那是不大现实的。只有让所有人跟着你一起捞好处,一起往上走,才能凝结出足够的向心力。
大约中午时分,一骑快马自镇河堡中而来,那名负责传令的小旗给董策送来的一封公文。
是冀北兵备道衙门下发,下面盖了阳高卫指挥使和镇羌堡守备官大印的一封调令十里铺六十刘名军兵连同他们的家属,一共六十六户军户,军籍一并被调入磐石堡的编制。
董策没有想到,刘若宰这事儿办的这般漂亮利索,那些兵丁连同家人一起调来,这就解了后顾之忧。
他接到调令之后,第一时间就命令石进前往十里铺征调那些军户过来,现如今十里铺管队官许如桀战死,他这个贴队官就暂管十里铺事务。在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他就是这十里铺的最高长官,因此也无需跟谁交接,直接然石进去传令执行就是了。
军户迁移,而且一下子就是六十六家,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调令在前,军户们自然是没有敢不听从命令的,只不过总要许多东西要收拾,他们虽然都很是贫穷,但越是如此,就越是对手里头那些瓶瓶罐罐,破烂家世舍不得。而且总要和乡邻们告别,再去拜过祖坟,方才能够上路,光光是这几项,就不知道须得多少时间才行。
是以虽然董策已经吩咐石进加紧催促,但还是在第三日的上午,董策才在城墙上远远看到了那一支正在缓缓蠕动的庞大队伍。
六十六家军户像是逃荒的难民一般,无论男女,多半都是衣衫褴褛,男丁还好些,无论如何,身上总有一件儿鸳鸯战袄可以穿,女的就要惨多了,有的都不知道多少年没有添置衣服了。在十里铺的时候还好些,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