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趟巡视下来‘花’了小半个时辰,谢升便即回府,赵栋等人一路送出去老远。

    上了岁数儿‘精’力不济,大晚上的出来溜达了一圈儿,谢升也是乏了,回府的路上靠在躺椅上便是昏昏‘欲’睡,困得快睁不开眼了。

    所以当他被一个声音从浑浑沉沉中吵醒的时候,就分外的有些怒火。

    正要发作,忽然心里一个‘激’灵。

    等等,这声音分明是男人的声音,但却是尖锐细柔,谢柔经常出入宫中,立刻便是听出来了,这分明便是宫里公公的声音嘛!

    这么晚了,怎么有个公公在这儿。

    谢升立刻吧便是浑身一颤,一头冷汗出来,困意顿时全消。

    这时候外头那声音又传来:“谢大人,谢大人哟……”

    声音里面很是焦急。

    谢升赶紧掀开帘子,果然便见外头站着几个人,当先一个,大约三十来岁,年纪不算小了,但去也是宫中低品级小宦官的打扮,这会儿正自跳着脚焦急的叫道:“谢大人……”

    周围的卫士和家丁都没碰见过这等事儿,很有些吧不知所措。

    那小太监见谢升掀开帘子,赶紧道:“谢大人,圣上宣您宫中议事,这便跟着奴才去吧!”

    谢升赶紧着人把自己放下,‘摸’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在两个家丁的搀扶下费力的钻出来,走到那小宦官面前笑道:“这位老公,可知道是什么事儿么?”

    “嗨……”小宦官道:“奴才哪知道?都是方才才给抓的差。”

    谢升心里知道必然是发生了大事,若不然虽说崇祯皇帝是个藏不住事儿‘性’格急躁的君王,却也不至于连夜召集大员进宫。

    要知道,按照皇明祖训,这紫禁城傍晚时分落了锁,不到天明是绝对不能开的!

    这会儿一介大员的气度便是显出来了,他心里寻思着,面儿上却是毫不慌‘乱’,沉稳道:“本官回府换过衣服,便随老公进宫,还请老公稍待片刻,‘花’厅中吃些茶水……”

    他语气很客气,尽管面对的是一个没品级的小宦官。这

    便是谢升的‘性’格,小心谨慎,从不随便的罪人,能结‘交’的都是尽量结‘交’,更别说这等皇上的身边人,就更是得罪不得。

    那宦官却是着急的几乎要跳起来:“哎哟我的老大人呐,来不及了,圣上吩咐了,不必官服觐见,常服也成,只要穿戴整齐就成。您这就跟奴才去吧,别让圣上等急了,到时候奴才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谢升一怔,心道看来事情比自己想想的更加严重。

    他依言和那小宦官一同进宫,还让陈管事封了一封五十两银子给那宦官,那名叫方正化的宦官犹豫了片刻,便也收下了。

    ……

    大明朝崇祯八年二月二十六,建州正白旗旗主,墨尔根代青贝勒多尔衮,率领六千建州‘精’锐出沈阳城,一路西去,往‘蒙’古方向而去。

    五千‘精’锐有一千五百真夷,俱是建州马甲,另有四千五百阿哈包衣随行。

    大明朝埋伏在沈阳城中的探子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往外传消息,只可惜建奴本身就擅长用间,是以对于自己境内的明朝‘奸’细非常之在意,时常清理排查,明朝在那边儿的人死伤惨重,也只得是各自隐匿下来,不敢活动。若不是这个消息实在事关重大,他们甚至都不打算往京城传。

    正因为情报网被破坏严重,人员死伤惨重,是以效率也是极低,传递速度极慢。报信儿之人昼伏夜出,足足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到了海边,又下了海,顺着结冰的辽海来到大明的地界儿,明军守将不敢怠慢,赶紧快马加鞭把消息传来。

    等消息到了紫禁城,已经是多尔衮发兵差不多快半个月之后了。

    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大惊失‘色’,赶紧连夜把内阁辅臣,各部大员招来商议。

    他倒是不知道多尔衮的真正目的,若是知道,说不定就不会这般惊慌了他是怕多尔衮又来南下袭扰大明。

    一夜商议,谢升得了消息,回来之后呢立刻布置。

    结果在当天的大朝会上,通政司将已经扣押了好几日的刘若宰的奏章上报,看了刘若宰的奏章,对于他的提议崇祯便是颇为的心动。然后何瑞徽等人趁机上奏,言道刘若宰抓获建奴‘奸’细,侦得消息,建奴奴酋之目的乃是大草滩之林丹汗余孽,并非是大明。刘若宰这般大功,当要重赏,

    另外,不若依他所言,去大草滩向那些林丹汗余部宣抚我皇明恩德,若是能将其招抚,则圣上之威名远播,更是我皇明之福气云云……

    而后又有早就安排好的反对者跳出来表示不统一……

    一场大戏演下来,把崇祯皇帝给气的颇为不悦,当场斥责了几个官员,怒冲冲的下了朝。

    结果还没到晚上,宫里便传出来了消息。

    刘若宰的折子,皇帝准了。这个消息,第二日便是传遍了整个京城官场。但凡是有些品级的,都知道了皇上要派冀北兵备道刘若宰去宣抚大草滩外察哈尔余部的消息。

第551章 五五零 军需处的设想() 
这些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情,董策自然是丝毫不知,便是知道,也没什么奈何处,不过就是冷眼旁观,坐观其变而已。

    事实上,这会儿他正被另外一件事儿困扰着。

    屋里只烧着一个炭炉,温度不断很高,并不让人觉得热,不过董策年轻力壮,正是火力活力都极旺盛的时候,因此这个温度就已经足够了。他穿着一身儿宽松的举家燕服,大氅放在一边的衣架上,坐在桌子后面的椅子上,后背靠着椅子背儿,微微眯起眼睛,手指头在桌面上无意识的敲着。

    桌子前头站着的是白忠旗,他奉命给士卒们发饷,这会儿方才回来,赶紧便过来给董策复命。

    但问题也正是在这里,现下已经是戌时了,也就是晚上的七点多。董策甚至都已经回家吃过了晚饭,若不是还有一些事务要处置,怕是他现在都要安稳睡觉了。

    白忠旗一大早晨的就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他的确是刚刚放完饷,哪儿也没去便即过来了。

    关键是这个放饷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从一大清早一直到现在,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方才放完,耗时颇长。

    他这一回来复命,董策便很敏锐的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放饷时间如此之长,效率如此之低下,实在是董策完全没想到的,而且其中之影响也是非常恶劣。

    效率低下,人力虚耗这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很突出的对士卒情绪的影响。本来说好的是今天放一天一夜的假期,明日再回来。若是那些领饷领的早,回去的早的还好一些,自然是没什么障碍的。但若是这些落在后头的,得大晚上了才能‘摸’着黑离开,对于他们来说,假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等到回了家,也就是能睡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得回来。

    要说心里没怨气,董策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现在不过是才几百人的军队而已,若是以后规模越来越大呢?几千人呢?几万人呢?

    窥一斑而见全豹,现在人虽然少,显‘露’出来的问题就已经足够多,须得好生改进才是,若不然

    的话,以后问题更大,那时候就不好收拾了。

    董策沉‘吟’片刻,拧着眉头道:“你是如何放饷的?跟本官说说具体情况。”

    “是。”

    白忠旗应了一声,心下有些忐忑。

    他本来没觉得有什么,但是董策这么一说,却是知道了自己放饷的时间太长了些,很是不妥。

    “属下一大早到了那处,当时各军官士卒都已经列队整齐,苏大使也已经带着库丁粮队到了,摆下桌子,属下便命各训导官带着各自手下杀手队前来领饷。从第一杀手队开始,按顺序往下走,每一人上来,先‘交’号牌,对照‘花’名册,而后发给粮食,有不愿现在领取者,则发给条子,日后可以领取……”

    白忠旗把发饷的经过细细的说了一遍,并无一丝隐瞒。

    董策听了,也是暗自摇头,心道自己这一次还真不能怪罪白忠旗,这件事儿,其实是自己想的岔了。这岔子,是出在自己这儿的。

    他见白忠旗面‘色’惶惶然,便笑道:“这件事儿不怪你,你做的很好。”

    白忠旗心里一热,赶紧跪地道:“是属下思虑不周了,当时应该多叫几个人一起来做的。只是,那些人,属下又都信不过,而且,印章也只有一个,若是人多了,反而麻烦。”

    “起来说话。”董策摆摆手:“这一日也是疲累了,且回去休息休息。”

    “是。”白忠旗应了,便即退下。

    等他走了,董策却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盯着一边青铜烛台上那根足有手臂粗细的朱红‘色’巨烛出了好一会儿神。

    他感觉自己之前似乎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之中。在之前,董策总是认为自己现下士卒人数还少,总体规模还小,就这么几百号儿人,不用设立太多的机构,甚至只要有石进和周仲这两个人在那儿,就能完完全全的给管过来,也就是他们‘操’劳一些罢了,就不会出什么岔子,什么差错。

    至于他们‘操’劳一些董策估计他们还巴不得手上的事儿越多越好,这两个人他颇为了解,尤其是石进,其实是很看重手中权势的,能做事,也愿意做事。说白了,便类似于后世那等事业型的强人,你若是给他们一份闲差一份闲钱把他们给养起

    来,那反而是心里难受的很。

    一来是这方面的原因,觉得没必要我,安全管得过来。二来则是,董策现在手头的人手比较紧张,委实是‘抽’调不出什么人手来,他现在人手宝贵的紧,都得用在刀刃上。

    但是现在,他不这么看了,麻雀虽小,却也要五脏俱全,若不然就容易出问题。再小的团体,内里也要有明确而有条理的分工才成,若不然就会对各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说这一次放饷,固然士卒们是站了一天,假期也给虚耗没了,那些库丁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本不是他们的活计,现如今却要他们来做,便耽误了他们一天的本职工作,说不得又会对日后产生影响。

    所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便是必须的了。

    不但是这一个负责后勤的机构,更是要连其他的机构也一并成立,若不然等规模大了再‘弄’,反而是麻烦。

    董策提起笔来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一边在脑子里头把自己知识中各国各个时代军中的后勤机构给过了一遍。

    过了足足半个时辰,把两张纸写得满满的,才算是脑海中有了一些章法。

    其实这个时代,大明朝军中后勤机构,也是相当‘混’‘乱’原始的。

    就拿孙承宗编炼的车营来说,全营兵力有步兵三千二百人,骑兵两千四百人,辎重车夫五百一十二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五百一十五人,共计官兵六千六百二十七人。而其中后勤部队人员编制则是:内将官一,中军一,军车兵三十人,杂役兵二百五十四人。

    可以说分工相当之模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后勤机构本身的权限就这么模糊,其机构内部的权限划分就更是‘混’‘乱’。只是大略的分成了两个兵种,既没有细分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低级官员管理统领。就是由这两个官儿统管,一旦真碰上什么大事儿,那当真是手忙脚‘乱’。

    孙承宗这一个车营加起来六千多号人儿,其后勤尚且如此,更被说那些低一级的军事编制了。

    是以董策完全没有按照这个时代明朝军队的后勤机构来设想,而是自己做了一份儿章程。

    他凝神片刻,落笔如有神,很快便是在纸上写出一份构架图。

    在他设想中的负

    责后勤的部‘门’,将其明明为军需处。军需处下辖司若干,分别是:军粮司、军医司、被服司、军械司、抚恤司、军马司、兽医司、营房司,采买司、食堂。军需处设主事一人,下各司各自设司吏一人。

第552章 五五一 人选() 
其主要职责乃是:军粮储存、运输以及定期发放;设立军医馆,治疗伤员,诊断军中病患,维持军中不被大规模传染病‘波’及等等;接收军械,并维持保养,定期发放;战后抚恤之核实,评判,抚恤金之发放等;军马喂养维持;为军中牲口治病,战马为其中重中之重;营房修建,维修;对外采买各项物资;维持食堂运营等等。

    董策把军需处下面各个司的职责划分的很细,而且很明确,一听名字就能听出来是做什么的,简洁明了。

    这就不像是朝廷的机构,你若是跟一个普通老百姓说太仆寺,他能猜到是养马的么?你若跟他说军马司,他定然大致知道是什么衙‘门’了。

    只不过,他划分的实在是太细致,把稍稍一个单独的不同的领域,都是各自划分出来了。其实就拿军马司和兽医司来说,完全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但是董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细分一些不怕,就怕事情笼统,权限笼统,导致到时候互相推诿,谁也不做事,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就反而不美。

    是以他把这个兽医司也给分了出来,不过估计兽医司会是最小的司,全司上下只有一个人也说不定。

    不过董策并不在意、

    若是按照董策这个分法儿的话,那么军需处的权限便是变得相当大,从刀枪剑戟到军粮‘肉’食再到衣服鞋袜,几乎一切跟军队供应有关系的,全部都要划归这个部‘门’管辖。这也正是董策的目的,他现在的设想中,是把自己手下整个军队的职权划分成几个大块,到时候一看,什么活儿该谁干,则一目了然。各司其职,各守本分,既不会有越权的情况出现,也不容易出现人浮于事。

    军需处便是其中之一。

    把所有的部‘门’一一写好并标准好其具体职责,董策撂下笔,很是满意的点点头。

    不过很快董策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