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丝绸护领短了不少,颜色也不一样,铜泡钉更加的密集,但是表面的甲叶却是少了一些,也没有护心镜。

    而眼前自产自销的这副青蚨甲,外面的棉布还没有上色,看上去是略到点儿暗黄色的的白。单论卖相的话,跟那两种相比,简直就像是站在富商和权贵旁边的一位布衣朴素简陋到了寒酸的地步。

    但是董策显然是不会只看这个的。

    他把铠甲铺平了,使劲儿的摁了摁,感觉入手极为的坚硬厚实。然后又摸了摸外面的棉布,以及甲裙的边缘,感觉到那棉布粗糙厚实的质感,显然,这副棉甲外面的棉布非常厚,一层层的不知道摞了多少层。而用以固定里面的铁甲叶,钉帽露在甲胄表面的黄铜泡钉也是非常之密集,一排排的,几乎没有太大的空缺位置。也没有护心镜,不过董策并不在乎这个,他穿过带有护护心镜的铠甲,说实话,那玩意儿的装饰性意义比实用性更大。

    这套铠甲朴实无华,坚韧厚实,这就是董策对这副棉甲的第一个印象。

    但是该有的东西,该有的细节,上面全都有。而那些装饰性的,却是全都去掉了。

    董策对这种设计理念还是很欣赏的。只要好用就行,管什么好看不好看?

    这副铠甲给他的第二个印象就是重,相当的有分量!

    建奴的棉甲大约在二十三斤左右的重量,折合成后世的斤两的话,则就是在二十七斤半上下。而大明的棉甲,重量则是在十八斤左右,折合成后世的度量衡就是二十一斤半。而董策现在手中这副甲,根据他的估量,少说也是从三十三四斤往上数。

    也就是说,相当于后世的四十斤左右。

    这个数字相当之惊人,要知道,青布铁甲的重量也不过就是这个数字而已。

    “这重量,铜钱占几何?棉布占几何?”董策问道。

    “回大人的话。”赵铁砧恭敬道:“铜钱十八斤二两,棉布十三斤,泡钉及其他的东西,一共两斤八两。小的过了秤,正好是三十四斤重。”

    董策又问道:“那,耗用是多少?”

    赵铁砧来之前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立刻回答道:“回大人的话,铜钱还是那些,耗用棉花二十斤。”

    董策满意的点点头头:“你用心了。”赵铁砧赶紧道:“小的不敢。”董策心里暗暗计算了一番,他兑换的那私铸钱,大约是五克左右一个,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五百个。当初用五百两银子,换了六十九万柒仟伍佰枚铜钱,整整是叁佰肆拾捌万柒仟伍佰克,换下来便是六千多斤。十八斤二钱的铜钱,就是不到两千二百个,算下来,还不到一两五钱银子。

第363章 三六二 不可复制的奇迹() 
而棉花是一斤六分银子,十三斤下来就是七钱八分银子。这样光秃秃的肯定不行,真要是给士卒们穿的话,外面肯定是要有一层布的,就以每一副耗用粗布五尺来及计算,再加上黄铜泡钉等等那些零碎七八的,一副甲三两银子就足够了。

    当然,这是没把人工费用算上去的结果,而恰恰,董策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工。

    现在也没什么活计了,那些女人整日闲在家中,为了保证她们不饿死董策也得发放粮食,那何不就以工代赈,不劳动者不得食?

    如此算下来,成本真真是低到了可怕的程度。

    想想朝廷,动辄是发多少多少万两银子造甲造兵,每每最后也没多少成果,银子都给上下吞了。由此就可看出来,董策这个刚刚形成的小团体,效率是何等之高,用度之何等之俭省,组织是何等之精干。

    这也是势力弱小的他一个极大的优势。

    一般来说,同一种甲胄,比如说都是鳞甲或者都是棉甲,重量越大,就代表着防御力越好。

    当然董策清楚,自己手里这是一个例外。重,不代表着坚固坚硬,毕竟铜钱儿的硬度和专门打造的甲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哪怕是铸造的很有良心,颇为厚实的私铸钱。按照他的估计,这副甲的防御力应该是比青緞铜钉布面甲略强,还比不上红缎铜钉铜叶甲,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

    “测试过了么?防御如何?”

    “测试过了。”赵铁砧赶紧道:“按照您说的法子,用刀斩各个部位,小的在这甲上选了十处所在用来测试。肩部,胸前,后背,甲裙等等都有。一刀下去,外面会被斩开一道口子,里面的铜钱,会给崩开或者斩破一层,但是第二层基本上是安然无恙,有的会弯曲。但若是再来一刀的话,就不好说了。至于长矛,库存的长矛,能刺透,但是深入不进去。不过若是给大人打造的那哥萨克长矛,则根本挡不住,直接刺入。”

    董策点点头,他对这个强度已经算是很满意了。

    毕竟哪怕是铁甲也不同意挡得住长矛的穿刺的,而现在无论是大明还是建奴,都配置有长矛,却没有长矛兵这一专门的兵种。至于流寇和土匪,那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口没生锈的刀就算是不错。

    反正在发展的初期,董策也不会带着自己的手下去碰硬石头。

    取了把顺刀,董策把这甲的外面给刨开,外面的一层层棉片又厚又韧,董策饶是有利刃帮忙也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才给撕开,这让他很满意。外面撕扯开之后,露出了内外两层棉布中间夹着的铜钱。这些铜钱给编成了巴掌大小,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的大甲叶。每一个大甲叶,都是两个铜钱的厚度,紧紧的贴在一起。铜钱之间用很粗很结实的麻绳儿穿好,紧紧的固定住。由于铜钱儿上面都有孔,这倒是方便了麻绳的穿插固定。董策仔细的看了看,编的花样儿并不复杂,简单但是实用。只要是手不太笨的,学上几遍差不多都能弄好。

    而在每一片大甲叶的四个角上,以及中间的部位,外加四条边的中点,都有一个黄铜泡钉。泡钉直接就穿在铜钱的方孔里头,钉帽露在铠甲外面,将厚重坚韧的棉布和这些巴掌大小的大甲叶牢牢的固定结合在一起。一片大甲叶上,便是九个泡钉。

    每一个大甲叶之间都有麻绳连着,不过并不很是紧密,这样可以保证棉甲穿在身上不会跟套了个铁壳也似的紧绷绷。

    董策看了,这种大甲叶,几乎是弥补于甲胄的各处,少有死角甲裙的下部是个例外,可这也实在是没办法,如果甲裙太重,会非常影响走路,让人很难受。而且,战场上终归是不会有地趟刀这等高端的东西存在的。

    君不见,当年古罗马古希腊的士兵,只穿胸甲,下面甚至露着两条大毛儿腿。

    董策让二人先不要走,着人把霍青桐给叫来了。

    霍青桐还是那副样子,一身宽大的棉甲,马尾在脑袋后头晃晃悠悠。未施脂粉,素面朝天,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或许她还不知道什么是擦脂抹粉,但是那张白皙秀美的脸庞却足以引得不知多少女人嫉妒,她皮肤极好,看上去跟瓷娃娃也似。

    “大人,您找我?”霍青桐大咧咧的拱手行礼。

    董策也不在意,笑眯眯道:“打棉片儿和编铜钱,学的怎么样了?”

    霍青桐脑袋一扬,有些得意道:“都学会了,好得紧。”

    “哦?话说得这么满,真学会了?”董策挑了挑眉毛:“眼见为实,我可得考考你。”

    霍青桐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早知道您要来这一手,我都带来了。”

    周仲在一边听的心中苦笑,现下整个磐石堡中,敢这么和大人说话的,也就只有霍青桐这丫头一人了吧。自己这些人,当初和大人也是谈笑无忌,只是现在,大伙儿地位都不一样了,大人地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重,自己这些人,在他面前,也就越的恭敬小心。

    他心中微有些怅然,从何时开始,变成了这样?

    赵铁砧站在那儿,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他偷偷看了霍青桐一眼,心中暗道:“这霍姑娘胆子也太大了,大人竟然也不生气?看来大人定然是很宠着她的,这霍姑娘自己可不敢得罪。回头得跟谢虫儿说一声,让他小心着点儿,万万别招惹她,省的招来祸端。”

    犹豫了一下,赵铁砧决定不把这个消息告诉杜建河。

    看得出来,霍青桐真的是很了解了,站在那儿侃侃而谈,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还现场演示了两下,动作非常娴熟。

    她拿来的她做的东西,董策也仔细拿在手中看了。

    棉片很厚重坚韧,用铜钱儿麻绳编成的大甲叶也是非常的结实,和刚拆开的那套甲里面的一般无二。

    董策满意的笑了笑,夸赞道:“不错,这才多短的时日?”

    霍青桐嘻嘻一笑,有些自得。

    “你算一算,打造晾晒这些棉片儿,外加用铜钱儿编制,到了能做好一副甲的程度,需要多长时日?”董策又是问道。

    董策打算把造棉甲的任务分下去,但是用泡钉固定棉片和甲叶,完成甲胄的最后一个步骤,可不是那些女人们力所能及的。是以她们只是负责制作棉片,用铜钱做成甲叶,至于后期的制作,完工,还是得工匠们来才成。

    霍青桐掰着手指头算道:“这几日天气好,把棉花打成棉片儿,来回三次,一共是用了六天的时间,其中有两天夜里,我是把那玩意儿放在炉子边儿上不远处烘干的。这样算下来,就算是六天。穿铜钱儿这事儿,还真不轻省,这一块儿,要穿的结实坚固,差不多就得一个多时辰,这还不算若是有什么纰漏差子,还得拆了重新编。这样算下来,一天最多也就是能成四块。而一副甲里头,这种巴掌大小的甲叶,是五十四块。若是再加上后期工匠们给上泡钉,最后制作完成,往多了说二十天,往少了说半个月。”

    “半个月到二十天。”

    董策沉吟片刻,轻轻拍了拍桌子:“如此说来,倒是也足够了。”

    按照他原来的计划,这些新兵蛋子们训练上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后,便要出去开始实战,毕竟在家里闭门造车如论如何都是不能转化成真正战斗力的。只有让士卒们真正见了血,杀了人,这才算是慢慢能够成长起来。

    如此算下来的话,这些铠甲下来的,还算是及时。

    不过总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现在士卒们都是穿着胖袄训练,浑身上下不到十斤重,而到时候穿上三十四斤重的甲胄,定然是会十分的难受。所以至少还要一个月的时间来适应才是。

    其实董策也很应该知足了,半个月到二十天,在不耗费什么正规壮劳力的情况下,只用一帮女人能造出三百副甲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也就只用用铜钱这种特殊的材料,只有董策这等天马行空一般的思维,才能如此行事。若董策真要是打造传统的棉甲,拉开架势一个甲叶一个甲叶的锻造,怕是一年也造不出这么多甲来。

    当然,这样的高速度,一切都是建立在使用铜钱为原材料的基础上,如果董策要打造铁甲,那肯定就不能这样了,还是得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的慢慢磨,慢慢打。毕竟这个年代的生产力,机器,科技水平,它就这样儿,董策即没能力改,他一文科生也不会改。董策心中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是以他这会儿也并没有表露出太大的兴奋来。反而是向周伯吩咐道:“你继续向赵大会要人,咱们自己也可以张贴告示,去各县各镇大城里面贴,让他们自己投奔。这工坊,尤其是铁匠工坊的规模,必须要不断的扩大。越大越好,上不封顶,多多益善。”

第364章 三六三 苏州码子() 
周伯赶紧应了,道:“年前,我去找赵大会收棉花的时候,与他说过一次,他说周围这些地界儿的铁匠,都搜罗来的全都招来了。d——m剩下的那些,要么是故土难离,要么是东家还不错,总有一口饭吃,反正是不想来这边的。他说年后,去大同还有周围那几个大城去找找问问,那边儿军堡多,铁匠也多,理当是不难找。”

    董策点点头:“成,这事儿你与他办,银子不用管。另外,现在工坊是你管着,招来了人,你直接安顿就是。回头上个条子来。”

    “是。”周伯应了。

    正说着,一直在堂下站着的白忠旗放轻了脚步进来:“大人,石大人来了。”

    “哦?石进来了。请他进来。”

    周仲一身铁甲,迈着大步进来,他腰板儿挺得笔直,面色红润,神完气足,显得很是精神,气色也比以前好了不少。想想也是正常,他之前一直无事可做,几乎就是吃干饭的,而现在却是手底下有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自然精气神儿就不一样了。

    董策笑着打趣道:“哟,是周大将军,怎么不在你那军营里呆着,跑这儿来了?我还因为你一刻也放不下那些新丁呢!”

    周仲年纪小些,性格也很是跳脱,有些放荡不羁的意思,是以董策和他说话就很是随意,也显得亲近。若是对石进的话,是定然不会这样的。

    周仲挠挠脑袋,笑道:“大人,您就别取笑我了。”

    他又向自家兄长问好,当着董策的面,周伯只是淡淡的应了声。

    “有事儿?”董策问道。

    “是有一桩事,我和石大人商量了,不知该如何行止,来请问大人。”

    董策饶有兴趣道:“说说。”

    “是关于新丁们的名字的。”周仲道:“这年头儿叫一个名字的太多,像什么树根,狗蛋,老二老三老四阿大,水生之类的,不知道有多少。新军里头,同名的很多,甚至同名同姓的也有些。名字重叠,这样着实是不好分辨,而且有时候下命令也会弄错,有不少隐患。而且现如今咱们人还少,情况还好一些,大人您说过一定是会扩军的,以后人越多,这个问题便越严重,是以想请问大人,该如何办?”

    “放心吧,扩军是迟早的,不用为这个担心。你这小子,学精乖了啊,还知道拿我的话出来说事儿。”董策瞪了他一眼,周仲用意被识破,只好挠头做掩饰。

    “至于这个事儿么?”董策有些沉吟。说实话,他也忽略了这个问题,这个年代,雅则大雅,俗则极俗。像是那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