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就在此时,距离安乡墩大约十里不到,西北方向的陈皮庄外。

    这里有一条山溪,此时早已封冻。小溪周围乃是一片林子,占地面积颇大,足有两三里地方圆,树木也很是茂盛,但是此时只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树干枝条,很是萧瑟。

    小溪流过树林,形成了一片林间空地,旁边不远处,则是一座数十米高的小丘,树林一直蔓延了上去。

    小丘之上,有一座坟包,一座堪称巨大的坟包。坟包前头,还有一块儿形状不怎么规则大体成长条形的石头,戳在那里看来是权且当墓碑了。

    这会儿,坟前跪了不少的百姓,纸钱纷飞,哭声震天。

    一个年未及弱冠,长相颇为清秀文弱的青衣公子,抱着石碑,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正是纪长运。

    当日,杀光那些建奴之后,董策指挥那些难民在地上挖了个坑,把死难百姓的尸体都埋葬了,在上面高高的立起了一个坟头,还竖了一块儿石头当做墓碑,以为标记。之后若是再有人过来祭奠的话,总不会找不到地界儿。

    今日这些在坟前哭泣的,都是当日死难百姓的亲眷。

    纪长运的发妻,当日也在那些百姓之中,被一起埋在了里面。对于这些死者来说,能看着自己大仇得报,能入土为安,能在身后被人祭奠,烧些纸钱,不会成为孤魂野鬼,想来就已经足够欣慰。那些时日纪长运失魂落魄的,而且他妻子的尸身也给折腾的不成样子了,抛开这些不说,单单是她死前被羞辱过这一条,就让无论是他的夫家还是娘家,都不会接纳她。

    不远处,纪站在一棵树后面,瞧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微微叹气。

    ……

    初三日,董策的佃户们来到府外给他拜年问好。

    若不是他们过来了,董策几乎要把这些人给忘了,这会儿才想起来,原来安乡墩外面那几百亩地,现在都是自己的了。

    佃户前来给家主拜年请安,这是规矩,但是作为家主,也要在这一日招待佃户们。这也象征着,一年开头,主家不虐待佃户,佃户也要惦念着主家恩德,好生做事,好生相处。其实这个年代,乡绅们大多是注重乡间的名声,讲究的是一个生前身后名,等闲不会为非作歹。像是苏家那种,虽然也不怎么厚道,但若不是给上头逼急了,也不会吃相这般难看。

    尤其是一些小地主家庭,家里的田产不怎么多,也就是那么几家佃户,就算是主家农忙时候也要下地干活儿的。这等人家,对于那些手熟,庄稼把式好的佃户,反而要笼络。

    本来按照规矩,这一日,佃户是需要给主家送上一些东西的,也不要什么名贵的,就是田里的产出就行。只是他们一穷二白,哪里有这些东西。这些佃户们实在是想不出该送什么,只得抓了些野鸡野兔子风干了送来。只是这年头产出不丰。野味儿都少了许多,抓了这点儿东西,也是费劲了心机。

    几个年岁大些的老者很是不好意思,连连表示对不住家主,明年一定双倍送来。

    这些佃户一共十二户,六十七口,男丁三十七口,十三岁以上丁男的二十九口,丁女三十口,十三岁以上丁女二十二口。

    如此多人,自家院子里都容不下,董策便在府中前院儿摆开了七八张席面,把年前煎炸的东西都蒸上,又大锅炖了鸡和肥鱼,摆了满满堂堂的几大桌子。佃户们得多少年没见过这等吃食了?一个个都是狼吞虎咽,恨不能抢了起来。

    乔氏这种老人对于田产和家业有着董策难以理解和媲美的敏感和兴趣,她很是亲切的和这些佃户们说这话,问他们庄稼的长势如何,还需要些什么,农具有没有损坏之类的话题。董策在一边笑吟吟的瞧着,却是插不上话去。

    他眼睛一瞥,忽然瞧见一桌儿上坐着父子三人,董策对他们有点儿印象,却是想不起来了。便走过去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来着?”

    那三人赶紧站起身来,老者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回大老爷的话,小老儿叫陆添丁,这是俺俩儿子,白音和乌兰巴日。”

    “哦,想起来了。”

    董策轻轻摸了摸下巴,顿时便想起来了,这老者是典型的汉族名字,而‘白音’和‘乌兰巴日’则是两个典型的蒙古名字,这两兄弟的面部特征还真是有些蒙古人的面相,很明显。这一家三口,还是挺惹眼的。

    “你们两个是蒙古人?”董策笑问道。

    三人顿时都是心里一咯噔,都有些紧张,陆添丁终归岁数大,见董策并没什么怒意,便小心翼翼道:“回大老爷的话,这俩孩子,是俺逃归的路上捡来的。”

    “逃回来的?你是南归逃人?”董策心里更是好奇了,追问道。

    “是。”陆添丁好生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陆添丁本是西安堡人氏,却是民户出身,家里世代的庄稼把式。他看着苍老,实际上才四十来岁而已,只不过是风霜磨砺,才会如此。大约十年前,土默特一部入寇西安堡,在军堡周围烧杀抢掠,西安堡守将关闭城门,不敢出战。陆添丁所在的那个村子也被烧成白地,房屋倾颓,大部分老弱都给杀掉,有点儿姿色的女子和壮年汉子则是被掳走。奇怪的是,那些蒙古人不但抢钱抢人,还让他们随身把粮种,锄头等农具都给带上。

    陆添丁被带到了板升城,这时候,他们村子被抢来的五十多口壮年汉子和一百来女子,已经是只剩下四十多人了,大都给折磨的不成人形。陆添丁也是饿的皮包骨头,好几次差点儿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

    不过人的生命力是极为坚韧的,陆添丁最终竟然是挺了过来。

    土默特蒙古人把他们带到了一片临河的土地,告诉他们,这片土地以后就是他们的了,让他们在这里开垦耕种。并且给他们说了规矩,种下来的粮食,能留一部分当口粮,剩下的全都上缴。好好干,就能多留点儿,敢消极怠工,就等着饿死吧!而只要敢逃跑的,全部处死。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蒙古人把他们掳来是要让他们种地。

    好死不如赖活着,能看到生的希望,就算是给异族为奴,他们也都默默的认了,承受下来。

    春去秋来,转眼就是七年过去了。

    那片临河的土地,已经被他们开垦成了熟地,这里土地肥沃,又临着河水,取水方便,因此粮食的产量不低。当年那个小小的布满了窝棚的聚居地,也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子,足有三四百户,千把人。这里面住的,基本上都是被掳来的汉人。那些土默特蒙古人时常南下劫掠,抢回来的汉人就扔到这里面,让他们自己开垦土地,自生自灭。

    有的人撑下来了,有的人永远的倒在这里。

    这里的面积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座小板升城。幸好周围的土地足够多,就算是再来十倍的人,也开不完这些土地。

    这些土默特蒙古人征收的非常狠,只给百姓们留一点儿口粮,但是还好,总归是能活下去。

    只是好景不长,几年前,草原上连续发生大旱灾,河流全都干了,大地干裂的全是一道道的裂缝。庄稼地颗粒无收,别说是种地了,就连那些土默特人都不得不赶着牛羊,去别的地界儿放牧。

    土默特蒙古人在那片区域的脆弱农业几乎是用一夜之间,便是土崩瓦解。他们临走的时候,自然是不忘了带上这些汉人奴隶,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趁着混乱,陆添丁偷了一匹马,死命的往南逃窜。

    在蒙古人的地界儿呆久了,自然也就学会骑马了。

    历尽千辛万苦,一路躲躲藏藏,向南逃跑,终于是回到了汉人的土地。白音和乌兰巴日,却是在路上碰到的两个蒙古孩子,当时他们也就十来岁。他们却是糟了草原上的马贼,父母都给杀了,只有两个孩子藏在草丛里躲过一劫,碰到陆添丁的时候,也是都饿的奄奄一息了。

    知道对方是蒙古人,有心想不救,但陆添丁委实是心好,实在狠不下心,看到他俩就跟看到自己那两个给杀了的孩子一样。于是陆添丁杀了马,救活了他们两个,爷仨儿一路扶持着,回到了这里。

    只是没想到,回到老家了,等待的却是更难熬的日子。家里的土地已经给人霸去了,陆添丁去理论,被那大户人家打折了一条腿,要不是白音和乌兰巴日没日没夜的伺候着,怕是挺不过来了。没了土地,只得成了流民,走了不知道多少路,好几次瞅着就要饿死。陆添丁没白好心,白音和乌兰巴日把他当亲爹看待,细心伺候,这才能捱到磐石堡。董策听了,不由唏嘘。

第348章 三四七 大选兵() 
板升城之事,他素来知晓,只是过去所知的,都是板升城造就了一个个的塞上江南,却没细想,其中沁透着这么多汉人的血泪——

    所谓板升,其实就是房屋的意思,板升城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年间,达延汗孙俺答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此地乃是当年辽国之丰州城,和云内州、东胜州统称为西三州,乃是威慑西南边境的重镇。丰州城内设有西南面招讨司,主要是为了防范西夏。后来丰州城被毁,俺答汗一部在战火烧过的废墟上生活,十分困窘。

    俺答汗一开始和历史上那些游牧民族首领想的一样,都是希望靠着与中原王朝通贡互市的方式来弥补北方经济的不是。不过此人确实乃是一代豪杰,之后竟另辟蹊径,全面引入汉人农耕文化。

    俺答汗用牛二犋,耕砖塔城,开垦耕地约五六顷,所种皆谷、黍、蜀、秫、糜子,又治窑一座,决意学习中原,定居农耕,改革单一游牧。有决心了,还得有人,俺答汗便开始大量招徕中原汉人,开发丰州,以期以摆脱单一游牧造成的衣食困难。

    而他也是运气好,正好赶上南边儿大明频频出事儿。嘉靖年间,此时正是内地阶级矛盾尖锐之时,晋陕农民、市贫、工匠因不堪官府压榨和地主的残酷剥削,纷纷迁往地广人稀的土默特蒙古地区谋生。此外,还有农民起义军余部、兵变戍卒、起事失败的白莲教徒等也常偷越长城,潜逃到丰州川。

    “初,大同之变诸叛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诸部。”

    “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以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

    俺答汗给北迁汉人发给牛羊、帐幕、土地,允许其建板升,聚村居住,并制定处罚盗窃田禾、践踏禾苗等保护农田的法令,一时间,那里的汉人百姓活的比内地还要好许多。

    这也给他带来了真真正正的实惠,这等奖励农耕的开明政策,吸引了大批内地汉人出塞谋生。

    “闻虏筑板升以居我,推衣食以养我,别无差役以扰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十兵刃,作断头鬼,而无宁虏去,犹可得活命也。”

    这乃是当时投奔俺答汗的汉人的普遍心理,反正中原也活不下去,干脆投鞑虏去也。这个年代,百姓的国家观念是非常淡薄的,能有口吃的,才不管你那许多。为生活所迫的汉人如潮水般涌向塞北,至万历年间,丰州附近的汉人已达十万以上。这些汉人不仅为丰州川带来大批农业劳动力,也带来了工具、技术、物种等。他们开良田万顷,植谷物蔬菜,每年收获,可充谷仓,造就了一个塞外江南。

    大青山下,黑河之泮,一望际的丰州川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间,出现了成百上千蒙汉杂处聚居的农业板升。

    嘉靖四十四年,大板升城修成,这也就是后来的归化城,后世称为呼和浩特。

    只是现在,林丹汗给黄台吉打的一路逃窜到了甘肃的大草滩,归化城也毁了,那片塞外江南,成了一片白地。

    “这么说?”董策眯着眼睛问道:“你对去往北边儿的道路关口,都很熟悉了?”

    陆添丁小心翼翼道:“是知道一些。俺这俩儿子,常年生长在那边,比俺还更精熟。”

    董策笑笑:“很好,很好。”

    说着便是转身离开,留下莫名其妙的三人。

    ……

    正月初六日。

    磐石堡百姓们的年假放的挺短,从正月初三开始就干活儿了。年前其实就已经把活计给干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大约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便把所需建造的一应建筑物完工了。

    四座长长的营房中间夹着面积巨大的大校场,大校场的南侧乃是食堂和澡堂,和董策的官邸遥遥相对。在董策的官邸前面,已然是建好了一座大照壁,如此一来,便是大校场上人声再怎么鼎沸,也保证府中办事工作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更是遮住了所有好奇的目光。在大照壁前面,则是建起了一座点将台,这是以后董策视察操演之场所。

    这就是整个的军营了。

    在军营外面,没有建造围墙,只是围了一圈儿一丈高的木头栅栏,刁斗森严。只开了一道大门,正对着大校场。

    总体来说,军营已经是建造的非常完善了,士兵可以直接入住,在军营中一应训练,吃饭,睡觉,都是不受影响。

    比较遗憾的是,位于董策千户官邸两侧的令史衙和守备衙都没有建好,这算是专业性的建筑了,单靠着高大年和孙武木两个泥瓦匠指挥着一帮农民可玩儿不转,得去请专业的施工队伍才成。因此只是在事先划好的两块土地上建起了几座房子,略充当办公之用。

    同样的还有李贵等人的宅子,看样子他们要想搬进来,还是得等些日子了。

    不过也用不太久,过了十五基本上各行各业就都活泛起来了,到时候请了几个队伍进来,只要是舍得花银子,用不几日就能完工。

    正因为一切准备妥当,挑选兵丁的日子也就被提前到了正月初六这一日。

    这一日,军营南边的那片空地上,磐石堡所有的百姓都聚集在此,有些焦急的等待着。他们多半都在低头交头接耳,这样多少有利于缓解焦躁紧张的情绪。

    虽说选兵是男人的事儿,但是能不能选上,却是关乎一家人以后日子过得怎么样的大事儿。选上了,就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