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本来这也不是要走人的门。在仪门的北侧,还有一道也算是很宽敞的门户,这道门就叫做‘人门’,很是简单明了的名字。总督衙署之中,可不仅仅是住着总督的家人和下人,就像是后世的县政府大院儿一样,里面有许多的办事机构,控制着整个宣大总督军政事务的所有总督直属衙门,都在里面办公。

    所以里面不但有外人,而且还很不少,上百人是有的。

    那门子也是个精明之人,方才自然是瞧见了侯方域训斥那兵丁,知道他身份不凡,见两人过来便摆上了笑脸:“这位公子爷,不知可有名刺拜帖?”

    侯方域此时却是笑吟吟道:“自然是有的。”

    说着便是把自己的拜帖和那封信一起递了过去,顺手塞过去一小锭银子,笑道:“劳驾,劳驾。”

    那门子手指头灵活的一动,便是把银子给揣到了袖子里面,他一过手,便是知道这是一锭五两银。他倒是没有不敢收侯方域的银子,像是他们这等门子,就没有个不收银子的说法儿,甭管你官儿多大,只要是给了,咱就笑纳。

    得了好处,这门子更是殷勤,把两人让进了门房中去,殷勤的招呼两人坐下。

    这门房很是阔大,进了大门之后,是一个四柱的大门洞子,在两侧,还各有一个厢房。董策二人便是去了南侧的厢房,里面还点着火炉,放了不少的桌椅,暖意融融。

    那门子安顿好了两人,自然是一溜烟儿的进去禀报去了。

    总督署呈对称形的建筑布局,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南北宽五十多丈米,东西长一百一十多丈,有院落三十余个,规模极为的好大,宛如缩小版的紫禁城一般。

    进了仪门,一片开阔,乃是一处相当阔大的广场。广场中间乃是一条二十多丈长的甬道,这甬道足有五丈宽,全都用厚重阔大的青石板砌成,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三尺多去。

    甬道尽头,便是总督大堂。

    总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来审理各类案件,主要是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以及对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礼的朝贺等。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高品级的文职大员。大堂之中森严肃穆,大堂正中上方,悬挂匾额一方,上书“恪恭首牧”四个大字,乃是当今宣大总督杨嗣昌大人手书。字迹森然,宛如筋骨虬生,正是极漂亮的柳体。

    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乃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

    大堂对面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名曰戒石坊。戒石坊朝东,其东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西面书有宋代大文士黄庭坚书写之十六字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东路的建筑有寅宾馆、武成王庙、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胥吏房、伙房、库房等。寅宾馆是招待外地客人的地方,幕府院是幕友师爷们的居住办公的地方。西路有典吏厅、西花厅、办事厅、旗纛庙、箭道、花园等,花园可以和上房相通。

    由大堂穿厅而进是二堂,名曰“退思堂”,取深思熟虑补其不足之意。主要用于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举行一般性礼仪活动以及审理案件。二堂东侧为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后暂时休憩并与幕僚们议事之处;西侧称启事厅,是书吏们整理案卷,以便总督处理政务的地方。

    从二堂屏风两侧过去就是三堂,三堂又称官邸,这里已经算是进入到总督的内宅范围了,外人不得擅入。

    三堂正房明间为过厅,直通四堂院。

    东侧屋为签押房,乃是总督处理公务之所在,也就是这里,便是整个宣大地区的最高权力中心。这里虽然办公,但因为是在自己家里,所以布置得更像是家中的花厅,很是随意压制。签押房很宽敞,但只有一张紫檀木的大桌,一张太师椅,一张罗汉床而已,并没有仙鹤麒麟职衔牌之类的东西,甚至是有些简陋。

    西侧屋为书房,乃是总督读书写作,教育子女,休憩养性的地方。

    三堂的楹联亦是杨嗣昌手书的:“将勤补拙,以俭养廉。”这八个字,素来乃是杨嗣昌信奉之铭条,而这位老大人字写得好,也爱显摆,每到一处为官,衙署中定要提上几笔才罢休。三堂之后乃是四堂,也就是上房,是总督及眷属起居之所在。此处官气很淡,清静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气息很浓。其实到了这里,就已经是跟一般大户人家的宅邸没什么区别了。四堂之后,乃是两个独立的院子,里面住了许多总督的家人和下人。

第291章 二九零 杨嗣昌() 
这院子倒不是杨嗣昌修建的,而是不知道哪一任的前任修建,反正能做到这个地位的,只要想捞钱,是不会少了身家的——这点儿银子,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而在两座院子的中间,则是一个颇大的园子,里面种了四时之鲜花绿树,不过说是这么说,现如今是冬天,也是万物萧条。那些在春夏时节争奇斗艳的花木,这会儿连败叶都瞧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根根的枯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园子中间还有一座小湖,湖面不大,大约也就是三五丈方圆,湖中一池清水早就已经是冻成了坚冰。在白色的冰面上,还能瞧见一些呈现出陈旧灰色的枯荷,干枯的叶子铺在冰面上,分外的凄凉。

    湖边有假山,假山不高,只有两丈来高,也不是什么极珍贵,极精妙的石头修建的。论起清奇秀美来,远远比不过江南的名园,不过在北地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山下有精舍,只有三间,中间花厅,左边书房,右边卧房。

    建造的很精美,主要是木头和竹子为材料。木头是原木,只剥去了树皮,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竹子则是川南的大毛竹,色泽泛黄。原木和大竹,相映得趣,极为雅致。

    花厅之中,陈设唯有雅致二字而已。

    地上铺着竹子拼成的地板,切成了一半儿的大竹一根一根的拼在一起,使得地面如同波浪一般。在屋子的中央靠后的位置,放着一个博古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珍奇古玩。刻满了金文的四羊方尊,呈现出一种沉重苍老的玉色的玉环,一看便知道少说都是三代之前的老物件儿了。

    博古架后面,便是通往卧室和书房的月门儿。

    博古架前面,却是摆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大桌。那桌子极大,足有一丈长,六尺宽,厚重的桌板儿足有一尺厚。看那木色的纹理,竟是用的一根大木做成。这么大的板材,也不知道从哪儿寻到的,真真是极为昂贵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紫檀大木很少,有价无市,便是有钱,你也买不到。也亏得花厅之中阔大,放了也并不觉得碍眼碍事。

    紫檀大桌四根桌腿儿短且粗,也就是一尺半高,却足有一尺粗,看上去很是拙重。

    而在紫檀大桌上,却是放置了一尊鼎,一尊青铜大鼎。

    这尊鼎,有两尺高,直径也有两尺左右,下有三足,上有圆耳,上面刻满了大大小小的金文,造型奇古。

    而此时,这尊最晚也是两周时候便出现的青铜大鼎,此时却是做了火锅。里面盛了大半鼎的水,这会儿已经烧开了,里面扔了许多的香料作料,香气四溢,热气蒸发出来,腾腾而起。

    而在这紫檀大桌,却是一个长长的几案,这几案上面摆满了各种肉菜和作料。有着大理石一般漂亮花纹的鹿里脊肉;鲜嫩肥美,色泽红白相间的肥羊后腿肉;淡青色足有一尺多长的大虾,一看便知道就是从海边用冰块儿镇了,一路快马运过来的。切得略有些厚的牛肉,只取骆驼驼峰尖儿上那一点儿的驼峰肉,切成了极薄的大片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冬日根本难得一见的蔬菜,白嫩的鲜蘑,青翠的小黄瓜,鲜绿的韭黄等等,这些蔬菜要在冬日里吃到,甚至要比前面那些名贵肉类花费更多。

    这些肉菜都切成了片或者是维持原样,然后在盘子里码放的整整齐齐,如同花朵绽放。

    而在旁边的小碟子里,则是放了许多的作料,有麻酱和香油调配而成的蘸料,有芥末,有蒜泥儿撒了不多的香油,还有辛辣的茱萸汁,切成了极细极细丝状的葱姜,胡椒等等。

    一个身穿淡黄色襦裙的女子,此时正跪坐在桌子旁边的蒲团上。她年方二八芳华,一张脸上不施脂粉,清秀如玉。头发并没有梳起来,而是披散在肩上,如同墨玉雕琢。

    她跪坐在蒲团上,腰板儿挺得笔直,伸手用一根象牙筷子挑拣出一些菜肴来,放在一个小盘儿中。而后站起身来,用象牙筷把这些肉菜方才沸水中略略一涮,便放到一个极薄,薄的似乎要透光一样,看上去如同蛋壳一般脆弱的小碟子里面。而后她袅袅娜娜的走过去,缓缓跪坐在一旁,恭敬的将这小碟子放在那几案之上。

    其一行一止都是优雅无比,却又宛若行云流水,丝毫不显矫揉造作。

    那几案后面,坐着一个四旬左右的文士,他面目清瘦,一双眼睛锋锐而精神,看上去很有几分逼人的气势。

    此人便是杨嗣昌,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今年已经是四十有六了,但是由于保养得宜,仕途一帆风顺,这心情也就随之很不错,是以看上去就要年轻了不少。若是他和年仅二十四岁的崇祯皇帝站在一起,说不定那位操劳过度,日夜忧思,早生华发的皇帝陛下,反倒是显得更苍老一些。

    他身上穿了一件儿墨兰色的圆领大袖袍,虽是在屋里,却也是戴着帽子,不过没有戴常见的四方平定巾,而是戴着一顶皂条软巾。皂条软巾,也就是那种在后面垂着两条带子的样式,也便是俗称的儒巾了。

    他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大袖飘飘,举止潇洒,却还是很有几分风神如玉的味道。

    他用分量颇为沉重的镶金象牙筷子夹起一块鹿肉来,在麻酱料中沾了沾,又抹了点儿茱萸汁,便轻轻放入口中。感受着那股鲜香在口腔中绽放开来,刺激的味蕾一阵舒爽。杨嗣昌咀嚼两下,轻轻咽下去,此时那侍女已经端起一杯鲜红如血的葡萄酒静静等着了。杨嗣昌接过酒杯,小口饮了一口,轻轻吁了口气。

    他瞧着那个女子笑道:“兰娘调的佐料,配的原汤,总就是这个味道,别人如何都替不来的。”

    那被称作兰娘的女子抿着嘴儿轻轻一笑:“老爷喜欢便好。”

    她声音很清脆,其中却又带着一丝隐藏的沙哑,听上去有几分成熟女子的诱惑力。

    杨嗣昌呵呵一笑,正要说什么,那女子忽然眉头一皱,看向了外面。杨嗣昌看了她一眼:“有人?”

    “嗯。”兰娘点点头:“十五步外,脚步很快,但是轻浮软弱无力,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理当是后宅管事,杨墨。”

    杨嗣昌对她的话深信不疑,这个女子,不但举止优雅如兰,更有一身很是高明的功夫,虽然肯定比不得话本儿中的那般厉害,但耳聪目明,身手矫健,却是远胜一般人。

    果然,很快,外面便是响起一个恭敬的中年声音:“老爷,衙署外面来了两个年轻公子,其中一人,自称是您故交好友之子。”

    “故交好友之子?”杨嗣昌皱了皱眉头:“可有拜帖?”

    “有。”内宅管事杨墨知道老爷的习惯,便把那拜帖和信,一并从门缝儿里塞了进去。

    兰娘起身把信和拜帖拿了,却不给杨嗣昌,而是自己直接拆开了看。杨嗣昌既不意外也不着恼,显然是习以为常。

    “是一位名叫侯方域的公子,其父是当今户部尚书侯恂,说是游历四方,路过阳和,特意来拜访老爷。”兰娘问道:“见不见?”

    “侯恂之子?”

    说起来,杨嗣昌和侯恂也不过是很淡的交情,同朝为官,点头之交而已。当然,也不是什么仇人,毕竟现在是崇祯朝的中期了,比起腥风血雨,党争不断的天启年间和崇祯前期,现在的朝堂,显得温和了许多。这位至尊虽然刚愎刻薄,性格燥切,对不该信任的人深信不疑,对该信任的人置若罔闻,自认为圣明却始终被朝臣蒙蔽虽然有这许多的缺点,但是他的手腕,还是相当高明的。

    崇祯帝最痛恨的就是党争,这一点上是没错儿的。浦一登基,崇祯帝便是清洗了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就会重用东林。实际上,阉党倒台之后,东林也没有多得意,崇祯帝最信众的像是首辅周延儒等,其实都是所谓的孤臣。不结党,至少在表面上是不结党的。后期之所以周延儒死的那么惨,下场那般凄凉,就是因为他犯了崇祯帝的大忌勾结东林。

    东林党那些所谓的君子们,一个个占据的,不过就是言道官儿而已。不过这等疯狗也似,见谁咬谁的职位,倒是很适合他们。

    侯恂和杨嗣昌的关系,也就是那样儿,不怎么亲近,当然更不会失了礼数。人家的公子路过自己的地盘儿来拜访自己,若是不见,不但得罪了人,而且传出去也是很难听。

    至于另外一个人是谁,杨嗣昌干脆直接就忽略了。“带他们去签押房。”见杨嗣昌的神色,那兰娘便已经知晓他的心意,直接朝外吩咐道。“是。”内宅管事杨墨似乎也对这位女子发号施令习以为常,应了一声,直接便去了。

第292章 二九一 好一张嘴() 
“难得半日清闲,本想好好陪你,现在瞧来,却又是要作罢——”杨嗣昌有些歉意道。

    兰娘微微一笑,轻声道:“老爷忙的都是大事,哪里有在女子身上耽搁的道理,老爷尽去就是,待午后回来,奴再与老爷弹琴解闷儿。”

    她是那等长的极秀美的女子,就如同是佛前的一颗灵石一般,看上去分外的有灵韵,也淡雅纯净到了极点。但是这一笑起来,却是妩媚动人之极,眉宇间竟是充满了成熟诱惑的风韵。

    杨嗣昌看来是爱极了她,宠极了她,哈哈一笑,在她脸上重重的亲了一口方才笑着离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