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不好…”祖大寿猛的一声大叫。“三凤,快去关城门,李无庸要来进攻锦州城。”吴三凤也是一阵大惊。连忙拔腿望外跑去。
而这个时候,锦州城外突然出现一缕黑烟,接着大地一阵颤抖,守卫城门的士兵吃惊的望着远方,不一会儿就见一杆绣着“明”字大旗高高飘扬,火红色的大旗是那样触目惊心,那些守城门的士兵一下给惊呆了,这些投降过来的士兵一下子不知道该怎样的反映,望着熟悉的旗帜,士兵也不知道是喊“敌军来了”还是该喊“援军来了。”而就在这一刹那,李无庸的精锐骑兵穿过护城河,手中的“雪枫”划过空际,带起一阵腥风血雨。
“王廷臣,你带两千人,杀入敌人军营;罗振川,带两千人攻取四个城门,其余的人随本将军直扑总兵府。”李无庸站在瓮墙下大声命令道。
“是。”带着仇恨,带着对投降者的鄙视,带着对贰臣的痛恨,李无庸的五千大军在锦州城在锦州城内肆意的追杀着,只要是带着猪尾巴的,没有趴在地上的一律格杀无论,满人、汉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李无庸的这只复仇大军的眼里,只剩下的是“头上的猪尾巴”。
想那锦州城防备松懈,哪里知道李无庸的大军能如此胆大,居然敢摸老虎的屁股,来撬锦州城这个老虎嘴巴,哪里有什么防备。就是祖大寿的亲兵也丝毫没有防备。等到李无庸率领的一千精锐杀到总兵府的大街时,才见到两员猛将带领着数百人,手中挥舞着钢刀杀了过来。
“来者可是祖大寿否?”李无庸刀尖指着对方道。
祖大寿望着面前的英武的将军,只见英俊的面容却是满面杀气,脸色狰狞,(奇)手中的狭长军刀,(书)正朝下滴着鲜血,(网)仿佛地狱里来的魔神一样,饶是祖大寿杀人无数的人物心里也不由的颤抖一下。身体扭曲了一下,勉强回答道:“正是本将军。来者可是李将军。”
李无庸见对面的果然是投降了两次的祖大寿,脸上的杀气大振,钢刀斜指,大声喝道:“本将正是李无庸,今日来取尔首级,忘却祖宗的贰臣,本将今日取尔性命。”说完,疾风一跃,就朝祖大寿杀去,身后的士兵也乘机杀了过去。
以一千人对付几百人,一方士气高昂,而另一方又是全无士气;一方满带仇恨,一方却是心里有鬼,愧对自己的同胞,一方面准备充足,人多势众,而另一方却是仓促迎战,人少势单。结果可想而知了。一个冲锋,祖大寿仓促召集的几百人就被李无庸杀了一个来回,而为首的祖大寿与吴三凤也被李无庸及其手下的将士生擒。
“主公,四门都被我们占领。”罗振川不屑的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祖大寿与吴三凤二人。
“四门封锁了吗?”李无庸淡淡的问道。
“嘿嘿,属下已经追杀了四五里路,一个人也没有放过,估计皇太极四天之内是得不到什么消息了。”罗振川面不改色的说道。好象自己追杀了好几里,杀的只是几只蚂蚁而已。
“主公,大喜啊!属下在军营里还发现了我朝的两万降兵,以及大量的战马,粮草兵器等物。”王廷臣看都没看一眼,地上的昔日同僚。
李无庸脸上并没有任何的喜色,眼睛里竟是杀气,“祖大寿,你知道本将军最憎恨的是什么人吗?就是汉奸,你可以投降李自成,也可以投降张献忠,但是决不可以投降满清,数典忘祖的东西,当初你们投降满清的时候,你会想到今天吗?祖大寿,今日不杀你,本将军怎么对得起被满清鞑子杀害的大明士兵与那些无辜的百姓。”
“不要杀我,我的兄弟是威宁伯吴三桂,是山海关守将。”吴三凤乞求道。
“吴三桂?哼!丢弃主帅,自己逃亡,现在本将军是没见到,否则一块杀了,军人就是军人,只有死战不退,哪有临阵脱逃的道理,亏你还好意思说出来。这样的将军,本将见一个杀一个。”李无庸冷冷的说道。“拖下去,斩首示众,然后把两颗首级,挂在北城门,让皇太极与那些背弃祖宗的家伙看看背叛的下场。”
“是。”罗振川领着几个士兵把祖大寿与吴三凤两人压了下去。
“廷臣,把那些俘虏的我朝将士重新武装起来,告诉将士们,休息两天,三天后,起程回朝,马匹全部带走,钱粮军械能带的就带,不能带的就全给烧了,一粒米也不给皇太极留下,我要让他三年都不能南下。另外派人流言,多尔衮与他嫂子,皇太极的庄妃有暧mei,福临就是他们两的孽种。”李无庸冷冷的说道。
“是。”王廷臣乐呵呵的退了出去。
督师蓟辽 第一零四回 多尔衮上呈战报 皇太极吐血驾崩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这首诗的本意是在告诫人们要看清楚一个人必须长时间观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指的就是这位大圣人,可是流言之害,连他都不能不恐惧,人言之可畏,可见一斑。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就遭遇过这种不白之冤,邻国有一人和他同名而杀了人,于是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有人就径直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了人。这位母亲倒也坦然,说:“我儿子不会杀人。”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这样告知,贤惠的母亲也不得不相信了,于是跳墙而去。
虽然有人也说“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还有另一句话,那就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无论是谁,只要自己或者自己的利益与流言的内容相关,他就已经被陷在局中了,就象曾参的母亲一样。
而流言在军事官场等等方面,都是那些沉浮于宦海的家伙对付政敌的一个法宝,当然,那要看你是不是很好的使用这个法宝了,弄不好,目的没有达到,还会把自己陷进去的可能。
此时的后金的大本营盛京已经是满城风雨了,数日来,城内的每个角落都在流传着一个话语,那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壮妃之间有暧mei,九阿哥福临就是他们所生的,并且有的人还把他遍成了一个故事,相传多尔衮与大玉儿相恋尚在皇太极之前,而皇太极见大玉儿美貌,强行娶了过去。而多尔衮与大玉儿在婚后还是旧情难忘,继续来往,终于在大玉儿回娘家的时候,两人做了苟且之事,也就在那个时候,就怀有福临的。谣言越传越神,渐渐的后金的上层也是知道了,仅仅蛮过了尚在生病中的皇太极而已。
睿亲王府的密室里,多铎皱着眉头走来走去:“大哥,如今外面言语越来越厉害了,那些奴才每次见到弟弟时,我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兄长,你与八嫂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那福临到底是…。”
“十五弟,你说多了。”多尔衮哪里敢承认他与大玉儿之间的关系。“这肯定是明朝的那些人弄的离间之计,要离间我们君臣,好让皇兄杀了我,这个时候陛下病重,我再一死,我大清就再也没有与明朝对抗了。”多尔衮不愧是一代枭雄,居然把事情的始末猜的八九不离十。
多铎闻言点了点头,自从松山一战结束后,多尔衮在后金的威望不断上升,已经仅次于皇太极了,说敌人流言离间也是说的过去。“那依兄长看来,是何人出的如此计谋?”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心腹,当然不会怀疑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兄长了。
“在大明朝的将领中,本王最看重三个人,一个人就是扼守辽东十余年,在宁远城下炸死父汗的袁崇焕了,第二个就是已经投降我们的洪承畴了,这最后一个就是如今尚无踪迹的李无庸了,袁崇焕以死,洪承畴虽然是个降将,也有一定的智谋,但是如此下三滥的计策,他是不会用的,至于吴三桂他们奸诈还没有到这种程度,剩下的就是不知所踪的李无庸了,此人奸诈无比,计谋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或正或奇,端的很难对付,我想这个流言离间必出自此人之手。”
“此计虽然很普通,可是这种事情却又让人容易相信,这两天整个盛京的大街小巷都在传了,虽说不知道皇兄知道不知道,但豪格那个杂碎肯定是知道了,这个嗜人的狼,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冲出来咬兄长一口呢?”多铎担心的说道。
“哎!”多尔衮首次沉重的叹了口气。
密室外突然洪承畴的声音:“睿王爷,急报,急报,锦州被李无庸攻破,祖大寿与吴三凤被李无庸斩首,首级被挂在北门上。”一连串的消息把这位大清的睿亲王震的跌倒在地。锦州城的重要性多尔衮当然知道了, 可以说是后金南下的后方基地,粮草、兵马器械都储藏在锦州城,如今居然被李无庸攻破,可以想象里面的一切必然荡然无存,后金数年的部署也算随之东流,下一次南下恐怕是两三年以后的事情了。
好半响才在多铎的搀扶下,站了起来,两兄弟互望了一眼,从彼此的眼睛看出的是惊骇,没想到李无庸有如此能耐,在后金的腹地还能如此嚣张,简直是狠狠的扇了后金诸大臣一个耳光。
当打开密室的时候,入眼的是洪承畴那苍白的脸庞,无神的眼睛里尽是惧怕的神色,他当然不是在意锦州城的攻破,他所想到的是李无庸对投降了后金人的态度,祖大寿、吴三凤不但是降将,但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亲人,没想到如此身份,就是因为投降了后金,被李无庸拉了出来,毫不犹豫的号令城门,一向多智的洪承畴不由的暗自盘算着自己降清是否正确。李无庸给予的信号很明确,敢投降后金者杀无赦。
“陛下知道吗?”多尔衮并没有计较洪承畴再想什么。
“没有,陛下病重,臣没有敢去禀报。”洪承畴回过神来,回答道。想那皇太极虽然说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境地,但是突然的送上这份战报,谁也不能保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多铎看了一眼战报,眼珠微微一转动,冷冷的说道:“如此大的事情,怎么瞒着陛下,去召集各王公贝勒,崇政殿议事。”
洪承畴微微一思索,心里一惊,额上的冷汗顿时流了下来,沉浮宦海数十年,他怎么会不知道多铎打的是什么主意呢?
“王爷?”洪承畴又朝多尔衮望了一眼。
“去吧!这种大事情想瞒也瞒不了的。”多尔衮说完就闭起了眼睛。他也是没有办法,有朝一日,皇太极身体大好,一旦听到外面的传言,那死的就是多尔衮了。
“是。”洪承畴顿了顿。
《华夏史。后金天聪汗传》:崇祯十五年,炎黄五年八月十二日,汗闻上陷锦州,焚军资无数,斩降将祖大寿、吴三凤,吐血身亡,年仅五十岁。
。。。。。。。。。。。。。。。。。。。。。。。。。。。。。。。。。。。。。。。。。
推荐好友千涯:《骗艳窃香之太监传奇》,书号84760
督师蓟辽 第一零五回 清宁宫诸王公争位 吴三桂兵阻山海关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报应的话,那对于皇太极来说,眼前的这种情况就是报应了。清宁宫内,剑拔弩张,而一代英主皇太极却躺在龙榻上,乌青的嘴角尚有一丝血迹,而原本孔武有力的手臂,此时也无力的搭在榻弦上,再看看跪在地上的痛哭的几个嫔妃。一代英主就这样被李无庸的一场战争而气死了。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一生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却犯下了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死前没有立下遗昭,偌大的江山居然没有指明谁来继承,这不由的不说是一大败笔。
而更为奇怪的是,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此时的情景居然一十七年前同出一辙,十七年前,同样是这里,只不过躺在龙榻上的人不同而已,那个时候是努尔哈赤,地上的却是皇太极、代善、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等大臣,那个时候的他们,也同如今一样,丝毫没有失去父亲的悲伤的意,他们所讨论的也是汗位,最终皇太极取得了胜利,努尔哈赤的棺梓也得以安入寝陵。
只不过今天床上换了一个人罢了,从老子换成了儿子,皇太极躺在上面,下面的仍然是六十多岁的代善以及他的儿子,豪格、多尔衮、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英郡王阿济格、颖郡王阿达礼以及其他的王公贝勒,再到后面就是索尼、螯拜、苏克沙哈、范文程、洪承畴等诸大臣了。
根据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三十四岁(比多尔衮年长两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容貌不凡,有弓马才;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三十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而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大家正在吹胡子瞪眼睛,谁也不做出头鸟,大殿内顿时静悄悄的一片,偌大的一个大殿此时却显的沉闷不已。多尔衮眼珠望了望左右,心里不由的打了鼓,论势力自己好象有点势单力孤,更何况那个该死的流言对我也十分的不利,于是连忙对多铎使了个眼色。多铎见状,连忙出声道:“如此下去,大家都在争夺,不如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佯怒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也不只是你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