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俄十万大军来袭,至今已有一个半月。在漠北军政府,全体军民的一致努力下,我们终于打退了沙俄人处心积虑的第一次围剿战。
此战,安民军共击毙沙俄少将五名,校尉级军官共计四百余,普通官兵近三万。同时俘虏沙俄士兵一万余人,收复呼伦、墨尔根、黑河大部分地区,解救百姓十万余。
在此次反围剿作战中,安民军官兵牺牲八百余,轻重伤员近二千余人。现特将此捷报,传于全**民共享,让沙俄侵略者知道,入侵我华夏之后果。
我以漠北军政府主席兼安民军军长的名义,正式宣布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结束。同时也警告任何,胆敢挑衅我漠北军政府的敌人,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这封捷报发出之后,正如刘兴华所预料的那样,整个清国都陷入一片欢腾喜悦的气氛中。生活在京城的百姓,最多只敢嘴上乐一下,而大上海的百姓则跟过年一样高兴。
甚至让生活在上海租界的沙俄人,也真正感觉到,这种大胜跟大败之中。以往看到他们,都会卑躬屈膝的大清人,脊梁骨似乎挑的比以前更直了。
漠北军政府、安民军、刘兴华也成为,如今大清国最热门的话题。同一时间,沙皇尼古拉二世,却对刘兴华发出的电报,震怒之下一连处决了几位处事不利的军方将领。
正当尼古拉二世,准备继续下令军方,组织第二次围剿作战。甚至不惜,要动用整个西伯利亚军区的兵力,对漠北军政府实施二次围剿时,军方元帅们却表示无能为力。
原因很简单,此次沙俄已经付出了近五万人的伤亡,西伯利亚军区可谓受到重创。如果动用全军区的兵力,西伯利亚也将陷入不可预知的后果。
更令尼古拉二世冷静下来的,则是英日几国正式展开对他们的物资封锁。那怕尼古拉自信帝国的实力强大,却也不敢轻视这几国的制裁手段。
心有不甘的尼古拉二世,看着前来开会的陆军大臣,略显质问的道:“耶维奇,那你们陆军方面,就想不到任何办法,歼灭这支该死的反抗军吗?”
耶维奇很快道:“陛下,此次围剿失利,更多原因是我们对这支部队的不了解。他们的武器装备,他们的部队规模,他们的战略战术,都是我们先前所不知的。
其次,此次围剿战,我们也存着诸多准备不充分。首先就是对铁路线的保护不够严密,让对方破坏了我们的铁路补给线。还有就是,此战指挥官的无能所导致的失利。
陆军方面,已经命令西伯利亚军区,再征十万新兵。同时将前次撤回黑省的驻军,全部布置在敌人的外围,封锁他们的进出通道,让他们得不到任何的外部支援。
只要我们的铁路线全线贯通,我们便能源源不断,象远东投送兵力。同时,我们已经向德国购买一批,能有效扼制对方炮兵的重炮,届时也将布置到西伯利亚军区。
陆军部已经开始制定第二次围剿战,只待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大军,将以两面夹击的方式,彻底击溃这支反抗军,将这支反抗帝国的大军,消灭于漠北地区。”
听到耶维奇已经有了计划,尼古拉二世很快道:“那我需要多久,能听到你们陆军的捷报。你要知道,这群黄皮猪已经挑衅了帝国的权威,必须全部处死才能洗刷这个耻辱。明白吗?”
面对尼古拉二世的询问,耶维奇却有苦难言,可还是咬牙道:“陛下,这个捷报最迟,会在明年这个时候传来。请陛下相信陆军部,有实力解决任何敌人。”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尽管尼古拉二世有些不满意,却也只能认了。毕竟,这场围剿战,确实耗费了帝国不少的人力物力跟财力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七章军功与扩军
伴随沙俄退兵期待来日再战,同样结束战斗的刘兴华,也开始命令部队进入休整期。适当的,还给一些立功的战士,几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探亲假。
非常清楚,不论前世还是今生,任何官兵对于立功受奖,都抱着非常神圣跟自豪的心情。而刘兴华也适时,推出了军功章制度,让全师官兵也觉得非常高兴跟自豪。
参与此次反围剿作战的官兵,都领到一枚铜制的反围剿勋章。至于三等至一等功,则同样以金银铜的方式,分别授予此次作战有功的官兵。
至于那些战死的官兵,除了其家属享受军烈属的优厚待遇,阵亡士兵的骨灰都分成两份。一份安置在漠河城外的安民军烈士陵园中,一份则交给其家属管理。
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都会被铭记在烈士纪念碑上。他们在那次战斗中牺牲,最终又获得什么荣誉,同样会被铭刻在这些纪念碑上,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祭奠活动。
这种战死后的极高荣誉,令安民师幸存的官兵们,同样清楚这份荣誉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只要安民师存在一天,阵亡将士便能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士兵,在骨灰被火化之后,统一安排安葬在烈士陵园之中。每个官兵,都有一个墓碑,记录着他们生前的功勋跟战绩。
在前线局势终于平静下来之后,刘兴华同样返回了根据地。他第一次露面,便是亲自主持了阵亡官兵的下葬仪式。而同时出现的。还有安民师的团级军官们。
被邀请参加下葬仪式的阵亡官兵,看着那种庄严肃穆的安葬仪式。也觉得做为普通百姓的子弟,他们能享受到死后如此荣耀的仪式。这辈子也算值了。
主持完安葬仪式的刘兴华,站在主席台上很诚恳的道:“做为安民师的师长,此刻的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们又有八百七十六名兄弟,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躺在这里。
他们都是我可以生死相托的兄弟,他们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跟国土,付出了自己年青而又宝贵的生命,没能把他们带回来,我心里很难过。诸位叔叔婶婶。对不起!”
朝台下那些阵亡士兵家属,恭敬的行了一个弯腰礼之后。这些官兵的家属,也感受到刘兴华的诚意。其实参加这个仪式前,他们已经替子弟操办了丧事。
不论是棺木还有丧事的花费,全部都由安民师后勤部门负责。这种包办到底的态度,已经让所有百姓看到,安民师对于他们子弟生命的敬重。
很多百姓都清楚,如果他们的子弟在清军里面当兵,死后能不能拿到抚恤金都是个问题。更别提。全包这种丧事的花费,还有今天这样隆重的下葬仪式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出席这个仪式的安民师军官们,也真正明白刘兴华很在意官兵的性命。这也是为何。刘兴华每次打仗时都会强调,尽可能减少士兵的伤亡。
只是战场之上枪炮无眼,谁也不敢保证。任何人都能在战场上活下来。说起来,这次的反围剿作战。他们的伤亡人员,比消灭的敌人人员差距太大。
面对刘兴华的道歉。很多阵亡官兵的家长,都很理解的道:“刘师长,我们不怪你,我们真的不对你。这都是孩子的命,这真的不怪你啊!”
百姓们的理解,让刘兴华也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可他同样清楚,身为师长有些责任他推卸不掉。那怕他清楚,这样的仪式随着安民师的扩大,或许以后他不会再出现了。
可目前实力尚且弱小的安民师,离不开官兵们的忠诚,同样离不开根据地百姓的支持。只有集合根据地所有军民的实力,安民师未来才能走的更远。
道歉结束的刘兴华,很快又道:“我知道,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一个军烈属的安置待遇,一份战死之后的隆重葬礼,相比一条活生生的生命,都显得很微不足道。
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今天你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你们却拥有了安民师上万个儿子。只要安民师存在一天,你们的事情,就是我们安民师的事情。
任何时刻,我们都不会让这些阵亡的士兵,替安民师献出宝贵的生命之后,就不理会他们的家人。只要你们将来有困难,随时可以寻求部队的帮助。
可以找你们儿子生前部队的领导,可以找你们村子附近的民政办,甚至也可以找我这个安民师的师长。只要我们能办的事情,一定替你们办妥了。
你们的儿子,不能替你们养老送终。只要我们还在,只要安民师这杆旗帜还在,我们就会负责到底。代表你们的儿子,让你们安享晚年,给你们养老送终。”
这话说出来之后,烈士们的家属自然非常感动。而观看此次葬礼仪式的百姓,同样清楚刘兴华是说一不二的人。这些军烈属看似倒霉,实则也算因祸得福了。
做为军烈属,他们在根据地将享受到免除税收的优惠政策。阵亡士兵的兄弟姐妹,在入学或安排工作的事情上,都将比其它人更具有优势。
这些优惠条件,也意味着他们家中一个子弟的死,却能换来一家人的幸福未来。这种情况,对于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而言,无疑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
讲完这些话后,刘兴华又宣布这些阵亡官兵,在战后所能获得的荣誉。一枚反围剿战役的勋章,一枚金制的英雄勋章,都由各团团长亲自送到他们亲人手上。
代替自家子弟领取勋章的阵亡官兵家属,看着这些年青的团长们,同样给他们道歉并表示会关注他们以后的生活时。同样感动的无法言喻,也深知一家人未来的幸福,都是儿子用命换回来的。而这两枚勋章,同样代表着儿子的功勋战绩。
安葬仪式结束之后,各移民村的广播里,也特意提到了这件事情。令不少迁移到根据地的年青人,甚至于他们的父母,都明白为何这支部队,被那些老移民称为子弟兵。
子弟兵的概念,在这一刻算是彻底的灌输到所有百姓的心里。百姓们也清楚,没有这些子弟兵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他们在后方安详幸福的生活。
要想保住现在享受的生活,他们就必须将年青的子弟,送到征兵点去报名。虽然这样做,有可能让自家子弟有去无回。可当兵,在漠北却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相比关外‘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如今生活在漠北的百姓跟年青人。对于子弟的话,就是希望他们能通过征兵办的选拔,有资格成为一位安民师的新兵。
很多新来的移民最初都以为,只要年龄符合,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安民师应该不会拒绝他们子弟的加入。可事实上,在征兵的事情上,安民师一直都非常严格跟谨慎。
刚搬迁来的百姓子弟中,只有一小部分身体素质优秀的年青人,获得加入新兵部队的资格。而一些体质不佳的年青人,却被告知暂时不能被录取。
这些落选的年青人,也告诉这些被陆续迁移来的百姓,在这里想当上兵,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这些年青人,还有资格加入组建起来的民兵部队。
只要在根据地,好好的生活训练一段时间。等到他们身体素质达标,其所在的民兵队长,都会给这些年青人写一封推荐信,让他们重新拥有被选拔进军营的可能性。
正是这些源源不断补充的新兵,让战后急需恢复实力的安民师。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不多,部队的规模短短时间里,又扩大了将近二分之一。
本身就按照旅级部队组织的三个步兵旅,在新兵陆续补充之后,相继扩充了一个新四团。从一旅三团的编制,正式扩充到一旅四团。
同样,在此次作战中,损失了近百人的警卫团。同样在各老兵连中,陆续抽调了一批作战精英,加入到警卫团中。警卫团的人数,相比以前又扩充了一个营。
明白这都是因为,根据地多了十万多百姓,才让安民师又能扩充近万人的部队之后。刘兴华也开始着手,在其它东北两省,发展游击队跟敌后武装的工作。
一批批,从部队选拨出来的优秀官兵,在警卫团参加了一个月的训练跟学习之后。被陆续秘密的送出漠北,带着刘兴华对他们的期望,去敌后进行作战。
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不引起沙俄人警惕的情况下,秘密的组织游击队跟反抗部队。只要时机成熟之后,他们将成为星星之火,让东北其它两省全部燃起战火。
而他们抵达那里,短时间之内,也将以胡子的形式在敌后生存。扩充部队所需要的武器弹药跟资金,都会有所在地的情报部门,给他们提供支持。
总之,大战硝烟消去之后,东北并未进入平静期。相反,平静之下的暗流却越发汹涌。而刘兴华同样意识到,下一次的围剿作战,想必不会象这次这样容易。
这意味着,他必须抓紧每一天的时间扩充实力,以期待着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到来。至于到时候,胜负如何,相信时间会告诉人们一切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八章敌后游击队
正如刘兴华所预想的那样,有压迫的地方自然就有反抗,华夏自古就不缺血性汉子。伴随漠北军的威名,随着第一次反围剿的结束传遍东三省,各省反抗武装无不欢欣鼓舞。
尽管漠北军活动的区域,仅在漠北跟兴安岭地区。可漠北军的情报部门,已经扩展到三省各个城镇之中。每个情报人员,都拥有相对安全的身份,生活在沙俄占领的城镇中。
每个小城之中,都有一部小型电台,给位于省城的总部情报处发送情报。而情报总部,将各地收集的情报,又陆续发送到漠北军总部,供刘兴华调阅审查。
随着与漠北军的战役结束,沙俄也意识到,他们对三省占领区的控制太过薄弱。也看到,各地反抗武装的声势,随着漠北军的胜利越闹越大。
为了保证对东三省的绝对控制权,沙俄一边威逼主降的清军配合清剿这些反抗军,一边也开始调集部队,围扑这些欠缺武器弹药的小股反抗武装。
对于沙俄在三省全境,展开新一轮针对反抗武装的围剿。漠北军也没让沙俄人闲着,隔三差五派遣小部队,袭扰黑省境内的沙俄占领区,让黑省的沙俄驻军,始终不敢掉以轻心。
虽然他们都清楚,这一战结束之后,漠北军同样需要休息。只是跟漠北军交手过后,他们或多或少都清楚。不能以常规作战思维,去判断这支擅用奇兵的反抗武装。
考虑到各地驻军的安全,沙俄虽然很想收复嫩江跟呼伦全境。可他们清楚。只要踏进那些区域。沙俄派遣大部队进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