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午崛起- 第7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68年2月,德比因病去职,迪斯雷利就接替了首相职位。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终于“攀到了油滑竿的顶端”。

    但是,由于政府在爱尔兰和其他一些问题上仍不得人心,在1868年末大选中保守党失败,迪斯雷利被迫辞职。

    在重建保守党的过程中,除了内政方面的一些改革外,迪斯雷利还把积极向外侵略扩张、建立强大的、称霸世界的英国殖民帝国作为他的奋斗纲领。

    1868—1874年在野时期,迪斯雷利就曾大力攻击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自由党内阁没有远见,无视帝国的利益。

    1874年2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迪斯雷利以70岁的高龄,受命组织他自己的首届内阁。

    迪斯雷利是在形势已经大为好转的情况下执政的:保守党在国内已赢得声誉,内阁又得到议会大多数的支持。

    所以,虽然他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欠佳,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不遗余力地推行殖民侵略扩张政策,为修建英国殖民帝国大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迪斯雷利首先是夺取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在这之前,英国本来没有对修建运河投资,这条航路完全是法国和埃及人联合搞起来的。但运河通航后所带来的巨额收入使英国资产阶级垂涎欲滴。

    1875年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遇到财政危机,打算出卖所握有的运河股票。但法国人贪心不足,还打算再压一下价钱,迪斯雷里探听到消息后,连夜私下找罗斯柴尔德家族借钱,用400万英镑的低价一举购买了埃及政府的全部股票(约占运河全部股份的45%),再加上一些小额股票,英国从而控制了这条东西海上运输的命脉。此事一经传出,举国兴奋若狂。

    其次,1876年,由迪斯雷利建议,议会通过决定,授予维多利亚女王以“印度女皇”的称号,并于1877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里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

    维多利亚多年的女皇梦终成现实。迪斯雷利此举不简单是报答女王对他的支持,更主要地是向英印人民炫耀帝国的伟大,在人民群众中煽动沙文主义情绪。

    原来只在口头上使用过的“大英帝国”的称谓,自此以后就成了英国的正式名称之一而见诸官方文件了。

    为了表彰迪斯雷利的功绩,维多利亚女王晋封他为比孔斯菲尔德伯爵。

    迪斯雷利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还是所谓东方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土耳其奴役下的巴尔干各族人民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保加利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近东的形势又告紧张。

    英国由于在土耳其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竭力支持土耳其苏丹,反对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

    俄罗斯帝国则相反,沙俄帝国力图假手斯拉夫人的解放斗争,摧毁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从而削弱竞争对手英国在近东的势力。

    双方各不相让,矛盾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1877年俄土战争的再次爆发。

    经过四次普列文会战后,俄军终于越过喀尔巴阡山,前锋抵达亚德里亚堡,消息传到英国,对政府东方政策的正确性公开表示怀疑。内阁内部也反映出不满。外交大臣小德比勋爵要求对政府传统的东方政策重新进行审查。迪斯累利不能容忍俄国势力逼近地中海,将小德比勋爵解职,命令英国皇家海军进驻伊斯坦布尔锚地,决心为保卫奥斯曼帝国不惜一战。俄国战力已经消耗殆尽,又害怕像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一样遭到西方国家围殴,不得不退兵。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经俾斯麦调解,逼迫俄国对英国全面让步,吐出了大部分战果。而英国却不经一战,取得塞浦路斯岛作为防卫俄国南下的抵押品。回国时迪斯雷利的威望达到顶峰。

    除土耳其外,迪斯雷利还积极向伊朗、阿富汗扩张。

    俄土战争之后,英俄在阿富汗的争夺又激烈起来。

    为了尽快占领阿富汗,英国于1878年发动了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军在一开始击败了阿富汗军队的抵抗,攻占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接受屈辱的媾和条件。

    但是英国的胜利没有保持多久,阿富汗爆发了全民的反英起义,英国侵略军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沉重打击。

    华皇现在插手阿富汗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就是直接同迪斯雷利作对。

    除了阿富汗问题,华皇为了给英国政府施压,还插手非洲事务。

    英国早就图谋侵占南非两个布尔人的国家——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一直未能得逞。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布尔人国家领土上发现了钻石矿,为了占有这些宝藏,1877年迪斯雷利保守党政府宣布占领布尔共和国。

    布尔人正同南非土著居民祖鲁人作战,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英国人立即投入了反对祖鲁人的战斗。

    迪斯雷利在历史上受到英国资产阶级的高度赞扬,被认为是在英国政治界上升到顶点的最杰出人物之一。

    连迪斯雷利的政敌格莱斯顿都称赞说:“比孔斯菲尔德勋爵的仕途生涯在许多方面都是议会史上最值得称颂的”。

    这种称赞不难理解。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为巩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竭尽了全力。他的政治发迹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迪斯雷利从政初期,曾坚决维护代表十八世纪英国土地贵族和高级教士利益的旧托利党立场。后来,他又因反对废除谷物法和开放自由贸易而同皮尔分手。

    但迪斯雷利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家,他具有远见卓识。

    当迪斯雷利自己成了保守党首领,并着手整顿四分五裂、政治基础日趋缩小的党时,他已逐渐意识到,要振兴保守党,最根本的是要改造它,革新它,使之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在迪斯雷利政治活动后期,特别是首相任内,他对内进行一些改革,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他的这些活动深受资产阶级赞许,为保守党争得了荣誉,为建树英国殖民帝国立下了功劳。

    迪斯雷利本人则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封,戴着比孔斯菲尔德伯爵的头衔进入了上院,侧身于贵族行列之中。

    华皇在来到英国之前,对于迪斯雷利的过往就有一个系统的印象了,能凭着才干,以中产阶级的身份,在英国这个大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脱颖而出,并且振兴一个传统政党,这些,的确值得称道。

    华皇建立华粹党是从无到有,这远比迪斯雷利要将英国保守党从旧到新的变革,容易的多。

    现在是1879年的五月,这是一个没有对错的年代,在此前的二百年,和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战争都是不正义的,几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胜败,赢了就是对,输了就是错。

【1288 华皇要出发了】() 
华皇之所以觉得俾斯麦伟大,是因为在俾斯麦之前,欧洲的战争,似乎都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也没有明确的政治规划,似乎大家都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肌肉。

    欧洲大陆制衡和离岸平衡手的思想是后来才有的,并不是英国人一开始就打算那样做,他们只是很擅长捞油水,当然,谁有了肌肉之后,谁都能旁观捞油水,当大哥,谁都会。

    法国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殖民问题上,并不如内讧问题那么上心,有一票干一票的心思比较重。

    法国是有志于开拓全球市场的英国要面对的强敌。

    英国对付西班牙是为了改写国际秩序,不然国际社会就要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割东西方的二元体系统治。

    英国人对付荷兰是为了争夺新大陆的市场,在缺乏健全的贸易谈判体制的那个时代,武力是谈判的最好方式。

    英国对付法国,纯粹是因为这个国家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挖一个坑,殖民事业缺乏规划,而英国在北美洲的拓展正好到了法国殖民地的边缘。这个偶然性大于必然性。

    因为法国的殖民不如英国那么上心,他们的外交关注点始终在欧洲大陆,以建设欧洲强国的使命。所以法国主动和英国寻战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英国的触手伸到了欧洲大陆。

    但彼时英国的兵锋还在新大陆,这个矛盾要到拿破仑战争的时候才会形成,英国决心重返欧陆,执行“光荣孤立”政策,实现悄无声息的称霸欧洲的使命。

    所以,英国和西班牙打,和荷兰打,和法国打,争夺世界殖民地的殖民战争,很多时候,大家都只是单纯的展示肌肉,或者说单纯的强盗行为。

    英国人算是其中规划的最好,治理的也是最好的,华皇现在很多方面其实都是在学习英国人,尤其是在海外扩张和管理方面。

    英国自从百年战争中退场,从此就放弃了称霸欧洲大陆的政策,后来随着殖民贸易的兴起,慢慢变成了2点:确保自己海上贸易的利益,确保欧洲没有一个超级大国。

    英西战争,国教会与天主教会的矛盾只是借口,玛丽一世被处决也只是宗教问题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英国在大西洋上的私掠和走私行动,严重触犯了西班牙的利益。

    七年战争是因为英奥俄三国给普鲁士的包围网与汉诺威受到的威胁。实际上一开始,法国就没有给北美的殖民地进行支持,原因在于法国认为北美殖民地是保不住,所以当做了弃子。

    法奥俄三国真正的目的在于普鲁士,而不是北美。

    至于连续多年的四次英荷战争,本质上是两国在航海条例与贸易分配上的矛盾。

    作为两个海洋大国,必然在利益分配上会有矛盾。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英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议会建立之后,能按照国家利益进行战争,而不是像传统欧洲国家根据王室血统和宗教信仰来划分阵营。

    百年后大英帝国的实用主义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萌芽,以利益来主导战争也是英国在这段时间,领先其他欧洲列强的相当重要的一点。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从16到18世纪这三次战争,跨度近200年,从伊丽莎白时代打到了老皮特首相,要说英国有一个如此庞大的战略计划,这是不可能的事。

    从结果来看,英国在结束了七年战争之后坐上了日不落帝国的宝座,这应该说是时势造英雄吧。

    现在在迪斯雷利手中,英国整个国家转向商业和贸易,以开拓海外殖民地,维护海上运输为国策(英西战争期间数次进攻西班牙,都是以股份制合伙。伊丽莎白女王代表王室,和德雷克海军元帅这样的冒险家们按比例出钱,导致几次远征都因为冒险家忙于抢劫,而没有完成打击无敌舰队残余的任务,可见英国的商业化气息)。

    这和16世纪,17世纪,18世纪的情况是不同的,甚至和19世纪上半叶的情况也不同了。

    16世纪西班牙凭借着广阔的殖民地和无敌舰队,是欧洲最大的海洋强国,但是其弱点也在于此,对美洲白银的严重依赖。为了削弱西班牙的实力,英国发起了武装私掠,试图阻断西班牙和新大陆的联系,同时在欧洲大陆上支持自己的死敌法国与西班牙对抗。西班牙也毫不示弱,先是支持苏格兰玛丽女王夺权,进而又借助罗马教廷要对英国异端发动圣战,战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英荷战争的源起和英西战争脱不了关系,正是西班牙的衰落导致了荷兰的快速崛起,荷兰于1581年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之后,先是趁着西班牙忙于和英国争斗,后来又恰逢英国内战,以一个小小国家急速发展成了欧洲大陆的最大贸易中心和海洋强国,其出海口又在北海,正对着多佛尔海峡,直逼英国咽喉(荷兰舰队打到伦敦就是趁着这个便利),英国一旦摆脱了克伦威尔,肯定要马上解决这个威胁。

    七年战争比较复杂,英国进入战争的核心还是在于大陆的制衡政策,至于支持奥地利的玛利亚还是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完全视欧洲的均势要求而定。同时英国也小心谨慎的避开了大陆国家在欧洲的地盘争夺,很明智的选择了吞并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权益,坚定的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造就日不落帝国。

    所以英国对法国,对西班牙,对荷兰的三次战争如果一定要联系起来看,应该是大陆制衡和专注海上发展的政策延续,从结果来看,这个政策是非常正确的,而不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展开的攻势。

    “先生,华皇的车队马上就要出发了,如果只允许他们带十人护卫的话,恐怕……”伦敦市警署总长向迪斯雷利汇报道。

    虽然伦敦市警署总长的话只说了一半,但是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怕华皇安全有问题。

    迪斯雷利虽然很希望华皇死于非命,毕竟是在英国的土地上,如果政府部门毫不作为,说不过去,如果尽力保护了,华皇仍然被人暗杀成功,顶多被人取笑英国警察无用,这一点,他倒是能接受的,“保护还是要保护一下的,多派人,不用出动精英。”

    伦敦市警署总长的眼珠转了转,能做上高位的,哪个人都不是愚钝的,“明白了,我把几个街道派出所都派出去。”

    这个年代的警察虽然没有后世分的那么清楚,但是派出所是已经有了,执行基础的婆婆妈妈的工作,警署还有执行任务的军警,伦敦市警署总长的意思就是只派出一些装样子的基层警察。

    迪斯雷利见伦敦市警署总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笑道:“多派出点人!还有,暗杀不管是什么结果,都要大规模的抓捕。”

    “万一暗杀成功了,发生在女王的生日期间,会不会?”伦敦市警署总长不安的问道,暗忖:你是首相,到时候没有人敢把你怎么样,肯定要我来背这个锅。

    “会怎么样?能怎么样?你不用怕,发生意外,这谁都不想嘛。”迪斯雷利摆摆手,示意伦敦市警署总长退下。

    “是,首相先生。”伦敦市警署总长一手捧着自己的帽子,一边道。上层的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他也不想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