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也只是大陆均势政策的表现。
真正改变英国国策的,是挚诚协定。
以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是英国外交的妥协之举,法国外交的胜利,德国外交的失败。
使得整个欧洲走向战争,走向毁灭。
英国奉行“大陆均势,光荣孤立”政策。
在欧洲大陆上,谁都不能比谁强。
他永远反对欧洲大陆的老大,联合二三四五六一起反对老大。
而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是法国,所以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来击败拿破仑。
拿破仑失败后,俄国的哥萨克骑兵是第一个攻入巴黎,所以俄国自称“欧洲宪兵”,为所欲为。
英国很烦恼,只好联合昔日的敌人,一起讨伐昔日的盟友。
英国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的国策,作为海洋国家的英国,国际政治的最高追求就是“光荣独立”,独立于欧洲之外,谁在欧洲称霸就像打地鼠一样来一锤子,做一只离岸平衡手。
击败拿破仑后,沙俄成为了当时的欧洲宪兵,所以英国当然要把矛头调转,与法国交好。
同样的历史还可以类比一战之后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一样也是出于一种离岸平衡的考量。
用德国人的话讲,英国与谁结盟都不会出于真心,只是在欧洲找一个替他挡子弹的人罢了。
英国要维持大陆均势。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英国人在欧洲是这种外交政策,延伸到世界范围,也同样是这样的理念,他们表面上号召均势政策,实际上因为他们已经是霸主,已经得到了最广大的土地,所以,亚洲的唯一大国——华国,是英国不可能任由发展的。
19世纪以前,无论是太阳王还是拿破仑,法国都是一顶一的欧陆霸主,牛逼到奥普俄攒到一块儿都不一定刚的过。
到了19世纪中后期,法国怂了,普鲁士开始牛逼。
所以英国人觉得该换个盟友了。
这样才有了华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既定印象,好像英国和法国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
从外交方面提供两个视角:一,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说白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的世界霸权得到了真正的确立。以至于没有国家希望同如此强大的英国开战,包括法国。二,光荣孤立英国并不直接使用自己的实力,而是把其作为砝码,压在欧洲大陆外交的天平上,让他国出力,自己在后面压阵,力图保证均势。应对英国的这种做法,明智的做法是欢迎英国的支持,争取和英国拉近关系,而不是对抗,这当然也包括法国。
在欧洲之外,华国的崛起速度虽然还不至于让英国人感到恐慌,但是华国有实力成为世界霸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压制华国,是不会改变的国策。
当华皇彻底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思路逐渐的清晰,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之前到底还是抱有一点点幻想的,弱者,总是会不切实际的希冀强者能对自己友好一点,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行啊,显然,英国人连样子都不打算装了。
英法扶持日本,就是为了抑制沙俄在远东的发展,而现在同样,扶持日本,就可以抑制华国在亚洲的发展。
所以,每一个战略都必须从全世界的角度去看问题。
【1244 都要向德国靠近】()
“陛下,在想什么?”洁格格合上书,笑眯眯的看着华皇。
华皇微微一笑,在洁格格的小手上拍了拍,“没有什么,看累了?”
“嗯,我发现我不是很爱看政治方面的书,我还是多看看小说比较好。”洁格格呵呵一笑。
“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华皇爱怜的在洁格格的小手上揉了揉,眼睛看向舱外的大海,马上要到西班牙王国了,这是最后一个德奥系次强国家了,在西班牙的外交如果再没有进展的话,华皇到了柏林,在同德皇和俾斯麦交往之前,所处的外交位置将会十分的不利。
华皇还是对于俾斯麦支持华国的外交,抱有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信心的。
只要看一看18世纪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在印度的版图扩张速度,再看看美国独立后英国的损失,就会发现,19世纪英国极少干涉欧陆政局的重要原因,是英国已经从一个欧洲大国转型成了世界级别的大殖民帝国。
它在南亚有一块可以跟半个欧洲相比的极其富饶的殖民地,所以它考虑的主要事务早已从欧洲转向了从地中海到印度这一条长线上的庞大地区。
英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德国统一的影响,但这个低估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英国当时把眼光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
而且,即使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也非常清楚德国没有能挑战英国力量。
所以英国人以为欧洲均势能保持平衡。
但是英国人低估了外交政策民主化的可怕效应,也低估了全球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渴望。
其实如果让华皇来评价,大英帝国崩溃并不始于一战,而是始于殖民地的战争。
英国在南非殖民地的土著布尔人与大英帝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里,布尔战争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如同美国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支持。
但德国当时支持力度有限,不像法国又给钱又给兵又给统帅。
布尔战争过程中,布尔人发明了游击队战术,跟美国在越战时的状况非常类似。
英国为了镇压布尔战争,在当地实行坚壁清野策略,建立集中营,杀死大量布尔人,与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类似。
英国妇女霍布豪斯在了解到集中营存在后,将真相发至国内媒体,引发欧洲舆论大动荡,各国纷纷指责英国的反人道行为。
当时欧洲人对英国的态度比现在欧洲人对美国的态度有血性多了。
布尔战争后,英国成立南非联邦,也就是今天南非的前身。
比起一个逐渐崛起和强大的普鲁士,大势所趋下即将走向统一的德意志,英国更害怕重新崛起的法国和染指欧洲的俄国。
华皇理性分析着当时的国际形势:在连番的改革后俄国作为欧洲几大强国之一,是英法奥等国最忌惮的对手,其整体实力并不逊于法普奥,而且这个时候沙俄自身内部社会结构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得这么严重,在中亚和远东的疯狂扩张和争夺殖民地让几大强国很难忽视它的存在。
即便现在被华国打的只剩下欧洲地块,但是沙俄的实力仍然很强大,而且,战斗民族一旦缓过劲来,起反扑能力是很可怕的。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元气大伤,在经济和殖民地规模以及工业产值上远远落后于英国,但还是欧陆上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法国从来没有忘记拿破仑帝国的荣光,并且一直追求于重现这种普世性的欧洲帝国,48年拿破仑三世当上第二共和国总统,52年称帝,而且同时大肆寻找主动的外交政策和扩张的可能性(越南,鸦片战争),53年与英国结盟加入克里木战争抑制俄国扩张。
法国的底气可能不足,但是想要重新成为大国的野心还是相当明显的。
这点当然被英国这个百年宿敌看在眼里,实际上,英国自百年战争开始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法国的压制,英国骨子里极其害怕一个过于强大的势力出现在欧洲版图上,这也是英国想方设法维持欧陆均势的原因。
而纵观历史,法国在每个时代都是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势力的国家。
在19世纪中叶英法多次结盟,并不代表没有互相戒备,只是这个时候俄国的问题相比法国更迫在眉睫而已,而且对抗俄国的同时英国需要一个有力的助手。
英国从来就没有放松对法国的监视和压制,认为法国永远是他潜在的对手,可笑的是,没人能想到拿破仑三世毫无骨气,竟然带着150万法军在色当投降。
奥地利帝国,拿破仑战争同样使其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使得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这是梅特涅等人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法挽回的。
本质上奥地利还是一个封建国家,虽说自身条件不错,陆军有一战之力,殖民地和海上力量和其他诸强相比还是太过于可怜,这个式微的帝国必须想办法挽回颓势,也正因此,奥地利在参与欧洲事务上还是比较积极的,它希望以此提升自己在欧洲衰败的威望和影响力,后来成立奥匈帝国也是为了这么一个道理。
奥匈帝国不那么强力,也是无法忽视的一支力量。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呼声在19世纪的中后期达到了最高潮,北方有普鲁士,南方是各邦联,这个各国都是看在眼里的。
普鲁士是块硬骨头,英国打起来没有好处。
海军力量和殖民地数量远落后于英国,构不成威胁,而且英国需要一个能在欧洲腹地牵制法国的国家,普在拿破仑战争中还是英国的盟友,英国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向这个国家,向德意志开战。
不过,华皇不认为完全是因为英国人的‘脑子笨’,因为除了华皇这么一个重生穿越巨,谁知道德国会发展的这么快?
但是华皇知道啊,所以华皇才会选择和发展的很快,急需要证明自己的德国靠近。
【1245 伊藤博文寻求见德皇】()
没有人能想到德意志统一后力量上升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不到50年,这个几乎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就积攒下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挑起了世界大战;也没人能想到德国的统一对整个欧洲格局产生的影响远比他们想象的大,以至于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必须开始严肃地考虑限制德国。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完成前,过分低估了这个新国家的生命力以及以后所能造成的威胁。
从表面上来看,对比普鲁士,法俄,甚至是奥,对英国能造成的威胁明显更大,而且普鲁士和英国的关系向来比较健康,英国没有任何理由向它开战。
华国和英国的关系,则刚好相反,英国人是觉得德国的发展速度不足以使得德国的威胁大于法国,沙俄和奥匈帝国这三强,但华国的速度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
尤其是华皇用兵的频率太高,统一华国,紧跟着便暴打沙俄,然后又一举夺取中亚,现在更是跨海收复了整个朝鲜,甚至把手伸向了日本。
伊藤博文带着森山茂去拜会德皇威廉一世,在等候的一个个小厅中,都坐满了人。
“都三个多小时了,看样子,今天轮不到被德皇召见了。”森山茂轻声对伊藤博文道。
伊藤博文的内心也有点焦躁了,嗜酒,爱玩女人,这些都让一个正常的男人很难持续保持镇定,但是伊藤博文确实是一个很另类,也很出色的政治家,此时虽然内心焦躁,表情却很淡然,微眯着双眼道:“耐心等一等。”
“是的,先生。”森山茂不敢再说什么。
下午六点多,外面已经完全黑了,各个小厅中的人也都走光了。
伊藤博文和森山茂仍然在等候德皇威廉一世的接见。
皇宫官员过来奇怪的问道:“人都走光了吗?你们为什么还没有走?陛下今天应该不会安排召见了。”
伊藤博文赶紧站起来,深深的一个鞠躬,“他们应该都走了吧,陛下今天不会再安排召见了吗?”
“陛下哪里有这么容易见到的?有的人等了几个月也无法得到陛下的召见。”德国皇宫的官员冷冷的回答道,日本这种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小国家,在德国高层,简直如同蝼蚁。
事实上,华国和华皇现在在欧洲受到的待遇,和伊藤博文也差不多。
伊藤博文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请您帮忙安排一下,我们有急事,需要尽快见到德皇陛下。”
皇宫官员左右看看,自然知道这是在向自己行贿,接过信封,抽出来一个小角,发现是一张支票,居然是5000马克,惊讶的瞪大了眼睛,点了点头,将信封放入口袋中,“明天或者后天,我想办法跟陛下提一下。”
“谢谢先生了。”伊藤博文和森山茂一道行礼。
两个人出了皇宫,森山茂不忿道:“英国人的架子大就算了,德国算什么?也这么高傲。”
伊藤博文一抬手,“列强国家,哪一个不高傲的?日本的陆军不然为什么要学习德国?这次和德皇见面的事情,对于我们日本来说很重要。”
森山茂点点头,“大人说的对。不过,大人真的认为,德皇能够决定俾斯麦的想法吗?似乎德国的对外政策,长期以来,都是掌握在俾斯麦的手中的。”
“至少能影响百分之五十以上吧,本来支持日本还是支持华国,对于德国来说,就不是很要紧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势力没有伸展到亚洲,即使我们不来德国,我相信,德国人为了华国,而公然和英国人作对的可能性也很小,更何况,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政治伙伴了,他们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您是这样看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关系的吗?我还一直觉得俾斯麦通过一系列手段统一了德意志,威廉一世可能会因为他功高盖主而干掉他呢。”森山茂回答道。
“你不用用我们东方人的想法来想西方人,说起来,老威廉全家和俾斯麦的关系都是算不上多好。当初霍亨索伦家刚刚接管勃兰登堡边区的时候,俾斯麦家就是边区里带头造反的强盗骑士之一。甚至在两百年后,腓特烈·威廉一世给老弗里茨留下的黑名单里,俾斯麦家依然位列其中。腓特烈·威廉四世给奥托·冯·俾斯麦下的评语就是“红色反一革命,非关键时刻不能用”。老威廉登基之前,摄政期间也对俾斯麦无甚好感,登基之后之后如果不是因为局势无可收拾也未必会任用俾斯麦。当初俾斯麦在议会发表那篇铁血演说的时候,我听人说,老威廉直接就被俾斯麦的强硬态度给吓住了,甚至一度的以为他自己要在革命里被打下台。在日常的国务里两个人也是常有龃龉,古稀之年的德皇威廉一世动辄就撕掉俾斯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