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级别高手在这个世界是什么地位呢?看看毕玄和傅采林就知道了,都是一言可决定突厥和高句丽国君的神,即便宁道奇在大隋的地位不如这两个,但是只要宁道奇和朱厚烈这两位大宗师摆明态度支持他,那么他就算不是大唐太子,也比李建成的胜算要大。
能不得罪朱厚烈,李世民绝不会去得罪。像这等级的大宗师就算不支持他,李世民也不能让朱厚烈站在他的对立面,因为到了这个级别他们或许不会让你成事,但却会坏你的事。
“那朱兄要见小弟,到底是要做些什么?”李世民面色如常道。
“我其实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对科举制度怎么看。”朱厚烈问道。
“科举嘛。”李世民沉吟了一下,“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下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启分科选才,为国家挑选贤良之制。而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此后科举在杨坚一朝再也没有开过。而杨广则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同时设立进士科,不过进士一科只是考诗词歌赋,并没有考出多少人才来,所以杨广执行了两年也就不执行了。”
“两代隋帝所设立的科举制是由各个大臣或地方名士推举人才給朝廷,然后朝廷用考试进行筛选甄别。和汉代是察举制没有多少区别,就是换了个名字而已,所以大隋选拔人才其根本还是军功爵制度和推荐制。”李世民侃侃而谈,“朱兄为什么会特意提到科举制,在我认为杨氏皇族的科举还不如魏武帝的招贤令!”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在一开始都不会非常完善,后世大名鼎鼎甚至改变不少朝代选官的措施,在现在并不是主流,不仅不会缩减豪门和寒族的差距,甚至会扩大世家门阀的优势。
因为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人都要必须要门阀大官的推荐才行。至于那些官员和地方名士会给朝廷推荐多少人才,而这些人才中会有多少寒门之人,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而杨广重开杨坚时的科举,其目的就是要提拔南方世族,让他们和北方的关陇山东两大集团打擂台,希望朝堂势力形成三足立鼎之局。
而隋朝能够带给大量寒士出路的唯有军功爵制度,普通百姓战功积累到一定等级成为军方一员大将,才可以外放做官。这也是杨广远征高句丽时,天下百姓寒士踊跃参与的根本原因,他们想要用战功改变地位。只不过战功没有得到,人头却留在了高丽。
第140章 小议科举(五更,求订阅!)()
“没想到李兄欣赏曹操。”朱厚烈笑了笑。
从魏晋到北宋,曹魏才是正统,尊曹贬刘者居多,到了南宋之后,因为南宋偏安的本性,所以整个朝廷舆论则开始尊刘贬曹。因为南宋朝廷和蜀汉有太多相似的了,都是前朝被毁,前朝皇族延续道统,而最开始提出尊刘贬曹的则是朱熹。
“那如果李兄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为国选才的主流制度该怎么办?”朱厚烈又问道。
“朱兄虽然不是在问为君之道,但也好像在考核小弟吧。”李世民陷入沉思,“这个问题还真难住了小弟。”
朱厚烈就这样打量着李世民,给他时间思考和组织语言。
“要想改革科举,那就要改变科举所考的内容。像杨广开启的进士科,其所考的都是诗词歌赋,那考出来的也是清贵文人,治理不了偌大的国家。”
“嗯。”朱厚烈点头。
科举说白了就是考试,哪怕是地球历史上科举被废除,但没过几十年,许多国家官员和公务员的选拔,不一样是考试吗?只不过他们所考的内容不同,以及参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区别。
“经史子集,律法判案,治国策论,天下大势,甚至算术统筹,都可以纳入考试范围。通过不同的考试筛选出不同的人才,毕竟没有多少人属于全能,管理天下各地更多是只是擅长一技之长的小官小吏。”李世民越说越顺畅。
“李兄这个观点,很不错。”朱厚烈对于李世民的这个考核方式点头认可。
科举是个好东西,但能不能考出人才来还需要看你所考的内容。虽然很崇拜大乾太祖皇帝,但是对于他设立科举只考八股文,而且教材还只能是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的八股科举非常不满。喜欢就是喜欢,看不上就是看不上,朱厚烈不会因为崇拜和尊重某人而无视其缺点,不断地为其大唱赞歌。
八股文科考出来的能有几个大才?多的是不通实务,把脑子读残了的书呆子。依靠那些书呆子管理地方,地方上将会问题越来越大。科举考八股之害,也就仅次于螨清的文字狱了。
李世民所说科举只涉及文事,而没有武科,这不是他故意疏漏,而是认为没有必要。
武举的开创者是武则天,朱厚烈不否认武则天这个女帝王的厉害,但是在军事方面,武则天她真的不懂。一个合格的将军并不是考出来的,除了少数的军事天才,大多数武将和名将都是在军队里磨炼出来的。
不经历实战,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且从武举出来的武将如果空降到一支军队当指挥,未必能够将这一支军队管理和统帅好。历史上诸多名将,真正属于武举出身的名将也就郭子仪一人,而他即使出身武举但也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几十年。
比起武举,朱厚烈倒是认为建立一个武学院更加有益,一个直属于中央的武校武学院,可比武举更能为国家培养人才。
“还有呢?”朱厚烈又问道。
“这”刚刚还滔滔不绝地李世民却卡壳了。
“怎么,难道李兄没有这个气量吗?”朱厚烈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特意激将道。
“婉晶,你和我去隔壁的包间。”祝玉妍突然起身道,“这里就交给他们两人了。”
“我”单婉晶看了一眼陷入犹豫中的李世民,点了点头。
伊人已走,香味仍存,朱厚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再次问道:“人已经走了,世民兄还不敢说吗?”
“要想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真正的国家抡才大典制度,最重要的一条当是允许士子投牒自试,废除天下名士的推荐之权,不然不管考什么都无济于事!”李世民心一横,将心中的想法吐了出来。
但是这一点却是和天下所有门阀战斗,作为一个门阀的一份子,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些门阀的恐怖。就像独占岭南的土皇帝宋阀,虽然他们仍在养望观势,但是只要宋缺出山城,那么不说别的,除了巴蜀之外的南方都要落入宋家之手。到了哪个时候,很容易又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可是,如果不废除这些门阀的特权,那么整个天下都会固化,即使是再好的制度也回被他们玩坏,九品中正制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因为察举制的缘故,地方门阀相互推荐,让察举名存实亡,而九品中正制,就是把给人评品选才的权利收到中央,由中央派人去选才。
可当这些为朝廷选才的中正官被高门大阀把持,甚至选才的标准也按照他们所想之后,这一选才制度就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任何制度都是要人来执行的,一旦那些人出了问题,那么什么问题都要出来了。
“希望李兄记得你自己说的话。”朱厚烈笑道,“杨坚父子能得天下全赖高门大阀支持,所以他们也不会去限制那些门阀,更不会这方面去想。”
最多也就是在关陇、山东、江南三大士族里面玩平衡,打一派拉一派。在开国初,或许皇帝还会有很大的权利,可当等时间一久,皇帝开始昏庸,那就呵呵了。
“但如果这些特权不被废除,你应该明白五胡乱华的原因是什么。”朱厚烈又问道。
五胡乱华,虽然名义上是北方人口变少的缘故,但实际在八王之乱前,西晋人口就有三千多万,不要看这人口很少,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也才两千万人口。如果不是八王之乱,那些北方也不会被打成空虚,让那些异族看到了可乘之机,以至于神州陆沉。
而八王之乱除了是因为出了个白痴皇帝外,和那时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司马诸王都有兵权,而九品中正制那时已经被玩坏,西晋整个上层阶级都被固化,掌握国家资源的高士因为没有危机感,所以一个个闲着无聊谈玄吃药,上层腐朽,而下层的有能力的寒门普通老百姓又上不去。
那时还没有投靠异族胡人施展心中抱负的概念,所以想要出头的寒门子弟,不管有才还是无才都跑到各个藩王手下鼓动那些王爷起兵、造反,以求一个从龙之功,改变自己的环境。
结果,一个不小心,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巨大危机,甚至灭绝的危险。
“朱兄,你说的我都明白。”李世民苦笑道,“但我可不是大唐的太子啊。”
“别告诉我,你没有一颗帝王的心。”朱厚烈直言不讳道,“你可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
第141章 好戏开台(第一更)()
作为统治者,私德是其次的,判断一个统治者合不合格的唯一标准,还是他治国的能力。史书记载,李世民私德极差,杀兄逼父,奸姑淫嫂,甚至子孙后代也没有教育好,按照正常的道德标准,他就是一个脚底流脓的大坏蛋,可这不妨碍他是一代雄主。
李二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许多开国皇帝马上皇帝,在军事方面没几个超过他的。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一代伟人的评价,对此朱厚烈也是很认同的,论皇帝在军事上的造诣,就算是秦皇汉武也比不上李世民。
李世民一生将兵,兵力从不超过十万,前后加起来消灭的敌军超过百万,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都可谓是一世人杰,但还是败在他的手中。对外,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国都在其在位时灭亡,吐蕃被击败,而高丽也因为他而失去辽东。
而即便是在这个世界,比军事能力,寇仲和宋缺联手才能压制李世民,而且也只是压制,而很难击败。
当然想要成为一代雄主,最重要的还是治国,皇帝可以不会打仗,他只要驾驭会打仗、能打仗的将军就行了。贞观之治,文治武功都不错,按照通典记载武德九年贞观初年,整个天下人口才两百余万户。也就是说李二接手国家时整个天下人口才一千多万,不到两千万,而到李治登基时已经有近四百万户,人口在李世民手上增加了一倍左右。
除了人口,文化方面做的也不错,至少科举制度到了他的手中,才真正成为科举制度,而非像杨坚杨广那样可有可无。至少朱厚烈认为比起大运河,科举制度才是真正的福泽千年。
隋代周时,北方加巴蜀人口最少也有690万户,等灭陈国大一统,到了开皇中业全国人口870万。可以说杨广继位时,大隋人口890万户,五千万出头。而因为隋文帝的勤俭节约,国库钱粮堆满,而且可以调动的精兵过百万,甚至外部最大的威胁突厥已经被杨坚、长孙晟、裴炬等人分裂成东西两个汗国。
杨广上位时的家底不可谓不丰厚,外部的环境也没有多大的危机。李世民登基时所面临的情况要比杨广危险多少倍,毕竟他当时面临着得位不正的紧箍咒,而杨广没有。
而李渊和李世民得到天下后所面临的情况大为不同。那时中原人口空虚,北方的大敌西突厥控弦几十万,如果李渊和李世民稍微应对不好。突厥就要入主中原,造成天大的危机了,幸好李世民所交出的答卷比杨广好几十倍。
把李世民的打扮在表面的包装撕开之后,虽然他还有各种的问题和缺陷,但这个还未成为帝王的潜龙却在朱厚烈面前展现了独到的能力和个人魅力。
这让朱厚烈不得不承认寇仲这个不靠谱的首领和李世民相比,确实不适合做皇帝。寇仲虽然对自己的兄弟没得说,但对自己的军队手下盟友不负责任,为了翟娇的塞外生意而将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不管不问,甚至因为傅君婥的原因对高丽友好,而提出不征。
“上官龙何在!祝玉妍拣得你作阴癸派在洛阳的卧底,应该会有两下子,可敢立即上来决一死战!”
一声大喊立时传遍“留听阁”四座三重楼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朱厚烈和李世民所在的包间,也听到了这一喊叫。
“还真是扫兴!”朱厚烈兴致索然道。谈得正在兴头上时,却被人大声打扰,朱厚烈再也没了和李世民交谈的闲心。
“没想到寇兄弟也来到了曼清院,看样子他这是和阴葵派起了麻烦。”李世民以为朱厚烈不认识发声之人便解释道。
“寇仲,徐子陵吗?”朱厚烈眼睛闪烁,他这兴趣又来了,他们两个搅屎棍果然如他之前所想的那样,没有丧命在婠婠手中。
“原来朱兄也听过他们两个。”李世民笑道。
“略有耳闻。”朱厚烈打了个哈哈。
两人把注意力放在门外,一阵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沉默后,一把威严但又无比阴柔的男声在北重楼的底层传上来道:“只是你如此含血喷人,我上官龙便绝不会放过你。”
徐子陵冷然道:“我们这里有三个人,任你挑那一个都行。但这种特别优待,只会赠给阴癸派的妖人,皆因人人都得而诛之。”
而后又是一阵震耳大笑,然后有人喝道:“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寇小子和徐小子你两人一起下来吧!既可省我分两次动手,又可作大战前的热身。”
跋锋寒哑然笑道:“曲傲你已是我跋锋寒的。却想有像上官帮主的优待,那怎么成?”
这几句刻薄之极,四边重楼登时爆起一阵哄笑,大大冲淡了剑拔弩张的气氛。以曲傲的修养,仍忍不住怒喝道:“跋锋寒你今晚若有命离开曼清院,我曲傲两字以后就倒转来写。”
“在尚小姐的好戏开锣前,上官帮主有没有意思和小弟先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