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珍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珍玩- 第5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先生怎么看?”唐易很快就放下了盘子,递给周先生一支烟。

    周先生点了烟,“我听老辈说,是清三代的东西,具体我可吃不准。”

    唐易点点头,因为是熟人介绍的,所以说话相对直接一点儿,“是雍正年间的东西,不过不带款儿,上拍肯定吃亏。但是我们也是做生意,要是按照市价儿收,也不太可能。”

    “雍正的?莫不是和故宫里的一套十二色釉菊瓣盘是一类东西?”看来,周先生也是做了点儿功课。

    “是官窑,不过故宫里的是一套,而且有的带款儿,有的釉下暗刻款儿。您这个是单只,而且没有款儿,鉴定全凭眼力。我这边说是官窑,但是再出手,没人会当面认。”唐易应道。

    周先生点点头,要不是侯如海介绍,唐易也不会当面承认官窑,这已经算是给了莫大的面子,转而说起价钱来,“我查了拍卖纪录,清三代的单色釉精品盘子,这个尺寸,大体都在百万上下。”

    唐易点点头,“是这么回事儿,你这只是雍正的,雍正的单色釉是清三代最好的,如果当官窑拍,过一百万甚至更高都游可能。但是还是那句话,没款儿,我们收也要担风险,最多,嗯,能出到八十万。”

    周先生想了想,“一百万吧,我就不找其他人了。”

    唐易未开口,文佳却道,“周先生,这都是给老侯面子。老侯的画廊,其实背后也有阁宝多支撑,八十万不少了!真的不能再添了。”

    唐易听文佳这么说了,便也没再言语。

    周先生抽了几口烟,又琢磨了一会儿,“这样吧,我回去再考虑下,咱们保持联系。”

    “行!”文佳点点头,“不过周先生,咱们丑话说在前头,八十万是今儿的价儿,也是因为老侯。您要是再来,这个价儿我们出不了这么高了!”

    周先生一愣,面色微微有些尴尬,最后还是笑了笑,“好,那回见了。”

    周先生走了,唐易又点了一支烟,对文佳说道,“这东西一百万可以收,不光是雍正官窑这么简单。”

    “不管是什么,这东西,他卖不出去。”文佳却笑了笑,“还得回来。”

    “嗯?”唐易看了一眼文佳。

    “拿到阁宝多法器店的古董,结果又拿出来了,这风儿放出去,怕是没几个人愿意收。一来这东西你也说了,没款儿,不好断,要是你断不了,其他买家也得小心。二来,法器店不收,这盘子会不会有不吉利?也是其他买家需要考虑的。”

    唐易笑了笑,“这东西是年窑的精品,不好找了。不过你都这么说了,我还能去追他不成?要是他再不回来,你给我去找年窑的东西啊!”

    “年窑?”文佳倒是没听说过,“我只听说过唐窑和郎窑红。”

    “其实都是清代官窑,但是在某一个时期,利用人名加称窑口,清三代有这么四个人。有两个你已经说了,唐英的唐窑,郎廷极的郎窑。另外两个,知道的稍微少一点儿,一个是臧应选的臧窑,剩下的,就是这年窑了,年希尧。”

    这时候,老庞在一边不由叹道,“我看倒是像清三代的,但是没想到这么讲究!”

    “拉倒吧!”没外人,文佳也没客气,“要不是我们正好来了,你还得给我们打电话。”

第1333章 十年一剑() 
唐易接着说道,“雍正的单色釉瓷器,是清三代水平最高的,当然了,雍正瓷器本来品色就高。年窑单色釉,又是其中的极品。”

    这个瓷器的发展,最初就是单色釉。不过最开始,只有青瓷和白瓷。后来的青花,釉里红,再就是什么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这些,自然都不是单色釉了。

    清三代,是个很繁荣的阶段,这时候瓷器的种类已经相对很完备了。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特别是仿制宋代五大名窑。

    但是清代仿古,可不是造假。怎么说呢,现在的高仿,追求一模一样,为了蒙人啊。而清三代仿五大名窑,追求的是意韵,而不是形似。而且当时的出现了很多更高明的技术,所以实际上呢,清三代仿五大名窑,反而比实际的五大名窑更漂亮一些。

    当然了,漂亮归漂亮,价值还是没法比的。

    五大名窑多是单色釉,清三代的单色釉的发展,除了仿古,也出了很多新品。比如光是绿色,就有什么湖水绿,瓜皮绿,葱芯绿。

    周先生之前说的故宫里收藏的十二色菊瓣盘,十二种单色釉,颜色都不一样。

    雍正时期的单色釉,技法纯熟,水准很高。这个可能和雍正皇帝有关系,他对艺术品的欣赏水平很高;欣赏水平高,往往是喜欢造就的,清代瓷器看雍正。而单色釉,在雍正朝相对也多。

    喜欢归喜欢,皇帝毕竟不能亲自具体去管烧窑的事儿。要说这单色釉,主要靠的还是年希尧。

    “年希尧和年羹尧是兄弟关系?”文佳随后问道。很显然,听名字就听出来了。不过年羹尧的名头自然大一点儿。

    “年希尧是年羹尧的哥哥。”唐易应道,“不过,年羹尧倒台,他一点儿都没受到影响。”

    这时候,老庞已经弄好了茶水,“来来来,今儿没事儿,慢慢说。这年希尧也就是华妃的哥哥了?”别看他一把年纪,却很喜欢看甄嬛传,前后看了三遍,一听年羹尧,立即想到了所谓“华妃”。

    唐易笑了笑,“历史当然不是这样,没华妃这个称号。不过的确有年妃,是年羹尧的妹妹不假。但她不仅是大家闺秀,而且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雍正对她的评价是:秉性柔嘉,持躬淑慎。也不是没生过孩子,她生过三子一女,年羹尧案她的确受到牵连,不过也没那么差,最后是病死的。”

    “年羹尧功高盖主,那这个年妃能混成这样,可比‘华妃’聪明啊。”老庞接道。

    “根据史料,应该是这样,年羹尧自恃功高有点儿昏头了,但是年妃比较清楚自己的处境,对皇上恭谨,对周围的人宽和,好评还是比较多的。电视剧里‘华妃’,我就不评价了。再说了,雍正是什么人?能让甄嬛最后给玩了么?”

    “就是!”文佳接口道,“重点说年窑。老庞一把年纪了,整天盯着后宫剧看来看去,有点儿沉了。”

    老庞此时没接茬,正拿着手机查“年世兰”呢。

    唐易喝了口茶,便接着说了说。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办了。谋逆这顶帽子太大了,本人要被砍头不说,年希尧是他的哥哥,按说是要一并被砍头的!

    雍正怎么说呢?他说,年羹尧谋逆,虽然查实了,但是还没有广泛散布。而且年羹尧青海一战有功,别砍了,还是让他自裁吧!

    至于他父亲年遐龄和哥哥年希尧,都是很宽厚的人,曾经多次劝说年羹尧,但是年羹尧对他们如同草芥,都革了职就行了,罪就免了。

    年希尧从朝廷官员变成一介平民,只能算稍微有点儿牵连。这可不是小事儿,只是被革职,年希尧算是烧了高香。

    但是,就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后,雍正居然重新起用年希尧,而且升官了!本来呢,他只是负责瓷都御窑厂,结果现在成了内务府总管,同时继续兼任瓷都御窑厂一把手!

    好嘛,很显然,雍正压根儿就没想真正革他的职,不到一个月就重新启用还升官,当时无非就是让他避避风头而已!

    这其中,也是有因为他在督陶制瓷方面的水平摆在那里,雍正偏生又喜欢瓷器艺术品。所以说,本事不在多,有一样能顶得住就够了。

    此后,他一直干到雍正驾崩那一年,一共十年左右。

    这十年,年希尧可谓全力以赴,兢兢业业。谋逆株连没扣到自己头上,还擢升重用,他对雍正的感恩那真是心里满满当当。

    干什么就怕认真,十年一剑,精品迭出。尤其是单色釉,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十年的雍正官窑,就有人称之为年窑。

    “故宫里所藏的十二色菊瓣盘,应该是在雍正十一年烧造的。这个在养心殿造办处的资料里有记载。”唐易接着说道。

    当时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呈送了十二色的瓷花盆。雍正看了,很好!送到圆明园交给总管太监陈设吧!而且,又下了一道旨意,就照这十二种颜色,让御窑厂再烧十二色的菊瓣盘来。

    记载很单调,所以也不知道雍正要烧盘子,为什么首先想到菊花。

    而且,不是烧一套十二件,是烧四十套!就是每种颜色要烧四十个盘子。

    这十二色是:白、绿、葱芯绿、湖水绿、藕荷、黄、淡黄、米黄、天蓝、洒蓝、胭脂紫、紫金。

    “你说这个周先生拿来的湖水绿盘子,可能是当时的其中一件?”文佳立即问道。

    “这个不太好说,后面也可能又烧过。不过,这盘子的工艺着实很好,肯定是雍正朝的精品。所以我说,一百万拿下,虽不算大漏儿,但是转手翻个两三倍是有可能的。”唐易解释道。

    文佳皱眉道,“你不早说,如果他真不再来了,我从哪里给你去找这湖水绿的菊花?”

    “你自己捡肥皂呗。”老庞坏笑着说了一句。

    “滚粗!”文佳气咻咻道。

    唐易摆摆手,“我怎么早说?你直接你把人家的话头堵死了,我要是再上杆子,他也有可能不卖了,回头再进一步打听。好在这东西没款儿,而且只是一个盘子,没那么多高手的。”

第1334章 一梦如真() 
!……divstyle=〃color:#f00〃热门推荐:

    文佳想了想,“那我前面分析得也没错。算了,不管了,等等看吧。”

    老庞正待搭话,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个相熟的客户打来的,说是他表姐家的女儿中邪了,到医院检查啥事儿没有,怀疑是不是撞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请老庞过去看看。

    这等小事儿,老庞只是简单对文佳说了句“有生意”便走了。留下唐易和文佳继续在店里闲聊。

    老庞到了地方,这是个小四合院,但却只有这客户的表姐一家三口住,表姐,表姐夫,还有这个所谓中邪的外甥女。按照燕京的地价,在市区里有这么处四合院,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祖上留下的。

    客户的这个外甥女今年十七,明年夏天就要高考了。这所谓中邪,其实就“作”了一次。

    客户的表姐和表姐夫呢,都是小公务员,收入不算高,但是日子也算瓷实。

    而这个客户,是做生意的,特别信风水什么的,和老庞有过几次来往,事儿都顺利解决了。这表姐和他关系不一般,小时候老在大姑家蹭饭,他大姑自然就是表姐的妈了。所以来之前就和老庞说了,费用他出。

    老庞先看了看这个小院儿,风水没什么问题,院里种了一棵海棠,一棵春桃。

    这四合院里种树,有一些老的讲究,现在不一定遵守了。槐树不用说,木之鬼,不能种。松树柏树这些也不能种,甚至桑树、梨树因为和“丧”、“离”谐音,也不种。但是海棠和春桃,却是老院儿的常见树种。

    到了小书房里,客户、表姐、表姐夫殷勤招呼老庞坐下,开始讲述过程。这时候,客户的外甥女回到她自己房间里看书去了。

    这事儿生在三天前,晚上快十一点了,客户的这个外甥女突然起来了,敲开爸妈的房门,说有事儿要问。

    快高考了,两口子怕闺女压力大,都起来穿了衣服,又给闺女倒了杯果汁,很是小心地问话,不等闺女问,就先安慰了些不要有什么压力、也别非较劲上北清人师这样的名校。

    结果呢,闺女问的不是这些个事儿,而是问道:“咱家院里是不是原来有口井,给填了?”

    两口子面面相觑,是有这么回事儿,早就填了。这院儿,是孩子的姥爷留下的,姥爷年轻的时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填了。那时候,还没有这客户的表姐呢,只是听说过,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而且因为没印象也不太在意,从来没跟孩子提过,这孩子是怎么知道的?

    一问,闺女说,这口井原先在院子的西南角,因为那时候老有动静儿传出来,又找不到原因,所以才给填了。

    这闺女知道的,比当妈的知道的还详细!

    “囡囡你怎么知道的?”当妈的一边问,还一边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不烫。

    闺女就照实说了。之前闺女养过一条小奶狗,这个两口子都知道。小奶狗只有二十天,母狗死了,孩子用羊奶喂的,可是只养了十几天,就是这天得犬瘟死了。闺女傍晚就把它埋在了院子的西南角。西南角有块土地,其他地方都抹了水泥地面了。

    挖坑埋了小狗之后,闺女说有点儿不舒服,两口子还以为孩子伤心导致的。结果闺女说,当时她埋的时候,挖开土闻到一股怪味儿,不是难闻,只是怪,接着就头昏脑胀。今儿晚上,就做了一个梦。

    按说做梦没什么,可是这个梦感觉太真实了,她足足在梦里“呆了一天”,细节什么的都很清楚,可是惊醒之后,却现只过了一个小时。

    在梦里,她见到了自己的姥爷,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填井,填的时候自然就说了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要填。这土方还是早准备好的,工具齐备,但是好几个人也足足干了一天。包括中午吃什么饭,说的每一句话,就好像是这闺女亲身经历了一样!

    两口子大惊。但当时只是安慰闺女,不就是一个梦么,最后哄着闺女睡了。

    第二天,两口子就找了所有能找的亲戚和街坊,探听当时填井的情况。五十年代的事儿,只过去几十年而已,有些活得长的老人还记得,甚至有人还记得个别细节。

    结果这一对,一点儿都不差的对上了!比如,填井的几个人中午饭里,有槐花包子,有蒜泥茄子。再比如,当时有个帮忙的朋友,手背上蹭掉了一块皮。

    简直就是亲临其境!

    虽说之后,闺女再也没有什么异常,但是这事儿太邪乎了!这眼看就要高考了,万一哪一天冷不伶仃出什么事儿怎么办?

    本来两口子不信邪,但是最后思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