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人,特意立碑表示感激。”
“感激,感激什么?”又有人加入了谈话中。
“我也是听说,但不知道准不准确!”这时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加入进谈话中道:“听我一当兵的发小说,长安公为了表示对池阳之战,和凤翔之战中牺牲将士们的感激之情,要把他们的名字,籍贯,事迹全部刻到这。。。这英雄碑上,供活着的人万世景仰啊。”
“这。。。这不可能吧!刻石记碑!那是当兵的能享受的?”旁边马上有人质疑道。
“这,某就不清楚了!不过真要是这样,我第一个参军。某还听说,那些战死的关中子弟的子女,还能就近去学馆读书,读书经费是安西将军府,现在的卫将军府出的。”
那五大三粗的汉子,瓮声瓮气的道。
“真的吗?真要这样,我们也要去当兵,跟着长安公打铁弗人。”
“是呀,是呀!”
这时,又有不少人加入到了了谈话中,一下子整个人群都沸腾了起来。
望着群情激动的百姓,许久和刘乞赶紧护着刘义真和柳月娥挤出了人群。
“民心可用,民心可用啊!”
挤出人群的刘义真,看着激动的人群,也是满脸兴奋的说道。
这就是他要的结果,只要得民心,他相信整治关中,绝非难事。
而一旁的柳月娥,护卫的刘乞和许久更是满脸不可思议,想不到自家小郎君随意的一个举动,能如此的得民心。这关中,怕以后就是自家小郎君的了。
经历了刚才的事情,刘义真心情大好。领着三人在长安城中一直逛到晌午时分,直看到一家名为‘一品居’的酒楼。
刘义真才笑道:“走,逛了一上午,本公子请你们吃饭。”
“好哦!”柳月娥高兴的道。
“哈哈。。。”
刘义真也是高兴,大笑一声,领着三人进了‘一品居’。
(本章完)
第80章 盘算()
在长安城闲逛了大半日,又在“一品居”吃了顿饭,直到晌午过后,刘义真才让返回卫将军府。
只是,刚刚回到将军府,连暖阁的门都还没进,王修和朱龄石便联袂进了卫将军府。
见着二人,刘义真笑着打招呼道:“长史,将军,咱们暖阁说话!”
进得暖阁,刘义真招呼王修和朱龄石坐下,自己则坐回上首的翘头案后,又让柳月娥给二人奉上茶。
才抿了口茶,问道:“长史和右将军,今日可有事情要说?”
朱龄石朝着刘义真微微一拱手,道:“某以按长安公所言,在未央宫前的御街中央,选了一大块地。立碑所需之石材,某也命军士和匠人们运到了那里。”
刘义真一听,笑道:“寡人今日有去看过。将军所选之地,很不错。这样,找人选个黄道吉日,就按照寡人画给你的图纸,破土动工吧。等碑成之日,寡人亲写祭文,以慰牺牲将士在天之灵。”
“诺!”
刘义真笑了笑,然后又看着王修道:“长史前来,可是为集贤馆之事?”
王修也是微微拱手,应道:“是也。下官照长安公吩咐,所取之德才之士,大多皆是出自寒门。只是,有些才华横溢之学者,并不愿意出山,有空,下官想亲自去拜访。”
“长史认识?”
听王修说要亲自去请那些有德才之人,刘义真疑惑的问道。
“然!”王修点头道:“他们中,有不少是下官当年游学时的同窗故友。下官已经去过书信,但是大多还是有所怀疑,故而不愿出山。”
“怀疑?”
刘义真疑惑的看着脸上有些尴尬的王修,心中微微一动,随即明白过来,笑道:“无妨,长史去请就是。想来他们见到寡人本人,应该就会放心不少。毕竟年龄不能代表一切嘛!”
“哈哈。。。长安公胸襟宽广,下官佩服。”王修再次拱拱手,有些尴尬的笑道。
“小郎君。。。”
刘义真和王修,朱龄石正相谈甚欢,刘乞却匆匆的跨进了暖阁,然后急走几步跨到刘义真身边,弯下腰轻声耳语道。
“刚才狼牙大营来报,说连续两日都有刺客夜闯大营,看样子是为震天雷而来。”
刘义真听得嘴角一翘,摆摆手道:“你先下去,告诉韦祖兴,加强守备。”
“诺!”
刘乞微微躬身,而后退后几步,便转身出了暖阁,像韦祖兴传达刘义真的命令去了。
“不知。。。?”
摆了摆手,打断了正要询问的王修。
刘义真无所谓的笑道:“北方的,想打寡人那震天雷的注意。这些日子,派了不少探子去我的狼牙大营。”
“什么。。。?”
王修和朱龄石皆是神色一紧。这震天雷之威早已名动天下,谁都知道,刘义真能守住关中,并促使赫连勃勃撤军,就是因为有这震天雷。
如果这威力巨大的震天雷的制作秘法,流落到北方的蛮夷手中,对于如今的南方朝廷而言,无疑是场巨大的灾难。
见着王修和朱龄石紧张的神色,刘义真自信的笑了笑道:“长史和将军请放心,这震天雷的制作方法,绝不会流出去的。寡人的狼牙大营,也不是谁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
“这。。。这就好!”王修和朱龄石,皆是面面向觎,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些许惊恐之意。
看着王修和朱龄石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刘义真心中也是无奈。
这震天雷,虽说只是黑火药,但也并不属于这个时代该有的产物。若不是为了尽快的掌控关中,刘义真不会轻易的去研制它。
对于赫连勃勃,若非弄出了黑火药,刘义真还真没把握能够守住这个关中,毕竟赫连勃勃是这个时代,出了名的枭雄。
不过话又说回来,黑火药虽然威力谈不上大,但是耐不住能大量生产,真要是被北方蛮夷弄到手,未来的战场会变成什么样子,可真就不好说了。
所以,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刘义真在整个黑火药的生产过程中,除了他没人知道配方。因为,从开始寻找原料,到制作的过程,所有参与的人,都是分开的。
知道二人没那么快释怀,刘义真只能笑道:“如果二位使君无事,就请尽快将手中之事落实吧!”
“诺!”
。。。。。。。。。。。。。。。。。。。。。。。。。。。。。。。。。。。。。。。。。。。。。。。。。。
望着两人离开的背影,刘义真自嘲一笑。
看来这震天雷着实吓人啊!只不过,刘义真心中一直有个想法,这个想法,是他开始研制黑火药时就有的。
就是,既然震天雷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那么除了日后进攻仇池再用一次外,他不想再用了。
至于交到自家父亲手中的,有关震天雷的制作秘法。
实际上刘义真也是有些偷工减料的。就算真的让自家父亲弄出来,顶天了当当鞭炮使,用到战场上,就有难度了。
搞一些跨时代的东西,在刘义真想来不是不可以,但还得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来,有些东西,过犹不及。
至于,那立碑之事,要不是为了收买人心,收买军心,刘义真才不会那么做。毕竟,想法太过超前了。
而让那些牺牲将士子女上学一事,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收买那些寒门士子的心。只不过,这个更加有利于穷苦百姓而已。
实际上刘义真此举的真正打算,还是为了将来和江左门阀斗法的时候,身边有更多的支持者而已,毕竟天下最多的还是劳苦大众。
至于他以前所谓的革除利弊,不介意血流成河,那只能算是给手下人打气的说法。毕竟这些门阀都是百年世家,谁没有点儿积蓄的能量了。
真要一下子捅破了,他这个穿越而来的后世之人,照样的吃不消,说不定还会尸骨无存。
想到这些,刘义真微微眯了眯眼,看来,还是要赶紧把自己的卫将军府的班子搭起来,把自己的势力建起来才行。不然,真要是到了摊牌的那一天,自己手中又没有点儿可用的,别人怎么可能听你的。
空喊口号的这种事情,真就是嘴上说说,毫无用处。
(本章完)
第81章 立碑()
时间飞逝,转眼已是义熙十四年的十一月底了。
刘义真在赫连勃勃撤回河套之后,为稳定关中所做的三件事,皆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其中关于立碑之事,根据留在长安城中的几位钦天监官员的推算,就在这义熙十四年的十一月最后一天,为大吉之日,诸事皆宜。
这一日,天气晴朗,整个关中大地,皆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
刘义真亦是早早起床,在柳月娥和几名侍女的服侍下,穿上了只有在重大庆典,才会穿着的冕服,头戴三梁冠,腰围金扣玉带,脚踩丝质步云履。
而此时,卫将军府的大堂,一身戎装,甲胄鲜明的右将军朱龄石,和一袭绯袍,头戴两梁冠的卫将军府长史王修,各自领着长安城文武两班大臣,齐齐的站在卫将军府大堂内。
“长安公到。。。”
随着许久的一阵唱喝,一袭大红色冕服的刘义真,在许久和刘乞的陪护下,从将军府大堂的偏厅,大步进了大堂。
一进大堂,文武两班大臣在朱龄石和王修的率领下,皆是恭敬的朝着刘义真行礼道:“参见长安公。”
一时间,众大臣的声音,震耳欲聋,也让站在翘头案前的刘义真,心潮澎湃。
只见刘义真挥了挥衣袖,大声说道:“诸位同僚,免礼!”
“谢长安公!”
“诸位同僚。。。”
刘义真扫了眼底下的两班大臣,神色肃然的说道:“今日,是我'关中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之日。上面记载了,自池阳之战,凤翔之战以来,为了守卫关中;而不幸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士们的名字,籍贯和事迹。”
“望诸位同僚,与寡人一道前往御街,为‘关中英雄纪念碑’揭幕。”
“诺!”
一时间,朱龄石,王修领着长安的文武两班大臣,跟在刘义真身后,浩浩荡荡的朝着未央宫前的御街走去。
而此时的长安城,也早已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自卫将军府,一直到御街中央的‘关中英雄纪念碑’前,那宽阔的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无数的长安居民。
他们都是为了一睹‘关中英雄纪念碑’揭幕的盛况。
一路行到御街中央。
望着矗立在中央大街上,那足有两丈于高,用黄布遮盖,下面是高达丈余的大理石台基。再听着四周长安百姓的欢呼声,刘义真嘴角翘起一丝让人难以捉摸的弧度。
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自打朱龄石开始选址前,他就已经命手下的心腹,在长安城的大小酒馆和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歌功颂扬池阳之战,和凤翔之战。并大肆宣扬,刘裕和自己在关中的功绩,以此来博得关中百姓的信任。
刘义真心中清楚,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国家认同感,大家都是聚族而居,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所谓的郡姓大族。
只有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聚集在你的身旁。不然他们管你是谁,反正天子轮流做,换个皇帝,他们照样过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影响。
所以最终刘义真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这个以立碑的方式,来大肆的收买人心。
中国人,自古就是以史为鉴,信奉祖宗。如果能将战死之人的名字,铭刻在那高高的石碑上,并由朝廷出面祭祀。这样荣耀千秋,荫及子孙的事情,谁不想。
“咚。。。咚。。。咚”
大鼓响起,将刘义真的思绪拉回,看看天时,祭祀开始了。
而随着鼓声的响起,原本还嘈杂的人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上三牲,玉帛。。。”
随着主持此次揭幕大典的王修的声音响起。
数名军士抬着,分别乘着,马,牛,羊的器具,摆到了黄布覆盖着的石碑前的祭台上。那供桌后,还有燃着熊熊烈火的大鼎。
而后,又有几名士兵,托举着放有玉质礼器的圭壁和币帛,轻轻的放在另一侧的供桌上。
“读祭文。。。”
随着王修高声的唱喝,站在最前列的刘义真知道,该自己了。
站在祭台前,看着绢帛上密密麻麻的祭文,心里一阵叫苦。
祭文本是他写的,读起来也容易,可王修看了斟酌之后,非说不行,得改。这不就改成这样了。
只是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念。
“自三皇伊始,五帝定论。中国之地,民生富足,百姓安居。然,四方蛮夷,妒中国之地,古来征战不止。。。。。。今日之时,更有匈奴蛮夷,欺吾关中之地,致使生灵涂炭。。。。。。”
“然,吾关中子弟,无所畏惧,以血肉之躯,驱逐匈奴,还得关中太平。今日,吾关中百姓,共聚长安,为铭记牺牲将士之功绩,故以立碑而祭之,千秋万载,莫失莫忘。尚飨!”
“默。。。祭。。。”
等着刘义真刚刚念完,王修拖得长长的唱喝声再次响起。
离世,不论官民,将士,皆是低头默祭,以慰忠魂。
默祭之后,几名祭祀官,庖丁解牛般,将马,牛,羊放血宰杀,解刨。而后又将三牲的肉和内脏投入熊熊烈火的大鼎中,又将玉帛投入大鼎中,整个祭祀之礼才算完成。
最后便是揭幕。
等着刘义真和朱龄石,一同将那裹挟在两丈余高的石碑上的黄布揭开之时,整个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看着在那阳光照耀下,灼灼生辉的,关中英雄纪念碑,这七个烫金大字,刘义真嘴角再次微微一翘。
他要的效果达到了。
。。。。。。。。。。。。。。。。。。。。。。。。。。。。。。。。。。。。。。。。。。。。。。
折腾了一天的刘义真,晚上又在将军府宴请长安各界人士,还做了长时间的发言,一直到夜深人静,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暖阁。
一进暖阁,刘义真便四仰八叉的躺在胡榻上,还是柳月娥招呼着几名侍女,伺候着将刘义真身上的冕服换下的。
看着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