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穿越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时穿越明末-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钱雨柔嘻嘻一笑说道:“楚大哥说考的还可以的话,那就是考的非常不错了哦!走,咱们回家!”

    乡试虽然分为三场进行,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第一场。

    基本上,只要第二场第三场考试的内容不算太差太离谱的话,考试成绩基本上以第一场考试成绩而定。

    所以对剩下的两场考试,楚江秋并没怎么重视。

    好吧,说实话其实他对那一场考试都没重视过,也重视不了。

    因为他自己根本就不会写八股文,只能在百度上搜索出相应的题目,然后找一篇最好的文章来抄袭一番。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三场考试终于考完了,结束了。

    然后没等开榜,楚江秋就因为了解到的一些消息,急匆匆地离开了杭州。

    楚江秋走的这么急,钱雨柔始料未及,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失落。

    不过看楚大哥的样子,应该是有很要紧的事情去处理,钱雨柔也只能默默地在心里为楚江秋送行。

    几天之后,楚江秋终于来到了宁波,然后很快找到了正在指挥剿灭倭寇战役的太子。

    看到楚江秋,太子非常高兴,忍不住上前给了楚江秋一拳,喜悦地说道:“楚大哥,你回来了?真是太好了!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剿灭倭寇得最新战报!”

    说完之后,太子马上兴高采烈地给楚江秋讲解了一番剿灭倭寇得最新情况。

    因为有了楚江秋之前提报的许多情况,这些主要是楚江秋在网上百度来的。

    一些倭寇最有可能出现的岛屿的位置,这些岛屿的地图,还有附近的暗礁情况,最佳航线等等。

    其实剿灭倭寇最为困难的地方,反倒在于如何能够找的到这些倭寇,再有就是航线问题了。

    因为海上有很多暗礁,而最熟悉这些的,莫过于那些倭寇了。

    如果连暗礁的位置都弄不清楚的话,还谈什么剿灭倭寇啊!

    而有了楚江秋的这些情报之后,剿灭倭寇一事变得轻松了起来。

    到目前为止,海外倭寇已经被他们给剿灭的七七八八的了,剩下的也就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倭寇。

    相信在他们的围剿之下,这些倭寇也很难藏身。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围剿倭寇这么久,本来是他们短板的军费问题,非但没有因为经费不足而拖累行动。

    反倒是因为剿灭了太多的倭寇,而得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这些财富,足够这支队伍三年的军费开支了。

    而要剿灭这些倭寇,哪里需要三年的时间?

    太子非常高兴,忍不住说道:“楚大哥,马上就能将倭寇全部剿灭干净,沿海的百姓终于能过上太平日子了!能够看到这一幕,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看到太子这么高兴,楚江秋极为不愿意给他泼冷水,但是有些话,却又不能不说。

    “太子殿下,恐怕,让你撤军的圣旨马上就要下来了!”

    太子大吃一惊地说道:“楚大哥,你说什么?让我撤军的圣旨?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个消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可能!”

    楚江秋叹了口起说道:“这件事情,我倒是没有消息的来源。但是见一叶落,而知天下将秋。通过在杭州看到的种种蛛丝马迹,我断定,圣旨马上就要到来了!”

    听说楚大哥并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太子终于松下一口起来。

    对他来说,楚大哥的推断实在是太荒谬了,他根本就想象不出出现这件事情的可能性。

    太子忍不住问道:“楚大哥,你是怎么会做出这种推断来的呢?”

    楚江秋叹了口气说道:“因为在杭州的时候,我发现有好多大商铺倒闭,很多商人愁眉苦脸,似乎将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样子。”

    “经过我一番打探之后,发现这些商家都是进了大批量的货物,因为货物积压在手里一时间卖不出去,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太子听了的一愣一愣的,忍不住问道:“可是,这件事情跟撤军有什么关系啊?”

    楚江秋叹了口气说道:“我了解过,这些商家背后能量惊人,这种事情以前从未出现过,那么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了呢?”

    “就是因为,他们收购的这批货物,就是为了在海上交易的啊!海上交易利润惊人,因为咱们在这里剿匪,所以他们的货物根本就卖不出去。”

    “如果倭寇全部被剿灭的话,恐怕他们的货物就要积压在手里!到时候他们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为了避免造成这种损失,我感觉,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让太子殿下撤军的!”

    听了楚江秋的推断,太子忍不住哈哈大笑道:“楚大哥,不得不说,在这间事情上,你实在太过高估那些商人的能量了!你以为就凭借他们,就能够让父皇下圣旨,让孤王撤军?哈哈,你实在太高估那些商人了!”

    太子的话音未落,就听到有人禀报道:“刘公公带着圣旨已经来到门口!”

    (本章完)

第333章 攻打扶桑计划() 
接完圣旨之后,太子朱和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里犹如有千万只***奔腾呼啸而过。

    真的被楚大哥给说中了,皇上下的,真的是让他班师回朝的圣旨。

    可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怎么可能会这样?

    半晌之后,太子才极度郁闷地问道:“楚大哥,你是不是早就知道皇上下了这道圣旨了。”

    楚江秋微微摇头,轻声说道:“太子殿下,连你事先都没得到消息,你认为我会事先知道吗?”

    这话说的在理,太子身边其实有很多眼线,朝廷的大小事情,太子基本上都是一清二楚的。

    但是这圣旨上的事儿,他事先还真的不知情。

    这也说明,这道圣旨下的很急,多半是八百里加急。

    这种事情,凭他的情报结构,绝对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传递消息的渠道,快不过圣旨去就是了。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事先知道的话,那么楚大哥是绝对不可能事先知道的。

    想通这一节,太子忍不住苦笑道:“楚大哥,你说那些商家积压货物快要支撑不下去了,所以皇上必然会下圣旨让我班师回朝!可是那些商家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的能量?皇上怎么可能会为他们着想呢?”

    在这间事情上,太子还是想的太天真了啊,他真的以为,皇上就可以言出法随,为所欲为了吗?

    楚江秋轻声说道:“太子殿下,你以为天下大事,都是皇上一人而决吗?与其说是这样,道不如说是皇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好吧,这么说的话,太子算是勉强能够理解?但是这和眼前的事有什么关系啊?

    不过太子也知道,楚大哥绝对不会无的放矢,因此仍然全神贯注地凝听起来。

    楚江秋说道:“在大明朝,读书人地位极为优渥,只要考中举人,便可以免除税赋。因此好多农人不惜将自己的土地转到这些举人老叶名下,以此来逃避朝廷的税赋。”

    “也正因为此,大明的税收日益减少,这件事情,大明历朝历代的皇帝,绝对不可能看不出来,可是一直都没有进行过改革,太子殿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太子有老师教导,并且还是三位德高望重的硕儒,但是这三位老师,都不会教导皇上这些东西。

    老皇上显德皇帝,或许是觉得时机未到,也未曾和太子说过这些事情。

    倒是楚江秋上次给他隐约间提过,但是也并不是很透彻。

    因此太子迟疑地说道:“是因为阻力太大吗?”

    这阻力何止是大啊,应该说是天大的阻力啊!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那太子认为,这阻力来自于哪里吗?”

    太子迟疑了一下说道:“应该是那些举人进士老爷们。”

    楚江秋叹息道:“如果仅仅是他们的话,阻力或许还不至于这么大!这件事情的阻力来自于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刚开始的时候,太子还有些不太明白楚江秋的说法。

    不过很快,太子就想明白了。

    没错,阻力并非来自于举人进士老爷们这些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来自于全天下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是极有可能获得这种利益的潜在人群。

    尽管还没有得到,但是如果朝廷敢进行改革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朝廷是在剥脱他们应得的权益。

    天下是如何管理的?还不是要通过那些大小官员管理?

    如果全天下大小官员全部都反对的话,那么这项改革还能够成功吗?

    直到这一刻,太子才明白改革的阻力到底有多么大。

    不过直到这一刻,太子也不太明白,楚大哥到底想说什么。

    毕竟这些事情,和皇上下旨让自己撤军一事,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

    “你看看,因为改革需要动太多人的利益,并且这些人还都是掌权人。

    如果这些人拧成一股绳的话,就算是皇上,也无法与之抗衡。”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方说雍正皇帝,就以强硬的手段通过了摊丁入亩的变革。

    不过这一变革也是人头滚滚落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知杀了多少人的性命。

    “太子殿下,冒昧问一句,大明为何施行海禁?”

    这个问题,上次楚大哥也隐约的提起过一次,只不过,或许是因为场合不同的问题,楚大哥并没有很详细的解答这个问题。

    太子迟疑了一下答道:“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大概是觉的大明自给自足,不需要和海外之蛮夷通商。”

    楚江秋微微一笑说道:“文皇帝命郑和下西洋,建筑超级大船,何等风光?何等霸气?怎么能说是老祖宗的规矩呢?”

    “之所以禁海,这其实只是一些大家族希望能够禁海,因为禁海对他们有好处而已。”

    听到这里,太子终于明白楚大哥想要说什么了。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皇上要下这道圣旨了。

    原来之所以禁海,就是这些大家族搞出来的。

    自己剿灭的这些倭寇,肯定和这些大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起来,自己剿灭倭寇得举动,肯定是挡住这些大家族的财路了。

    因此这些大家族才不惜一切代价的要把自己给弄回去。

    这些大家族,还真是可气可杀啊!

    不过,朱和城心里还是有一些疑问的。

    “楚大哥,可是倭寇猖狂,民不聊生,大明统治不稳,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吗?须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太子能够看到这一点,也算是不错了,不过也仅仅是不错而已。

    楚江秋解释道:“太子殿下,不知道你读三国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东吴的一些情况。”

    “小霸王孙策打下江东之后,在十八路诸侯联合反董卓的时候,小霸王提议趁势出击,扩展地盘,当时江东的那些大家族无不强烈反对。当小霸王一意孤行的时候,这些大家族甚至不惜将小霸王给杀死,这是为什么?”

    想了一番,太子说道:“应该是这些大家族思想保守,只愿意守成,而愿意开疆扩土,唯恐丢掉已经拥有的。”

    楚江秋微笑道:“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的话,便能够发现,其实当初小霸王选择的时机非常正确,如果能够及时出击的话,估计必有斩获。”

    (本章完)

第334章 AK47和迫击炮() 
作为太子,尤其是作为一个勤奋有理想有抱负的太子,朱和城在史学方面是下过苦功夫的。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嘛!”

    所以三国时期当初东吴的情况,真的和楚大哥所说的一般。

    小霸王孙策对时机的把握能力真不是盖的,否则的话,他也不会从最初只带一千兵马,短短五年的时间就打下来江东。

    但是当孙策感觉良机再现,准备主动出击的时候,却是被江东的几个大家族派人给谋杀了。

    孙策的死疑点颇多,至于孙权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尚不得而知。

    反正孙权上位之后,孙策的儿子,他的亲侄子,就被他给搞死了。

    好吧,这不是重点。

    ……

    思索了一番,太子说道:“楚大哥,我觉得应该是那几个大家族目光短浅吧,他们根本就看不透局面!”

    楚江秋哈哈一笑说道:“那你也太小看三国时期的英雄了,比方说荆州的刘表,真的如三国演义上说的那样无能吗?如果刘表真的这么无能的话,怎么能和小霸王孙策争斗上这么多年?”

    “因为不论孙权还是刘表,他们都受到下辖的门阀掣肘!”

    “这些门阀实力雄厚,财多人多,家族建筑修建的如同堡垒一般,拉出来就是一支小型军队。”

    “不管谁主政,都必须要仰仗他们这些门阀,门阀的势力不会受到丝毫的损失。”

    “所以,这些门阀根本不在乎地盘到底在谁手里,因为不管是在谁的手里,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现在来分析一下,当初如果孙策真的要趁机出动的话,那么兵马粮草从哪里来?当然是这些门阀出力最多!”

    “如果孙策一旦失败的话,他们的这些投资就全打了水漂了,如果孙策成功了的话,孙策会将这些他们先期投资还给他们吗?”

    “很显然的,不会!充其量不过是象征性地赏赐一些金银珠宝罢了,或者再让他们家族的一两个人出来做官!”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他们看来,他们家族可就陪大了!他们家族要付出这么多,但是几乎没有收获,这种赔本的生意,他们怎么会做吗?”

    “在他们眼里,永远只有自己门阀的利益才是最重的,至于其他的,根本就没放在他们心上。”

    “门阀之害,不止是在三国,就算是在晋朝,也深受其害。甚至后面的唐宋,都有门阀的影子!”

    “你当南宋的皇帝真的不想收复失地吗?其实他未尝不想,但是南方的那些大地主大门阀根本不想收复罢了!”

    “因为收复失地,那么他们就要倾囊相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