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在一旁看得有些目瞪口呆:天呐,这孔家小厮真是……看来,能让小姐看上的男人,果然是非同凡响
到了这个份上,什么孔家小厮、什么那吃软饭的软蛋,种种不堪的名头印象都在红棉心中抹去,再次望向孔晟的目光自然与过去截然不同了。
孟冲心神激荡,他起身来走过去向孔晟深鞠一躬:“孔家小郎,诗才绝世,孟某今日大开眼界。孟某斗胆,恭请小郎为烟雨楼留下些许墨宝名句,以壮烟雨楼名色”
孔晟轻叹一声,起身微微颔首,却是走向回廊,扶着阑干望向了城外虎踞龙盘的壮美山景,良久才轻轻道:“烟雨楼台,江宁郡城,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江南,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孟冲闻言连忙记下,虽对孔晟这番佳句赞不绝口,其实也并不懂其中的深意。不仅孟冲不懂,就连杨雪若也是似是而非凝思不已,不知孔晟所发如此感慨之言,究竟是所为何来。
孔晟仰望夕阳唱晚的天际,那西方最后一抹霞光正绚烂不可方物。他心头暗道:江南这一场风云际会想必也快要到了尽头,顶多到来年春天,就要离开江宁郡城奔赴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前途若何,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不论前路艰难险阻,吾辈都要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孔晟心有所思眉宇间的坚毅情怀溢于言表,嘴角勾勒出昂扬的弧度,他的背影是如此的飘逸和挺拔
杨雪若也缓缓起身,凝神而立,望着孔晟被秋风吹拂而起衣袂飘飘的背影,眸光中的柔情越来越重。
她越来越确定自己的心归之处。若能与眼前卓尔不群的少年郎君花好月圆结成人生伴侣,无论花前月下还是风雨同舟,都不枉来人世间走这一遭
若是前番她还只是想争一争与孔晟联姻的“一线生机”,到了此刻,她满心里不再有别的念头,除了眼前这个人,再也容不下别人。
“郎君才学风度,世间罕有。若是郎君不嫌弃奴家蒲柳之姿,奴家愿意倾身相待,从此与郎君永结同心,甘苦共享,至死不渝。”杨雪若俏脸微红,但声音却是如此的坚定和通透。
她这般当面自荐表白与前面的信传情还不一样。在他如此落魄之际,能得美人如此垂青,要说孔晟没有一点感动,那是假的。
孔晟叹了口气,回头来望着杨雪若苦笑道:“小姐,孔某如今贫寒落魄、居无定所、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兼之前途渺茫,谈何婚姻之事?小姐这般厚爱,让孔某无言以对。”
杨雪若微微上前一步:“奴家相信,郎君江南蛰伏,来日必将一飞冲天。哪怕日后郎君一无所成,奴家也义无反顾”
杨雪若这意思就是说,哪怕是我看错了人,你将来一事无成,但只要我认准了,也绝不回头
孔晟嘴角一抽,面对女孩的热情和执着,他很难强硬拒绝:“不是孔晟不识抬举,而实在是未来难测,孔某无心、无力亦无颜高攀,轻言诺言,白白耽误了小姐终身”
:
第43章 烟雨楼盟约(3)()
见孔晟再三拒绝,杨雪若心里微微有些失望,但却一脸的光彩湛然,毫不退让:“莫非郎君还在忌恨当日杨家悔婚之事?奴家承认,杨家往昔对待郎君多有不恭,但请郎君回想,郎君过去所为是否也有不妥之处?”
红棉在一旁气得牙痒痒,她攥着小拳头,鼓着腮帮子,几次要冲上前来质问孔晟为何不识抬举,都被孟冲拦住。
孟冲虽然是生意人,也是杨家安排在外的忠诚下属,却还是有几分眼力的。眼前这事,只能是小姐自己出题破题,别人都帮不上忙。
孔晟叹了口气道:“小姐,其实你也该明白,即便杨家不悔婚,孔某也会主动解除你我婚约的。承蒙小姐垂青,但门庭悬殊,婚姻之事不是你我所能决定的。因此……”
孔晟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杨雪若毅然打断了:“郎君,你我本有婚约,若是君不背约,奴家绝不弃君奴家此心已定,如果父母严命逼迫,奴家或以死明志或出家为尼,必保得清白之身以待君前”
杨雪若慷慨刚烈的话听得孔晟心头震撼,他抬头望着眼前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孩,心底那一丝丝的感动渐渐升腾起来。一个女孩能不顾羞耻,倾心相对,他堂堂五尺男儿,又何以退缩?
孔晟长出了一口气,他向杨雪若深揖下去:“小姐盛情,孔晟愧受了在这烟雨楼上,孔晟愿与小姐立下盟约:请小姐等我两年,两年之后,不管情势如何,孔晟必将再次登门求婚哪怕有千万人反对,我也将义无反顾”潶し言し格醉心章节已上传
杨雪若喜极而泣。
但她终归不是普通的女孩,她旋即定了定神,神色温柔地向孔晟还礼万福:“请郎君谨记,雪若此身已属君,若是郎君背弃盟约,奴家唯有一死”
孔晟闻言浑身一震,望向杨雪若的眸光中多了些许的温柔,而两人目光交汇间,万千的感觉、杂织的情愫皆油然而生,心里都如同过了电一般,震颤着整颗心。
孔晟望着女孩温柔似水清秀绝美的容颜,心头倍觉感动怜惜,他知道,今日烟雨楼上,两人盟约之后,女孩将面临着什么。在这个时代,抗拒父母的婚事安排,那几乎是一条众叛亲离的绝路啊。
杨雪若盈盈站在他的身侧,心头弥荡着无以言表的柔情以及淡淡的伤怀。孔晟那两年的约定,让她明白,少年郎早就打定了远离江南另谋功业的打算,或许用不了多久,她就要与爱人分离而独自承受来自于家族和社会世俗的巨大压力
但这是她的选择,对于心的安放,宁死不悔
红棉站在一旁,激动得流下泪来。作为一个丫鬟,她没有顾虑太多、更没有考量太多,她想的只是小姐心想事成、未来的幸福有了归宿,只要这孔家小郎日后别忘恩负义、移情别恋,不就是两年的时间嘛,转瞬即逝的。
灵武。
午后,北风呼啸席卷过这座塞外古城,雄壮的城墙上唐军的旌旗招展,彪悍的士卒意气昂扬手执长枪肃立不语。
灵武本不过是朔方军驻地和灵武都督府的所在,孤立在沙漠戈壁边缘的小城,但因为太子亨避难来此登基称帝号令平叛,而变得名动天下声威大震。李亨即位后,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先后发出檄令,征召各方大军勤王。
灵武城四四方方,城池不大,但城防坚固,这是李亨及其心腹大臣选择临时驻跸灵武的关键因素。
李亨如今也只是占据了原先的灵武都督府衙门来作为皇帝临时的行宫,同时也是朝廷的暂代发号施令之地。
因为国难当头、危机时刻,李亨也打破了例行的每日上朝、退朝规则,除了休息之外,他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坐镇都督府的大堂,与杜鸿渐等人听取奏报、商讨国事。
杜鸿渐出身于濮阳杜氏,进士及第,历任王府参军、大理司直、朔方留后。安史叛军进逼长安,李隆基西逃入蜀,杜鸿渐起草表章,陈述朔方军的军资力量,李亨决定前往朔方。李亨到达灵武后,杜鸿渐与裴冕等人上表劝进,请李亨称帝,以顺应民心。李亨起初不肯,但杜鸿渐五次上表,最终只得应允。
由此可见,杜鸿渐在拥立李亨称帝上,是有大功的,而此刻他在新皇心目中的位置,怕是不在郭子仪这些当世名将之下。
因此,在接到郭子仪的举荐奏表和相关文呈报时,李亨首先想起的就是杜鸿渐。
杜鸿渐刚离开都督府回府吃了简单的午饭,不过是少许的肉糜和一张冰冷的胡饼,乱世当头,哪怕是他这种重臣也没有条件享受物质生活了。
“臣杜鸿渐拜见陛下”杜鸿渐没有因为拥立大功就自恃倨傲,反而变得更加谦卑,李亨最欣赏他的就是这个。
“之巽,免礼平身。”李亨略有些苍白的脸上浮起一抹微笑来,他摆了摆手,示意杜鸿渐归坐。
杜鸿渐起身抬头望着皇帝发白的鬓角已经未老先衰的忧心忡忡的面孔,心头暗叹,嘴上却平静道:“陛下召臣来,可有要事?”
李亨轻叹一声,沉默了一下。
这些日子以来,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早已命丧马嵬,灵武登基称帝,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
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李亨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之巽,郭子仪送来举荐的奏表呈报,你先看看。”李亨回头示意贴身太监将郭子仪奏呈的匣子给杜鸿渐送过去。
这名面目奇丑的中年太监笑吟吟地端着匣子走下台阶,向杜鸿渐走过去:“杜大人,这就是郭汾阳的奏报匣子,请看吧。”
杜鸿渐扫了太监一眼,眼眸中一丝憎恶一闪而逝,但却还是起身拱手笑道:“多谢,劳动李总管,愧不敢当”
这人便是新皇李亨身边最得宠的两名大太监之一的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后被李亨赐名辅国。另外一人便是臭名卓著的鱼朝恩,此刻被李亨派遣在郭子仪军中充任监军,身边就只留下李辅国打理行宫内务,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哪怕是杜鸿渐这些拥立大臣,都不敢轻视。
李辅国轻笑一声,声音尖细阴沉:“杜大人客气,杂家不过是陛下身边一奴才,岂敢当大人如此大礼?当不得,当不得哟”
杜鸿渐嘴角一抽,却没有继续跟李辅国扯下去,低头伏案看起了郭子仪的奏表呈报。
让杜鸿渐意外的是,郭子仪此次奏呈的不是军报政务,而是一封举荐表,同时还附着几首诗文。
杜鸿渐越看越是面色惊讶,沉吟半天才抬头道:“陛下,郭汾阳举荐江南士子孔晟,此子的诗文倒也出彩,只是……”
:
第44章 举荐册封()
李亨微微一笑:“只是什么?之巽,你且坦诚直言,朕听着。复制址访问 :”
“陛下,这士子孔晟年方少年,能有如此才学,倒也不俗。只是这长恨歌妄言太上皇宫闱之事,不论才情如何,都大为狂悖。而且,请都金陵表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在臣看来,完全是少年狂妄,不足为道。”杜鸿渐凝声道:“陛下,当前,朝廷最重要的是平息叛乱,至于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士子,暂时不必放在心上。他若是有才,日后朝廷恢复科举取士,必能脱颖而出。”
若是孔晟能听见杜鸿渐的这番话,保准要被气死。他煞费苦心、机缘巧合之下才换来了司马承祯和郭子仪的举荐,若是要坏在了杜鸿渐的手里……岂不可叹?
其实站在杜鸿渐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番判断也不是没有道理,当前乱世,更重要的是平叛收复中原,这种巧言令色投机取巧的少年士子,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啊。
李亨轻叹一声。
郭子仪的奏表他都看了,引起他关注的不是请都金陵表,也不是孔晟的诗才,而是那首长恨歌。对于老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那点烂事,他一向心怀非议,民间士子这种嘲弄戏说李隆基感情的诗歌,读来让他的心态非常复杂。
可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在李亨看来,若是这样的诗歌能传遍天下,极容易占领舆论导向,给自己的自立为帝正名——既然老皇帝要美人不要江山,导致了国破家亡,作为当朝太子临危而起拯救家国天下,岂不是无比的正义凛然?潶し言し格醉心章节已上传
但他这样的小心思又不能公开说出口来,否则必遭朝臣、百姓嗤笑,败坏新皇伟光正的良好形象。
还有一点,在李亨看来比较重要。他要平叛,必须要倚重郭子仪这些乱世名将,不管孔晟此人如何,郭子仪既然亲自举荐上表,他觉得都有必要给郭子仪一个面子。
只是杜鸿渐也是拥立大臣,他的意见李亨又不能不听。他现在帝位不稳,若是寒了这些大臣的心,将来又何以问鼎天下、返回他做梦都想回去的长安城呢?
李亨本就是优柔寡断的人,心里就算有了决定,但听了杜鸿渐的反对之声,又开始拿不定主意了。
李辅国丑陋不堪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作为近臣,尤其是当红受宠的近臣,大太监李辅国对杜鸿渐这些外臣打心眼里看不起,认为这些人空谈误国,整日里就是喋喋不休、卖弄口舌之利、营运政治权力,远不如郭子仪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有靠头。
一念及此,李辅国突然一抱拳:“陛下,奴婢的看法倒是与杜大人不同。”
李亨皱眉扫了李辅国一眼:“辅国啊,你有何看法?”
李辅国微笑道:“陛下,奴婢也听说过这个江南士子孔晟,他是孔门大儒嫡传,其祖、父都曾在朝为官,也算是名门之后。奴婢听闻他还是白云子道长的外门弟子,能文能武,据说还天生一身神力,颇有当年卫怀王玄霸之风。”
李亨讶然:“辅国,你这些消息是打哪来的?白云子?可是当年那出入长安的上清掌门司马承祯?”
“陛下,正是。奴婢这些消息从军中得来,司马承祯已到郭汾阳军中助朝廷平叛。士子孔晟的诗文和请都金陵表,就是司马承祯向郭汾阳转呈的。”李辅国躬身一礼:“陛下,目前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有江南士子心怀家国天下,朝廷岂能漠视待之?此其一。”
“司马承祯乃是道行深不可测的高人,他的弟子不会是等闲之辈。另外,郭汾阳的举荐更不可小视,朝廷应重视和相信郭汾阳的识人之明。此其二。”
“两相权衡,奴婢窃以为,朝廷应该大张旗鼓下诏册封孔晟官职,同时诏令天下,褒扬他赶赴国难为朝廷效力的壮士风骨。”
杜鸿渐在台下听着李辅国侃侃而谈,眉头紧蹙,嘴角上挑,他有心要反驳,又担心会跟这名新皇跟前的当红大太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