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唐-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孔晟成为李亨棋局中不可替代的、应运而生的重要棋子。尽管李亨并不知道,孔晟这个棋子实际上最难掌控的。

    :

338。第338章 惴惴不安的皇帝() 
李亨轻叹一声,叹息声在空荡的大殿中久久回荡着:“孔晟,朕虽为皇帝,但在很多时候,朕也很无奈。 ”

    “你在朝中并无根基,如今又得罪了楚王,明日朕会召你入朝,但在朝会上,恐怕不少人会百般阻拦朕对你的封赏,朕希望你有个思想准备吧。”李亨摆了摆手,袍袖飞扬。

    孔晟躬身下去:“臣谨记在心。”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朕是信任你的。”李亨微微一笑,突然又道:“朕听闻你在夏邑练军,以两千人竟然操练出一支数万人骁勇之师,更是在河南战无不胜……”

    孔晟心头一动,暗自揣摩着皇帝的真实心思,保持着应有的恭谨和沉默。

    “若是朕……”李亨深深凝望着孔晟,一字一顿道:“若是朕将夏邑军调至长安,专司护卫朕躬宫禁,你以为如何?”

    孔晟恍然大悟。

    皇帝这是信不过李俶掌控着的长安禁军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试图将夏邑军转化为自己的皇帝亲军。目前,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大军名义上都归李俶统率,而拱卫长安的禁军更是直接在李俶的领导之下。

    剥夺李俶乃至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兵权,李亨目前还不敢,一旦他有所动作,必然引起强烈的反弹。

    孔晟知道自己既不能不答应,也不能答应得太爽快,否则还是会引起皇帝的猜疑。

    他故作沉吟了一下,轻轻道:“陛下,夏邑军虽然成军时间尚短,但经过河南诸多战阵锤炼,战斗力丝毫不弱于郭子仪与李光弼所属兵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

    “但是什么?”李亨目光炯炯。

    “夏邑军整体对陛下、对朝廷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夏邑军的来源出身毕竟非常复杂,有奚兵、有叛军俘虏、还有江湖草莽之辈,一旦驻防京城,臣担心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孔晟轻轻道。

    李亨大笑起来:“这无妨。长安禁军中有半数都是叛军俘虏归顺过来,这不算什么。只要对朕忠诚不二,足矣了。朕不吝于信任、不吝于封赏、不吝于倚重,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孔晟缓缓点头:“陛下,臣明白。可夏邑军毕竟是地方军,突兀间要是调防长安,恐怕朝中会有诸多阻力,同时楚王殿下那边也不好说话……”

    孔晟故意欲言又止。

    果然,李亨的神色阴沉了下去。片刻后,他冷冷一笑道:“朕在宫中,如同置身于陷阱牢笼之中,昼夜忧思在心……你看朕这宫中,是何等的冷清朕身边,无一人可以信任,无一人可以说说体己话,无一人可以为朕分忧……孔晟,朕会下诏调夏邑军和江北军西征协助郭子仪大军平叛……”

    “孔晟,朕给你一道密旨,必要的时候,你将夏邑军给朕直接调进长安来,接管长安防务,将楚王的禁军取而代之”李亨从一侧的皇案上取过早已准备好的一道密旨,递给了孔晟。

    孔晟拜伏在地,接过李亨的圣旨。

    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皇帝是如何的惴惴不安和如坐针毡啊。

    皇长子携军功和兵权气势越来越盛,不当上储君誓不罢休,诸多功臣宿将居功自傲结党营私,影响力不可小觑拥有很多拥趸的太上皇李隆基即将归来,貌似平静的长安城其实早就暗流涌动杀机四伏了。

    一个不小心,皇帝就会被赶下台。这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

    李隆基心不死,有可能要复辟。皇长子李俶对太子之位势在必得,局势一触即发。

    赵王李系带着慕容冲等候在皇城朱雀门外。

    见孔晟缓步行来,李系赶紧上前去一把抓住孔晟的胳膊热切道:“孔晟,你没事吧?”

    李系的真诚溢于言表。在孔晟与楚王李俶势成水火的情况下,李系还能公开站在孔晟这边,其实是冒着相当大的政治风险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李系将孔晟作为朋友来结交的真诚是不需要怀疑的。

    孔晟微微有些感动,拱手笑道:“多谢殿下关心,陛下召我入宫,没有降罪。”

    李系大喜,挥挥手:“走,上本王的车,本王今日在芙蓉园曲江池畔设宴为你接风洗尘”

    孔晟微微摇头,轻叹一声:“殿下,下官与楚王结仇,实不愿意再牵连殿下了。殿下的盛情,下官心领了。”

    李系皱眉沉声道:“孔晟,本王也不怕他,你我私交,我们行得正坐得端,怕什么?他再怎么权势冲天,也不能肆意妄为”

    孔晟深深望着李系,还是摇头道:“殿下,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孔某不想再节外生枝,同时也不想给殿下带来麻烦。陛下有旨,让孔某入住驿馆,孔某这就要去驿馆……还请殿下谅解一二”

    孔晟向李系躬身下去:“请殿下放心,既然殿下待我以诚,我必待殿下以诚。无论什么时候,这一点不会改变。”

    李系目光火热,紧紧抓住孔晟的手,缓缓点头:“好。孔晟,你我一见投缘,从今日开始,你我私人论交,无关朝政无关身份,在长安城中,只要有我赵王一席地在,我断不能让你吃了亏去”

    孔晟与李系相视大笑起来。

    慕容冲在一旁看着,嘴角也浮起一丝笑容。

    他心头生出一种强烈的预感,能结识并跟孔晟成为朋友,是赵王李系一生最大的幸运和机遇。不管日后情势如何变幻,皇权归属为谁,但至少有孔晟这么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在,李系此生不虚了。

    孔晟辞别李系独自去了长安驿馆。而乌显乌解带着他的百余护军,被秘密安置在了赵王李系在城外的一座庄园中。

    孔晟进了驿馆就闭门不出,穆长风担心他的安全,索性在他的门口盘膝坐下昼夜守卫,无论孔晟怎么劝说,穆长风都是不听。

    傍晚时分,驿馆房中,孔晟在火烛下凝视着皇帝给予的那道密旨沉吟不语。别看皇帝说的似乎挺“可怜”,其实孔晟心里清楚,皇帝手上已经掌握着一支神秘的力量,暗中笼络了不少奇人异士隐在暗处,拱卫他的安全以为他的耳目。

    只是这样的力量与成建制的军队不能相提并论。这是皇帝试图将夏邑军整体改编成皇帝亲军的真正目的。

    没有人知道,孔晟在含元殿还跟皇帝秘密探讨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对于目前的长安城和大唐朝廷来说,这绝对是隐秘中的隐秘,皇帝连李辅国都回避了,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孔晟觉得有点诡异。李亨关于设立专属于皇帝并掌握相当大权柄的特务机构的思路,跟后世锦衣卫的形式近乎雷同。

    李亨试图让孔晟暗中牵头组建两支效忠皇帝的军事力量,一支是明面上的皇帝亲军,一支是暂时不能公开的地下黑暗之刃,执行皇帝的决策,贯彻皇帝的思路,清除皇帝的障碍,捍卫皇权和皇帝本人的权威。

    所以,当孔晟将后世锦衣卫的基本运行模式说出口来时,李亨喜不自胜,两人堪称不谋而合。

    这也不算是李亨的创新。早在武则天时代,就有类似的专属于皇帝掌控的秘密机构和军事力量体系存在了,只是规模并不大,掌握的权限也远不能同后世的锦衣卫相提并论。

    :

339。第339章 大朝会,大幕揭(1)() 
夏邑军目前依旧驻扎在夏邑,名义上仍由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统率。 但实际上,夏邑军独立成军,由接替孔晟的许远掌管兵权,南宫望辅之。

    苏婳和苏鲁兄妹率奚人暂时也安营夏邑,等候朝廷的昭命。至于将来是率奚兵返回河东故里,还是继续追随官军参与平叛,还没有定论。

    考虑到许远和孔晟的良好关系,以及夏邑军中将领悉数出自孔晟门下的因素,所以夏邑军其实还算是孔晟掌控下的军事力量。

    孔晟斟酌良久,这才决定派穆长风持皇帝密旨赶赴夏邑,在必要的时候,将奉召再次西征的夏邑军征调进京。

    当晚,孔晟接到了中省传递过来的昭命,明日进宫参加大朝会,面圣见驾。

    唐代的大朝是每月的朔,望两日,也就是初一、十五各一次,参加的官员比较多。常朝是五以上的官员每日要上朝,也叫入阁。会朝是每年的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和冬至日这两天,这个会朝的规模更大,九以上官员全参加,因为这是一年当中的一个春天开始以及冬天的开始,要有新气象、新风貌的。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所谓“官街鼓”凌晨“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早上五时左右。“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

    十月十五日早寅时起,孔晟从驿馆出发,冠带整齐,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朝会,不能不重视,至少不能迟到,落人把柄。

    晓色朦胧中,朱雀大街上行人稀少,毫无白昼的熙熙攘攘之状,极为幽静,在长安百姓还在沉睡之时,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便动身进宫参加朝会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古代官员的勤政意识其实比现代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长安的官署里,共有内官两千六百多人,分为常参官和非常参官。常参官就是每天必须面见皇帝的职事官。一般在五左右才有资格,人数大约有近千人。这些官员早朝的时间一般在六点半至八点半举行,之后便会到各自岗位办公,处理完相关公务,下午三时多下班,每天工作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八个小时。

    一路进宫畅通无阻,进了大明宫之后,便有黄门侍郎的属下将孔晟引领到了宣政殿外,等候朝参。因为孔晟是外官、在京没有任职,所以他要等到文武官员按照一定的次序和秩序,进殿归于自己的位置上时,才跟随执事太监悄然从侧门而入,在两列京官右侧外地官员候召的位置上跪坐下去。

    宣政殿金碧辉煌非常宽阔,雕梁画柱,气势恢宏。但就是这么一座大殿,容纳下数百上千官员之后,也变得略有些拥挤。

    孔晟在一侧无人注意的这个角落里静静跪坐着,遥望着端坐在皇台上冠冕整齐威严无比的皇帝李亨,暗暗摇头。聚集这么多官员上朝,其实完全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很无谓。

    阶高的官员也就罢了,他们排列在前,可以互相议事并与皇帝交流。可阶低的官员,列队在后,远远望着前头,不要说声音了,就是皇帝的面目都看不清楚,跪坐在殿中无非就是一种陪衬。

    孔晟坐在此处,目测了一下,距离皇帝的位置大概有三十多米的样子,中间还隔着诸多帷幕、梁柱和值守太监、宿卫,就算是他在此处躺下自行其是睡大觉,皇帝也看不到他。

    孔晟横向眺望过去,隐隐见到了李俶和李系的身影。其实在京权贵中,他认识的人也就是李俶和李系这两个皇子了,就连闻名已久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他都没有谋面。

    各种奏报,各种朝仪,各种上疏,各种评点,一个多时辰过去了,皇帝还没有召自己觐见的迹象,孔晟等得昏昏欲睡。而就在此刻,一个无比尖细略带嘶哑的男中音骤然泛起并在大殿中久久回荡起来:“陛下有旨,召天子门生、河南宋州太守孔晟殿前觐见”

    孔晟陡然一惊,听出了是李辅国的传召声。

    他立即起身,整了整自己身上的绯色官袍,又正了正冠,扶了扶腰间的金带,这才缓步而出。他沿着横向皇台与朝臣站位区的中轴线从东向西缓步行去,神色平静镇定如常。

    一个身形飘逸、面容英挺、气度高华、举止得体的少年官员出现在文武大臣的视野之内。无数双眼睛紧盯着孔晟的身影上,各种目光聚焦凝视,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原本寂静无声的大殿内隐隐传来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这便是那江南才子孔晟?”

    “年不及弱冠,如此年幼?”

    “文质彬彬,弱不禁风,怎么就敢号称万人敌?果然是传言误国,夸大其词”

    孔晟一路行来,步履极有节奏和规律。清朗的面孔,稳重的风度,清澈的目光平视前方,在这么多人的注视下还能保持如此镇定,让不少老奸巨猾的文武大臣看得暗吃一惊。

    李俶冷视着行来的孔晟,目光阴沉森严。他本想借故将孔晟彻底打压下去——既然孔晟不能化为己用,那就不能将之放任成长为对手的助力。李俶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但让李俶想不到的是,皇帝竟然突兀出面,让孔晟安全脱身。

    但李俶还是有恃无恐。在他眼里,孔晟不过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少年郎,从四的外官,即便有些功绩,也蹦跶不到哪里去。今日朝会,若是有人为孔晟请功,他便会再次出面打压。只要他一出面,至少有半数的高级官员会随声附和,这毫无疑问。

    李系站在李俶的身后,向孔晟投过赞许真诚的一瞥。孔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卑不亢的风度,是让李系最觉得敬佩的地方,按照常理,一个从未上过朝、参与过重大朝政活动的少年官员,置身于这般恢宏严肃的大场面中,至少要有些紧张慌乱,但孔晟却没有,显得云淡风轻。

    李俶身后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并肩而立,两人向孔晟投过惊讶的注视。孔晟是郭子仪受司马承祯请托推荐出仕,但郭子仪听闻孔晟的名头许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孔晟,孔晟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儒雅风度翩翩。

    至于李光弼,心中的震动更加无与伦比。引起他关注的不是孔晟的才名诗歌,而是孔晟手执方天画戟战阵之上勇武无敌的名声,但此刻在他视野中的孔晟却是如此的文弱生,这让李光弼突然觉得传言言过其实不足为信。

    实际上,与李光弼怀有同样质疑心态的其实比比皆是。毕竟孔晟的外貌外表太具有欺骗性了。

    :

340。第340章 大朝会,大幕揭(2)() 
孔晟走到两班大臣队列中间,在皇台下大礼参拜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