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张三丰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张三丰弟子-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人出了昌平县,向西北走来,远方就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峻岭,这道路眼看就是越走越窄,人也渐渐稀少起来。

    “罗老头,你早不买这么多东西呢?“杨子旭发牢骚道。

    “早些,那和尚只是说去看看风水,选一处上好的阴宅。若是知道要去探访龙脉,这活我还不接了呢。“罗贯中不忿的回道。

    杨子旭无语,转头对燕王说道:“殿下,您不是问他犯过什么大错吗?“

    燕王俊眼微眯,摇头说道:“我不想知道了。“

    “咦?殿下刚才可是感兴趣的狠呀。“杨子旭奇道。

    燕王莞尔一笑,对罗贯中说道:“我若是知道了,罗先生定会有后顾之忧,此次前去,必不能团结一心,恐怕此事难成。所以,罗先生,你以前犯下什么过错,本王都当不知道,也不会治你的罪。“

    罗贯中听了,老泪纵横,跪下道:“谢殿下。小老儿我曾经是张士诚手下的谋臣,当初皇上和陈友谅决战鄱阳湖的时候,陈友谅邀张士诚出兵合击,我力劝张士诚出兵,与陈友谅东西合击皇上。奈何张士诚胆小如鼠,顽固自闭,死活不肯出兵。小老儿我一气之下就离开张士诚,回到老家,做了一个风水先生。“

    朱棣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心道,这要是让父皇知道了,他哪里还有命在,他仰天长笑道:“罗老先生,事已久矣,也许我还要替父皇谢谢你呢。“

    罗贯中一愣,说道:“小人没明白殿下的意思。“

    “当初你力劝张士诚出兵,他不肯,也许是他和你怄气呢。若是没有你劝张士诚,他兴许脑袋一热,就出兵了呢。“朱棣说道。

    罗贯中愣在那里,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他和张士诚为此事争吵不休的那一刻,如果当初自己不是那么耿直,如果自己能委婉些劝柬呢?

    如果没有自己在张士诚的麾下,他会出兵吗?那现在的天下又是怎么一个天下?

    朱棣过来扶起罗贯中,闪亮如星的双眼注视着他,说道:“罗老先生,你对本王忠心,本王不会负你。“

    杨子旭在一旁小声嘀咕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燕王比刘皇叔还皇……“

第一百七十二章 倒叙三国给作者 高山露宿寻龙脉() 
杨子旭和燕王等四人一直走到晌午头,眼见日头太烈,就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避暑。

    杨子旭问道:“罗老先生,您既然在张士诚手下当过谋士,怎么皇上现在没有下捉拿您的通缉令呢?”

    罗贯中说道:“那时候,老夫只用罗本这名,没有提起过字,而现在只用贯中这个字了。再说当今圣上乃人中之龙,厚德载物,胸怀天下,岂会追究几十年前的一个文人呢?”

    杨子旭脸上恍悟的样子,心中则是想着:切,朱元璋连自己的开国功臣都杀了一干二净,何况你这个张士诚的第一谋臣呢,再说了,你要是真这么想,刚才怕个什么呀?

    罗贯中对杨子旭说道:“小哥,你刚才有提起到刘备?”

    “啊?是呀。”

    “老夫我对三国之事也很感兴趣,不如我们探讨一下。”

    杨子旭不服气的说:“切,那三国之事,我可是倒背如流,说出来呀,得吓死你。”

    “哦?那就请杨少侠指点一二。”罗贯中倒是很诚恳的求教着。

    杨子旭也不吝啬,心里话,反正都是你写的,我不过就是再背一遍呗,于是他就开始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凤仪亭吕布戏貂蝉,三英战吕布等讲了起来。

    杨子旭一口气说了进半个多时辰,觉得口干舌燥,从包裹里拿起一个水囊就大口喝了起来。

    罗贯中听得津津有味,捋着胡子说道:“秒呀,真是秒!虽然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略有出入,不过却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叫演义,懂吗?不添油加醋的历史,能精彩吗?”杨子旭说道。

    罗贯中眼神一亮,说道:“精彩?好词,好词!那杨少侠可曾想过,把这些故事编写成一本《三国演义》呢?”

    杨子旭拿出地图,说道:“没兴趣写书,您要是有兴趣,您写呀?”

    罗贯中喜道:“既然小哥无意写这《三国演义》,那老夫就不客气了。”

    杨子旭把地图递给罗贯中,说道:“我还有好多精彩的三国故事没讲呢,不过您先看看地图吧。”

    罗贯中打开地图,仔细看了看图中所圈的位置,然后从包裹中拿出一个木盒,他恭敬的将木盒打开,取出一个黄铜打造,海碗大小的罗盘。

    只见那罗盘上刻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中间还有两个指针,罗贯中拿着罗盘在附近来回走了几圈,不时的抬头看着。

    杨子旭等人也不敢打扰他,只等着他将罗盘收好的时候,朱棣才问道:“罗先生,那龙脉所在,可有头绪?”

    罗贯中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如此好找,恐怕早就被先人占了。”

    道衍和尚恭敬道:“罗先生,您乃是北七省第一风水师,若是您都找不到这龙脉,那恐怕这龙脉又要沉寂百年了。”

    罗贯中叹气道:“本来南京乃是虎踞龙盘之地,堪称华夏第一龙脉。若是占据南京,定能成就霸业,奈何三国时期,孙权误听人言,挖断了紫金山,泄了龙气,从那以后,自南再也没有人能做了皇帝。没想到当今圣上竟然能不占龙气,成就千古霸业,当真是空前绝后。”

    朱棣恭敬的说道:“罗老先生,这龙脉当真如此重要吗?”

    “殿下若是占据了龙脉,定能再登高一步。”罗贯中委婉的说道。

    朱棣慌忙说道:“小王我可没有如此野心,只想找到龙脉,保我大名千年江山。”

    杨子旭心中笑道:水仙不开花…装蒜,你不想当皇帝吗?其实杨子旭哪知道,这个时候的燕王还真的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至少没有想要造反登基的念头。

    罗贯中看了看四周,指着远方的一处高山,说道:“殿下,不如我们先登上这座高山,然后老夫我再用罗盘寻找一番。”

    众人顺着他手看去,只见远方有一处异常高大的山峰,此时他人也无更好的提议,只好就应了下来。

    等到暑气退了些,四人收拾好行装,直奔那座高山而来。

    所谓望山跑死马,这高山看着就在眼前,但是这一路竟然走了两个多时辰才来到山下。这一路,罗贯中不停的催促着杨子旭讲着那三国的故事,杨子旭也不吝啬,一路将来,竟然已经说到了孙刘联手,火烧赤壁的情景。

    几人抬头看着高山,眼看日头偏西,就加紧了步伐,直奔山顶而来。

    半个多时辰后,杨子旭第一个登上山顶,他走到崖边,朝着远方看去,只见远方一片群山峻岭,峰峦耸翠,真是:

    远观山,山青林翠;

    近观山,林翠山青;

    山青林翠,

    参天松柏柏弄影;

    林翠山青,

    险峻岭邻陡悬崖。

    松晖影摇花豹尾,

    青松折齿老龙腰。

    青山万丈接云霄,

    斗涧鹰愁侵地户。

    到春来此烟如火,

    到夏来此水如翠。

    到秋来此叶似锦,

    到冬来此雪似银。

    山径曲折,难进难出;

    水回曲折,流来流去。

    一山未过一山迎,

    千里全无半里平。

    莫道地图圈指处,

    只看画面不堪行。

    而后的三人也到了他身边,燕王看了看远方,说道:“如此多山峰,找着龙脉无异于大海捞针呀。”

    罗贯中仔细看了看远方,他拿出罗盘对着八个方位来回走了一圈。他说道:“殿下,今日天色已晚,我们就在这里先休息一夜,等到明日一早,我在查勘一番。”

    燕王看了看擦黑的天色,无奈的点头同意了。

    当天夜里,杨子旭抓了几只野兔和山鸡,找了条小溪,清洗干净,然后就烤了起来。

    待到烤熟了,杨子旭先给了燕王一只烤鸡,再就是递给了道衍,道衍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大口吃了起来。

    杨子旭奇道:“道衍师父,你这和尚做的倒好,也不戒荤腥。”

    道衍嘴里含着肉,他支吾道:“这山鸡是你杀,食物是你做,我只是为它的尸身找一处埋葬之地而已。”

    罗贯中说道:“道衍师父真是大彻大悟之人。”

    道衍看了看手中的烤鸡,指着杨子旭说道:“哎,冤有头,债有主,你是被他所杀,被他烤熟,我只是在超度你,你莫要怨我。”说完,就继续大吃了起来。

    杨子旭额头直冒冷汗,心道:别人是吃完了骂厨子,你这和尚是边吃边骂厨子。

    几人酒足饭饱之后,搭起了帐篷,就睡了起来。

第一百七十三章 寻龙脉初遇挫折 遇猎户又见希望() 
一连三天,四人在这群山之中寻找龙脉,可是均是没有半点头绪。

    原来这地图上只标明了龙脉的大概位置,以杨子旭这个现代人看地图的经验来说,诸葛孔明这一个红圈,至少有100公里的方圆,如此大的地方。就靠着四个人寻找,没有个一年半载,看来是毫无可能的。

    这天天刚黑,四人一条小溪边点燃了篝火,吃着晚餐,几人都是心中沉重,对未来都看不到希望,只有燕王,还不住的为大家打气道:“大家不要灰心,明日也许就能龙脉的入口呢。”

    道衍则是狐疑的问道:“殿下,你说这地图不会是假的吧?”

    此言一出,道出了众人的心事,其实大家都早就有了此想法,只是道衍第一个提出来而已。

    罗贯中则说道:“应该不会有假,这地图上有诸葛先生的印章,我想诸葛先生不会如此戏耍后人。”

    “可是此地凶险异常,哪里像有龙脉的地方?”道衍说道。

    罗贯中哑口无言,杨子旭看着道衍说道:“道衍师父,此地确有龙脉。”

    杨子旭作为穿越之人,知道此地乃是明十三陵的地方,就是再自己那个科技发达的时候,都承认此地乃是藏龙卧虎,中华龙根之所在。只是自己穿越前没有去过明十三陵。然而,自己在电视看过几次明十三陵的纪录片,这地势确实大有不同,怎么突然多了那么多巍峨的高山呀?

    道衍心中有数,见杨子旭一再肯定此地有龙脉,他哼了一声,也就不再反驳了。

    杨子旭突然站起身来,蹿到几丈外,问道:“何人在此,快快现身。”

    只见远处的一片草丛里悉悉索索的响了一阵,现出了两个人,他们身背弓箭,手持短刀,原来是两个猎户。

    那两个猎人惊讶的问道:“这深山老林,猛兽众多,你们来此作甚?”

    道衍和尚笑道:“这位壮士,我们在此迷了路,走了好几天,一直出不去。”

    “这样呀,你们顺着这条小路一直朝南走十五里左右,看见一条大路,再走上半天,就能出去了。”那中年猎人说道。

    朱棣拱手问道:“这位壮士,请问这群山之处,可有什么异常之处吗?”

    那猎户说道:“看您是位公子哥,您可不知道这天龙山的厉害呀,传说这里可是住着一条巨龙呀。”

    “哦?本。。。。。。在下对这玄奇之事甚感兴趣,还请壮士不吝赐教。”朱棣一着急,差点说出自己的身份。

    杨子旭将烤熟的食物分给二猎户,他二人也拿出随身携带的酒囊分与大家一起食用。

    边吃边和,几个人就聊的很熟了,原来这二人乃是父子,祖上就是靠打猎为生,在此地已经祖居数百年了。

    这李姓猎户一边吃喝,一边说道:“公子您有所不知,我祖上在此地居住了数百年了,但也算不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先祖搬到此地的时候,就听本地人说呀,初始,此地原来叫天寿山,只有一座高约四百多丈的险峻山峰。”

    “那怎么会变成如此多的高山呢?”道衍和尚问道。

    “大师傅你有所不知呀,这里的山脉据说有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隋朝末年,第二次是唐朝末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李猎户说道。

    “哦?看来每次山脉的变更,都会改朝换代!”朱棣说道。

    杨子旭又问道:“那这地貌是如何改变的?这千百座山,总不会是一夜之间出来的吧?”

    那猎户奇道:”这位小哥说对了!这头两次,都是听本地人说,半夜之中山里传来龙吟之声,一夜狂风暴雨后,这天寿山的附近就多了许多小山。我家先祖还以为是传言而已。但是到了南宋末年的那次巨变,却是我家先祖亲眼所见。“

    几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朱棣问道:”那李大哥一定要好好讲讲这件事,好让我们涨涨见识。“

    这猎户颇为得意的说道:”南宋末年,我家先祖为了逃避战乱,搬迁至此,见此地山多林密,飞鸟走兽甚多,就靠着打猎营生。他们就在这群山附近三里远的一处溪水旁搭了一处木屋。据传下来的话说,大概是第二年的夏天,那一天夜里,突然狂风暴雨不止,先祖一家几口只觉得群山当中龙吟似吼,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也震的人脑袋疼痛不已。此时开始地动山摇了起来。等到先祖转天天亮,打开屋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房子正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上,四周方圆十几里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石山。从那以后,先祖才相信,这一夜多了成百上千座的高山,确实不假。“

    ”那这山里有龙的传说又是从何而来?“朱棣忙不迭的继续问道。

    “自从南宋末年之后,此地就变得平静,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不过从那以后,这附近山里到过这大山深处的猎户和樵夫说过,那天寿山竟然变了,变成了一个龙首形状的山峰,而连绵不绝的小山在龙首身后,活生生的就是一条真龙!所以从此以后,这天寿山就改名叫天龙山了。”猎户说完,大口饮了一口酒。

    朱棣等几人互相看了看,罗贯中问他道:“那您又没有见过这天龙山呢?”

    “哎,我打猎十多年来,也没见过这天龙山。据说自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