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全球在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游之全球在线- 第7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宗棠熟悉西疆,本身又是第一流的名将,兼且擅长火器作战,凡是种种,使其在角逐飞熊军统领一职时,脱颖而出。

    大夏军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如果野战军统领序列出现空缺,大抵从边防军统领中升任。新投将领除非才能不凡,无可取代,否则只能先担任边防军统领,就像此番接任河东军统领的侯君集。

    侯君集乃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

    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

    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

    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

    功勋卓著的侯君集,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

    由此可见,侯君集带兵打仗的能力是有的,就是个人秉性有缺,兼且私德有亏,不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将领。

    欧阳朔只希望,有历史教训在前,侯君集能收敛一点。

    …………

    一直到了八月中旬,大夏的异常终于被阿育王朝察觉。

    作为一个PC王朝,吞并吐蕃是阿育王朝第一次涉足国外战场,也是在那时,才借助吐蕃本土百姓,组建对华夏的情报机构,开始对大夏的渗透。

    可以想见,这样的情报机构是何等的稚嫩。

    尤其是在山海卫的围剿下,在华夏基本上是寸步难行,大夏如此大阵仗的粮草运输,阿育王朝的密探时隔近一个月,才打探到消息,实在是失败至极。

    到了此时,大夏第一批粮草物资已经运送就位。如此也就意味着,大夏已经具备了开战的条件,后续粮草物资大可在战争期间持续运输。

    天竺区,阿育王朝,德里城。

    阿育王是古代天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的统治时期,是古天竺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天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如果非要有一个不太准确的对比的话,阿育王在天竺的地位,基本类似于华夏区的秦皇汉武。

    十八岁时,阿育王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

    约公元前二七三年,宾头娑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

    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九十九人,最终,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二六九年,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

    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

    现身荒野的阿育王,刚过四十,兼具壮年时期的好战嗜杀以及晚年的睿智,实在是一位不可轻视的帝王。

    也就难怪,像孔雀王跟笈多王这样的天竺娇子,都要对其礼让三分。

    这样的阿育王,字典里自然是没有“不战而退”一词的。

    因此在得知大夏正在积极备战的消息,阿育王没有一丝犹豫,直接下达战争动员令,势要守住刚拿下的吐蕃王朝。

    要知道,在拿下吐蕃,踏上华夏土地的那一刻,阿育王在天竺的威望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风光无限,连一向活跃的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都暂时失声。

    因为这是两大王朝曾经想做,却没有做成之事。

    仅凭此一点,阿育王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捍卫住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耀,否则的话,他此番重生荒野的意义何在?!

    随着阿育王一声令下,又是五十万禁军向吐蕃边境集结。

    再算上已经驻扎在吐蕃的百万禁军,以及被吞噬转化的三十万吐蕃大军,阿育王压上足足一百八十万大军,魄力非凡。

    有此大军,阿育王甚至有信心,转守为攻,进攻大夏蜀地行省。

    毕竟根据前线密探传来的情报,大夏此时只是在往前线运输粮草物资,并不见大军调动迹象。就连探查到的运粮消息,也仅限于蜀地行省。

    两者之间的情报能力,实在是不在一个量级之上。

    相比阿育王朝密探的迟钝,活跃在天竺区的黑蛇卫密探可就厉害了,阿育王刚发布战争动员令,相关情报就被第一时间侦察到,报送朝廷。

    …………

    八月十八日,京师。

    秘文阁学士绝代风华不施粉黛,身穿一袭黑色劲装,显得沉稳干练,刻意隐去其绝世容颜,拿着黑蛇卫刚呈上来的情报,送到御书房案前。

    刚进入秘文阁,又掌情报机要,绝代风华自然是低调又低调。

    她深知,夏宫装饰虽然跟前大周王宫相差无几,两者却实在是完全不等量的存在,这座宫殿不仅是大夏中心,更是全球中心。

    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关注。

    陛下也不可能像帝尘那般信任她,她能做的,就是少说多做,根本不敢有任何出格的言行,更不敢衣着艳丽,以免落下勾引陛下之名。

    日久见人心。

    欧阳朔自然无暇理会绝代风华的心思,顺手接过情报文案。因为筹备吐蕃之战,劳民伤财,朝野上下,欧阳朔面临的无形压力可不小。

    虽然没人敢站出来反对,可一旦此战遇挫,欧阳朔在朝野的威信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

    如果按历史桥段,始作俑者的贾诩更是要丢官去职,成为替罪羊。

    因此,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看罢情报,欧阳朔放心一笑,他就担心阿育王不敢压上,那样的话,只消耗百万阿育王朝大军,还远达不到削弱阿育王朝的目的。

    阿育王,没让欧阳朔失望。

    “将此情报抄送军机处、枢密院、西北战区以及西南战区,就说,可以动了。”欧阳朔放下情报,吩咐说道。

    “诺!”

    绝代风华点头应下,心中不无感慨,跟帝尘每次或是心急如焚,或是急眼耍狠相比,眼前的男子实在是举重若轻。

    这风度,却是怎么也学不来的。

第一千两百五十六章 大战起兮云飞扬() 
    (ps:呃,再补一更。)

    八月十九日,大夏军开始按计划调动起来。

    上午九时起,安置在城外军营的六十五万周军,从邯郸城,分批传送至河套行省治所内比都城,准备从河套行省杀进吐蕃,是为全军左翼。

    指挥这支大军的,正是前丹阳军统领田单。

    于此同时,三十八万宋军分批从襄阳城传送至大理城,计划从云南行省杀进吐蕃,是为全军中护军。

    鉴于大宋无良将,朝廷特意指派北疆军统领岳飞,暂时赶来指挥这支宋军。鉴于北疆军还有一位副统领陈玉成,岳飞暂且离开,是无恙的。

    五十万唐军在名将李勣的指挥下,由长安城,分批传送至成都,从蜀地行省杀进吐蕃,是为全军中军主力。

    同样,五十万秦军在神将王翦指挥下,由咸阳城出发,一路西行,进入西海行省,继而杀进吐蕃,是为全军右翼。

    李靖指挥的西北战区两大野战集团军,是为全军预备队。

    为了让这两百万大军心甘情愿地奔赴前线,欧阳朔有言在先,士卒未来能否被编入大夏正规军,将领能否被重用,担任何职,全看此战表现。

    战死者,家人将获得大夏正规军标准的抚恤。

    欧阳朔更是亲赴各大营,坦言,“四国归降,乃人心向背,大势所趋,非尔等之错。诸位可能心有不服,或有不甘,恨不能在战场一雪前耻。既如此,吐蕃之战就是你们证明自己的机会,是龙是虫,全看此一战了。”

    此话一出,全军将士无不动容。

    过去的一个余月,关于朝廷如何安置他们这批降军的小道消息,一直就没断过,最热门的一个,就是传言朝廷要全数裁撤他们。

    对此,将士们自然不服。

    尤其是秦唐两国降军,他们自认不比大夏正规军差,却无缘在战场一战。实话说,将士们心中是不无怨气的。

    眼下,朝廷给了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次不是华夏内战,而是跟国外大军作战,朕希望你们能在战场奋勇杀敌,扬我华夏之威,也是为你们的故国,挣得最后一份荣耀。”欧阳朔如是说。

    这一次,有将士眼角湿润。

    军队守土有责,他们作为王朝最后的屏障,却没能做到这一点,羞愧不已。据悉,在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传到军中时,五十万秦军集体泪奔,哭声震天。

    那样的场景,足以让任何人动容。

    因此,在得知朝廷让他们远征吐蕃的消息之后,五十万秦军根本不做他想,个个士气高昂,势要在吐蕃战场,捍卫大秦虎狼之师的荣耀。

    很大一部分将士,甚至已经有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欧阳朔清楚记得,一位秦军老兵如此说:“不能陪秦王陛下去死,是我等一生之遗憾,而今唯有将这残躯抛洒沙场,方不负秦军之名。”

    大秦虎狼,即便现身荒野不久,依然有着不屈的骄傲,铮铮铁骨。

    “壮哉,大秦!”欧阳朔亲自举杯,为大秦将士送行,感慨说道:“朕不要你们战死沙场,只希望诸位将这大秦风骨一直传承下去,融入大夏血脉。不要忘记,我们本就是一体,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华夏。”

    “干!”

    欧阳朔一饮而尽,摔碗于地,清脆有声。

    “干了,陛下!”

    大秦将士眼角含泪,豪气干云,同样一饮而尽,摔碗于地。就连在场的王翦、王贲父子,都动容不已。

    这一声陛下,既是叫秦始皇,也是叫欧阳朔。欧阳朔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一下就征服了这群铁血铮铮的汉子,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奔赴沙场。

    那一天的场景实在太过震撼,欧阳朔怕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这般铁骨,如此血性,其实一直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里,只要家国有难,就会迸发出让敌人胆寒的力量。

    生而为华夏人,欧阳朔骄傲一生。

    …………

    两百余万大军,涵盖四国,鱼龙混杂,有慷慨悲歌之士,自然也不乏胆怯惧战,乃至对大夏心怀怨恨之人。

    对这样一群人,朝廷做了两手准备。

    其一,自然是西北战区的飞熊军跟鹰扬军,他们表面说是全军预备队,其实就是全军执法队跟监督大队。

    不肯死战者,定斩不赦。

    其二,就是他们的家人了。

    两百万将士出征,他们的家人可都还留在中原,如果胆敢肆意妄为,或是不遵号令,就别怪朝廷殃及其家人。

    用这样的筹码,不愁将士不战。

    退一万步将,在归降大夏之后,他们本就已经算大夏军人。既是军人,为国出征就是天经地义之事,本就不该有什么抱怨。

    吐蕃之战,是堂堂正正的大战,又不真的是纯粹去送死。

    朝廷也早就有言在先,此番大战,跟其他大战是一样的,在战场上斩将杀敌均计战功,能获得相应的奖赏。

    所不同者,估计就是这场大战更为残酷罢了。

    但是残酷本就是战场常态,在他们入伍的那一天,就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将士们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

    朝廷做了这么多工作,就是希望,出征的两百万大军能拿出他们该有的精气神来,好好打好这一战,为帝国称霸亚洲大陆,奠定基础。

    而不是说,希望出征的是一群士气低落的软蛋,真要那样,就不是去消耗阿育王朝,而是给敌军送经验去了。

    为了这一战,朝廷也算得上是伤筋动骨。

    近两百万金币的传送费用就不说了,相比其他开支,这只能算是小钱。最大的消耗,还是运输如此规模数量的粮草物资。

    兼且又是要送到吐蕃这样的险地,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再就是可预计的,堪比天数字的阵亡抚恤金,从阿育王朝的态度,已经可稍稍预见到吐蕃之战的激烈程度,阵亡者绝不在少数。

    如果没有此战,朝廷只需发放一笔退役金即可,而且他们退役之后,还能为帝国建设添砖加瓦呢。

    这一进一出,账目都快有些算不清楚了。

第一千两百五十七章 点兵点将()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高低起伏,区内既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

    境内既有雄奇险峻的高山,也有一望无际的河谷平原。

    滚滚大江抱山而过,蜿蜒曲折;河谷绿草如茵,随处可见高大威猛、身披长毛的牦牛;湖泊波光粼粼,如蓝天一般,清澈见底。

    山顶有皑皑白雪,山脚却温暖如春。

    在青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坐落着吐蕃王城逻些城,逻些河流经于此,在南郊注入著名的雅鲁藏布江。

    迁都前的逻些城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都以后,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逻些城雏形,大昭寺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八月的逻些城虽然阴云密布,却还算平静。

    二十五日左右,大夏四路大军先后抵达吐蕃边境,摆在大军面前的第一道拦路虎,不是阿育王朝大军,而是严酷的高原气候。

    四国大军此前从未在高原地区作战,骤然踏上吐蕃大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高原反应,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

    每一项,都是不可忽视的战场杀手。

    好在将士们身体素质极佳,兼且士气高昂,高原反应不算剧烈,否则的话,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每一支踏上吐蕃的部队,都要在原地休整两天,稍稍适应之后,才能真正踏上征途。因此,四路大军在吐蕃边境立下一排接一排的中转营地。

    百万大军就像流水一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