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群臣面面相觑。
“敢问君上,为何如此急切?”萧何出列问道。
山海城由二级郡城到三级郡城,经了一年时间。在诸大臣看来,接下来自也可以按部就班,无需揠苗助长。
“山海城晋升为都城之时,便是领地立国之机。”欧阳朔没有避讳他的野心,第一次向群臣公布立国计划。
群臣振奋,一些老臣眼角甚至闪着泪痕。
中国古代国的概念意义重大,是天下大一统的标志之一。领地没有立国,老臣们总感觉缺了一点什么,无法凝聚起国家意志。
对领地而言,立国可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欧阳朔当众宣布此消息,引发的震荡可想而知。对大臣们而言,这是对此次朝会最好的注解和嘉奖了。
方才的疑惑,一扫而空。
大臣们迸发出比欧阳朔还大的热情,共同来解决人口缺额问题。
“启奏君上,微臣以为,可以从领地各郡适当抽调人口,补充到山海城。”说话的是内政总署户籍司长杜荃。
户籍司主管人口,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在这样的朝会上,杜荃作为年轻官吏,不可避免地想着表现一番。
“不可!”不曾想,萧何立即出言反对,“如此行径,无异于涸泽而渔。各郡人口本就增长缓慢,好不容易缓过气来,怎能随意抽调?”
荒野之中,除了刷新的流民,自然增长几乎为零。游戏十年,即便原住民已然加速生长,也只够一代婴儿长大成人。
萧何之言,不无道理。
纵观整个领地,只有山海城、崖山城以及镇海城三座城池,使用了建村令牌,能够持续刷新流民。
唯一特殊的,就是北海城这座附属城池。
再就是使用了融合令的城池,包括廉州郡的天风城、宜水县以及断刃城,最后就是海外的狮城、友谊城以及基点城,能够刷新流民。
相比领地七郡之地,上百座城池,实在是寥寥无几。
杜荃的建议,确实不妥。
“这……”
杜荃一下脸色涨红,呐呐不知如何反驳。
卫鞅见了,眉头一皱,杜荃的糟糕表现,让他这位内政署长脸上无光。
即便如此,卫鞅还是得为杜荃解围,“萧署长言之有理,但也不绝对。启奏君上,微臣建议从廉州郡的北海城、天风城、宜水县以及断刃城四城中,适当抽调一批人口,补充到山海城。此外,镇海城人口也能调度一二。”
作为内政署长,卫鞅对领地人口分布显然是智珠在握。他没有提崖山城,是因为崖山城的人口还要辐射整个琼州郡,不宜调动。
“可行。”欧阳朔点头,对卫鞅和萧何的暗中交锋,没有放在心上,淡淡说道:“此事就由内政总署牵头,廉州郡和镇海城配合。”
“诺!”
廉州郡守魏冉以及镇海城守宋文,一一出列领命。
只是相比宋文的平静,魏冉的脸色有些僵硬。一下抽调大量人口,如此一来,廉州郡的地位比之山海城,是越发不如了。
在天子脚下为官,就是这点不好。
“迁移人口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终归治标不治本,诸卿可有其他建议?”一百万人口缺额,绝不是靠一点移民就能解决的。
五座城池能迁出二十万人口,已是极限了。
“微臣建议,前往王城招揽人口。”卫鞅取代杜荃,回答此问题。
“如何招揽?”
山海城已经三番五次,前往王城招揽过人才。不过招揽的都是技术人才,或者就是文臣武将,因此数量都算不上巨大。
但是到王城大规模地招揽基础人口,却是一次都没有。
“就以此番工业革命为契机。”卫鞅心思敏锐,是诸大臣中对蒸汽机和织布机的前景,看得最透彻的人之一。
一下,卫鞅就活学活用。
织布机对纺织产业的变革,是颠覆性的。有了织布机,纺织棉布再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普通百姓只要够勤快,稍加培训,就能上岗。
如此,就大大地降低了行业门槛。
这对王城的普通百姓而言,必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倒是可以试一试。”欧阳朔没有否定,“此事还得户籍司具体负责,除了移民,还得负责他们的安置问题。”
“如此,何不借此机会,将户籍司升格?”卫鞅顺势建议。
“怎么说?”欧阳朔不动声色。
这是第一次,有大臣就领地架构,主动提出改制意见。
意义非凡!
欧阳朔无法揣测,卫鞅是有备而来,还是临时发挥。
“现在的户籍司,职责太狭窄,仅仅掌管领地户籍,跟户籍挂钩的福利、徭役摊牌、民风、民俗等事务,都游离在体系之外。”卫鞅讲的很透。
“因此,微臣建议,将户籍司一举升格为民政署,掌管户籍、民伍、风俗、乡役、泛役、复除、荒政、置三老、乡亭长、尊高老、恤鳏寡孤独、治豪猾、劝农桑、赐民爵、崇孝行、戒奢侈、禁厚葬等事务。”
民政一词,古已有之,跟现代社会的民政部门相比,虽事务有差,基础事务,千百年来,却是一直没变。
卫鞅的建议,一下切中要害,让欧阳朔眼前一亮。
“萧卿以为如何?”
欧阳朔没有立即决断,机构调整,萧何这位行政署长还是有发言权的。
朝堂之上,欧阳朔如果直接绕过萧何,怕是不妥。
长久的练,让欧阳朔对朝堂规则,理解的是越发透彻了。
“卫署长言之有理,微臣附议!”
萧何也不含煳,直接点头认同,没有胡搅蛮缠。虽然如此一来,内政署的权柄又会增长一点,但是该低头时,萧何没有犹豫。
“好,事情就这么定了!”欧阳朔当即拍板,“具体的编制和架构,就由两位爱卿共同商定。今天只议一事,对民政署长人选,诸卿可有举荐的?”
杜荃的表现,显然不足以更进一步。他能够在民政署下设的户籍司,保住司长的位置,就已经不错了。
因此,没有谁会认为,杜荃能够获得提拔。
君上之语,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欧阳朔离开领地半年,领地并非一潭死水。半年来,也有几位史人才,慕名而来。有的被安置了,有些还只安排在驿馆,等候欧阳朔裁决。
没被安置的,自然都是大才。
欧阳朔虽然这么问,真正有发言权的,无非也就是萧何跟卫鞅二人。一个掌管领地官吏任命考察,一个是内政署主官。
就是财政署长范蠡,都不好介入其中。
这一次,卫鞅是真的有备而来,没有避讳,直接上奏举荐:“启奏君上,微臣举荐一人,他便是前不久,来投奔族兄裴矩的裴蕴。”
“裴蕴么?”欧阳朔努力回忆,史上关于裴蕴的记载。
跟星州郡守裴矩一样,裴蕴同样出身河东闻喜裴氏一族,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
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破格提拔裴蕴,授为仪同之职。以后,裴蕴又任洋、直、棣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后任民部侍郎。
大业十四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在江都发动兵变弑君,裴蕴在这次兵变中与隋炀帝等王公大臣一同被杀。
相比其族兄裴矩,裴蕴要黯淡一点。
唯一拿得出手的政绩,估计就是改革户籍制度了。
裴蕴任民部侍郎时,民间户口脱漏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因为裴蕴曾经做过几任刺史,对其中的内情比较清楚,于是他上疏,提出了一整套核实户口的措施,也就是“貌阅法”。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后,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虽是如此,裴蕴却算不上一位好官。
裴蕴迎合隋炀帝,投其所好,干了不少祸国殃民之事。
为了迎合隋炀帝,裴蕴大规模扩充乐府,一改文帝旧制,将乐府扩充至三万余人,专供炀帝一人享用。
升任御史大夫后,裴蕴参掌机密,破坏法制,以言定罪,以言释罪,生杀予夺,一人独断,促成和加深了隋炀帝的独裁统治,致使引奸作黠,共为朋党,冤狱遍地,怨声载道。
如此,在对裴蕴的使用上,欧阳朔自然要慎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lwxs520 ……》
第六百八十八章 君王之相()
跟其族兄裴矩相比,裴蕴可谓毁誉参半。
卫鞅举荐裴蕴,看中的是裴蕴在民政上的政务经验。执掌刚成立的民政署,裴蕴确实能够胜任,怕就怕滋生其他问题。
跟历史唯的不同,就是裴蕴现在还没有位列中枢。
“吏治署评议下,没什么问题的话,就通过任命吧!”欧阳朔最终拍板,他决定相信卫鞅的眼光。
“谨遵上令!”
吏治署长张廷玉点头应下。
对张廷玉而言,这可不是件好差事。从君上神情上,张廷玉根本就无法判断,君上对裴蕴的态度到底如何。
是真的想重用,还是碍于卫鞅的面子,不好驳回。万吏治署的评议结果,跟君上的意志背道而驰,那他这位吏治署长怕是没好果子吃。
欧阳朔没有理会张廷玉的小心思,继续方才的朝议:“卫卿提出的,借工业化契机到王城招揽工人,不失为个好办法。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人口缺额。诸卿可还有其他办法?”
这下,诸臣工可就面面相觑。
小大小闹的建议,在这样的朝会上是上不了台面的。
君上要的,必定是大方略,大手笔。
但这样的手笔,又岂是说想到,就能想到的。
杜荃方才的遭遇,警醒了班臣子们:朝堂之上,切不可妄言。否则丢了脸面事小,丢了乌纱帽事大啊。
“怎么,难道就没有人,能为孤分忧吗?”欧阳朔加重语气。
这下,吓得大臣们惶恐不安,齐齐躬身行礼:“臣等无能,君上恕罪!”
“行了,行了!”欧阳朔摆了摆手,有些泄气,“既然你们都想不到,那就按孤的意见办:引进异人吧。山海城对更多的异人开放,吸引他们到此定居。”
“君上,这……”山海令臧文仲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就说。”
“微臣担心,大量异人涌入,对山海城的治安是个巨大的挑战啊。”臧文仲小心翼翼地说道:“再者,城卫军团又不在山海城,所以……”
欧阳朔听了,却是下震怒起来,声音不高,却寒气逼人,“怎么,难道说山海城的治安,已经差到连异人都管不住的地步了吗?”
顿时,如山般的压力,突然间降临朝堂之上,就像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刮起雷霆闪电般。
众大臣,心中惴惴不安。
臧文仲更是脸色苍白,颤颤巍巍地说道:“微臣无能,请君侯责罚!”
欧阳朔没有理会臧文仲,转头看向卫鞅,“内政总署推行《领地法典》,对异人和原住民视同仁。就这样,也没信心管好异人吗?”
“当无问题。”卫鞅倒是敢立军令状。
欧阳朔点头,神情稍缓,沉声说道:“诸卿要明白个道理,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来给城池当保镖的。今天,孤将话撂到这里,就算是城卫军团回来,也不会再在山海城驻守,而将迁到城外驻扎。城池治安,只能由内政署,由内政署的衙役来负责。寄希望于军队,无异于自甘堕落。”
“谨遵上谕!”
时之间,诸位大臣齐齐行礼。
朝堂之上,欧阳朔言行,都牵动着臣子们的心思。
君王怒,电闪雷鸣。
大臣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半年过去,君上的天子威严已是成型。
君王之相,天地昭昭。
如此,即得益于欧阳朔的历练和沉淀,也跟龙脉灵气洗礼、帝皇印玺、《黄帝内经》,包括气运之龙,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有关。
量变,已经引起质变。
君上之威,如山高,如海深。巍巍然,不可亵渎。
唯有如此主君,方可谈立国事。
否则的话,即便山海城晋升为都城,终究也只是虚妄罢了。
就在这刻,萧何等大臣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个新的王朝,个朝气蓬勃的王朝,即将在蛮荒之中强势崛起,威加海内,震慑四方。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此时此刻,除了心潮澎湃,已无其他心情可以形容之。
“大业可期,万民可盼矣!”
些大臣,热泪盈眶。
如果此时欧阳朔去查看班大臣的忠诚度,就会骇然现,他们个个的忠诚度,下暴涨了五点到十五点。
惟其如此,方显君王之威。
……
欧阳朔摒弃军队,重用衙役,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根据的。
现代社会,维持城市治安的是警察和武警。除了特殊时期,或者是战争年代,军队是不会介入城市的。
否则的话,就不是盛世,而是乱世。
事实上,在古代同样有警察和武警,只是叫法不样而已。他们就是衙役,具体而言,古代的衙役可以划分为三类。
每类,都有具体的职责。
是捕班快手,简称捕快。从事传唤被告、证人、侦缉犯罪嫌疑人、搜寻证据等。现代社会刑事警察所从事的工作、履行的职责,与此类似。
捕快,隶属于内政署下设的提刑司。
二是站班皂隶,类似于今日的法警或公安机关的警卫部门。
皂隶们主要负责随长官左右,护卫开道。在审判时则站立大堂两侧,维持秩序,押送罪犯,执行刑讯及苔杖刑。
明初规定,这些人着皂色长袍,头戴四方形帽子,耳边插根孔雀毛,或缀上些黄色流苏。皂隶之名,由此而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