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刚算稳了一点点,实在不敢冒这个头。
“这贤弟可是对朱爱卿有误会?”
赵构还想和一把稀泥当个和事老,可朱勉却不干了,到底是历史留名的奸臣,反应快嘴皮子溜,立刻踏上一步参道:“启奏官家,徐子桢一介白身,身无功名却咆哮朝堂,此乃大不敬之罪,理当诛九族!”
他这一开口,底下顿时连连踏上十几人来,有六部中的要员,有领学士衔的,甚至还有一脸正气的御史。
“徐子桢目无圣上,臣附议!”
“臣附议!”
“臣”
赵构忍不住捂住了额头,徐子桢今天抽的哪门子风,跑来还没说正事就先把朱勉咬了一口,而且看这结果反倒是咬错了马蜂窝,这让他顿时觉得头大如斗。
朝堂上其他大部分人还是沉默着的,朱勉素喜逢迎,又贪得无厌,所以人缘其实并不好,现在也就是只有他的党羽在帮着腔,当然,这情况也没人跳出来帮徐子桢说句话。
雍爷和张叔夜两个徐子桢的铁杆偷偷互望了一眼,却也没吭声,他们对徐子桢太了解了,这小子平时都还算正常,可哪天忽然间撒泼了,那就肯定有人要倒霉了,比如今天。
徐子桢索性转过身来,就这么背朝着赵构,扫了一眼那些站出来的人,冷笑道:“不错啊,这狗腿子当得真忠心,前些天在讨论怎么把那六十多位大人赎回来时,朱大人好像是极力反对的吧?你们这几位也是‘附议’的吧?”
这话才刚落地,只见两侧官员中顿时有六十多双眼睛唰一下瞪向了他们,这些眼睛正是徐子桢刚从金人手中换回来的那些位。
这些可都是以前大宋朝堂上的要臣,不幸被金人掳去遭了那么多日子的罪,好不容易回来了,却发现朝堂上已经没了他们以往的位置了。本来么,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赵构已经明言了,会尽快重新安排,他们也只能等着,而且没什么负面情绪。
但回来没位置还不算什么,现在徐子桢却告诉他们,朱勉曾明着反对换他们回来,这他妈是几个意思?
泥人都有三分土性,何况这些都是读书人出身,一个个的脾气都大着呢,顿时就有不少人跳了出来,也不管现在有没有职位,指着朱勉和那些狗腿子就骂了起来。
“无耻小人!”
“误国奸贼!”
“尔等必是金狗内应!”
“我呸!”
朱勉的脸上顿时没了血色,狗腿子们也一下子蔫了,就算被骂成了狗也没人敢反驳。
可不是么,当时谈及这个话题是他是反对得最起劲的一个,他的狗腿子们也象今天这样一呼百应,可当时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徐子桢啊,为的是给他按个莫名其妙的帽子罢了,可扯到最后变成跟这些大爷为敌了,朱勉怎能不蛋疼?
赵构这时却不头疼了,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切,新旧两派臣子当着他的面怼了起来,他这当皇帝的是最开心不过的了。
这时那六十多人中忽然踏出一个清癯的老者,身穿一身儒衫,却显露出一身久居人上的气质,朗声道:“圣上,朱勉欺君罔上私结朋党其心可诛,徐子桢虽为白身却乃忠言直谏,乞圣上三思!”
徐子桢愣了一下,他是没指望这么快就有人跳出来帮他说话的,可没想到才这两三句就有人应他的声了,咦?这老头好面熟!
他仔细再看,却发现竟然是曾经的大理寺卿马春林。
徐子桢从上次汴京斗倒梁师成后就再没见过他,算算也只是半年多而已,可是今天一见,却发现马春林瘦了好多,也憔悴了好多,原本他虽年过半百,可头发几乎都是黑的,而现在却已有过半是白的了,显然在金营里没少吃苦头。
“马大人,多日不见,您可好?”徐子桢非常敬重马春林,慌忙大步上前,深深一揖。
马春林的脸上露出了一个难得的笑容,然后很认真地回了一礼:“徐先生,多谢了!”
徐子桢还没答话,旁边又有一人向他一躬道:“徐先生,多谢!”
这下徐子桢又愣了,因为这个不是别人,竟然是秦桧,从决定交换人质起,他就在琢磨着秦桧的问题,现在历史的轨迹被他改动过了,不知道秦桧的将来会不会也因此改变,而不再当奸臣了呢?
就在他这一愣神间,那六十多员被换回来的宋臣齐齐行礼,高声道:“徐先生,多谢了!”
他们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由衷的感激,金营也好会宁府也好,那都不是人呆的地方,天知道他们再留下去会是怎么个结局,所以他们打心眼里谢着把他们换回来的徐子桢,而且他们每个人在谢过之后眼睛都不由自主地瞟了一下朱勉。
徐子桢嘴边挂起冷笑,向那六十多人回了一礼,然后站直身体看向赵构,双臂抱胸,嚣张之极地道:“我就一句话,朱勉当斩,官家,你有意见么?”
第936章:各归其职()
大殿上忽然间再次安静了下来,所有人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徐子桢,离他最近的张叔夜最快回过神来,低声喝道:“胡闹,你这是怎么说话呢,还不快给官家赔罪?”
徐子桢只当没听见,依然抱着胸站在那里。
可出乎众人的意料,赵构居然没有动怒,只是眉头微微一挑,接着更出乎意料地点了点头:“子桢言之有理,来人,与我将朱勉拿下,打入天牢。”
朱勉扑通一声趴倒在地,面如死灰,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他算是赵佶的宠臣,不受新帝待见是正常的,可赵构也不可能听了徐子桢一句话就真要斩自己吧?
事实摆在眼前,殿前司护卫涌入进来将他反剪拿下,粗鲁得跟杀猪似的,手腕被绑时的疼痛才让朱勉清醒过来,急声厉呼道:“官家!官家饶命!”
可是为时已晚,赵构眼睛都不斜一下,就这么看着他被拖了下去,大殿上一片幸灾乐祸的冷笑声,那是雍爷张叔夜等人,而原朱勉的狗腿子们则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生怕接着被清算的就是他们。
好在赵构没再和他们计较下去,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们一眼,不过这也让他们后背出了一层冷汗。
接下来赵构没再说话,而是由一个太监宣读了旨意,这次换回来的六十多名官员俱都各归其位,而暂代这些职位的则另行安排。
光是那六十多人的安排就宣读好一会,而替换下的那些则各有说法,在暂代的这段时间里做得好的全都安排了,敷衍甚至名声不佳的则直接贬了,看得出赵构是用了心思的。
徐子桢一直默不作声在旁边看着,毕竟他没有官职品阶,能旁观已经是赵构的恩典了。
这份大名单宣读结束,竟然还没完,赵构趁着今天又作出了一系列官职调整,比如原大理寺卿马春林加枢密都承旨,秦桧升御史大夫,还有同归的十几名官员,都升了一到两个品阶不等。
谁都知道,这是赵构为了嘉奖他们不变节不投敌,而最让人惊讶的是原应天府的府志编修温承言,竟然一跃升作了户部尚书,这可是从二品,算是一方要员了。
可是惊讶归惊讶,却没人有异议,因为温承言以前就是苏州府尹,是从三品,按那时算的话也就是升了两级,还在众人的接受范围,最关键的是,谁都知道温承言还有个身份,那就是徐子桢的岳父之一。
徐子桢谁敢惹?他敢当着赵构的面骂一个二品大员,能直言让赵构斩了他并且问他有没有意见的,凡是和徐子桢关系好的自然没意见,和他关系不好的也不敢有意见,万一他又对赵构说“官家,我要宰他,你有意见么”。
不光文职,连武将也有调整,韩世忠因此次驰援应天有功,被升了两级,徐子桢的义弟柳风随则被封了个忠勇郎的称号,赐武举人,暂时留在应天府,归张叔夜麾下,另外韩世忠军中的辛丑金可破等诸将也都全升了一级,另加金银赏赐。
另外赵构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厚礼,以答谢大夏和吐蕃,于歧和松仁国师也被宣上了殿,受了礼后退到了一旁,这份礼只是个形式,因为赵构已经决定和这两国签订多项协议,包括农工互助马匹交易等等,这些事徐子桢已经为他牵好了线,就等着正式的签字仪式了。
赵构看得出心情不错,从朱勉被押下去之后脸上一直是带着笑的,说实话,大夏和大宋两国纷争其实已有好些年,而现在能与他们签约交易,特别是大夏良马的交易,这能使大宋的骑兵水准上涨一大截,赵构似乎已经看到了一支铁骨铮铮勇猛无俦的大宋骑兵。
强宋之路已在眼前!
这一场朝会进行了两个多时辰,而让人有些惊讶的是被特地宣来的徐子桢却没有任何封赏,原本以为他至少会被官家赐个四五品的官职,可是并没有,而这次大胜的关键,也就是神机营,赵构也是只字未提,似乎他们根本没出现过。
倒是双枪寨的好汉们反倒得了一笔赏赐,先由赵构御笔写了个赦令,免了他们山贼之称,并招安并入了德顺军路,交由种师中管带,而董寒书被封了个正六品的衔,没正式职位光领月俸那种,董芙蓉身为女儿身,则赐了一堆绫罗绸缎和珠宝等物,由给事亲自送去给他们。
徐子桢在这之后再也没说过话,那六十多人在退朝后再次来到他面前认真的谢过了他,如马春林等他的旧识倒也罢了,其他不少人都特地和他多寒暄了几句,因为谁都知道,徐子桢不光是救他们的关键人物,更是当今圣上面前的红人,是他们将来的关键人物,打好关系不吃亏。
徐子桢来者不拒,一个个聊了好一会,他也能理解,不变节不代表就是死板,谁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嘛。
整个过程中他一直悄悄地关注着一个人,那就是秦桧,因为现在没有金人使者傲气十足地吩咐赵构必须以秦桧为相了,那将来他会变成什么样?这让徐子桢很好奇。
这一日的城中十分热闹,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庆不已,朝堂上各归其位,对天下百姓都是好事,只是渐渐的到了晚间,酒楼茶馆里又流传出了一个消息——为什么这次能换六十多名官员,却没见把赵佶赵桓二帝接回来,甚至赵氏皇族的其他人也一个没见?因为徐子桢不准!
徐子桢不准!这个消息一出,无数百姓被震惊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怀疑,徐子桢能做主?可是他们不由得不信,因为谁都看到了,这次的和谈虽是李纲带人前去谈的,可实际上换人的条件等等一看就是徐子桢的手笔。
只有他才会这么强势,以少换多还得加钱。
这个消息越传越快,越传越烈,第二天清晨,太阳才刚升起不多久,徐府门前就又聚集了一大群百姓,依然象之前一样,想要徐子桢给他们一个解释。
当然,和之前一样,徐子桢同样没有出现,任凭别人怎么吵闹,就是不作理会,直到两天后,他终于出来了,可是却只笑眯眯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去了宫中。
门外的百姓们一片哗然,有朱勉为鉴,他们以为徐子桢又要去弹劾谁,可是很快一个消息传了出来,那是因为在汴京登基称帝的前宋相张邦昌回来了。
第937章:等徐子桢的解释()
对于张邦昌,百姓们没一个对他有好感,当初他还是大宋首相时就没什么好名声,手黑心贪没什么不敢做的,又善于揣摩圣意,连同为一殿之臣的李邦彦之流都不敢得罪他,尤其是当汴京城破后他居然身登大宝当了皇帝。
身为宋臣,却为金人当奴才当个伪帝,百姓自然是不服的,而且最关键的是有人在事后透露出了一条消息,那就是当初金人围住汴京时,正是张邦昌下的令,让守城军不得妄动刀兵,金人才刚逼近过来就全体弃战,降了。
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如今天下百姓无不恨他入骨,要不是他,汴京不会破得那么容易,二帝不会被掳去,汴京数百万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虽然听说张邦昌为帝时还算低调,理政时也不敢面南而坐,依然以臣子自居,可是他这皇帝却是实打实的,而且在别人眼里看来那就是他放金人入城后得到的奖赏和酬劳,所以百姓们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可是现在,他们却听说张邦昌回来了,那个伪帝不做了,回来向赵构问安,这是安的什么心?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咱们都去看看!”于是所有人呼应一声齐齐往皇宫而去。
皇宫当然不是谁都能进去的,于是本来找徐子桢要说法的数百人现在全都聚在了宫外,而且人越积越多,最后竟来了有三千多人,从宫外玉带桥上看去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头。
临近午时,宫门内清道锣响了起来,百官退朝了,禁军也先一步出来,将堵在门外的百姓喝散,然后只见一顶顶官轿出来,那些百姓被逼得远远的,只能伸长脖子看着,却看不出谁是谁。
直到所有官员全都退净,他们也没发现张邦昌,连徐子桢也不见了。每个人都心痒难搔,可却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再回徐家堵着显然也不是个事,徐子桢那狡猾性子谁还能真堵到他?渐渐的所有人都只能带着满腔疑惑散去。
……
集翠坊是城内最大的一条街市,从东到西长五里有余,汇聚了全应天府最有名气的酒楼布庄首饰铺等,应天府有些身份有点钱的全爱往这儿跑,因为这里不光有最好的酒食,还有最快的消息,不论是朝中政事还是坊间野事。
而这天傍晚,一条消息象被点燃的引线般,飞快地传遍了这里每一个角落——官家欲问罪张邦昌,被徐子桢一力保了下来。
这个消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邦昌这样的卖国奸贼,徐子桢竟然保他?而且听说最后官家竟然屈服了,免了他一死,还钦赐张邦昌金银布帛无数,让他荣归故里养老去了?
凭什么?这样一个卖国贼除了满门抄斩以谢天下,就不该有别的结果,徐子桢为什么会保他?
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