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仙在大明-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正是朱元璋很满意。特别是朱桂拿来的铜合金制钱,黄铜特有的金属光泽。

    漂亮。

    “去叫太子来。”

    多一个儿子铸铜钱,这是好事。朱元璋立即叫太子过来,把这开心事与太子分享。

    给大明当家是很难的。税收就那么二百万两。既要给文官开工资,还要养军队,以及支持朝廷北伐。

    当太子赶来,人都憔悴了许多。

    “父皇,这是十三弟铸的铜钱?”

    朱标一上手,便掂出份量是够的。

    “这么漂亮的铜钱。十三弟只怕是用了不了的好铜吧!”

    而最吸引朱标的,还是这铜钱的色泽,看上去竟然有着几分金色。

    “为大明铸钱,当然要尽心用力了。”朱桂平淡道。

    是功,朱桂一点儿也不会推出去。至于太阳光为什么有七彩,是因为太阳光不纯,杂质多。一如他的合金铜,这样的物理问题,就没必要解释了。

    看上去是铜的,这就足够了。

    “父皇,十三弟用料十足是好。只是儿臣担心他们锉铜,重铸。”

    钱是很漂亮,但是世上有的是不在乎钱漂亮的不法商贩。只要有利,他们就干。而这些人最常干的便是锉下品相好的铜钱,私利铸钱。

    只要原有铜钱损害的不大,是依然可以原价花出去的。

    “特别是十三弟的铜钱铸的这么漂亮,就是小上一半,只怕百姓也会收用的。”

    朱元璋听了,看向朱桂。

    朱桂微微一笑道:“太子哥哥可以挫一下试试。”

    朱桂铸的可是耐磨铜合金,后世有各种各样的刀具,它都叫作耐磨铜合金,以大明的手工锉刀,想锉铜下来,累不死他。

    “怎么会?”

    小太监锉的手都肿了,一点儿也没挫掉。

    朱元璋试,朱标也试,同样不行。

    “好!小十三,干的好。你说说,如果父皇把大明的铸币权与你。你是否可以保证全铸这么漂亮与耐用?”

    “启禀父皇,儿臣绝对可以办到。”

    朱桂做这么多,为的便是铸币权,现在老朱松口,他当然不会说不行。

    中国是个讲究名正言顺的国家,正大光明,绝对比偷偷摸摸的影响力要大。

    然而,朱桂开心了。太子府的人可不愿意白白损失这么大一笔钱。大明的税就二百万两,诺大的国家是绝对不够的。

    而铸币,一年至少有数百万贯的收入。又怎么可以白白便宜别人。

    他们立即纷纷向太子使眼色,让太子拒绝。

    至于他们自己……十三皇子的脾气可不好,他们怕挨揍。

    “父皇,十三弟的铜钱是铸的极好,但是万一有刁民融了呢?”太子反对道。

第117章 满口荒唐言() 
“小十三,你怎么说?”朱元璋看向朱桂。

    “父皇,您也看到了这么漂亮的铜钱,百姓们收藏都来不及,又怎么会融?”

    朱桂觉得他们与其担心铜钱被融的问题,不如多担心一下百姓们不用这些铜钱交易,而是收藏的问题。

    “是了,这些铜钱这么漂亮,百姓们肯定会收藏的。”朱元璋点了点头。

    这批铜钱金色十足,就是他都有收藏的打算,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

    朱桂又说:“所以朝廷要回收旧币,由儿臣融了,全部铸成大明通宝钱。”

    既然已经开始了,朱桂干脆玩一把大的,把央行也搞出来。

    当然了,实验归实验,他一点儿也没有害人的打算。钱,只有百姓们使用,才叫钱,否则也就是一堆破铜烂铁罢了。

    通过央行,回收大明的旧钱,全部炼化为新钱,使大明上下只存在新钱,这是朱桂必须做的。

    不然,想也知道,只要大明还有旧钱,百姓们便会收藏新钱,使用旧钱。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这可不是朱桂想要的。

    朱桂要正大光明的干,只能向老朱要权。而太子与一应属官听了,大急。一个太子属官更是急道:“陛下,万一有刁民融了。不是白白费了朝廷的功夫吗?”

    “而且这批铜钱如此精美,只怕是火耗不低。”

    明朝的时候,地方政府向百姓征税,收上来的是一些散碎银两。这些银两要押解到京城去入库,必须先在当地熔炼成规定制式的银锭。金属在熔炼加工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损耗,一两碎银子熔成银锭,可能会损失几分,这是客观现象。这些损耗当然不能由地方官来承担,所以中枢就规定,地方收取税银的时候,可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损耗的补偿,这些补偿,就叫作火耗。

    大明官方规定的火耗一般是3,地方官府在熔炼银锭时候实际的损耗,可能不到3,这中间的差额,就可以成为地方官府的额外收入。时间长了,各个部门都学到了这个方法,在办事的时候,都会巧立名目要求拿一点折扣,同样冠以火耗的名义,用后世的词汇来说,就是所谓工本费、手续费了。

    作为一名爱惜民力的皇帝,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朱元璋总是会让步。

    就像朱元璋征民役,北伐不断修城。百官们就会让朱元璋看见民夫之苦。

    老实说,就像上朱元璋上次见民夫下水找锄头一样。现在想一想,就透着几分刻意。

    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宫,偏偏有一个民夫下水找锄头。这样的巧合有多大?

    就算是真的掉了锄头。那些保护皇帝,布防的禁军都是死人?不让他上来,还让他下水摸?

    怎么想,可能性都不大。

    他们应该是用这种方法,来对抗与限制皇权罢了。

    只不过,很可惜,这一次的对手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父皇放心,儿臣不仅不收火耗,每年还会上交朝廷一百万贯。”

    “什么?小十三,你说的是真的?这可是朝廷一半的税收了?”朱元璋吃惊道。

    不收火耗,还有钱收。朱元璋是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一百万贯多吗?一家央行,如果一年只有一百万贯的利益,绝对可以倒闭了。就是上千万,一个亿,也不多。

    用一百万买下一家央行,后世人绝对会羡慕嫉妒恨。但是这是大明,谁让大明一年的税就二三百万两?也难怪朱元璋吃惊了。

    “父皇,儿臣说的是真的。”朱桂表面平淡,心却是扑通扑通跳的飞快。

    理论上说他不应该这么激动,毕竟弄个央行出来,本就是他的实验。但是这毕竟是央行,真的亲手施行了,还是忍不住的肾上腺增加。

    这是一个人的自身反应。哪怕再冷静,做大事时,生理都会出现变化的。

    “好!好!”

    朱元璋大笑。

    “小十三,你是越来越和朕的心意了。”

    朱元璋很欣慰。世上最痛快的事莫过于自己缺钱,便有人送钱来了。

    北征从来都是不够钱用的。

    甚至可以说,中原王朝但凡对外用兵,其成果大小,是与钱成正比的。

    钱多,大打。钱少,小打。没钱,不打。

    “父皇,不知十三弟的一百万贯,什么时候可以给?”太子突然问道。

    朱桂用钱买下工匠,朱桂买下沿河一条街,朱桂买下犯官女子……

    一次又一次,无不证明,只要朱桂出银子,这事基本上便定下了。

    所有人都知道朱桂有钱,当他买下沿河一条街,大明上下便明白这点。

    所以一百万贯,朱元璋不怀疑,太子也不怀疑。

    而且太子也倾向给朱桂铸币权。不用朝廷一分一毫,不取民间火耗,反而朝廷还可以白得上百万贯,为什么不答应?

    现在,朱标只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收到那一百万贯。

    “随时可以。”朱桂微笑道。

    “不过,我想朝廷应该用新钱,不再使用旧钱。”

    一个影响是否可以长久运行下去,只要有一样就足够了。

    利益。

    一枚旧钱可以铸成三枚新钱,这利益绝对够了。所以朱桂才强调这点。

    换句话说,这一百万贯,其实根本不用他出,只要把旧钱铸成新钱,就绰绰有余。

    朱元璋与朱标不知道这点,自然是满口答应。

    当然,朱标答应,必然引起太子属官的不满。

    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老朱是没指望了,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太子身上。

    “殿下,真要把铸币权给十三皇子?”

    回到政务殿,便有人试探太子。

    据历史记载,大明的火耗加上地方官巧立名目要求拿的折扣,应该是上千万贯到上亿贯之间,其波伏与大明的人口,吏治有关。

    这么多钱,从上到下伸手的可是不少。但是这钱唯一不会去的地方就是国库。

    “朝廷缺钱用,老十三愿意出钱,这是好事。”朱标说。

    “可是殿下,这铸钱从古到今都是朝廷的权力,而且铸钱火耗不少,十三皇子既要铸钱,又要上缴一百万贯。臣担心十三皇子撑不下去。”

第118章 幸灾乐祸() 
满眼荒唐事,满口荒唐言,我欲说还休……

    太子属官这么关心朱桂,可不是他们喜欢朱桂,只是因为太子兄友弟恭。所以他们才会从“关心”的角度出发。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避实就虚。关于大明的火耗,一年上千万贯,上亿的上下齐手,是万万不可以说的。

    而太子也不需要知道这点。太子,只要做一个品德圣人,就是明君了。

    “呵呵,你们不用担心。老十三这么会敛财,让他吐出一些,上交国家也是应该的。”

    他们这招,对其他皇子,百试百灵,但是对朱桂就不行了。

    朱标确实是一个关怀弟弟的哥哥。如果是其他皇子们。每年四千贯的工资,还要养家养军队,是万万拿不出一百万贯的。

    至于朱桂。一开始他也是一个“正常”的弟弟。

    然而自打给工匠们赎身开始,朱桂便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朱标的判断。

    给工匠赎身,是工程利润。

    而太子与一应属官判断是他不可能有利润。但朱桂不仅有,还可以为工匠们赎身。

    接下来是集资收河堤烂地。

    一条河淹烂泥地,愣是让他弄成了繁华一条街。据说父皇都有分成。

    接下来买犯官女,太子更是问都不用问他钱够不够的问题了。

    “可是殿下,那可是一百万贯。十三皇子可以支持多久?”又有属官问。

    “唉!父皇一心北伐,而我又没有刘大人的才能,做不到一文钱办两件事。只能辛苦十三弟两年,当北伐结束,本宫会记十三弟一功,封他一富裕地为王,当作补偿。我想这也是父皇迟迟不恢复十三弟王位的原因吧!”

    儒学偏向人性。可以说是人性学。

    对朱标来说,赚钱是件难事。虽然他一直为大明兢兢业业,但是大明的钱从来没够花过。

    一个国家才这么点钱。朱桂一条街却要承担一半的支出。这绝对是负担,非常非常重的负担。朱标所能想到的也就是以后封朱桂到富裕的地方为王,这么一个补偿了。

    太子属官不吭声了。他们还能说什么?这太子就是他们交出来的,务虚。

    这本就是他们的教育方针。大明的皇帝也不是每一个都没有金融头脑的。只不过但凡有金融头脑的,不管是开矿,还是想开海,哪一个不让他们骂的狗血喷头。喷成昏君?

    太子朱标是他们心目中的“明君”,当然是不通金融的了。

    所以说到这一步,他们已经无话可说,只能让他们这从上到下一系列的人忍上两年,等他们把朱桂调走了,封了出去,再恢复火耗了。

    虽然他们从来都不喜周王分封制,但是对朱桂,他们愿意开例。

    “殿下,这人手恐怕不足用了。”

    另一边,朱桂揽下铸币权之后,他的问题也就来了。工匠不够了。

    大明不像后世,招工去人才市场就可以了。大明工匠总人口是二十三万二千八十九名,也就是有“证”的产业工人。而这二十三万产业工人,又分为木匠、裁缝匠锯匠、瓦匠、油漆匠、竹匠、五墨匠、妆銮匠、雕銮匠、铁匠、双线匠、土工匠、熟铜匠、穿甲匠、棺材匠、笔匠、织匠、络丝匠、挽花匠、染匠石匠、舱匠、船木匠、箬篷匠、橹匠、芦蓬匠、戗金匠、绦匠、刊字匠、熟皮匠、扇匠、觥灯匠、毡匠、毯匠、卷胎匠、鼓匠、削藤匠、木桶匠、鞍匠、银匠、销金匠、索匠、穿珠匠、裱褙匠、黑窑匠、铸匠、绣匠、蒸笼匠、箭匠、银殊匠、刀匠、琉璃匠、锉磨匠、弩匠、黄丹匠、藤枕匠、刷印匠、弓匠、旋匠、缸窑匠、洗白匠、罗帛花匠。

    其中熟铜匠最少,不过千人。

    而且由于一直到洪武十八年,对于工匠的征集使用,并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因此,工匠们用以维持自身生活的必要劳动时间没有保障,这就必然要妨害到工匠的生活,从而引起工匠的反抗。

    在洪武十九年前,工部就建议“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轮作,三月为期交代”,这就是后来所称的轮班。

    洪武十九年四月,经过工部侍郎秦逵的复议,才“量地远近以为班次,且置籍为勘合付之'工匠',至期赍至工部听拨,免其家他役,着为令”。

    根据洪武十九年轮班的法令,全国各地被划人匠籍的工匠分为若干班,轮流到京师服役,每次服役时间定为三个月。

    这样一来,目前京中的熟铜匠不过勉强二百人。

    不要说朱桂这没有王爵的王子了,就是太子也要不到人手。

    是,朱桂是拿到了铸币权。然而古代的熟铜匠可不仅仅是用来铸铜钱的。他们的工作异常的繁重,磨铜镜是他们的工作,做铜盔也是他们的工匠,到了大明,他们还有造炮、造火枪的工作。

    这么繁重的工作,又只有这么点人,也难怪大明的工匠总是闹事了。

    而且由于熟铜匠不仅做民用的铜镜,同时还要造枪造炮,工部自然不会放人。不管是朱桂的面子,还是朱桂的威胁,对他们都没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