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大殿和之前的皇极门都没有修建起来,虽有拉扯,一路倒也顺畅,出会极门往东就是文华殿,这次的目的地。
辇到殿前被放下,叶响下地,站在殿前打量这在后世被改造成陶瓷馆的文华殿。一想到,文华殿即将成为自己处理政务的地方,大明一切政令皆由此而出,发往全国各地,叶响心里不由泛起一阵激动。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4章 五拜三叩显尊卑()
文华殿,原为太子处理政务的地方,后来通常因太子年少不能参与政事,便成了皇帝明经筵的地方。万历既不上朝又不让大臣给朱常洛教书,这里就成了摆设。
明经筵,就是让有学识的大臣们在皇帝面前谈论经史,既是思想辩论,也是以史为鉴。时间为每年的二月至四月和八月中旬至十月末,每月缝二举行。
由于三大殿目前只重建了一部分,因缺钱而成烂尾工程,这里,将作为皇帝登极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叶响正看着门头的文华门三字若有所思,内阁方从哲带领众人到他面前又是下跪,带头说道:“今上宾天,请殿下节哀,并以江山社稷为重,保重身体。”
由于叶响并未举行登基大典,他又换成合适的称呼,本来在乾清宫称呼‘万岁’就是权宜之计。
余下众人,包括王安、沈荫和轿夫等内官也都下跪齐声高呼:“请殿下节哀,保重身体。”
叶响心说,一会儿殿下,一会皇上的,让我很迷惑啊,另外,你们还跪上瘾了是不?这习惯得改。想归想,但也不敢怠慢,毕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比自己大好几轮呢。他快步走到方从哲面前,双手把他扶起,由于不知道他叫什么,含糊着说道,“快请起,诸位大人还有各位也都起来吧。”
不说还好,一说众人又跪下了。叶响很纳闷,难道自己说错了吗?
他确实说错了。
方从哲解释道:“臣等当不得‘大人’之称呼,请殿下称呼为‘阁下’或者名字即可。”
王安似乎对远来的朱由校有些了解,见他有些迷茫,赶紧起身上前给叶响小声解释:“这位是内阁大学士,方阁老。”
“方阁下,快起来。这样让我如何自处啊,你们都不要跪了,也起来吧。”叶响也乐得就坡下驴,顺口说道,为免再出错,不再特指也不乱用称呼。
方从哲起身后,便请叶响从门前三个梯子的中间进殿,其余人分别从两边的梯子跟随来到文华正殿。这时叶响虽无帝王之名,已有帝王之实了。
文华殿相对三大殿或者内三宫来说都显得比较矮小,分为正殿和后殿,正殿进门正中摆放着一张金雕龙椅,是皇极殿着火前,移过来的宝座,后殿同样设置御座。叶响就被扶到龙椅上坐下,群臣站到他面前一一排好。
叶响见他们又作势要跪,心想刚见面才不久,就已经跪了两次了,自己这年纪轻轻的总觉得不好意思,赶紧起身问道,“这又是要干什么?”
还是方从哲带头,谁让他官最大呢,他说道,“今上晏驾,大位不可久悬,国又不可一日无君,臣,内阁大学士方从哲,率群臣恭请殿下早就皇帝位,以定人心。”
说罢,开始和众人一起行礼,这叫五拜三叩。拜就是表示愿舍自身,叩就是至诚的顶礼恭敬。礼仪分为两个部分,先拜手稽首四次,每次动作是先后退一步,拱手至额头前,弯腰90度作揖,直身,上前一步,礼成;最后一拜,上前一步,下跪,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犹如抱树高度和视线齐平,姿势不动磕头,以手背撑地,头要磕到手上,直腰,如是再三,然后起身,礼成。
五拜三叩,乃臣下见君上之礼,凡祭天、大朝、谢恩、听谕、受赐都行此大礼。其他的礼仪在明会典也有规定,如见东宫、父母,四拜;亲友、同僚相见,两拜。后来清朝将五拜三叩改为三拜九叩,即下跪三次,每次叩三个头。
叶响见他们都起身,觉得如果那边刚过世,这边就抢他的帝位,吃相似乎有些难看。反正这帝位是属于自己的,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便坚持此前自己的意见,“父皇刚甍逝,尸骨未寒,棺椁未成,陵寝未建,此时登基,未免也太急了吧,没有先例的。”
孙如游,礼部尚书,71岁,他出列拱手后说道,“治丧诸事只有有司署理,殿下大可放心。另外,老臣记得本朝孝宗皇帝崩于五月辛卯,武宗皇帝即位于次日壬辰,此有成例,况且如今情势比当时更急。今上登极一月即宾天,殿下冲龄,更应该早日登极。臣请殿下今日午时便举行登基大典,一显天下尊卑,二定民心向背,三解朝野疑惑。”
叶响从龙椅上站起,踱步反复思考得失,最后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不妥,便说:“还是不行,还是待先皇入殓后再说吧。往后推一推,看看是不是再挑一个合适时间。”
兵科给事中杨涟出列,附和叶响的话,“当今天下海宇清宴,内无嫡庶之嫌,圣上已逝,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如今含殓未毕,冠冕临朝不和礼法,不如等初三今上大殓完毕再登极。”
“早登极则人心早安。”孙如游还是坚持己见。
杨涟不以为然,轻描淡写道:“安与不安,不在于登极早晚,若处理得当,即朝委裘何害?”
委裘,形容帝位虚设,置君王的龙袍于宝座而受朝贺。杨涟并不反对朱由校登极,只是他受朱常洛提拔重用,如今君恩未报,就已经阴阳两隔。他是想报知遇之恩,如今见叶响俯身的朱由校也念在舐犊情深,不忍心置其父遗骨在一边而自顾自己地位,便将对朱常洛的感激转移到他的儿子身上,所以才出言相助。
英国公张维贤掌中军都督府,执掌京营,既是勋臣又是军方实权人物。他见这位新皇帝不知可否,权衡之后,也出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依臣之见还是往后顺延几日,庚辰,即初六登极。到时诸事齐备,群臣毕至,于礼、于情、于国都不耽误,殿下意下如何?”
叶响想,这样给大家一个缓冲也好,便点头表示同意。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起议论关于值守、治丧、陵寝等相关事宜,叶响不懂便不再参与。最终他们决定,由内阁负责草拟遗诏、劝进、年号等事宜;每天派两名大臣值守宫中,以免西李借机以长欺少;由礼部尽快制定出丧礼仪注;由司礼监、内阁、钦天监会同工部派选懂地理人员到天寿山为朱常洛选择陵墓。
天寿山,即昌平天寿山,明皇帝陵寝所在,即十三陵也。
在众大臣的簇拥下,叶响被送到了作为东宫的慈庆宫。大事一定,接下来就要大家相互奔走各司其职了。
慈庆宫位于文华殿东北,即后世故宫南三所所在。除了主宫殿,还有后四宫。朱常洛当皇帝后,把后宫都带到了专门作为寝宫的乾清宫了。他定下朱由校为太子后,朱由校就一直住在这里。
今天定下来留守的是英国公张维贤和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一燝两人,余下的人都各自退下各忙各的去了。
忙活一大早,众人皆是饥肠辘辘,王安赶紧让人准备吃食。叶响又想起许诺朱由检的事,便问道:“伴伴,五弟说要吃奶'zi',究竟是啥?有吗?能给他送些过去可以吗?”
伴伴,乃明朝天子对亲近太监的称呼,类似‘老伴’‘陪伴’的意思,如万历就称冯保为冯伴伴,叶响也就拿来主义了。
王安见叶响一副商量的口气,心下大慰,恨不得把知道的事倾囊相授,赶紧说道,“奶'zi'就是牛奶,之前只供御前和太后享用的,妃嫔及皇子们都用牛奶制成奶饼。不过既然殿下下令旨,老奴必然遵从。”
牛奶对改善人体质很有帮助的,岛国就曾在二战后推行“牛奶计划”,即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出“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的口号,大力推广青少年饮用,后有好事者统计牛奶确实为提高他们的人均身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此真假不论,但牛奶确实有益健康,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对牛奶仅供御前,叶响便即刻想到,这恐怕还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要喝鲜奶,就要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草原,而现在,大草原被阻隔在长城之外,蒙古和大明的关系又比较暧昧,要大规模给国民提供牛奶不仅政治上不允许,就目前的运输和存储条件也无法达到,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过还好,叶响没有去到崇祯末年,有二十多年的缓冲,诸事皆有可为。
且说杨涟等人从慈庆宫出来,就原路退回,刚到文华殿门口,便遇上了匆匆赶来的太仆寺少卿徐养量和浙江道御史左光斗。
左光斗和杨涟俱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甲进士,字遗直,南直隶桐城人(安徽桐城),今年45岁。
御史属于都察院,是皇帝的监督机构,下辖按行政划分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御史和六科并称为“科道”,既是纠正皇帝言行政令,直言进谏的言官,也是皇帝的耳目口舌。
左光斗匆匆而来是因为知道皇长子被迎了出来,便拉住杨涟问事情的进展。杨涟和左光斗共事已久,算是搭档,自然实言相告。
待左光斗听到说要在初六才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他怒极,吐了一口水在杨涟身上,说道:“枉你还标榜忠心为君,现今情势危急更甚过往。神庙郑氏包藏祸心已久,你又不是不知道。西李与其深交,定然受其蛊惑,皇长子生母王才人之事她们便脱不了干系。如今大位悬而未定,你就不怕夜场梦多吗?若事情脱离掌控,怕到时你悔恨也无济于事。你吃肉被油蒙了心智了吗?往日的精明到哪里去了?”
杨涟闻言大惊,想到神庙病重时,郑贵妃就曾阻止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常洛入弘德殿探视,还是自己劝谏,朱常洛才主动早晚于神庙御前侍奉汤药。除此之外,杨涟还请求内阁方从哲组织大臣探视。这样,郑贵妃才没有异动。现在,郑贵妃和西李皆占据乾清宫,若年仅16岁的皇长子再落入她们手中,恐怕会为其所制。
杨涟也顾不上和左光斗置气,虚心请教道:“遗直老弟,你认为现在怎么办?”
“事已至此,能怎么办?赶紧去请锦衣卫骆指挥使多派缇骑,对慈庆宫内外严加防守,勿让郑氏、西李有机可乘。”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5章 没有选择的选择()
祭完五脏庙,叶响依着自己的对明朝的了解,留下两位值守大臣在正殿,把王安叫到慈庆宫暖阁,了解当下的情况,问道,“伴伴,给我粗略讲解下大内情况吧,”
王安,字允遗,北直隶保定府人,近70岁,朱常洛伴读,现今为司礼监秉笔,掌巾帽局。看上去很不是很强壮,貌似多病,但面色白皙,双目炯炯。他就把大内十二监四司八局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不过最后叶响记住的人并不多。
司礼监代皇帝审批阁票,与内阁对柄机要,实为“内相”,司礼监掌印是卢受,秉笔有邹义兼掌东厂、秉笔刘克敬、魏学颜、田诏,司礼监写字奉御刘若愚等等;御马监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提督腾骧四卫,掌草场、马厩等,李实为掌印;纪纶掌文书房,负责接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及会极门京官与各藩王所上封本。
其次是东宫,典玺局掌印王体乾,伴读沈荫、汤盛,等等。
再次是西李近侍李进忠、田诏、刘逊、魏进忠。
当然还有没有被王安提及的奶娘客印月。
由于大内有名有姓的人成百,都是各有执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去逐一细说,叶响也只要把握自己亲近的人即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何况还有诸多军国大事等着自己去做呢。
“现在为止卢受和邹义何在,怎么没有见到?还有锦衣卫现在谁主事?”叶响问道。
“卢太监因为年纪太大,目前在仁智殿照料神庙棺椁,邹义乃东厂提督,眼下诸事众多,他或许是分不开身而已。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掌卫事,今天还没进宫。”王安言简意赅的说出自己所知。
叶响了然,暂时没有必要对司礼监下手,毕竟这些都是朱常洛提拔简用的,应该信得过,而且自己并不知道哪些人可以信任。
东厂作为皇帝布置在京师的耳目,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爪牙,在这个皇权**时代很有用。自己将来的许多政策会触犯到整个大明的官僚集团和地主阶层的利益,如果没有东厂和锦衣卫的辅佐,恐怕还没有推行,自己就给推翻了。
东厂的邹义和锦衣卫的骆思恭能不能为己所用,他们接下来的几天的表现就至关重要,总之,不换思想就换人嘛。
至于为祸天启朝的客印月和魏忠贤,是他们善于迎逢还是其他原因而受信任,叶响还是要先观察,总不能先入为主,不教而诛吧。
听王安讲述后,叶响就知道,魏忠贤就是那位今天早些时候在乾清门外,问杨涟要带自己到哪里去的魏进忠。原来专门为王才人办膳的魏进忠在才人过世后就失了工作,被打发回甲字库当库管了。由于在慈庆宫和西李跟前的李进忠混的比较熟,对之大加贿赂,又摇身一变,成了为西李提鞋洒扫的近侍。从王安回护的话外音来判断,别的不说,魏忠贤此人起码善专营和讨好上司,连王安都受用他那一套。
接下来还有两块儿,亲军和内帑'tǎng'。
天子亲军一共26卫,不归五军都督府统辖。其中锦衣卫掌侍卫、仪仗、缉捕、刑狱;旗手卫掌旗鼓、守卫;府军前卫统领幼军(补充兵);金吾、羽林等十九卫,掌皇城守卫巡警;腾骧等四卫,掌随驾护卫。
内帑,即皇帝的钱财,主要指掌管金银的内承运库,朱常洛上位后便先后拨130万给九边,一半充赏,一半充饷,现在所剩无几了。之外还有十一个库房,分别存放各种物质,由太监管理。
综上,就是大内的大致情况,更具体的需要叶响以后慢慢了解,想到今后这十数万人都需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