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郎、四郎、五郎、七郎一块归家的日子,二郎已中了举。柳小舅早就托人送了信过来,嘱咐二郎先不要慌忙进京赶考,先等上三年,潜心在家做学问,顺便也学些经济民生、待人接物的学问,于日后当官有益,所以二郎如今正在镇上的包子铺中学着打理生意。四郎如今也是秀才了,在县学里进学。至于五郎,一向是个聪慧的,本身的学问已足够考个秀才,可柳大舅怕太早显了才名后,五郎会因处处受人吹捧而移了性情,自恃过高于日后不利,如今五郎正在柳家跟着柳大舅做学问。柳大舅当日中举后,考进士未中,因他志不在当官,便歇了继续赶考的心思,如今正在县里最出名的清风学馆执教。七郎年纪与表哥柳皓文相当,柳大舅怕村里的夫子学问不精,耽误了自家聪明伶俐的外甥,亲自请说,接了七郎与柳皓文一块儿去清风学馆进学。
二郎几个难得能一块归家,柳氏与悦珍当然高兴,从昨日忙到现在,一直脚不点地,做了好多好吃的,等着给二郎几个好好补补。
午时,一辆马车停在了悦珍家门口,李家二郎、四郎、五郎、七郎一块儿从马车上下来,有好奇的村人过来围观,四个少年都是一身书生袍,头戴方巾,俊秀不凡。不少大姑娘小媳妇偷偷瞟上一眼后,都羞红了面。
悦珍看着面前四个品貌出众的哥哥,心中是又欣喜又遗憾的,前世的腐女们都感叹“怎么好男人不是被猪拱了就是成了同性恋呢”,这会她遗憾地想:怎么这么好的少年,偏偏是自家哥哥呢?一想到自家哥哥们可能在将来有嫂子后便不再这么疼惜自己了,悦珍便忍不住嘟起了嘴。
李家的孩子长相大多随了柳氏长得好,气质却是各有千秋,几个小的暂时看不出,但大的几个那般气质着实不像自小长在乡野中的,也难怪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个个都看得红了脸。二郎、五郎、七郎都是标准的书生模样,只二郎是个温和的,逢人就带着三分的笑意,如今又做了几个月的掌柜,待人接物更加有礼,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五郎今年十三,穿一袭天蓝色的书生袍,头上系着青色的方巾,看着一副清冷的模样,他不爱说话,惯常一副面无表情的脸,家里的几个弟弟最是怕他,因他一向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罚起调皮捣蛋的三小来,连父母亲自求情都不给面子,只悦珍还能在他盛怒时得点颜面。七郎如今才十一岁,脸圆鼓鼓的还带着婴儿肥,看着有些稚气,他与悦珍本是双胞胎,长得很像,只那上挑的丹凤眼与悦珍清亮有神的双眼不同,笑起来来平添了几分邪魅,如今还小,倒没几人看出来。四郎是几兄弟中最高大壮实的,常年习武不辍的他,肤色不像几个兄弟那般白净,是很男人的古铜色,他长相虽与兄弟们相似,但脸上的线条却显得刚毅,整个人正气凛然,如一把还未出鞘的利剑。
柳氏这三年来日子过得顺心,悦珍私下里又偷偷地给她服用过养颜丹,如今瞧着面色红润,三十多岁的人竟像那二十出头的少妇般光彩照人。这会看着自家几个出色的儿子归来,喜笑颜开,看着更加的艳丽,有几个定力差的男子忍不住看直了眼,被吃醋的李三智连瞪了好几眼。
李家如今日子过得不差,可李三智夫妇俩都是朴实的人,秉承着庄户人家的作风,也没买人伺候,唯一买的两房人都在包子铺中忙活。只二郎因为已中举,时不时要去参加一些文人们举办的各种诗会、茶会,柳氏怕二郎身边没人照料,便点了刘婶的小儿子跟在他身边当小厮,帮忙做些打扫、跑腿之事。
用过饭后,二郎打发了身边伺候的小厮茗砚去照看九郎和三小,子铺未来的发展。在悦珍一步一步的暗示加明示下,李家一向民主,家中大事都是一家人商议表决后才施行的。
“小舅舅前些日子又来信了,他让我把包子铺开到县里去,咱家读书人多,日后怕是少不了有人要到京城中发展,京中花销大,咱家这点家底怕是不够花的。这几个月,包子铺的生意不错,每月能净挣差不多五六十两银子,有些从县里过来办事的人吃了咱家的灌汤包子都再问咋不开到县城里去呢!还有小妹之前搞的那个火锅,我看也可以试试。小妹弄的那个十三香的方子真不错,就是厨艺不怎么样的人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而且只要方子牢牢地握在手中,也不用担心有人泄密,让人仿制,影响咱家的生意、、、”二郎接管了包子铺几个月,如今说起生意来是头头是道,很有自己的见解。
“你小舅之前不是说让一步一步来,怕有人眼红吗?这十三香的方子咱家能暴漏出去吗,万一有人也看出它的好,硬要咱家卖,咱家怎么办?”李三智担忧地问道,包子铺还好说,一月几十两的进账对一般人家来说很多,但在真正的权贵之家却是连他们一月的零用钱都不够,自是不会为此背个坏名声。可十三香不同,只要做菜都用得上,这佐料一途虽是小道,可家家户户都要用到,这中间利润再小只要把十三香这种佐料推出去也是很可观的,识货的人绝对会眼红的。
“小舅话里的意思是让我们不用担心有人眼红,他会有法子解决,听那意思是在京中占住了脚,还说让我明年秋天起程入京,准备后年的会试呢!对了,小舅说他要娶亲了!”
“什么,你小舅要娶亲了,有没说是哪家的闺女?”柳氏一听,紧张地抓着二郎的衣襟问,嘴里还直呼“我弥陀佛,这下你姥姥可算是放心了、、、”柳家小舅如今已二十有三,自从中秀才后,不知有多少人主动前来提亲,其中不乏县里的大户人家,可柳家小舅就是不松口答应,一直用“大丈夫尚未立业何以成家”当借口来推拒,最后连柳老太太都死心了,还一直说要让赵氏再多生几个,日后也好过继一个给小儿子,给他养老送终。
“小舅舅的信中没说呢、、、”
柳氏又唏嘘几句,一家人最后商议的结果是先在县城里开一家包子铺,看看反响如何,好的话,再来开火锅店。
ps:
最近码字有些力不从心,说好的补上昨日那一更,我只能说尽量了,要看文的亲无需等待!
第七十九章 流言()
二郎的速度是很快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找好铺子,雇好了要用的人,在县城里把包子铺开起来了。这次雇佣的伙计和帮工都是李氏宗族的人,二郎做了几个月的掌柜,可不是白干的,对人情世故更加通透。他心里明白:虽他如今也与小叔一样中了举,可比较起来,自家爷爷还是更看重小叔一些,如今虽在很多时候对自己一房维护一二,可真正到了紧要关头,爷爷维护的怕还是一向看重的长子幺儿。自己奶奶和两个伯娘都不是个好的,以往自家一房受了欺负,村里虽也有为自家打抱不平的,可因着大伯和小叔的功名,族中的长辈总是以什么“家和往事兴”、孝道来劝说自家忍耐,爹娘没少受委屈,无非是族人看准了大伯和小叔有功名,倘若日后能得个一官半职的话,族里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如今可不同了,且不说小舅舅已经入了翰林院当官,就说自己和四郎也有了功名,族人想提早站队,从中谋利,也得多掂量掂量,能选择的可不一定只有小叔那方了。
二郎这次总共在族中雇了三对家中人口众多,成婚不久的小夫妻,这三对小夫妻虽家中环境不好,三餐难继,但人品、性情都好,为人踏实、勤快,且家里与族中的大户都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李家包子铺给的工钱不低,活计也不会很累,对农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活计了。如此一来,李家的包子铺有人做工,还在族中得了个日子过得红火了,也不忘提携族里亲友的名声,这样,李家三房与老宅再有什么纷争,族里的长辈说话时。也会掂量掂量三房如今的分量了。这些族里得了李家三房好处的人家,即使将来不能在李家三房遇事时站在三房这边,最起码也能为李家三房说句公道话。
二郎请的三对小夫妻中。其中一对是青山村里正堂弟的小儿子夫妇,男的叫李海。今年二十二岁,有一子一女,老大是儿子,如今五岁,小的是闺女,现在才两岁,李海家里小时日子过得尚可。可不料在李海十岁那年,李海的父亲进山打猎摔断了腿,到了阴天下雨时就会腿疼,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如今十几口人挤在一座破旧的土胚房中,若不是有里正家里时不时的补贴,估计早要饿死人了。李海家中的田地这些年为给老父看病卖了不少,只剩下几亩没人要的贫瘠旱地,一家人的嚼头全靠佃地主家的地种。根本不够,李家肯出一两银子一月的工钱请李海去做工无疑是雪中送炭,待听说李海的婆娘去帮工一月也有八百文,李海的母亲简直要给李家人跪下道谢了。连里正也是暗暗感激的,这些年他为了自己的名声。年年都要接济堂弟家一石半石的口粮,心里自是心疼的,可自己有粮食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堂弟一家饿死吧,那是要被村里人戳脊梁骨的,自己这个里正也要做到头了,李家三房如此也算是解决了他的一个难题。
二郎请的第二对夫妻是李二太公唯一的侄儿的小孙子夫妻,其实按照李二太公的家境,帮侄儿一家是没问题的,可偏偏李二太公的侄儿曾在学堂读过几年书,为人有些迂腐,不愿接受人家的施舍,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是清贫。这家的小孙子叫李柏,如今有二十四,因为成亲晚,如今只得了一三岁的儿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叫李松,自小体弱,是个药罐子,娶的媳妇也是个多病的,请医吃药,弄得一家人的日子苦兮兮。若一般的人家,有这样的兄长大概是要赶紧分家出去单过的,可李柏两口子都是仁义的,尤其是李柏婆娘,照顾兄长侄子侄女,从来没一句怨言,家里里里外外的一把照,李柏曾跟着爷爷学过字,会打算盘,二郎便雇了李柏做账房先生,在前面管收钱,一月能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他的婆娘则与李海的婆娘一样在厨房帮着做些包包子、切菜、洗菜、洗碗的杂事,一月也有八百文的工钱。靠着二人的收入,李柏一家老小,日子过得自是不成问题,李二太公也因此对李家三房感激三分。
二郎请的第三对小夫妻中的男人叫李平,今年刚二十岁,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他家里倒没有跟族里当权的人家有啥关系,可他太爷爷高产,养活了七男三女,这七男成家后一家又得了好几个男丁,是族中人口最多的人家。要说这七户人家虽分了家,可各房的兄弟关系好得很,连妯娌们对外也是团结一致的,所以虽家贫,在青山村也是没几家敢惹的。这李平是家中的第三子,为人机灵、勤快,婆娘在族中也是素有贤名的,李平小时本就因为家贫在一家铺子里做学徒,可那师傅是个心黑的,光让干活不教徒弟不说,连饭都不让吃饱,李平无奈,在师傅那里任劳任怨干了三年,对师傅的手艺还是只学了个皮毛,最后没办法只得去了一家米铺子做活计,工钱少不说,还时常要帮着搬米面粮食,很是辛苦,前几月铺子里的生意不好,他还被辞退了。李家来雇人可以说是及时雨,自从李家请了李平两口子去做工,连带着李平的那几个爷爷家里都时不时地给李家三房送些家里多的蔬菜或者山上摘的香菇、木耳等,但凡在村里提起李三智家都要竖起大拇指,赞一句李三智家仁义。
李家三房在县城里的包子铺,有信任的族人帮着跑堂、做账房,做灌汤包子的刘婶又是签了死契的,不怕她泄露秘方,可以说是高枕无忧。开张时,柳家全体人都出动不说还带着一大帮交好的亲友去捧场,赵氏的哥哥也亲到祝贺,连带着县令也看在柳家小舅舅的面上派人送来贺礼。一家小小的包子铺,有这么多人捧场,这县里的人哪能不好奇,所以,开张生意就很好,再加上李家的包子做得比外面的好吃,又白送好吃的骨头汤、猪肝汤等,那什么串串香的滋味又独特,这生意不好都难!李家三房等于是坐等在家中收银子。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李家三房的祸却是来自于自家亲娘的。正当李三智两口子乐呵呵地在家数银子,计划着再添几亩好地时,村子里四处传起了李三智夫妻为富不仁,苛刻亲母,不顾亲嫂死活的流言。
等柳氏从村中相好的人家得知传言时,这则流言已经传到镇上去了,甚至连在县学里的四郎也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被人指着鼻子骂他有个不孝的父母,连亲身母亲、大嫂的死活都不顾,四郎一冲动,一个拳头下去,那书生的鼻子就流血了,等被人拉开时,那名书生已经是皮青脸肿了。县学里的夫子虽对留言的真假有所怀疑,但对遇事只会动拳头,在学馆里当众打人的四郎却是不喜的,要不是看在柳家舅舅的份上,估计直接开除他都有可能,当即便表示让四郎先回去等消息。那被打的书生家里也是县里数得上的大户人家,世代经商,好不容易有个读书苗子自是很宝贵,自家的娃被打得如此惨,定是不会轻饶的,表示要追究到底。
柳氏知道后气得当场就晕了过去,还是李三智飞快地去请了刘大夫来扎了几针才幽幽醒转过来。
柳氏一双美目哭得通红,抓着李三智的衣角嘤嘤直哭:“呜呜呜,三哥,这可是要了我的命了,是谁背地里传出这种话的,我这是得罪了谁啊?呜呜呜,咱家四郎可怎么办,那学堂不是要开除他吧,这可如何是好啊,咱们不孝的名声都传到县里去了,以后二郎他们几个还如何说亲啊?呜呜呜、、、”
李三智狠狠地瞪了跪在床前的四郎一眼后,拍拍柳氏手安慰地说:“慧娘,你莫要担心,咱没做过的事,说破了天去咱也是有理的,到了哪里咱也是不亏心的。四郎这回是冲动了些,但犯的也不是啥大错,夫子也只是说让他回来等消息,想来只要咱们安抚好那被打的学子后就不会有事了!你莫要忧心,一会我先带着四郎去给那被打的书生好好道个歉,多送些礼品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