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的进步,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学科,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持,材料科学就是空中楼阁。纸面上的理论再好看,也华而不实。材料科学就是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用极为缓慢的速度,一点一点向前龟爬,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和海量资金投入,想发展起一个门类齐全的材料科学,那就是白日做梦!
而材料科学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和制约其他学科的进步。
所以这就是一个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的发展模式。没有其他学科的进步,材料科学就没法发展。但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进步到一定时期,便会停步不前,必须要停下来等待材料科学跟上来了,才能继续取得成果。
以刀具为例,刀具材料就是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一步步慢慢进步的。早期的刀具,大都是青铜制造,但没有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刀具就不可能出现。发展到青铜刀具以后,接下来就又只能漫长的等待,等待冶炼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铁冶炼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传播推广,人们终于可以从青铜刀具,向更高一级的铁质刀具发展。而这个时间,依然很漫长,又普通铁制品,慢慢发展到钢制品、高碳钢制品。
从铁大规模传播,到第一件钢制品刀具出现,整整用了30年。到1783年才由法国人率先发明了铣刀;直到十八世纪末的1892年,英国人莫里斯才制成丝锥和板牙;而麻花钻发明更晚,一直到1822年才有关于麻花钻的确切记载。
这个时候的刀具,采用的还是高碳钢,等于是什么也没添加,就是在钢冶炼中,发现了高碳钢高硬度的物理特性,然后将其运用在了刀具制作上。
尔后又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到1868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对一些高熔点金属进行熔炼制造,于是英国人制成了含钨的合金钢。接下来又是漫长的30年时间,由美国人发明了高速钢。再过30年,德国人发明硬质合金。
由此可见,金属材料的进步可以说是相当缓慢的,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数十年来集聚爆发技术、酝酿、突破,然后又是下一个轮回。想要在短短十几年、几年的时间,来找到一种特殊配方是可能的,但要将其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则绝对不可能。
——因为它不科学!
找到正确的配方,哪怕运气好极了,没有尝试多少次就碰对了,可也总要几年吧。进行试生产,不断投入、失败、投入、失败,反复尝试无数次,好容易总结出最佳工艺流程没有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那是不可想象的。工艺总结出来了,设备厂商还要研究出为了生产这种合金制造,所需要的专门的设备,等研制出来,再建设专门的厂房,然后组建生产线,这一流程下来,又是好几年。生产线建成以后,才可以生产制造合金的专用设备。又等到制造设备安装到位,这个时候,恭喜你,终于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了。
可这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一个合金配方从发现到投产,哪怕所有的过程都顺利无比、一点障碍也没碰到,少说也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还只是一个厂,只能小规模少量生产,还做不到让全社会享受到它的好处。等到其他制造商发现这东西确实好,也来生产,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这种合金最终大规模推广开来,二三十年那都算是比较正常的推广速度了,根本就不能说长。
再算一下,这个过程中为此投入的研发、建设资金,人力、物力消耗,足以让一个天生乐观的人也感到绝望。
新材料的技术发展慢的让人绝望,而一旦某种新材料被普及,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中,被人们使用很多年、很多代人。
再以铸铁为例,这种材料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不过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一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并一直应用到现在,像柴油发动机的缸体依然还在使用铸铁。
至于汽油发动机就更不要说了,更是用了整整一个世纪,哪怕在铝制汽油发动机大行其道的21世纪,铸铁汽油发动机也依然没有消亡,生命力也依然旺盛。
按照这个逻辑,杰里夫所说的GB65特种合金,相比也是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吧,哪怕千年以后新的替代材料诞生,也是由于冶炼技术的成熟度、成本、产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才导致GB65特种不锈钢在千年后还依然活跃的原因吧。
想明白了这点,李怡炫最后还是同意了杰里夫使用这种钢材,但他担心他们用了太多过于超前的技术和材料。又郑重的向他们提醒道:“除了这几个最关键的部件外,其他部件包括枪管在内,必须使用这个时空的材料,所有的加工工艺只能在这个时空的材料基础上进行。明白了吗?”
这些机器人工程师都来自于31世纪,他们早就习惯了用31世纪的材料来制造各种东西,如果不以强制命令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的行为,天知道他们会搞出什么东西来,到时他敢推出市场吗?
这不是航空发动机,我们航空动力技术太过于落后,为了在短时间内追赶世界先进潮流,适当放宽一些标准并不为过。
可是枪支,还是最大可能的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吧。
第220章 感兴趣的港英政府()
从心里上来说,李怡炫对反器材狙击步枪更倾向于巴雷特的结构,但杰里夫却选择了AS…50。
原因是除了精度和可靠性外,AS…50更适合用于特殊战场和特种作战。
也是,AS…50历史上本来就为美海豹突击队而研发的,可就是价格太贵了,对这个问题杰里夫已是胸有成竹,他有一整套方案,在不降低步枪的性能下降低成本。在他看来,AS…50用了太多的奢侈材料,这些材料很多都没有必要,哪怕不用31世纪的材料,这个时空的材料依然能有更经济的解决方法。
听了杰里夫这么一说,李怡炫问道:“听你这么一说,好像M82简直是一无是处。”
“非也,M82系列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普通部队就可以完成一般要由特种部队才能完成的任务。”没等李怡炫发问,杰里夫解释道:“要知道一个国家建立想要建立一支特种部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是常规部队的十几倍不止。特战士兵的选拔更是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挑一。
这种完全用金钱堆起来的部队,不但平时的训练费用很高,哪怕是使用成本同样也高得离谱。因此,很多国家虽然建立了特战部队,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轻易使用,只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
这样,问题就来了,战争还没到关键时刻,或者是需要用到特种部队时候或者地方,而一般部队又解决不了的作战任务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具有一定特种作战能力的武器就排上用场了。
反器材步枪就属于这个范畴。装备这类武器后,让常规部队接受一定的特种训练,就可以完成一些只能由特种部队才能完成的任务,还能大大节约成本。
而这也正是巴雷特的长项,这也是为什么巴雷特几十年来能够垄断反器材武器市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们理解的是他名气大。”
AS…50是专门给特种部队使用的,可李怡炫的要的反器材步枪是针对民用的。
民用市场是个什么情况?这么说吧,军队对武器都有严格的保养制度,士兵平时没事的时候都会对枪支进行养护。
然而民间武器就不是这样了,民间不像军中对武器保养的那么精细,平时的养护极少,更多的时候是根本就不做保养。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到枪店买了把新武器,武器刚刚入手时一般都很兴奋,决心要好好爱护它,因此刚开始会对枪支保养的很好,经常拿出来擦拭、上油什么的。可时间长了,等这股兴奋劲过去了,他就不那么上心了,接着又被新的事物吸引,那么这把枪的命运只有一个,被直接锁在枪柜里,很多年都不会打开,保养完全是断了。
我们都知道,枪一旦不保养了会是个什么情况,很快就会生锈。多年以后,那个人突然想起那把枪时,打开枪柜一看,枪早已是锈迹斑斑完全不能用了。
不是说有枪油吗?呵呵,告诉你枪油是保质期的,大多数枪油的保质期也就三年左右,过了保质期就得换新的枪油重新抹上。除非对武器进行油封,可人们会对他进行油封吗?说不定哪天又想起来就拿来用了。
还有,武器平时都放在枪柜里,但是环境的变化对里面的枪也是有影响的,冬天、夏天、雨天,都会对里面的枪支产生影响,如果不保养,时间长了枪同样会生锈。
USP系列手枪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把新枪,仅仅打了不到三百发,就更用了好几十年的老枪一样,早就没了新枪的外观。如果是P226或者格洛克17,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哪怕你打上三十万发子弹,也跟新枪一样。放在枪柜里很多年都不管它,拿出来也依然跟新枪一样,而且还一点都不影响使用,感觉就跟新枪一样。
这又是AS…50的另一大缺点,如果不经常进行养护,要不了几年就锈迹斑斑了。而巴雷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不是李怡炫想要的,他要的是免保养枪支。
带着这个问题,杰里夫离开了,他需要对步枪进行重新设计。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典故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狙击枪也是如此。拥有了精度,你会失去射程及火力;拥有了火力,你会失去射程和精度;拥有用了射程,你会失去火力和精度;PSG、SVD、AS50就是很好的例子。
各国军械厂商都试图均衡这三个要素,但是要力求完美,的确很难。知名的狙击步枪不少,但是面对未来战争的多样化,复杂化,目前的这些狙击步枪都远远达不到未来战争的要求,究竟谁才是未来战争中狙击步枪的佼佼者呢?
没有,完全没有,从来没有一支枪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我才看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狙击枪。
李怡炫没有闲着,他回到了香港,一下飞机,玛丽就告诉他,港府对他提出的反器材狙击步枪很感兴趣。
“那他同不同意我们在香港建兵工厂?”李怡炫口里的他指的是港督麦理浩。
玛丽说道:“他没说同意,但也没拒绝,说要先看你的设计。”
怎么,难道英国佬对反器材步枪感兴趣?没听说啊,要知道历史上是海湾战争以后,英国才开始装备反器材狙击步枪的。
在那以前,他们跟美国佬是一个德行,美国装备反器材狙击武器也不是因为巴雷特有多么优秀,或者是可以满足他们反器材的需求,当时可没有反器材的慨念,这是朗尼。巴雷特自己提出来的。
搞笑的是,他当时提出这个概念,不是因为他对军事有多么的懂,当时完全是为了让瑞士军方能买他的武器而进行的概念忽悠。
“你们觉得打人威力过大?它不是用来打人的,它是用来打高价值的军事器材的,你们不在需要呼叫后方的火炮支援,不用呼叫天上的战机,更不用沉重火箭筒,只需一杆枪,一支反器材狙击步枪,就能解决问题。可为你们省下很多成本。”
上面这段话是朗尼。巴雷特在1988年的宣传视频,瑞士军方就被他这句话给忽悠了,最终购买了100支M82A1。
美军知道这事以后,觉得自己不买一点,面子上过不去。你说M82不好,瑞军买它干什么呢?在怎么着朗尼。巴特雷也是在为国家出口创汇不是。
因此,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美国海豹突击队也决定买一点,好向海外客户证明,这是一把好枪。况且他们也对朗尼。巴雷特提出的反器材狙击步枪慨念产生了兴趣。
从这段历史,完全就可以证明,反器材武器先出现以后,才诞生的反器材概念。整个的交易过程都非常的逗逼,很喜剧化的赶脚。
难道,英国佬也被我的反器材概念给忽悠了?
有可能,很有可能。
先不提港府同不同意他在香港建兵工厂,起码不用担心没有客户了,不用朗尼。巴雷特那样,苦熬多年才赢来第一个军方客户。
第221章 拿到武器牌照了()
刚下飞机的李怡炫还没来得休息,就带着杰里夫三名武器机器人工程师来到了港府。
一阵通报之后,李怡炫和他的三个机器人见到了麦理浩。
没想到,屋里还不止麦理浩一人,一名英国军官和一个中国人,看着他的衣着,我擦,居然是大陆那边的。
果然,经麦理浩介绍之后,对方果然是大陆的人,而且身份还不一般,香港新华社副社长,姓杜,专门负责军事的。看他挺拔的腰背,李怡炫百分百可以肯定,眼前这名杜社长肯定是个军衔不低的高级军官。
哦,这个时候大陆还没有恢复军衔制。不过无所谓了,在军中地位肯定不低。起码是军长级的。而另一个人就更不用说了,驻港英军的总司令,约翰。史密斯准将。
李怡炫的心里瞬间一万个草泥马奔过,一个兵工厂而已,又不是生产核武器,用得着这么大阵仗吗?
大家客套一番后,李怡炫就让杰里夫打开了公文包,拿出了设计图纸,在桌面上摊开后,李怡炫说道:“这就是我提出的反器材狙击步枪的设计草图,目前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采用枪管短后座原理,一种是导气式,我目前不知道该用那种原理,你们是专家可以帮我参考一下。”
几人都没有说话,盯着图纸看了大半天,然后那名姓杜的副社长问道:“你不是生产飞机吗?怎么突然想起搞这个了?”
李怡炫知道他话的里的意思,你不好好生产飞机,居然搞起了这个,武器是你随便搞的吗?明显是质问的意思。
哼!老子做事需要看你的脸色,你官当久了吧!
李怡炫才不按对方套路来,向麦理浩说道:“这是反器材狙击步枪,使用12。7毫米勃朗宁机枪弹,是专门用来反器材的。关于反器材武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