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书局掌柜,一年也能赚个一百五十两,可以维持家里最基本的开支,以后他继续抄书刻模版,还能再赚些。养家本就应该是男人的事,暂时可能会难一些,但细水长流,总会越来越好的。
但潘二娘不这么想,家里现在是看起来有七八百两,但孩子一天天大了,上学、娶亲肯定要花费不少,光靠舒老二一个人太辛苦了!等年后租了房子,家里更拮据了,必须开源!
“这还不简单!”李十三一脸:你笨死了,快来问爷的表情。
“十三爷有什么高见啊?”晴岚从善如流。
李十三抬起下巴,这个动作让他的脖子显得格外修长,“开个食肆!”
“对啊!开个食肆!我一定天天捧场!”丁希承立刻赞同道。
晴岚:你们两个吃货
明宇开心道:“跟姐姐刚才想的一样!”晴岚和潘二娘都是是往那个方面考虑的,做产品,就要往往自己擅长的方面下功夫,毫无疑问,潘二娘是有这个能力的。而且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时候,吃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的消费。
“我担心我娘太辛苦。”晴岚小声道,开食肆确实挣钱,同时也非常劳累。
“姐姐,有我呢,我能干很多活了。”明宇知道再开春姐姐要去上学了,家里的事怕是帮不上什么忙。可他是大孩子啦,还是家里的长子,理应帮娘亲干活的!
“既然定下了,咱们应该好好商量一下具体怎么办吧!”丁希承比舒家姐弟还积极,他这是当过家家的游戏呢!
李十三也欣然表态来出谋划策,几个小萝卜头聚在一起嘀嘀咕咕商量起来。
潘老爷子的红烧肉堪称一绝,除了刚下锅时放的油,整个过程中再不添任何油或水,用五花的肥膘熓萑猓斐龉叭錾弦话亚嘟匪浚亲涛妒萑饩⒌溃嗜馀聪悖坏阋膊荒澹�
李十三没想到猪肉也这么好吃,他在京城只吃牛羊肉的,什么时候也让父皇和大哥尝尝呢李十三开始思考下次寄书信时给父皇的礼物。
既然要开食肆,那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这些必备品肯定要采购的,几个孩子找潘老爷子一说,潘老爷子十分支持,大手一挥,正月十五带你们去赶大集逛庙会!
耶孩子们齐齐欢呼,晴岚长这么大还没赶过大集呢!
虽然分家了,但舒老二一家的除夕夜还是要回舒家过的。下晌,舒老二夫妻领着俩孩子抱着诰哥,来到舒家。
才一个多月不见,晴岚明显感觉到舒老太太的思念和牵挂,她也很想奶奶的。舒老太太抱着晴岚,吃年夜饭的时候都不撒手,一直揽着她。
舒老三一家吃的特别沉默。
王玉芬冬至那天生的小女孩,已经满月了,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瘦小,黑黑的小脸倒是遗传了王家漂亮的眉眼,但也遗传了去世的王老爷子的大蒜鼻子和婆婆嘴。
小姑娘取名为舒明冉,舒老三和舒老爷子为了这个名字还争执了好几天。
舒老太太原本想着二孙女跟着大孙女的名起,叫舒晴冉。可王玉芬死活不同意,“我听见晴字就恶心想吐!你们要是敢给我闺女叫这个名儿,来来来,先掐死我!我眼不见心不烦!“
舒老太太无奈,只得放弃。
王玉芬和舒老三一商量,这孩子就跟着大朗他们的名起,舒明冉。
这下舒老爷子不干了,一个丫头片子,怎么能跟孙子们,尤其是跟他的大朗用同样的辈字!绝对不行!
可舒老三的理由也很充分,以后王玉芬怕是不能生了,舒明壮又是个那样的,他得留着闺女招婿!以后给他两口子养老送终!
总之在这一轮的角逐里,舒老大和舒老太太都支持舒老三,舒老爷子只好妥协。
以前在舒家,晴岚从来不觉得舒家的饭菜像这般难以下咽——这谁做的啊!?
要不咸的齁厛,要不大半碗都是菜汤子,而且鱼鳞没刮干净,鸡肉是酸的,还有股臭臭的味道。
“奶,谁拿来的鸡啊?”晴岚看见舒老太太又给她夹了一筷子鸡肉,忍不住问道。
“你二姑啊,咋啦?”舒老太太回答。
“这肉臭了。”潘二娘心直口快,她刚才咬了一口。
“啊?”舒老太太有些尴尬,但舒家其他人都很淡定,看来他们是知道的。
奶奶的味觉怎么回事啊?晴岚有些担心地看着舒老太太。
吃过晚饭,舒老二一家告辞回潘家,舒家已经没有他们的屋子,自然是要回潘家的。
“在这儿住一晚吧”,舒老太太摩挲着晴岚的手舍不得放开。
“不了娘,”舒老二笑着对舒老太太解释道:“丁家小少爷要过来接我们,到时候一起去潘家放烟火。”
舒老爷子听见“丁家“二字向舒老二看过来,“还劳烦人家接你们,多大的谱!”
晴岚无语,顺路罢了,您老人家真是看外人比自家人重啊。
正月十五的一大早,潘记杂货铺一夜未息的灯笼被陈玲一个个熄灭,接着,两辆马车鱼贯而出,往河边驶来。
赶大集,其实就是古代版的实体淘宝,卖什么的都有,城里和周围村子的老百姓,既是卖家,也是买主,有时候甚至可以以物换物,只要双方愿意。
天还没大亮,但河上的三架桥已经挤满了人,看着那阵势,晴岚好怕他们一个站不稳掉下桥去。
下了马车,潘老爷子再三嘱咐六个娃娃:“一会儿你们手把手的走,不能松开,我打头,赵侍卫长垫后”,直起腰来又对丁家家丁道:“人太多,待会你们在我们旁边,一边俩,别让人挤着孩子。”家丁们点头。
潘老爷子牵着晴岚,晴岚拽着李十三,李十三扯着丁希承,丁希承拉着明宇,明宇后面是潘泽善牵挽着潘泽义。
“你说咱们像不像一条绳上的蚂蚱?”晴岚回头来问李十三。
“嘣!”李十三回给她一个爆栗,“会不会用词儿啊你,敢说爷是蚂蚱!”
小屁孩!“蚂蚱怎么了?蚂蚱可好吃了,尤其是蚂蚱酱”晴岚承认自己是故意的,因为想吃蚂蚱酱得秋后去了。
“晴晴快走。”潘老爷看外孙女又要犯浑了,赶紧催促道。
晴岚环视了一眼周围,还没进大集,人就这么多了?
随着人越来越多,叫卖的吆喝声也越来越大。
“嘭嘭嘭嘭”,一阵很有节奏型的鼓声传来,接着一段唱词儿钻入耳中:“卖布唻我家的布唻棉上锦哎,大红色(shai)的布哎,新三喜儿哦,藏青色(shai)的布哎,您敬父母哎”几个孩子头一回见,听着十分新鲜。
“买的买,稍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橘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晴岚听出来了,这是卖药糖的,不过人太挤,没瞅着药糖匣子。
“冰糖葫芦连杆儿串哎飞糖薄霜大石榴哎”冰糖葫芦的糖霜特别讲究,包厚厚的一大层会被取笑手艺不好,那糖霜如糖影般飞起来了才是好手艺呢,大石榴就是大山楂。
“搭了马地卦儿啊,套在外间儿啊,没有袖子嘞,这是坎肩喽,卖裤子哎”这是卖布衣的,也就是二手衣服,围了很多人,大部分是乡下人,二手衣服比新衣可便宜太多了。
“苹果桔子冻酸梨阖家团圆甜如蜜”
“磨剪子唻戗菜刀”
“刮子篦子———刮子篦子!“
“又不糠来又不辣,潍县的萝卜一个大”
“元宵,王记大元宵,吃了还想要芝麻花生玫瑰丝儿”北方过正月十五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前者是把馅儿切成丁儿,放在大笸箩里逛出来,后者则是用糯米面儿包出来的。
“看一看,瞧一瞧,潍县好吃的大糖条,栗子酥,枣泥酥,新出锅的蒸糕您拿好“
晴岚喜欢吃栗子酥,摇摇前面的潘老爷子,示意他给买。
一行人在栗子酥前停了一会儿,继续随着人流往前走,后面跟着的人越来越多,晴岚都眼晕了。
走到桥头上,卖工具的渐渐多起来。
“糖稀哎拔糖稀咯”晴岚很想拔一个,可她两手都不自由。
依依不舍地走过糖稀摊子,潘老爷子停了下来,晴岚走到他旁边一看,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前摆着几本书。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三章 十五庙会()
一个长相十分清俊的少年,倚靠在桥栏杆上,怀里的包袱摊开,露出几本书。来往的人群拥挤推搡,他小心翼翼的搂着怀里的书,仿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少年垂着眼,没有任何表情,也不吆喝叫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多大了?”潘老爷子上前和蔼地问道。
“十七了。”那少年有些腼腆,艰难地张开微微泛紫的嘴唇,从侧面反映出他现在身上的衣服可能不怎么保暖。
“怎么卖书呢?”这是潘老爷子停下来的原因,赶大集很少有卖书的,一般老百姓买都买不起,更何况是卖呢?书在这个时代多贵重,连吃奶的娃娃都知道。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来卖书?看着衣着打扮,这些书可能是他爹娘费了很大功夫才能攒钱买到的
“我娘,”少年的眼眶红了,有些哽咽地回答道:“病了。”
潘老爷子暗暗叹息,有些可怜这少年。
“读了几年书了?”
“读了四年,后来我爹病了,家里卖了地我爹去了以后就没再上学了,要不是我娘”他有多久没跟人说过话了?他记不得了,娘躺在那里,不吃不喝,谁也不肯再借钱给他
潘老爷子听明白了,先是父亲染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卖了地,现在母亲又病危。潘老爷子联想到了年少时的自己,面露不忍。
“这些书我都要了”,潘老爷子说完递过来一锭银子。其实潘家根本不需要这些书,都是旧版的启蒙类的书和论语。
“谢谢老爷!”少年一下激动的脸色发红,终于看起来有些少年人的生气了。
付完钱,潘老爷子又对他说,“待会儿下了集你去县衙对过儿的潘记杂货铺找我,我给你拿些药,或许你母亲用的上。”
那少年感动的眼里泛起水光,不住的再三道谢。
晴岚:姥爷可真是古道热肠啊,怪不得邻里间对他十分热情尊重
李十三看在眼里,心里对潘老爷子更增添了一份尊敬。
买书只是个简短的小插曲,一行人继续前行,到处栍(sa,二声)摩二手厨房和食肆用品。
常来赶大集的人对大集哪些区域卖什么东西都知道个大概齐,比如潘老爷子,往常他最爱去的地方是河边的柳树根儿,那里有不少卖古玩的。潘老爷子喜欢古董,但家里并没有多少值钱货,上了几回当以后,就只看不买了。也许是少年时就扛起一个大家庭的原因,潘老爷子很节俭,里面的秋裤或棉裤补丁摞补丁了还不舍得扔,有一次潘老爷子的秋裤洗了晒在西跨院,晴岚看见那些“蔚为壮观”的补丁,不觉失笑。
所以潘二娘一说开食肆,潘老爷子理所当然的来大集上买二手家具。
下了桥,再往右走不到半里路,卖二手桌椅板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晴岚知道,这是赶大集约定俗成的位置吧。
几个孩子在一旁叽叽喳喳,讨论得热火朝天,潘老爷子并不阻止,笑着看孩子们讨论和挑拣,等东西选差不多了再出来砍价。
姥爷真是个人才啊看着一脸从容的潘老爷子跟卖家讨价还价,一番话说下来,卖家的额头汗涔涔的,价格也只有原来的一半儿,看的晴岚打心眼里佩服。
买完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已将近午时,几个大人把东西放进马车,两个家丁赶车回潘家卸货,剩下的一行人继续浩浩荡荡的往北宫走去。
北宫不是行宫,是地宫,模拟地狱修建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修这样重口味、阴森恐怖的宫殿,有黄泉路奈何桥和十八个殿组成。每个殿代表地狱的一层,里面的布景就是人死后在这一层地狱所遭受的苦难,所以造型特别狰狞,十分可怕。
潘老爷子不打算带孩子们去北宫,放在现在就是r级的,不合适,万一吓着孩子们咋办。他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北宫和城隍庙之间大概有三里地的一段路,庙会的主会场其实就是在这段路上。
一眼望去,街上大部分是小孩,还有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一般定了亲的小情侣或年轻夫妻,也爱来庙会上约会逛街。在诸多摊位中,糖人和糖画无疑是围着最多小孩子的。
晴岚不爱吃糖,不过不妨碍她接过潘老爷子给每个孩子买的糖人——按照个人的形象捏出来的,很传神。
来庙会的人明显比赶大集的人少多了,而且多是城里人家,不过也非常热闹。路中央打头的是舞龙舞狮,高高挑着绣球,摆来摆去;后头跟着锣鼓手和高跷队,踩高跷扮相丰富,什么八仙过海啊,什么渔樵耕读啊,边扭还能翻个跟头劈个叉什么的,惹得观众纷纷叫好。
除此以外,街边还有一个个撂地儿演出的小摊位,什么猴子跳火圈——那猴子很小,穿着个小红裙,被人抽着鞭子蹦火圈;还有什么人肉千斤顶,滚铁圈——晴岚看见那人在一个大铁圈里不断翻滚,做各种危险动作,很担心他头晕掉出来,众人随着他的摆动一阵惊呼。
不过最令晴岚惊奇的是:那是人吗?
五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头发在脑芯子上梳成一股大辫子,辫尾被拴在一个类似伞状的大木圈子上,那木圈子离地有十来米高,连接着一根粗木桩子,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她们随着木圈的转动也在空中被甩起来,跟转经筒上的流苏珠串子似的甩起来!还做着各种动作!!!
我的天呐晴岚只觉得头皮发麻,这简直是人肉版的空中大转盘啊!连个安全带都没有,全靠自己的头发连接木圈子,万一没绑好或头发晴岚担心地看看周围,掉下来会不会砸死几个?
潘老爷子见几个孩子看的入迷,解释道:“这些姑娘都是杂耍班子里的,五岁进班,十五六就会被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