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战事已开,现在只有打了,但具体派谁领兵去打,派多少人去打,具体怎么打,这些刘病已完全没有主意,他只能再去请教赵充国。
不过刘病已不大好意思再召赵充国入宫了,毕竟老爷子今年已有七十六岁高龄,在当时是有史以来除姜子牙外活的最长的一位将军,与苏武并称为朝廷两大老国宝,这种国宝即使不放在博物馆里珍藏,也该对其表示最高的尊重与礼遇。何况当初任用义渠安国之时,朝廷就把老将军撇在一旁,现在出了问题又来找人家帮忙,刘病已实在感觉很惭愧。
于是刘病已找来御史大夫丙吉,要他亲自去营平侯府一趟,先道歉承认自己用人失误,然后再请教一下赵老爷子,问他谁可以领兵打赢这场仗?
第五百九十章 死亡峡谷()
赵充国爽朗一笑:我知道有一个人,非常非常的合适,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丙吉大喜,忙问是谁。
赵充国又一笑:这个人就是我,老臣赵充国!
丙吉当场傻眼。心里暗想:天子派我来让你选人,你怎么选中你自己了。你“德高望重”岁数大,是天下公认的老国宝,国宝怎么能上战场呢?你听说过熊猫上战场的吗?你听说过东北虎上战场的吗?不是我说你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当然丙吉心里这些话都没有说出来。他只是个传话的人,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的把话传给皇帝,然后由皇帝来决定。
而皇帝刘病已一听,自然万分惊讶,但他也没说什么。而是让丙吉再跑一趟,去问赵充国第二个问题:“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
丙吉无奈,只好再跑一次腿。
赵充国听到刘病已的问话,立马说出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我们今天还在用,而且还用的很频繁,但恐怕很少人知道,这句话原来竟是赵充国的首创。
这句名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赵充国的人生态度与行事风范:听得再多不如亲自跑去看一看,所谓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后世大天朝的太祖就很喜欢这句话,据说他在读《汉书赵充国传》的时候,在正文旁“密密麻麻”加了很多圈注。关于边疆问题,他应在其中受益良多。
说完这句名言后,赵充国让丙吉转告皇帝:“今臣尚在都中,无从遥决,臣愿驰至金城,熟窥虏势,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刘病已听完赵充国的话,笑了,大笑,笑完只说了一个字:“诺!”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赵充国身为一个熟知边情的国宝级煊赫宿将,他完全可以留在长安遥控调度、出谋划策,可他仍以老迈之躯,远涉关山,坚持去前线视察,了解情况,亲自指挥,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让皇帝非常欣赏与感动。
赵充国,真有你的,朕看好你哟!
是年四月,赵充国正式领兵西征,满朝文武都来送行。有几个老友心中不舍,甚至一路送出长安四五十里,终至离别之际,有人就问赵充国:老爷子年纪这么大了,而且也“功成名就”,为何不好好在家颐养天年呢?就算还想为国效力,也可以只派你的儿子赵卬去嘛,何必亲自出马呢?
赵卬是赵充国的长子,时任右曹中郎将,他文武双全,颇有韬略,此次也有随父亲出征。
这位赵卬,正是赵家未来的希望。
在刘病已之前,中郎将仅为高级郎官的虚职,并无兵权,如袁盎、苏武等。但刘病已进行了改革,中郎将成为了统率羽林军的中央高级军官,部下有数千宫廷禁卫、精锐骑士和武林高手。而右曹则为内朝加官,即在内廷又兼掌奏章秘书之工作。由此可见赵卬手握中枢,执掌重大,为皇帝宠信之人。
然而,赵充国闻言却拔刀出鞘,指天大笑道:“老夫虽老,然老夫之宝刀未老也!今西羌为乱,局势甚是复杂,非持重之将毋能平之。而持重之将,天下无逾于老夫者矣!”
是啊,小将有小将的好处,老将有老将的好处。小将如十八岁之霍去病者,好处在于其轻锐;老将如七十六岁之赵充国者,好处在于其持重;二者虽相差六十岁,但都是国之名将。
当然轻锐一不小心就可能转化为冒进,持重则一不小心就可能转化为保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就看个人的修行了。而赵充国对自己的修行,从来就很有信心。
于是帝国各路大军源源不断发往前线,赵充国坐镇在金城郡慢慢等,等兵力达到一万骑的时候,他终于决定动手了。他是不轻易动手的,一旦动手,则必有万全之准备,其一招一式,都是大家风范。
赵充国命令,先让三校兵马衔枚夜渡,至黄河西岸后立即在对岸安营扎寨。这是为了防止大军贸然渡河被羌人半济而击之。
然后,赵充国等到天色已亮,对岸营寨已经扎稳,这才率领大军依次渡过黄河。保险,非常之保险。
等到大军全部顺利渡过黄河,赵充国又四面派出侦骑,探查敌踪。很快有人以旗语回报,说在附近发现了一支百余人的羌军小部队,貌似也是侦察兵,怎么办,打不打?
有几名校尉闻信立刻跳了起来:“送上门的肉包子,干嘛不打?先打它个下马威再说!”
赵充国赶紧拦住他们,道:“吾士马远来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我闻击虏当以全歼为功,小利不足贪也!”
于是大家只好忍住贪念,老老实实坐下来接着等消息。
过了会儿,侦骑又来回报,羌军百名侦骑自行退去,不见踪影,又言前方四望峡内并无敌兵把守。赵充国听罢,大喜狂笑,这次轮到他跳了起来:“哈哈哈,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
四望峡在青海省乐都县与民和县接壤之处,如今叫做老鸦峡,但见奔腾咆哮的湟水正从中间穿过,两壁悬崖陡峭无比,传说只容单骑通过,且不时有滑落的巨石砸死行人之虞。
更有乡民夸言,往年青海人多用毛驴驮运东西。凡赶驴穿越此峡者,必须在几里之外大声呼叫,看对面有无来人,如无回声方敢前行。万一两驴在峡中对面相逢,双方只有讨价还价,将一方的毛驴推到悬崖下的湟水中去,否则谁也别想通过。
四望峡,真乃死亡峡也!
如果没有慎密的侦查,以及超强的魄力,哪个指挥官敢率兵走这条路?
然而,赵充国这些都具备,所以他根本无需长途绕道,与羌兵一路纠缠,只直接挺进就好。于是汉军将士们饱餐战饭,静候天晚,这才潜师夜进,顺利穿越了四望峡。然后一路远布斥候,行必有备,止必坚营,终以“无懈可击”之超强行军,成功抵达西部都尉府(在今青海民和南,属金城郡)。
第五百九十一章 离间计()
兵法曰:“兵家之有采探,犹人身之有耳目也。耳目不具,则为废人;采探不设,则为废军耳。一身之聋瞽,徒能废吾之四体;而三军之聋瞽,则其所废者可胜计哉?故候吏不严,君子以为无耳目之军。”反之,一支军队如果拥有完备的斥候侦查系统,那么它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这些只算是赵充国用兵之严;而作为一个不世出的百战名将,不仅要会严,而且还要会宽,即适度放松以激励士气。
于是赵充国又学起了战国时的王翦、李牧。他命令厨房今天杀羊,明天杀牛,总之天天给士兵们好酒好肉伺候着,搞得大家全都精力过剩而又无从发泄,士气冲到破表。同时不管城外的羌人们怎么挑战,城内的将士们又如何请战,赵充国只是坚守不出。汉军的后路与后勤已由其爱子赵卬率羽林军大包大揽,这个他完全不用担心。
后世的范晔《后汉书》尝言:“羌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他们最怕的就是打持久战,赵充国“急进缓战”的战略正是命中了敌人的三寸。果然,时间一长,羌军师老兵疲,各部首领之间就开始互相埋怨了,说:“语汝毋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十矣,善为兵。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西羌毕竟是个松散的联盟,且平日积怨甚深,只不过因为共同的利益才暂且聚在一起,时间一长,热乎劲儿一过,形势又不利,不等赵充国动手,他们自己都得打起来。不信等着瞧。
第一,能持重;第二,爱士卒;第三,先计而后战。光这三点,赵充国就已具备了古之名将的所有优点。当然,他还有其他很多优点,我们慢慢来讲。现在我们先来说说第三点,赵充国“先计而后战”,他迟迟不开战,究竟是“先”的是什么“计”?
答曰:离间计。
羌人本来是一盘散沙,后来被匈奴浇了盆水变成泥块,又让义渠安国一把火烧成了陶瓷。但是,再硬的陶瓷也有细缝,它不是铁板一块。赵充国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细缝,想办法让它越裂越大,裂成碎片,一碎再碎,碎成无数片,重新变成散沙。
但要做到这一点,只能用热胀冷缩的办法跟它慢慢熬,千万不能用拳头硬打,硬打或许也可以把陶瓷敲碎,但陶瓷最多只能碎成几片,且将比从前更锋利,同时自己的手还会伤痕累累,这是自己找罪受,万万不可取。
总之,西羌与匈奴不同。匈奴已成气候,骄悍难制,乃大汉之死敌;而西羌则贼性方起,各怀其心,且大多是被威逼利诱上的贼船,真正坚决反汉的没有几个。既然羌人有可能变成大汉的顺民,赵充国为何要将他们一把推开,让它变成第二个匈奴呢?如今一个匈奴就折腾了汉朝百余年,两个那还得了?
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而不是拼个两败俱伤。特别是民族纠纷与矛盾,远非纯军事手段可以解决,必须政治军事双管齐下,争取西羌群众,孤立混在群众中的一小撮野心家、阴谋家与反动派,重在平息事端,而非扩大问题,否则汉朝将陷入对羌作战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在战争之外,还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这就是所谓战略高度。没有这种高度,再能打仗的将军也只是个“兵头”;有了这种高度,这个将军才能被称作“兵家”。
显然,赵充国就是这样一个兵家。他很快便发现了西羌中的一条细缝,而且还得来全不费工夫,因为这条细缝就来自西部都尉府牢房里一个名字很酷的羌人俘虏,他叫雕库。
雕库不仅名字酷,身份也很酷,他是西羌中罕、幵二部中一名首领靡当儿的亲弟弟。当初先零部落在头人的鼓动下准备起兵造反的时候,靡当儿作为坚定的亲汉派,便让雕库跑去都尉府告密。没想到后来事发,靡当儿等人因实力落小,竟被先零部落给胁迫着也参与了叛乱,这下子反贼亲属雕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最后被西部都尉扣下来当了人质。
赵充国听完雕库的哭诉,心中大喜:此真天助我也!
于是赵充国立刻将雕库无罪释放,让他回去转告西羌部落中的亲汉派与摇摆派,说:“大军唯诛有罪,附从者毋自取灭亡。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各级首领以下有罪者皆以差次受赏金,赐钱一千至四十万不等;以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
孙子曰:“取敌之利者,货也。”我们知道,羌人居处贫瘠,个个都是穷鬼,现在赵充国提出高额奖金,重赏之下,自有勇夫,大家造反不就是为了抢些东西、占些地盘吃饱饭吗?现在事情简单了,戴罪立功拿赏金去!有钱还怕饿肚子?
赵充国诱惑羌人自相残杀,说实话这计策有点毒,但比起义渠安国不分好坏一体杀光,那还是很仁慈的。在目前情况下,这也是平定叛乱的最好办法。
计策已定,汉军剩下的就只有等了。大军按兵不动,天天吃好喝好,坐等羌人瓦解,坐收渔翁之利,然后一举平之,大功告成!
然而赵充国的计划遭到了军中部分将领的坚决反对,而他们中的代表,竟是赵充国一直甚为看重的老部下——酒泉太守辛武贤。
当时,刘病已已经从天下各郡国征发了材官、骑士、刑徒,再加上河西各郡太守原领之兵马,平羌大军已经增加到了足足六万人。现在赵充国却让大家坐等,辛武贤不理解,非常的不理解:
于公,我辛武贤是来为国平叛的,不是来吃闲饭的;于私,你赵充国是早早封侯了,年纪也一大把没啥奔头了,可我辛武贤还是早晨**点钟的太阳,前途一片光明。您身为老一辈的军队高层,却为何要挡我们年轻人的杀敌立功封侯路!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于是,辛武贤酝酿了半天,写了一封奏书,上呈给皇帝,说:“北地严寒,汉马不耐过冬,请趁七月时携三十日粮草,分两道由酒泉、张掖出兵,合攻羌人罕、幵二部于鲜水(即青海湖)。羌人以畜产为命,我兵此去,虽不能尽诛,但夺其畜产,掳其妻子,引兵而回,至冬再出攻之,大兵频出,虏必败坏。”
第五百九十二章 五星出东方()
刘病已一看辛武贤的奏书似乎也蛮有道理,于是就派人把这道奏书送去给赵充国看,要他跟手下校尉们研究看看,辛武贤的平叛方案是否可取。
赵充国收到该奏书,便叫他的后将军府长史董通年与他一起来看,两人看完,先是摇头,然后相对苦笑。
唉,一个义渠安国倒下了,又一个辛武贤站了起来,这些人不是极右就是极左,不加调查就大发谬论,老是没法儿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看来老将军还有很多艰苦的思想工作要做啊!
于是两人也写了一道奏书,对辛武贤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进行了全盘否定。
首先,骑兵最重要的是机动性,从来没有听说过用战马来背负粮草辎重的。卫青没干过这等蠢事,霍去病也没干过这等蠢事!人家大破匈奴,要么靠一日千里,急速突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