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列阵时的步骤就是这样:士兵寻找盯住自己小队的旗帜,小队队官认准上级队官的队旗,各营队官认清营旗与将旗,以此类推;通常列阵之初,大军都是平均对称按直线分列(形成战线),而非现代人所想象的一开始就摆出一个什么看着花哨,实则并无作用的“阵法”出来。
士兵们就位了,但还不知道应该具体列何种的阵型,这时候大家都在整队,口令声此起彼伏(如果参加过学生军训,会记起以下的情景:如果教官在队列的一头,则另一边的学生们几乎不能听清教官的口令。如果几个队列在一起训练,口令会互相干扰,学生们可能就乱套了),这时候又应该怎么办?军官手里的令旗要其作用了,以五色令旗确定是要列防守队形还是进攻队形、是骑兵在前还是步兵在前、是先放箭还是先冲击,令旗挥舞的方向就是要面对的方向。当然,队旗还可以向高级指挥官传达一定的信息,比如本队达成战役目标,本队伤亡过多无法完成任务。
刘病已也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检阅,他依稀记得前世看过《武备志》上记载过古代战场上的指挥还是要依赖旗帜来实现,具体的来说如何使用军旗来指挥部队。但是具体怎么做,他也不太清楚,便问了下张安世。
刘病已是个聪明人,听了张安世的解释,明白了原来各式各样繁杂的军旗不止是为了举着好看的。每一类旗帜实际都有着明确的指挥用途:四方旗可指示何处有敌军来袭,又或者是应该向那一方向进攻。星宿旗实际可以对应麾下的部队,挥舞哪一面就是要求相应部队注意。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一战定中原()
统帅要对其下令,这时该部队应该应旗(按一定节奏挥舞本部军旗)回应。一部应旗的同时,该部下辖各队也看到了本部军旗,明白下来该有任务,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日月水火图案的旗帜可以用来表示此时应用何种方式接敌。五色旗可以下令用什么阵型应敌——战前军议商量好用什么信号代表要列什么阵势。同时几种固定的挥舞旗帜的姿势也可以表示一定的含义。
刘病已也不得不为我们古人的智慧赶到自豪,在二千多年前就能创造出这样精密的战场指挥体系。
他现在也明白了,为何前世看的好多小说里面,都有不“临阵换将”的说法,每一位将领(幕府旗鼓队)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信号,换将的同时就必须要下辖部队的所有指挥人员熟悉新将领的指挥信号(更约束)。临战则没有多少时间去完成这一过程,造成指挥脱节。通常有师承(或者上下级)关系的将领会有接近的旗鼓约束,上述这些旗帜都是统帅幕府旗鼓队应该备有的,当然旗帜的使用方式较带有强烈的统帅个人性特点,不一定有统一固定的使用方式。这也能提供一个隐藏的好处——指令的保密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时代兵为将有,世代将门(不像现代人想像的,战争在古代也是一门技术活,可不只是“舞刀弄枪”而已,外人不懂得如何去指挥)的情况。
刘病已还记得张安世还特别强调的是在用具体旗帜下令前,需要挥舞统帅的将旗表示要发令——将旗最为显著,能够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将旗只有一面,保证不是其他人冒用将领的名义下达假命令——如果将旗被砍倒,一是表示将领已经不在指挥位置(可能已经阵亡),二是在重新建旗前将领无法通过旗帜型号下令。
战线过长的情况下,距离较远的部队难以看清楚统帅处所挥舞的是什么旗帜。那么就必须有副手来统领侧翼部队,或者调整全军展开方式来缩短指挥距离(八卦阵、六花阵)。
刘病已不禁“思古之情”大发,记得前世明期末年一片石之战,当日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止,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
我们不难想象,苦战一昼夜的大顺军突然被风沙阻住去路,当风沙过后,却发现面前多出数万铁骑,面目狰狞,长辫垂地,“哇、哇”(满语:杀)声“震天动地”,这才知道是鞑子兵来了,当时体力也已经透支的农民军,惶恐情绪可想而知。在女真重骑兵(披厚铁甲,100步内弓箭不透)的冲击之下,以步兵为主的大顺军根本无从抵挡,而且。本来山海关前的战场,实在是太过狭小,挤得满满都是人,根本就施展不开,顺军在满清骑兵的冲击下,损失惨重,大量的人马被冲入海中淹死。
本来准备拼命的李自成,在部下的苦劝下终于卷起大旗撤退,而此举也标志顺军的全线溃败,李自成带到山海关的都是嫡系人马,经过此战,顺军的精锐基本被消耗殆尽,李自成为自己的战略短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满清入关,真正的硬仗实际上也就是这一战,真可谓“一战定中原”!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预言满清既将灭亡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初(他是清人)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满清因明亡于李闯、因吴三桂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还是让我们继续回到主题上。
说到战场通讯,刘病已通过与张安世等了解到由于通讯能力的限制,在古代战场上指挥官所传达的命令内容往往都比较简短——旌旗金鼓能只能传达很简短的信息。长而复杂的信息传达起来会有很严重的时滞,使用传令兵更要看战线长度的情况了(当然,下令给统帅身边的直属部队和预备队用传令兵更好。可以传递更加精确的指令,同时不挤占旌旗金鼓的指挥通信资源)
所以将帅们必须预判战场形势,预先定下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也要有不同预案;战阵之中以旗鼓的方式将命令——执行哪一套预定方案——传达给下一级指挥官。很多时候将领的运筹能力正体现在对战况的预判和预案的策划上。
击鼓进攻,鸣金收兵这样的常识大家早已听说过了,但是用音乐往下传达的命令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走样(战场的环境是极为吵杂的),所以只能承载最为简单的指令——进、退、止步,最多可以控制部分部队进攻的节奏。
吉时已到,皇帝陛下、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赵充国等一大批将领立于高台之上。在王者天下归来看来,皇帝陛下今天头戴紫金冠,身披“黄金甲”,杀气腾腾,有如天神下凡,巍然屹立。
旁边站立的张安世大声道:“大军出征之前,请皇帝陛下发表军誓(类似现代的战时动员大会)。”
这是对中国古代兵法的良好继承。其按照文字记载军誓最早为夏后氏所创,其“誓众于军中,欲人先诚其虑也。”后来商人起兵也采取这种形式“誓众于军门之外,欲人先意,以待事也。”而周人亦“将交刃而誓之。”
虽然夏商周三代军誓形式有些许差别,但其本意是一样的,即“出兵伐罪,必立誓命之文。”为的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从此,军誓便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战前准备工作被后世继承下来。
第二百三十八章 铁骨铮铮铸军魂()
刘病已肃然道:“大汉皇帝陛下在此通告三军,你们即将出征大草原,去跟匈奴人较量谁更加厉害,各部要严整队伍听从领军将领的指挥。如今戎夷不请自来,入侵我国土地、骚扰我国边疆、败坏我国生产,流毒于百姓万民……希望各部将士有‘马革裹尸’的勇气和荣耀,而不要有‘贪生怕死’做逃兵的耻辱。等到得胜归来,作战勇敢者自然有奖励发放,而‘畏缩不前者’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霍光大声道:”大家听清楚皇帝陛下的话了么?“
下面三军大声吼道:”听清楚了!“
霍光笑道:”我老了,耳朵聋了,你们在说什么,声音小了我听不见呵,堂堂七尺男子汉,怎么像小姑娘一样秀气呵!“
全场一阵哄笑,随后传来像爆炸一般的喊叫声:”听到了!“
霍光这才满意的笑了。
刘病已将一把长剑、一支虎符交给赵充国,语重心长的说:”老将军,我将这十五万大汉的好儿郎交给你了,你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呵,帝国安危、边境和平全系于你们这支军队了!“
赵充国一脸肃穆的表情接过长剑、虎符,大声道:”此战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匈奴!“
伴随着他”斩钉截铁“的声音,擂鼓、号角声响起,一面面”汉“字大旗迎风漂扬。
赵充国举起长剑、虎符,以一种冷峻而又满含期待的眼神望向待命的军队。
副将高喊道:”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匈奴!“
这支大军的每个军官都站姿如松树般挺拔,望向皇帝陛下的眼睛里透露出狂热而又自信的眼神。
从将军到士兵,每个人在赵充国接过长剑、虎符时都疯狂了,大声喊“必胜!必胜!必胜!”
刘病已高亢的声音震动全场:”你们即将面对匈奴铁骑,他们精湛的骑术征服了草原上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国家,你们怕不怕?“
十五万大军都自豪地答道:”不怕!不怕!不怕!“
刘病已”声撕力竭“的吼道:”你们中有人会流血牺牺牲,你们怕不怕?“
十五万大军的声音震破长空:”不怕!不怕!不怕!“
刘病已大吼道:”有人说你们中没有名将,告诉我,你们中有没有名将!“
十五万大军吼道:”有!有!有!“
刘病已吼道:”你们是什么样的军队!“
十五万大军吼道:”我们是汉军,'战无不胜‘的汉军!“
刘病已吼道:”好!“
接下来他又吼道:”为了大汉皇朝!“
十五万大军吼道:”为了大汉皇朝!“
刘病已吼道:“为了守护家人的安宁!”
十五万大军吼道:”为了守护家人!“
刘病已吼道:“为了军人的荣耀!”
十五万大军吼道:”为了军人的荣耀!”
赵充国吼道:“大汉战士今犹在!”
十五万大军吼道:”铁骨铮铮铸军魂!“
赵充国跃上战马,大吼道:“全体将士出发!”
如雷般的鼓声震天响起,十五万大军开始出动。
前面的将士开始出发,后排的将士仍然巍立如山,论到自己才终于开动。
他们的身手是那样敏捷,动作是那样有力,十五万人马“整齐划一“而又迅速地出动了。
仪式完成后,皇帝陛下回宫去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还不愿意走,其余将军们都忙去了,于是乎只有张安世和丙吉陪着他。
私下里丙吉就问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为啥这次搞这么大的远征啊?其实我们出个十万八万人,完全可以搞得定匈奴人呵。”
霍光听后笑了,但笑得挺苦:“你们都是我多年的同事了,在你们面前,我也直说了吧,我年纪也大了,身体渐渐不好,这我知道。我受孝武皇帝大恩,从一个老百姓提拔到大汉的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实在无以为报……孝武皇帝一辈子就想灭了匈奴,看来我是没能力办到了,只能尽力狠狠揍他们一顿,将来到了九泉之下,也算有个交待。等到咱们后人哪个灭了匈奴,记得烧香告诉孝武皇帝,也顺道告诉我一声……”
张安世听后紧抿着嘴,而丙吉的眼眶已经红了。霍光”权倾朝野“、”高高在上“,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但他和所有凡人一样,有感情也有梦想。他的这番话,等于已经承认这次大战,是他人生的谢幕了……
本始二年秋,大汉全国进入战争状态,田广明等五将军统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奔赴前线,要不了多久,蒙古大草原上就会打成一锅粥……
刘病已让许广汉按自己的要求做了一个沙盘图来模拟战况,以红,绿小人代表大汉、匈奴军队,在这个沙图上,山川道路曲直险阻、江河水网密集程度、城池关防驻扎人马均有体现。
自从大军出发以来,刘病已每日在这里了解状况,经常长时间站在那里思考。
其实刘病已搞出这么大的动作,心里确实是有点怕的,因为前世明朝的“萨尔浒之役”实在是给他的印象太深,明朝的精兵强将在此役消耗殆尽,明清之间的攻守之势就此转换,而明帝国虽然还坚持了几十年,但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里终于无法自拔,难逃覆灭的命运。
而当前的形势又确实有几份相似,都是多路进军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帅指挥,都是深入敌军讨伐蛮夷,虽说刘病已隐约记得前汉是被新朝取代,可谁知道,随着自己这个穿越过来的人,历史发生改变没有呢,自己可不想当个末代皇帝!
刘病已虽然有些担心,可是十五万大军可是在”千里之外“,就算有军报,也没有这么快传过来。
冯殷(霍光府内的门房)走进了一家酒楼的包房,轻轻地扣了三下门,然后看了看四周无人,便闪身进了房间里。
房内坐着的赫然是香文这个人口贩子,原来他从西域回到了长安。
冯殷道:“香兄,根据我得到的确切消息,汉军分五路进击,常惠已经说服了翁归糜发兵五万协同汉军。”
第二百三十九章 皇后命()
香文面色凝重的道:“冯兄,汉军即将大出的消息,我在长安也略有耳闻,本来我曾经让手下,在长安造谣试图阻止此战,可许平君那个婆娘居然用一通演讲说服了百姓,我们小看了她!她在刘病已身边终究是个阻碍,要想办法除掉她。”
冯殷笑道:“香兄放心,许平君不过一无知妇人,皇后乃一国之母,地位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