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军开始进行整编,从中选出三千精壮补充到受损后军和中军,余者编为三个将调归转运司服劳役,他们除了暂时不发饷外,其它待遇与帅府军相同。他们其中一个将和数万难民转移到吉阳军开荒垦田,承担开挖水渠,修建水利工程的任务;另外两个将接替征调的民夫参与扩建琼州城和修整驿路的任务。
大把的钱撒出去了,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缴获与‘巧取豪夺’,赵昺知道靠这些和印假钞的方式补充资金不足是难以长久的,必须有自我造血功能才可以进入良性循环。可仅靠薄弱的农业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还要靠工商业才能增加财政收入,如此还能补充琼州物资补充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想着逃到琼州的难民并非都是那种衣不遮体,穷苦潦倒之人,其中不乏家财万贯的商人们,而琼州四面临海,控扼交通要道,自西方和东南亚前往大陆的商船都要经过,且多需要在岛停靠补充淡水和粮食,其中可谓商机无限。赵昺便召集转运司和常平司商议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那些商人继续经商。
对于经营琼州紧缺商品的,如粮食、牲畜和铜铁及硫磺、硝石的可以免除关税,其它商品的也可以有一定的税费减免,以此来吸引外来商船和大陆商家上岛经营。这样既可减少走私的现象发生,繁荣琼州市场,补充不足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大家都觉得不错,现在正是信风刮起商船过岛之时,正可借此机会实施。
赵昺做这些事情本来都是出于稳定琼州局势,拓展生存空间,筹措资金之举,当然对于百姓也也是有实惠的,说起来也是互惠互利。但他发现自己被人误会了,不仅琼州各商会给他送来一扇‘利国惠民’的大匾,连那些难民们也给他送来了‘万民伞’,且街头巷尾都在传陛下要远行占城之事,由此还引来好事者的争论……
种种不正常的事情频频发生,让赵昺警觉起来。年前便曾有帅府军‘围攻’朝廷船队从而逼走陛下的传言,让他担心有人试图控制舆论造势。而对于舆论的威力如何,先前‘抹黑’蒙古人迫使其不得不改变政策的事情就是明证,于是他暗令事务局五部迅速收集有关自己的风评和传言,以便查清是谁在暗中操纵,是要做什么?
事务局五部的调查员现在已经遍布全岛,散布于各行各业之中,赵昺一声令下各种信息很快便汇集于他的案头。他仔细翻看了所有的情报,发现其中少有人给自己差评,绝大部分都是五分好评,但其中不夸大其词的说法,甚至将自己神话。这些消息来源似乎很凌乱,可他觉察到似乎有人在暗中炒作,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三胖’一样的人物。
赵昺又将这些情报梳理了一番,发现造势之人此事做的很高明,只要将这些看似混乱的信息排列一番,便是一份好简历。
他爹是皇帝自然没有办法捏造,而他的生母出身平凡,在宫中地位低下,世人对其知之甚少,也就有了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于是俞修容便被塑造成一个聪颖智慧的女性,且虔诚修道,怀孕时曾梦见黄龙入怀,这样赵昺便有了极好的底子。而他出生时空中出现彩霞,更有百鸟来朝,如此一来昭示他的出世便是不凡,与上天也挂上了勾,为后边的发挥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由于生母的身份不高,赵昺的童年自然被描述的十分凄凉、悲惨,不受父皇的喜爱,吃穿用度皆不如人,只能与母亲栖身于宫城中一偏殿中,这样的描述理所当然的引起了闻者的同情,为其遭遇愤愤不平,便也与他那昏庸无道的爹划清了界限。接着话锋一转,刚会说话的他便俞修容的教导下读书习字,两岁便识字过千,能读会写,此后便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但因为不受重视,使得无人知晓。
四岁时先皇驾崩,兄长继位,他受封亲王,境遇并没有改变,但他穷人孩子早当家,对母至孝,聪明懂事。听闻外寇入侵国事日衰,便立下报国之志,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御外敌、治社稷,恢复祖宗江山,因此更加发奋读书,但母亲又离世,他变成了孤儿。
无奈皇帝幼小,奸臣当道,以致临安失陷,皇帝北狩。城破前有先见之明的谢老太后为保国脉不失,送二王离城,临行前暗示以广王继承大统。但逃到福州后,由于益王之母被尊为太后,加上杨家人势大,便改立益王为帝。赵昺以为此人心机极深,他编造的故事在这里留了个梗,宫中之人不是死了,便是伴君北行,谢老太后所言无从查证。
可杨太后听政,其亲子登基是实,卫王没当上皇帝也是真。这看似巧合的事情就不能不让人展开联想,觉的这就是一阴谋,杨太后勾结外戚,操纵朝臣欺负一个没爹没娘没亲戚的小孩子,抢了卫王的皇位。而此后的事情便顺利成章了,在逃难途中卫王误上疫船,欲遣他出质蒙古和镇守琼州都是阴谋的继续,那便是要将卫王置于死地,以图毁灭他这个正统。
结果却是赵昺不但没被害死,还一次次摆脱暗算,就可以解释为吉人自有天相,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也可以说他就是受天命之人岂能轻易被小人阴了。而接下来卫王不但利用所学救世度人,白手起家创建了帅府军,还在琼州苦练精兵,施仁政,恩泽全岛百姓,一举战败了刘深。
朝廷则被说成了白眼狼,不仅没有嘉奖迎驾有功的殿下,反而妒贤嫉能要将他扣留,激起了帅府军广大士兵的不满,义愤填膺之下兵威七星岭下,迫使朝廷放人。但卫王大义为先不计个人恩怨,反而积极筹措粮草,礼送离开,终将小王爷塑造成无所不能,忠义无双,爱国爱民的一代明君……(。)
第292章 奇葩王朝()
♂,
“此人没有恶意!”赵昺分析来分析去,却得出这么个结论。这让他更加奇怪,一般人造谣都是为了诋毁、中伤某个人,而此人似乎在帮着自己上位。但反过来讲也许是要捧杀自己,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其把自己说得能文能武,普度众生,那岂不是有收买人心意图谋立吗?皇帝能忍,朝中的那些人也不能忍啊!
“不对,一定是他们还不死心!”赵昺琢磨片刻醒悟道,现在陈宜中前往占城打前站,朝廷将要撤离大陆似乎已成定局。那他流亡海外便等同放弃了对国家的控制,那‘有识之士’们当然要重新选出一位拥有皇室血脉的人继续领导抗战,而自己就是他们的人选。至于是谁未雨绸缪,拿脚丫子也能想出来,不是他们谁会选自己这么英明神武的人当主子,弄个白痴岂不听话。
赵昺对于他们这种强加于自己身上的好意,现在似乎已经无反抗之力,而没有他们的行动也许自己真的会与帝位擦肩而过……
在中原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上是关系到政权的头等大事,往往都重视血统,讲究父死子继,这关系到皇帝家族,也就是宗室制度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后果相当严重。
但在宋朝,多少有点不一样。赵匡胤登基后,皇帝血统的单一性、必然性,其实也有很大的松动。赵匡胤死后,他的二弟赵光义当了皇帝。所谓烛影斧声、金匮预盟,如果不去探讨其真相,仅从血统的角度看,兄终弟及,在血缘上还是比较近的,对于继承皇位的必然性影响还不算大。而在北宋时期,皇帝的兄终弟及也不止发生过一次。
宋徽宗赵佶也是继承了哥哥宋哲宗的皇位,但却违背了长幼的次序。按理说,皇帝哥哥死了,皇帝没有儿子,由其弟弟继承皇位也可以。赵佶排行十一,他前面还有老成的九哥,后面还有十二弟、十三弟、十四弟,论登皇位,五个兄弟中应该轮不上赵佶。但是,因为赵佶的九哥眼睛有毛病,便让赵佶变成了宋徽宗。虽然这个因素不是必然,但在关键时刻,还是产生了作用。
另外北宋还有侄子继承叔叔皇位的,宋英宗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的侄子。因此,从北宋来看,皇帝位子的继承,血统第一的原则有放宽的迹象。到了南宋,这个原则更是宽多了。
自从赵光义当了皇帝,北宋的皇帝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包括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赵构也是。宋高宗的儿子很早就死了,后来一直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一个大问题。宋高宗的继承者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这是什么概念?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宋孝宗与宋高宗的关系就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皇帝世袭的制度来说,皇帝的哪些亲戚还算亲戚,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短命朝代这个问题不大,长命朝代就是大问题,历朝历代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在宋朝之前,唐朝的规则是皇帝的亲戚在“五服”之内算亲戚,超出“五服”就不算皇亲。依照这个概念,宋孝宗与宋高宗的血缘关系,实际上也超出了“五服”。
放在别的朝代,后来的宋孝宗应该也只是一个平民,连皇亲都算不上。再说,宋高宗本身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除了他本人之外,在他的年代,与他的血缘关系在五服内外的赵光义还有别的后代。因此,从皇帝血缘上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宋孝宗来继承皇位。然而,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并且,在南宋朝野,也没有什么人提意见。
这是什么原因?从宋高宗的角度看,有人说是他的私心,也有道理。当时宋徽宗、宋钦宗都被金人抓到了黑龙江,对于宋高宗来说,万一“二帝”回来怎么办?宋徽宗和宋钦宗、宋高宗一样,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选了一个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当皇帝其实打了一个小算盘,别人大概也能猜到,那就是,皇帝的血脉已经回到了赵匡胤那里,赵光义的后代就不要再考虑皇位的事情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宋高宗赵构此举也是对“徽钦二帝”万一回来的一种防备。反正他自己已经没有后代,皇帝血脉转到了赵匡胤那里,即使“二帝”回来,想要再把血脉转回赵光义的后代那里,也不容易说出口。
这种对于皇权开放的观念,在南宋并非只出现这一次。此后的宋宁宗虽然有儿子,但是都很早夭折,谁来继承皇位又成为一个问题。宋宁宗自己有一个远房亲戚的人选,但是,当时的大臣史弥远不满意这个人选,自己找人秘密物色了其他人,结果找了一个很贫困的赵匡胤的十世孙。最终史弥远的密谋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宋理宗。按说宋理宗与宋宁宗的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但是,当时朝野内外批评的对象并非针对宋理宗的血缘关系,而是针对史弥远为所欲为、自说自话,以阴谋诡计的方式操纵国家政治大事。
因此,现代有人评论说,南宋以后,皇帝的血统已不纯净,多次由平民百姓以和平的方式登上皇位,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总之宋朝从建立到结束,皇帝一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这个偶然性还相当大,并没有顽固的血统原则。但说它一点血统原则都没有,那也不对,不管血缘关系有多远,毕竟还是赵家的人。
现在的大宋朝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景炎帝出走占城,帝位空缺。此时皇族虽然死的死,抓的抓,但几百年的历史中又有多少像宋理宗这样的远房皇族流落各地,找一个并非多难的事情。而‘有识之士’也并非只有一人,打着大宋的旗号从事抗蒙斗争的人多着呢?也就是说虽然赵昺与当今皇帝血缘关系最近,但在大宋这个奇葩王朝中皇位却不一定是他的……(。)
第293章 作秀有风险(一)()
♂,
前后的事情一想通,赵昺就知道是谁在给自己在后边摇旗呐喊了。他们这么不予余力的把自己拉出去曝光,并大肆宣传,就像现代竞选总统走秀场一般。当然作秀是个时髦的词,但作秀的行为并非现代才有。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作秀的事情早已经屡见不鲜。
按照广义的说法,李白醉酒戏贵妃、关羽温酒斩华雄、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以及竹林七贤袒胸露腹装疯狂和本朝宋徽宗整天穿道袍都能算作秀之列。他们装疯卖傻,显示个性,无非是想引起他人的主意,借此扬名,或是威慑天下。但赵昺知道有一个人比他们都高明,人家靠作秀居然从一介书生当上了皇帝,若是仅从经历上看和他倒是有几分相似。此人就是历史上最强悍的作秀大师,在西汉到东汉的过度时期建立了所谓新朝的王莽。
纵观中国的开朝皇帝,大多属于两种人,一是流氓,二是豪强,原因很简单,流氓无所顾忌,豪强很有势力。然而,一个书生能当上开国之君这就是蝎子粑粑——比较独特了。王莽正是一个书生,他能当上皇帝,最大的能耐就是作秀。可最后,他的新朝灭亡同样是死于作秀,也正是不做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王莽作秀仿佛是胎里带,打小的时候就无师自通。他的父亲去世很早,日子过得很贫寒,其一边用心念书,一边守着寡居的母亲过日子,赢得了谦恭节俭的美名。赵昺对此这倒不以为然,自己虽然是每天白饭就鱼干,可并非天生爱吃这玩意儿,也非品行有多么高洁。而是因为穷,自己一睁眼就是十几万张嘴等着跟自己要吃的。由此想想王莽家只有两张嘴,但道理是一样的,不省着点怎么办。
至于谦恭那是因为地位低,惹不起人家不谦恭怎么办?自己当初流落在疫船上时,对哪个不是哄着、让着,还得又许愿又塞钱的,要多谦恭有多谦恭,还不是担心他们一刀把自己宰了,或是偷着跑了把自个儿单蹦一个扔在海上。想想自己挂着亲王的头衔呢,他王莽一个平头百姓对人不老老实实,客客气气的行吗?那不是找打是什么!
现代作秀,有媒体有网络,脏事烂事坏事都可以当噱头广泛传播,一传播就有了名,乞丐可以成为名牌犀利哥,蛤蟆嘴姑娘当街征婚可以成为新闻人物。人生原本就是一个大秀场,就看你会秀不会秀。天下这么多人,有相似经历,过着相似生活的人多了,但王莽就能把这不得以的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