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个好消息。”宋维扬笑道。
“对了,记得下个月回来签字,”陈桃说,“我们通过猎头公司,已经请到一个饮料行业的顶级工程师,从法国西德乐公司挖来的。这洋鬼子一来,就花20多天时间了解情况,然后提出了一系列设备升级和生产改造方案。整个项目的资金很大,已经超出了总经理的职权范围,需要董事长亲自审批签字。”
“没问题。”宋维扬说。
聊完正事,陈桃又开始说情话,各种言语挑逗,把宋维扬勾得有些上火。
一对青年情侣从宋维扬身边走过,挽着手走进咖啡厅。
很快林卓韵就跑出来,拉着宋维扬的手说:“亲爱的,我老师和师母来了,快进去认识一下。”
“嗯,好,就这样吧,下次再聊。”宋维扬若无其事的把电话挂断。
林卓韵把宋维扬拖到一张咖啡桌前,正是刚才那对年轻情侣。她介绍道:“这是我以后的导师徐宏图先生,这是徐老师的爱人袁子英博士。”
“徐老师好,袁老师好。”宋维扬连忙握手。
这对夫妇都是复旦毕业又留洋的海归,徐宏图在复旦拿了个硕士学位,又在美国纽约大学拿了个硕士学位。双硕士在身,他没有去考博士,而是前往欧洲搞了几年学术交流,前段时间被复旦大学聘为副教授,正好担任林卓韵的硕士导师。
袁子英是徐宏图的学妹,普林斯顿博士,四年前跟徐宏图结婚,这次也被复旦聘为副教授。
两人非常年轻,30出头的样子,而且穿着时髦,还都烫了头发。
“离开复旦七年了,没想到五角场也有了咖啡厅。”徐宏图唏嘘感叹道。
“是啊,我还是在复旦分校读的本科,现在连分校都被撤销了,”袁子英喝着咖啡说,“我记得,当时距离分校几百米的地方,还是一大片农田。前两天回去看看,农田被一条大马路穿过,马路两边全是新建的楼房。”
宋维扬没有插话,静静地听这两位怀念往昔。
“我草,老宋你牛逼啊,居然给硕士生讲课!都见报了,我们还不知道。”聂军拿着一份《工商日报》过来,那报纸是林卓韵早晨看完甩在前台的。
宋维扬笑道:“基本操作,不要大惊小怪。”
“小三儿?”袁子英突然惊讶的看着聂军。
“你是……英子姐?”聂军有些不确定。
得,还有认亲戚的。
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能出国留学的,除非成绩特别好,大部分都非富即贵。徐宏图属于“书香世家”,老爸就是复旦的教授;袁子英则是军人家庭出身,以前跟聂军在一个大院,年龄相差12岁。
这几人又是叙旧,又是怀旧,宋维扬插不上话,干脆上楼玩电脑去了。
徐宏图刚回国个把月,既忙着研究生面试,又忙着去看望岳父岳母,还到处找以前的同学叙旧,愣是没听说过宋维扬的大名。他问聂军:“这个宋维扬不是学生吗?怎么又给复旦的硕士上课了?”
“老宋牛逼炸了,你看看这报纸。中国mba教育第一人,人家都不叫讲课,叫传道!那记者还真敢写。”聂军咋舌道。
《工商日报》近年来发行量越来越少,没办法,太过专业化。但在工商界却影响颇大,跟《经济日报》一样,属于全国企业家必看的刊物。
樊馨曼这篇文章又犯了老毛病,吹捧太过,中国mba教育第一人都敢喊出来。
不用说,肯定为宋维扬赚来一大票红粉和黑粉。
221【反应各一】()
此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当属《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无疑。
前者更倾向于报道国企,后者更倾向于报道私企。
也正因如此,在民营企业繁荣发展的时期,《工商时报》也随之畅销,并从1996年开始再度腾飞。最鼎盛时期是1997年和1998年,《工商时报》被形容为“一纸风行”。因为这份报纸在改版后,经常报道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普通老百姓也喜欢看那些财富神话。
换成去年,樊馨曼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刊登在《工商时报》上边,因为她对工商经济屁都不懂。至于什么“中国ba教育第一人”,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份报纸上,因为这是隶属于全国工商联的严肃刊物。
现在可以了,刚刚改版后的《工商时报》,甚至还留有副刊版面。你写散文都能发表,只要跟工商经济沾边,并具备可读性就行。
樊馨曼的这篇文章,就有些散文的味道。
准确的说,这是一篇“通讯”。不了解这种文体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就是专门报道志愿军战士的通讯。
开篇便是“我”在咖啡厅见到宋维扬,然后展开一段添油加醋的对话,以此来体现宋维扬在生活中的鲜活形象。接着又转场到ba班,年纪轻轻的本科学生宋维扬,给那些平均年龄比他大10岁的工商硕士讲课,就连复旦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都来旁听。
教授和硕士们,被宋维扬高超的学识水平、尖端的学术思维,给彻底折服,每隔五分钟就自发响起热烈掌声。
文章详细讲述了宋维扬对ba教育定义的三重境界,还把韩愈的《师说》弄进来,简化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标准。大谈特谈中国和世界ba教育的差距,而宋维扬已经是世界级水准,又以此来诠释喜丰公司的成功绝非偶然。
捧上天了!
顺带着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授们给踩了一脚。
事实上,樊馨曼连ba到底是啥都搞不清楚,只了解大概含义,她使用“通讯”文体则完美规避了这个弱点。
恰好,中央正在为国企改革绞尽脑汁,竭力想要提高国企领导的专业能力。于是国经委和教育部决定明年把国企领导送去读ba班,这玩意儿要提前造势,因为绝大部分国企领导根本没听说过ba。
报道宋维扬的这篇文章恰逢其时,算是为宣传ba打前站,不管怎么吹,都属于政治正确。
不但如此,《工商时报》的副总编还亲自写文章,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ba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樊馨曼的文章没有干货,读了只记住宋维扬牛逼,记不住ba到底是啥。
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就表达出这么个意思宋维扬很牛逼,ba也很牛逼。宋维扬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懂ba。水平不足的国企领导和私企老板们,都快去读ba吧,学成之后必能带领企业走上新的台阶。
……
花都,机场。
刚从加拿大飞回来,又准备飞去蓉城的牟其中,已经在候机室把《工商时报》看完了。他对小姨子兼秘书夏宗伟说“宋维扬这个小伙子,还是很有思想水平的。但他归纳的这四种企业家精神还不全面,应该再加一个‘胸怀’。有大的胸怀,才能做大的事情。真正的企业家,应该胸怀天下,否则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小打小闹。”
夏宗伟哭笑不得“姐夫,你就别谈什么胸怀了,先考虑一下怎么跟公安解释吧。”
牟其中已经犯事儿了,经济问题很严重,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当中。他在加拿大的时候,就接到了秘密消息,朋友劝他别回国。但他还是回来了,一回到深城,立即被限制出境。
“我解释什么?我又没犯罪,谁也没理由抓我!”牟其中自信满满道。
夏宗伟建议道“姐夫,不如你也去读ba,躲在学校里避风头,公司的事情可以交给我处理。”
牟其中笑道“学校里的那些教授,根本没资格教我,我去教他们还差不多。”
“唉!”夏宗伟只能深深叹息。
年轻时候的夏宗伟很清秀漂亮,她此时才26岁。未来,她将跟着牟其中一起坐牢,出狱后也一直帮牟其中打官司,苦苦守候姐夫十六年,反倒是她的姐姐跟牟其中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
海尔。
张总只大略扫了一遍《工商时报》,然后该干嘛干嘛。他不太懂什么叫ba,但他有资格去ba班当老师,他借鉴日企而打造的oec管理模式,足以作为中国ba的经典教案。
今年全国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在趁着良机大肆兼并,海尔同样如此,几年时间就兼并了18个濒临倒闭的国企。
但海尔并非鲸吞,而是细嚼慢咽。
先兼并一两家企业,派三个人过去分管运营、质量和财务,把海尔的oec模式移植过去。初步消化后,再兼并一两家企业,如此循环,迅速壮大。
宋维扬也想这么搞,但时机还未成熟。
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那才是真正大展拳脚的时候。跟索罗斯一起玩期货股票,赚的只是块钱而已,真正的企业家如果能预知金融风暴,目光肯定会盯在那一堆将死的企业尸体上。
……
北海尔,南容声。
容声,也就是未来的科龙、海信,如今正在筹备上市,即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港城上市的乡镇企业。
《人民x报》、《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是潘总每天必看的报纸,即便忙着上市也不会落下,因为这三份报纸会透露出很多政策信息。
对于那篇报道宋维扬的文章,潘总只扫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容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跟竞争对手海尔比起来,容声的生产管理更加粗放,专门盯准了乡镇和小城市客户,同时准备投资10亿元在日苯打造研究中心,打破外国技术对中国冰箱行业的垄断。
海尔做的是管理和售后,容声做的是精准市场,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至于ba什么的,容声暂时用不上。
……
万向集团。
鲁总看完《工商时报》,又找人详细咨询,立即拍板说“今年要引进3到5个ba人才,使用人才方面,万向只能走在前面,不能落在后头!”
鲁总是农民出身,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是当工人。早在1969年,他就带领6个农民,集资4000元办起了公社农机厂,现在已经发展成大名鼎鼎的万向集团。
80年代的时候,万向集团的大部分管理层都是农民。他一边把农民改造成现代企业员工,一边引进人才,现在每年至少要招几十个大学生。这种情况到2001年发展到顶峰,那一年,万向集团引进了3名院士、15名国外专家、7名博士及博士后,27名硕士,近300名大学生。
鲁总不管什么是ba,他看重的是人才。既然《工商时报》说ba牛逼,那就大力引进ba人才,反正招贤纳士不会错。
这才是真正睿智的农民企业家。
……
不同的企业和老板,有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国企老总的反应是无动于衷——ba关我屁事啊!
许多国企的中层干部,则看出了另一层意思中央这是要在国企发展人才战略,还说要在明年搞什么国企管理人员的ba项目,或许我可以去读ba,镀一层金回来,升官发财有望。
这些中层干部都记住了宋维扬的名字,不管是镀金还是学本事,都该去复旦听宋老板讲课。报纸上都说了,宋老板是中国ba教育第一人,名气最大,本事最强!
本事最强的宋老板,正在头疼怎么找借口开溜。
喜丰足球队刚刚结束省级选拔赛,拿到了本赛区的复赛门票。职业球员已经占到球队一半以上,个人实力很强,但队内矛盾多多,默契程度也远远不够。
于是,主教练就跟球队经理商量,联系到几支甲b球队,花钱越级打友谊赛进行实战磨合。
这次是跟盛海的甲b球队进行比赛,陈桃在宾馆开好房间不说,还要宋维扬陪她一起去看球。而林卓韵突然想起来要看电影,《阿甘正传》最近在中国火爆上映,听说很励志很感人。
事情撞到同一天,分身乏术啊。
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在线等,很急!
。
222【林老师的心事】()
林卓韵选择的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文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将不同地域、地区、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是拿文学跟其他艺术门类、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鲁迅、茅盾、胡适、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人,都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大咖。
这玩意儿入门很轻松,想要搞出成绩,那就太难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
虽然还有几个月才正式上课,但林卓韵已经在自学“西方文论”了。然后她发现有些内容读不通透,又跑去借来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书籍做参考,新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各种乱七八糟的术语把人看得头大。
“话说,你为什么要选比较文学啊,这门课要耗费太多心思。”宋维扬忍不住问。
“因为喜欢啊,”林卓韵说,“我本科就想选中文系,被我爸逼着读政治经济。现在可以自己做主了,那就选个好玩一点的,比较文学可以开阔思路和视野,领略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
宋维扬笑道:“也对,喜欢就好。”
林卓韵继续埋头看书,她是个喜静的,能坐那儿看一整天。
宋维扬站在林卓韵身后,把她披散的长发编成辫子,又解开辫子弄成马尾,最后挽了一个髻,用毛笔当钗子穿上。捣鼓好半天,宋维扬随口说:“要不改天看电影吧,刚接到个电话,东方希望集团的刘老板约我吃饭,有些事情要谈。”
“好啊,那明天再去看电影。”林卓韵捧着书翻页道。
宋维扬突然有些愧疚,这姑娘太单纯了,骗起来有负罪感。
把课本的一个小节看完,林卓韵突然坐直身体,抬起双臂伸了个舒爽的懒腰,就像只可爱的猫咪在活动筋骨。她转身勾着宋维扬的脖子,在男朋友唇上啄了一口:“要不别看电影了,反正《阿甘正传》已经看过录像带了。明天去豫园玩怎么样?听说那里特别漂亮,我来盛海这么久,都还没去参观过。”
《阿甘正传》和《廊桥遗梦》是一起引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