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牌大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牌大律师-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实实地继续当文抄公吧。

    韩东回到宿舍,闭目沉思了片刻,拍了一把大腿,文抄公计划要加速,开启buff光环。要把家庭小作坊模式,变成加工厂。就让吴红旭副教授大吃一惊吧!

    唯有发表大量的文章证明自己,才能让学界忽视自己本科生的身份。韩东说干就干,开始了左右互搏、同时创作两篇论文的碉堡之路。

    在学术界,一向有一文几吃的潜规则。学者辛辛苦苦创作了一篇论文,只发表一次岂不浪费,他们非得把它拆成几篇,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达到一石几鸟的目的。

    有些无耻的家伙,竟然可以将一篇文章拆成五六篇,一稿数投,还被分别刊登了出来。各大期刊的编辑,瞅瞅彼此刊物上刊登的,同一作者大同小异的文章,都大眼瞪小眼。可惜学术圈对这种无赖,并没有什么制约措施,只能算作学术道德问题,编辑们只能心理默默谴谪。

    韩东现在要借鉴的就是这种分身模式。不过他也不敢搞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他在已经发表的法本质观研究综述及其探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加工出了法本质观的再探讨和法的本质是国家意志两篇论文。

    这两篇论文,虽然承袭了已经发表的论文,但韩东又糅合了记忆中的其他类似文章。即使是木青副编审,看到这两篇文章,也不敢说与已经刊登的文章雷同。

    韩东花了四个小时,创作了两篇各8000字的论文,然后一股脑发到了吴红旭的邮箱。这回他没兴趣再搞什么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发送的稿子本身就是非常成熟的版本。

    既然已经有文章发表,在吴红旭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就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吴红旭看到韩东一口气发过来的两篇论文,吸了一口凉气。

    好家伙,距离上次那篇论文发表没几天吧?这家伙又鼓捣出了两篇。莫非真是万年一遇的学术天才?吴红旭点开两篇论文,看完之后心里才稍微平静了些。

    虽说是两篇新的论文,但仍然能看到第一篇论文的影子,倒不算特别逆天。韩东这小子足够聪明,也有学术的灵性,一文多吃是很多学者成名以后的绝技,他现在倒学会了。

    这两篇论文已经十分成熟,可以直接投稿。吴副教授也没有什么修改意见,要说有的话,就是观点的不同了。不过这不正是论文的魅力吗?每一篇论文都是思想的碰撞。

    想到这里,吴红旭主动拨通了韩东的电话。

    “韩东啊,你发给我的论文我看了,非常不错,尤其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听到吴红旭亲切的鼓励,韩东心中暖暖,作为老师,吴红旭对自己真是没话说。韩东最关心的是,吴红旭还有没有修改意见。

    “总体已经成熟了,可以直接投稿。”吴红旭并没有跟韩东交流不同观点。从文章来说,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并不一定要求观点正确。表达异见,也可能扼杀这个学生自由的学术思想。

    “没有您的指导和鼓励,也不可能有这两篇文章的面世”。韩东说了实话,要不是第一篇论文顺利发表,他都要质疑学术抄袭之路能否成功。

    可以说,正是借着吴红旭的职称,才让韩东有机会以本科生的身份,登上学术期刊的高点。

    “韩东你客气了,老师觉得你有学术的灵性,也足够勤奋,怎么样,这两篇文章想好投到哪里没有?”

    韩东谦虚地表示吴老师谬赞了。“目前还没有,正要征求您的意见,我准备还是将您列为第一作者”。

    吴红旭也没拒绝,学术界对职称、学历非常看重。韩东一个本科生,即使已经侥幸发表了一篇论文,要想再在三流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没有自己署名,困难是可想而出。

    跟上次不同,这次吴红旭决定帮韩东一把,对于勤奋又有天赋的学生,他一向不吝啬援助。

    “就投滨海社会科学和滨海行政学院学报吧”。这两个期刊的编辑,吴红旭都认识,他们应该会卖自己一个面子。

    吴红旭说的两个期刊,韩东都知道,滨海行政学院学报是滨海市党校期刊,跟滨海法政学院学报的级别相当,都是三流中下游的样子。

    而滨海社会科学是滨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学术刊物,勉强可以算是三流中的上游水平,一些高校的核心期刊目录,会将滨海社会科学列入其中。

    在法律圈,所谓的核心期刊就是二流期刊以上的15种。滨海社会科学自然不在其中。但这也不妨碍,很多年轻法学学者对它颇为青睐。毕竟挂了核心刊物的边,能占个版面,也能忽悠忽悠学校的领导。

    吴红旭没有推荐二流以上的刊物,韩东有些失落,他也知道无论是自己的学历,还是这两篇论文的质量,并不足以挑战二流以上期刊。强行投稿的结果,就是稳稳地扑街。

    看来自己还是要继续在三流期刊上刷经验,韩东估计至少要刷五篇左右,才能挑战二流期刊。

    目前已经共创作了三篇,至少还要有两篇,而且是发表在滨海市以外的刊物上去,初步具备全国的影响力。

    这跟玩游戏打怪升级一个道理,只有把经验值练上去了,才能升级,而且地图必须经常换,总在一个地方刷怪,效果很差。在没有具备相当实力之前越级打怪,结果就是尸横遍野。

    韩东把两篇文章署上吴红旭的大名,向两家目标期刊的投稿邮箱发了过去。

    滨海市北开区人民法院给每个法官,订阅了一份人民法制报,说是给每名法官的福利。有的法官很是不解,背后纷纷议论,一份人民法制报一年五百多块钱,还不如给大伙儿发点米面之类的生活用品,更加实惠。

    而王复法官不这么看,米油盐虽然可以居家过日子,但对执法办案却没什么用处,再说了500多块能买多少米面?

    人民法制报就不一样,对执法办案颇有裨益。王法官总是能从上面刊登的文章,找到办案思路,所以他几乎每期必读。

    2006年10月份的一期人民法制报,刚从帝都发来,还散发着油墨的香味。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将报纸发到王法官手上,他就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来。最近手上遇到一件棘手的民间借贷案件,希望能从上面找到启发和思路吧。

    以前大家认为简单的民间借贷案件,现在是越来越难办了。证据越来越少,当事人越来越狡猾,矛盾越来越大,王法官每每审理民间借贷的案子,都觉得头疼,当一个好法官真心不容易。

    王法官一边感慨,一边快速浏览报纸。嗯?民间借贷中的高度盖然性,看到这个标题,王法官精神一震,直觉告诉他,这篇文章能帮助自己解决不少问题。

    韩东与宋青书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法制报第五版,“学术纵横”栏目,原本五千多字的文章,被删减到了三千多字,不过基本内容都保留了。

    王法官越看越奇怪,这篇文章介绍的案例,怎么跟自己手上的一个,被告叫董小蕾的案子高度相似?

    都是主要证据仅有一条手机短信,原被告双方各执一词。王法官心中的诡异感,无以复加。他又仔细研究了一下作者,作者是韩东、宋青书,单位名称是滨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韩东,韩东,他默念几遍,心中划过一道闪电,董小蕾的代理人不就是韩东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叫韩东的黑律师就太可怕了。

    他以为自己眼花,又回看了作者单位,确实是滨海中院。董小蕾的律师,自然不可能是中院的工作人员。法院工作人员,不能代理案件,这是法律圈的基本规矩。他松了一口气,继续看文章。

    他哪知道,这个韩东就是那个韩东。人民法制报的编辑收到这篇文章后,对文章的指导意义颇为赞赏。目前法院系统对民间借贷证明标准,争议极大,这篇文章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在水准之上。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极具指导意义的文章自然不可能出自学生之手。应该是作者单位标注错误吧,编辑直接更正过来,作者出处统一标注为滨海中院。

    要是韩东知道这个结果,肯定要蹦地三尺骂娘,你丫才是滨海中院的,你们全家都是滨海中院的。在法院干了五年的韩东,对这个坑怨气冲天。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八章 这是我的时代() 
真别说,中院的法官水平就是高。王法官看完文章有些感慨。

    自己觉得棘手的问题,他们剖析得清清楚楚。文章结论是应当判决原告败诉。王法官摸摸下巴上唏嘘的胡渣子,这篇文章真是及时雨啊,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王法官又鄙视了一遍同事的鼠目寸光,人民法制报这种福利实在是比米面好太多了。

    赵母的律师此时还蒙在鼓里。上一次庭审他们一方大获全胜,打得对方节节败退,官司怎么都不可能输。为此,他们还特此向赵母报喜,赵母开心得一脸菊花。

    最先收到韩东文章发表消息的,是滨海中院研究室干事小崔。他负责跟各大报纸联系,各大报纸的用稿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他手里。

    他一接到消息,就跟宋青书报喜,“恭喜宋哥,宋哥牛逼,您的文章被人民法制报刊登了。”小崔比宋青书晚来二年,宋青书是当仍不让的前辈。

    宋青书一听消息,欣喜若狂,心想韩东这小子确实牛逼,看来以后要多抱他的大腿。

    他对小崔嚷着请客的要求,打个哈哈,心想有韩东助攻,老子很快会成为研究室主任,你的直属领导。敲领导的竹杠,你这是寿星老上吊——嫌命长啊。

    在研究室小崔看来,能在人民法制报上发表文章,也算是成名立万的第一步了。中院一年都没两篇文章,在上面刊登过。即使有幸上稿的,也是一些花边新闻。宋青书这种能靠论文上稿的,那就是牛逼被大象那啥了,牛逼大了。请客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被宋青书拒绝后,小崔一脸幽怨,看来这家伙拿研究室不当干粮啊。

    宋青书没空理会小崔这种小角色,也没有第一时间通知韩东。待到报纸下发以后,他仔仔细细看了文章上自己的大名三四遍,在办公室大笑了三声,在同事看神经病一般的眼光中,才打电话向韩东道喜。至于韩东单位标注错误,这种小事宋青书浑然不放在心上,只要自己的单位出处没错就行。

    随着报纸同时下发的还有一张1000元的稿费汇款单。宋青书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这钱是不敢贪墨的。一下班,他就连同报纸和钱,一并殷勤地给韩东送了过来。

    “弟弟,得亏是我,要换了别人,你这笔钱,早就被研究室那几个孙子吃掉了”。宋青书向韩东吹嘘着自己的功德。

    从韩东这得到好处以后,宋青书从此就称呼韩东为弟弟。韩东也是老机关,自然知道这两个字类似垃圾食品,没多少营养。

    滨海中院研究室的几个同事见到报纸和汇款单,都嚷着让宋青书请客。宋青书指着上面的署名狡辩道,“这是我兄弟的文章,看到没,我只是挂个名。”意思是,请客的事情就别想了。

    研究室几个人从此将宋青书列入了黑名单,都说这厮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宋青书也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下属服从领导,有意见也只能憋在心里。他差不多已经将自己当做研究室的主任了。

    他最在乎的是韩东的感受。韩东知道老机关小事化大的功力,毫无感恩戴德之心,他接过报纸和1000块钱确认后,嘴上只淡淡地说道:“那就谢谢宋哥了”。

    宋青书还要显摆自己体贴地取出了汇款单,见韩东表情淡然,讪讪地闭嘴不言。

    “对了,弟弟,滨海市法学会法理研究会,正要举办2006年年会,带哥哥再干一票吧?”宋青书说得匪气十足,外行还以为两人要抢银行。

    每年法学会各个研究会都会举办年会。各领域的学者,会在这次年会上发表论文、以文会友。研究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每个奖项1000…3000元不等。

    韩东现在急需要钱,正愁怎么将脑海里的论文变现,宋青书提到的年会是个极好的机会。

    要知道,年底正是各大研究会举办年会的时刻,什么法理学研究会、民法学研究会、刑法学研究会等等,十几个法学会下属的研究会都在年底错峰举办年会。奖金不说,认识这些学者,对自己发表论文也有加成的效果。

    成为他们眼中的圈内人士,一切就好办多了。韩东目前只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三流期刊,一篇是报纸,离进圈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年会上各大学者都倾巢而出,能够一鸣惊人,肯定获益匪浅。

    如果说发表论文是刷经验,那么参加年会就是刷声望了,这两样目前都是韩东需要的。

    “老规矩,奖金归我,名声归你。”韩东说完,宋青书忙不迭地点头。我靠,看来哥是要发啊。宋青书似乎看到,在韩东的助攻下,自己走上研究室主任的岗位。也许还能更进一步呢。嘿嘿,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宋青书心里美得冒泡。

    经宋青书这么一提醒,韩东仿佛看到了一条崭新的财路——那就是蹭年会,拿大奖。

    一般学者参加年会,都是为了交流学术,交结朋友,要是让他们知道,有个叫韩东的家伙,参加年会是为了钱,不知道会不会将韩东打倒在地,唾上一脸狗屎,然后开除出学术圈,永世不得录用。

    当然,他们根本不会预料到韩东的意图,要知道每个学者的精力有限,参加一个年会已经是竭尽脑力,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涉足其他领域?

    但韩东不同,他可是有着金手指的男人啊。年会获奖的学者,大多是在圈内有一定建树的博士、教授,韩东虽然是一个大一新生,并不惧怕跟他们同台竞争。

    别说滨海这个地方,就算是全国,也无人能够抵挡韩东的金手指。来吧,就让那些老家伙牢牢记住我的名字,让他们知道,这是我的时代!

    韩东拿到报纸的第一时间,就去了商茜宿舍楼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