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贾似道喜欢官家的这种神色,他慢慢地说:“流求岛,就是不和我大宋提及什么,我大宋都要全力支持,而他们却一板一眼地与我大宋交往。
他们信奉从商之法,这是好事,但是商人重利而轻义却又是人人尽知!
老夫最担心是——他们会不会承受了鞑靼人的诱惑,要知道鞑靼人中,也是有一众擅于使用计谋的人。
他们在西部所使用的‘李代桃僵’、‘假途伐虢’之计,端的是好手段!”
平章贾似道的提心有他的道理。
北方地区现在已经过了雨期,情况说他们的军资还算充足,但是三支大军却一直按兵不动,没有出现设想中的三箭齐发的情况。
事迟则会有其变!
法可统制欲言,平章贾似道温和地让他发言了,此子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助力呢,焉能不给发言的机会?
法可统制正色的说道:
“在下以为不可能有变!
先前他们在《流求时报》上已经宣布鞑靼强盗集团是他们的死敌了,而且在大小战斗中,消灭鞑靼军队无数——”
平章贾似道微微一笑,此子还是少了历练。
“有道是,听其言,观其行!
其言也凿凿,其行也猥猥者,所见皆是也。
你不知道他们私下里与鞑靼人做了交易?!”
法可统制当时就呆了!
当然,就算他这个层次的官员也不可能知道此事。。
第一百七十三章 深明大义属郝经……()
平章贾似道在这里指的交易是郝经换黄安,其实是换赵安的事情。
郝经一直被平章贾似道半公开的扣押着,到现在差不多有十五年了。
前文讲过,郝经是金国人,幼年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
1251年时,郝经29岁时在顺天府的贾副元帅家就教,这时,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拜见了他,并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深受鞑靼贵族压迫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当时的郝经听了家乡道士的苦诉,不光是泪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愤笔写下了《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上书给鞑靼强盗集团,指责他们的吃相太难看了,治民如杀鸡取卵,太不长久了!
果然,大头目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这是常识嘛!
1260年3月,大头目忽必烈抢到了位置,立即颁发政令,革除了鞑靼贵族直接向种地人征税的权利,大大减轻了北方汉人的负担。
当然,作为政治投机者,郝经必然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一位有思想的人,郝经推崇汉人理学,希望鞑靼人在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鞑靼强盗集团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的道路。
那个时候,他代替大头目忽必烈去向平章贾似道敲诈……如果对方是正人君子,他定能成功,但是平章贾似道也是小流氓出身,当时就翻脸了,你妹的,大家当时就是各给一个面子,你妹的当真了!
就这个意思吧……
当然平章贾似道就密令淮东制置司以鞑靼兴兵犯境为借口,把郝经一行人拘禁于真州,你妹的,就扣留你了,怎的?!
郝经大骂对方不讲道理,但是没有办法,这一扣就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
在此期间,郝经曾多次上书大宋的君臣,关押他时,毕竟考虑到双方的身份,还是给他笔墨纸砚,还时常有大雁吃,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由……但是那些信件在平章贾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没有人为他得罪如日中天的贾似道,他一直有大宋官家罩着。
但是,平章贾似道也认为他是个人才,本身又是汉人,为了策反他,便谎称鞑靼兵乱,几次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我身为大头目忽必烈的人,死便为他的鬼,有种你杀了我!
平章贾似道气的眼蓝,也没有办法,杀了他没有意思……他又找了个长相凶恶的谋士,在夜晚进到郝经的房间,想从理从力上双重“说服”他,最起码先从意志上动摇他。
当时郝经正在写诗呢,写了:
老马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那个谋士当时看后哈哈大笑,说:“郝经,何必如此消沉……你我同文同种同俗,何必事鞑靼人为宗?!”
郝经将汉服和四方巾都正了正,正色说道:“四海本在同天下,何来华夷之辨别?!这天下必会大一统!”
“那你为何不穿鞑靼人的衣服,学他们生食畜肉?!”
“那又有何不可?你能变我衣帽,也能变我习俗……焉能变我效忠的志向?!”
“你果然是铁杆汉奸!信不信我断你生活供应!!”
“……”
铁杆汉奸是《流求时报》上所写到的一类人,指出他们身为汉人,却侍鞑靼人为荣,谁手中有钢刀,他们就为谁服务!
他们还能在大义中,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论理由,属于坚定派……这种评论当然很讨大宋政府的喜,所以嘛,在大宋境内卖到哪里都可以。
但是,在羁押郝经的地方,没有人买给他看,《流求时报》不算便宜,上面没有发下这笔费用,看守们可不会自己出这笔钱钞……
所以,郝经当然不知道这个称呼……但是他对断他生活供应的恐吓嗤之以鼻,死,我都不怕,焉能怕饥饿!
他腾地一声站起来,大声说:“告诉你家贾似道,欠我大汗的贡品如实补上才行,如若不然,待大汗铁骑杀到,莫谓吾言之未预也!”
那个谋士有些气急败坏,你妹的,当汉奸都当出骄傲来了,难怪《流求时报》上说,没有真正的审判,你们这帮子人还可能骂别人是汉奸,弄不好你们的后辈还为你们为荣!
他冷冷地说:“好,好,你一个汉人说没有华夷之辨也可,金国灭了,你便投了鞑靼人……一臣投二主也可以?”
“我大汗是天命所归,唯侍之才可以天下太平,四海统一!”
“真不要脸……谁手里有钢刀,你便认定谁有天命,才认为没了他们就不行,我打你个铁杆汉奸!!”
郝经冷笑一声,坦然昂着戴着四方巾的头颅,来吧,理屈辞穷之时,便会拳脚相向!
那个谋士一见他满脸的皱纹,瘦弱的身材……便放下举起的拳头,你打了一个铁心做汉奸的人又有何用?!
那个谋士摇头说:“可怜,可怜……打你脏了我拳头!”
可怜?!
郝经哈哈大笑,待我大汗兵马杀来,那时再看看谁可怜!
郝经的忠贞也感染了看守他的看守们。
他在1274年时,从看守们供食给他的的活大雁中挑出一只健壮能飞的,系蜡书于雁足,然后他放飞了大雁。
只不过当时,他落款写的是“中统十五年”,但是此时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此,不知鞑靼强盗集团已经完成了正规化的建设,已经改元的事,所以他只能依据先前的称号,推之为“中统十五年”。
他先前给看守讲了一个故事,打动了那些人,才得以行之。
他那时深情地讲道:“自古鸿雁便能传书,古人常为之……有孝子出行三年,不得归家,他便缚信与鸿雁,放飞后,那鸿雁便回到孝子家乡,那时,此孝子老母病重,但接到信后,身体大好……”
看守们都纷纷点头,嗯,孝道嘛,还是要讲的……于是他的行为得到了看守们的配合。
当那只鸿雁北飞之后,郝经微笑着看着它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
他看那蓝天白云都似乎化成大头目忽必烈的笑脸……其实这一真人秀是他利用了“鸿雁传书”的真实故事:
汉武帝时,汉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于北海。
匈奴人对苏武威逼利诱,招数使尽,但这个汉朝忠臣手持汉朝符节,誓死不屈。
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并索还汉使苏武。
那匈奴人自觉理亏,谎称苏武早已病死,汉使得密报,知道苏武仍在世,就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只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讲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泽中被困。
这一招管用,笃信“怪力乱神”的匈奴人惊惶,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
郝经心里话:“大汗,但愿你以你那能射下大雕的神弓来打下鸿雁来吧……你就会看见为臣的一片忠心……”
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其实他也心知肚明,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一年多后,那个谋士满脸铁青色,来找他说:“铁杆汉奸,你来运气了,能回家了……”
郝经的心都要跳出来了,难道我这一片赤胆忠心真感动了上天,真的让大汗接到了我的信!!
但是那个谋士恶心地要吐了,说:“铁杆汉奸,回去替鞑靼人效忠也不用那么激动……”
郝经哪里还能听到他的话了,早都喜不自禁,手舞足蹈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贾的投射心理()
后来,那郝经才知道,原来放了自己只是为了换回一个百夫长……这,这,真是让他无语。
他和自己原本的一行人都上了送他们的海船后,一路颠簸,终于在一个多月后,重新踏上了陆地。
又走了长长的一段路后,他眼见着自己回到了大都的郊外!
这个时候,大头目忽必烈也派枢密院官及内臣近侍远道迎接他……他再也忍不住了,一时间老泪横流,终于回来了,我的大汗果然没有忘了我!
郝经一行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大都后,大头目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一时间传为另一种君臣和美的传说。
先前平章贾似道接到流求岛大使要求后,沉思片刻,便痛快地答应了……一是因为那个所谓的百夫长黄安其实是赵安,是宗室的远房亲戚,赎回是必须的,二是,流求岛却似乎比大宋更加着急,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古怪……莫非,是想通过此行,来与鞑靼人沟通?
一个大儒啊,必会成为他们的助力,这个时候,他才后悔自己应该有无数办法让郝经“自然”的死掉……
心理学上有一个学名叫“投射心理”。
这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平章贾似道怀疑流求岛会不会借此与鞑靼人达成什么密谋,等到他收到了从流求岛上传回来了密信后,他半信半疑地信了。
再等到从大都传回来了密信后,信了七八分,流求岛一时真的没有派出人员私下与鞑靼人联系……
但是,如果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大宋的“志愿军”,他们的举动真是不可思议,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流求岛所为,无不是为了些许小利。
呵呵,他们占了山东半岛竟然开始四处收流民以种田开矿……不思进取至此!
每一次接到山东半岛来的密信都无奈了,恨自己不能亲自指挥他们行动!
前文说过,平章贾似道连太学里浴池外墙上发的帖子都能知道详情……这些年来,他安插了很多的内线,这个可不分内外,没有真实的情况,他无法掌控局面!
他在流求岛和大都都安排了自己独线联系的密探……甚至在大宋的皇宫内都安插进了人员,皇宫外自然更不用说了。
插进一段有趣的闲话,说说大宋人喜欢发帖的习惯。
大宋时代没有电脑,没互联网,但宋朝有粉壁,照样可以“发帖”。
那个时候的粉壁,都是用石灰水刷白的墙壁。
在大宋时代这就是“平面”媒体,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在寺壁、驿壁、屋壁、桥墩儿上面直接“发帖”,大宋人称为题壁。
《水浒传》三十九回中,宋江独自一人倚栏畅饮,不觉沉醉,便作了一首“反诗”《西江月》。
当然这只是,但是绝对是有根据的。
大宋南下后,有个叫敖陶孙的写手,在临安城的三元楼题壁讽刺宰相韩侂胄,诗没写完,就被文化密探发现,这还了得,完全是“恶毒攻击”领导啊!
当时的临安知府马上命令一班衙吏来追捕,幸亏他后来警觉性高,立马化装成酒店服务员,一口气逃到福建,躲过了一劫。
如果是一个酒鬼,没钱,但才气够高,也不妨在酒店墙壁上发帖,弄不好就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大宋初年,苏州许洞是位名士,无酒不欢。经常从酒坊赊酒,日积月累,酒债渐多,只好在酒坊墙壁上“作酒歌数百言”,引得粉丝云集,边观赏边喝酒,酒坊获利数倍,大手一挥,酒债全免。
话说淳化三年冬,兴国寺的牡丹,反季节盛开,富丽堂皇,游人如织。
某三十余岁的老妓趁机自我推销,在墙壁发帖:“曾趁东风看几巡,冒霜开唤满城人。残脂剩粉怜犹在,欲向弥陀借小春。”
此帖当时就风靡一时,老妓成了网红,又“车马盈门”,走红了好几年。
不过在粉壁发帖,也讲究互动。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八曾说,高宗赵构漂泊几个月,终于定都杭州,改名临安。
这时的临安就像块吸铁石,引得四方士民商贾纷至沓来。
官府开张,朱红大墙,焕然一新,于是有好事者题壁一联,云:
“钤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敕令所”,意思就是这院子乃政府衙门。
但是广大大宋网民及精明的江湖郎中、中医世家、卦师不这么看,他们窥见了此中商机,有人坐沙发,写下“王防御契圣眼科”,然后有人跟帖“陆官人遇仙风药”。
此起彼伏,帖子火了!
比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