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纯情俏公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家的纯情俏公主-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身为浙直总督,执掌两省军权,可是锦衣卫却不归他管辖,相反锦衣卫还有监察他的权力。

    锦华会的事情是李忠有授意的,这也是他的一次试探。

    直到锦华会被破,人被抓,锦衣卫也没有出面,李忠有这才松了口气。

    可是还没等他彻底的松口气,锦衣卫的报复来了。

    李忠有双目闪过一阵精光,锦衣卫不仅仅是报复这么简单,他们通过这件事情向己方转达一个观念。

    那就是血拼到底,毫不退缩!

    见识到了锦衣卫的决心,李忠有也觉得有些棘手。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双反可是要起大冲突的,这个不是他一个总督能够决定的事情。

    想到这里,李忠有立即道:“来人,八百里加急,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张阁老!”

    ……

    “大人,事情已经办完了!”

    池峰带着人来到了千户所。

    “池大人,做得好!”

    张大勇点了点头。

    池峰脸上闪过一阵冷意,道:“我这边事情做完了,张大人那边的事情……”

    张大勇深吸了口气,道:“你放心,杭州的事情你来档,上面的事我来挡!”

    从苏则那里回来的时候,张大勇心中早就有了计较。

    这一次锦衣卫就要跟地方官员拼个鱼死网破。

    大不了都是个死!

    他也不想窝窝囊囊的被言官弹劾而死。

    回来的时候他立即派人将密信送往京城,这封密信就是他的全部依仗。

    既然皇帝给他直达天听的机会,他也不能浪费了。

    送完信后,张大勇立即找来池峰,现在二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这一次二人必须携手合作,方能有一线生机。

    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池峰也是懂得,二人立即达成了共识。

    由池峰的出面抢回那些被抓的会员,并惩戒杭州府衙的差役。

    杭州的事情由他来做。

    而上面的事情就要有张大勇来抗了。

    毕竟张大勇是正印千户又有直达天听的权利。

    必要的时候,他能够跟皇帝搭上话。

    锦衣卫看来是指望不上了,李颂石没有表态,似乎不想牵扯到这件事情里面。

    如今只能依照苏则的法子办了。

    三百万两银子已经折成金珠运往了京城,这些钱是保命的,他们万万不敢动一分的。

    办妥了这些事情,张大勇又往南京的张之问那里送了一份大礼。

    必要的时候,这位公公也是能够说得上话的。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无论地方官们怎么折腾,他们都会死守着不退一步。

    以往都是应付差事,这会儿他们真的是拼上命了。

    因为这关乎着他们的身家性命。

    (本章完)

第277章 为了什么() 
杭州锦衣卫和地方官员对峙的同时,双方的密信早就飞进了京城。

    “岂有此理!”

    张凤府愤怒的拍了一下桌子。

    锦衣卫这是要越俎代庖,伸手地方官员执掌的财税系统,这是当官的绝对不能容忍的。

    李忠有和苏修做的好,给他们来个快刀斩乱麻,第一时间将锦华会拿下了,控制住了锦衣卫的黑手。

    原本张凤府打算配合朝中的言官舆论联合内阁对锦衣卫施压。

    可是没想到皇帝居然从耳不闻。

    这无形当中给锦衣卫一个默许的支持。

    杭州的千户所这才有恃无恐的抢走人犯,打伤差役。

    这是公然撕破脸了。

    张凤府心中有些阴沉不定。

    作为大明朝的内阁首辅,他是万万不愿意看到锦衣卫做大的。

    再说财税是地方的根本,也是他们当官的根本,自大明朝建立以来就是有文臣来掌管的,锦衣卫这么横插一手,他们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为一旦让出去,要想在拿回来可就难了。

    再说谁也不会将自己的手中的权利分出去。

    这一次生死存亡之争,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

    张凤府打定了主意,决定联合高明和其余的几个阁臣一起发难,重演彩票逼宫的大戏,利用文臣们的团结好迫使皇帝让步。

    鉴于朱皇帝的暧昧态度,张凤府并不害怕,只要大家团结一致,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想到这里,张凤府忽然深吸了口气,道:“来啊,拿我的帖子去请大学士高明,刘三才,吏部尚书王不留,户部尚书石丛原……”

    这一次他要动真格的了。

    锦衣卫这一次当真是动了文臣的禁忌了。

    ……

    同时,张大勇的密信送进了紫禁城。

    三百万两银子!

    一万多人!

    朱皇帝顿时大吃了一惊,双手都有些颤抖了。

    虽然李颂石的情报将杭州的事情说了一些,但是也不怎么详细。

    事先他并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千户所居然能够敛财三百多万。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能够买多少战马,打造多少鸟铳,武装多少精兵啊!

    朱皇帝的双目立即变得热切起来。

    尤其是得知杭州的千户所已经将银两折算成等值的珠宝送往了京师时候更是欣喜若狂。

    锦华会是个好东西啊!

    浙江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省,一个小小的千户所就能收敛这么多钱财,要是全国推广这个模式,锦衣卫十四个卫所,就算是其余的省份没有浙江富裕,也能够收敛上千万的银两!

    想到这里,朱皇帝的眼中闪过了一阵阴骛。

    大明朝强盛时期,一年的收成都在几千万两,可是繁荣昌盛一两百年,居然越来越少。

    这样看来,不是大明朝的赋税少了,而是它们并没有流进国库里来。

    相反被一级一级的贪污了,还有的就是被合理的避税了。

    想到这里朱皇帝就有些气愤。

    他越发越感到祖宗制定的法子有些不合时宜了。

    士子免赋税这一条吧,一个人考中了功名,可以免除一家的赋税徭役,可是往往全族的人都把土地做假过继给他,为的就是合理的避税。

    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天下之大读书人何其多,那个读书人名下没有个几千上万的土地呢?

    所以大明朝的税收就这么被合理的避税了。

    大明朝要是想流传下去,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朱皇帝却不行了,他只是把希望放到了太子的身上,在他有生之年把朝政给他清理个七七八八,好让儿子能够顺利的实施新政。

    无论是改革还是推行新政,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而大明朝现在缺的恰恰就是钱财。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朱皇帝现在是深深的明白这里面的苦楚了。

    这些年的财政一年不如一年,户部早就名存实亡了,要不是靠他的内帑撑着,早就完蛋大吉了。

    朱皇帝这些年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过得实在是清苦,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还是收效甚微,好容易出了个歪才苏则,发明了彩票这么个东西。凭借着个小玩意,每年还能多收入个几百万两,大大缓解了财政的危机。

    可是就是这一个小玩意,这帮混蛋还拼了死的要从他的手中争。

    当了几年九五之尊,朱皇帝算是看开了,这帮老家伙除了争权夺势,其他并没有任何用处,偶尔有几个真心为国为民的也被这些混蛋给打压下去了。

    要想推行改革,首先就要把这帮老混蛋跟弄下去。

    张大勇的密信中除了介绍了杭州的事情之外,还有一封密信是介绍锦华会的。

    朱皇帝沉吟了一会,忽然把那封密信封了起来。

    他不用看也知道是苏则的手笔。

    张大勇那个人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清楚的,这等主意绝对不是他能够想出来的。

    锦衣卫的这番举动虽然有越职之嫌疑,但是他们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

    开了皇家插手财税的先河。

    户部就是一个烂摊子,而且掌控在文臣的手中,皇帝根本动不了,内帑的支出巨大,也有些收不抵支。

    开源节流成为朱皇帝的新动向。

    锦华会的出现立即吸引了他,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全国推行了。

    如果皇帝能够控制全国半数的财税,那么他的改革就很顺利了。

    “万岁!”

    李颂石行礼道。

    他接到了皇帝的召见,急急忙忙的从宫外赶过来。

    “李爱卿!这次锦衣卫千户所做的好。”

    朱皇帝笑眯眯的说道。

    他不仅受了三百万白银,而且还受到了锦华会的启发。

    这个可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

    锦华会的模式对他将来的改革大有裨益。

    李颂石低声道:“这都是万岁鸿福齐天。”

    朱皇帝微微一笑,道:“传旨,嘉奖浙江千户所。”

    他深吸了口气,接着道:“锦华会与国有益,应当大力的推广,就有浙江开始吧,这件事就交给你们锦衣卫了。”

    臣领命!

    李颂石急忙跪下谢恩。

    虽然还不清楚事情究竟有什么转机,但是皇帝认可了,那就是一件好事。

    (本章完)

第278章 处境不妙() 
锦华会的出现,让一直为财税上火的朱皇帝松了口气。

    苏则是个人才。

    他往往会有一些新奇的点子。

    比如说这个锦华会就给了朱皇帝一个新的思路。

    广纳会员,考察会员的收入,制定不同的缴费数额,让加入锦华会的会员直接缴纳,由锦衣卫控制和督查。

    这样一来,就能把财税从地方政府手中拿过来,由皇帝直接控制了。

    与其让这些财税经过地方官府层层的拔毛而贪腐掉,不如直接收入自家的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苏则在信中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国企模式,而朱皇帝给它了一个新的名称——皇家产业。

    锦华会更名为皇图会,皇图会的会员直接由锦衣卫负责,对外不再缴纳任何费用。

    当然皇图会的规模和入门门槛都要仔细的推敲。

    朱皇帝信心百倍,按照这个模式推广下去,用不了多久,天下的财税能被他掌控一部分,这一部分足可以让他完成改革前的准备了。

    大明朝复兴可待了。

    但是另朱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圣旨送到了内阁却被封存退回了。

    内阁四位大学士再次联合起来抵制这道旨意。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纵观历史,大凡有点雄才大略都会有个共同的毛病——瞎操心。

    这位爷瞎操心到了十分蛋疼的地步,他将大明朝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以后还有些意犹未尽,有捯饬出来很多啼笑皆非的东西。

    比如说祖制,《皇明祖训》、《太祖宝训》等等。

    他设立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让朱家的子孙都要遵守。

    可是他太高估了自己的才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过了一两百年,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合实际了,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朝代的发展。

    比如财税制度,比如说八股取士制度,

    所以大明中后期好多皇帝都有心更改祖制遭到了大臣们的全力反击。

    因为太祖在上面写了一行操蛋的话。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所以祖制成为文臣士大夫理直气壮反对皇帝的一大利器,明中后期的皇帝没有办法,只得忍气吞声。

    他们没有胆子推翻老祖宗的祖制,所以一定情况下助长了群臣的气焰。

    老子有太祖宝训,你奈我何!

    你再牛逼能比得上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

    每当群臣们吵不过皇帝立即拿出祖制,这样一来皇帝们立即闭嘴了。

    人家都是坑爹,他们是被老祖宗坑了。

    可他们偏偏没什么脾气。

    改变祖训无易于改朝换代,他们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如果当初朱元璋知道自己苦心孤诣弄出来的祖训反倒成为群臣制约自家孩子利器,不知道会有和感想。

    所以才造成了大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消极怠工。

    尼玛,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老子不生你那份气。

    于是乎正德皇帝住豹房不上朝,嘉靖皇帝炼丹,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朱由检做木工,反正没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坐在乾清宫的。

    皇帝的消极怠工,让文臣们一步步的做大了。

    内阁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个顾问性子的,可是后来权柄越来越大,力压六部成为实际权力中枢。

    中后期的时候没有内阁的票拟,皇帝的圣旨就是三无产品,官员们可奉可不奉。

    当然一般的圣旨内阁还是会给皇帝面子的,但是涉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是万万不会善罢甘休的。

    上一次的彩票归属权之争,这一次的皇图会的推广,都涉及到了文臣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才会团结起来抗旨不尊。

    文臣能以公事抗衡皇帝,这是大明朝皇帝的悲哀之处。

    ……

    看到原封退回的圣旨,朱皇帝勃然大怒。

    这一次他是动了真怒了。

    下旨命锦衣卫捉拿将内阁大学士刘三才下狱,这一次张凤府和高明并没有跳出来打头阵,打头阵的都是些科道的言官。而刘三才正是清流的主要头目。

    刘三才入狱后,北镇抚司很快在皇帝的授意下弄出了个贪污受贿的罪名。

    为什么是贪污受贿!

    因为在当时,十个官员九个贪,当官的屁股上都不干净,这个罪名最直截了当,而且还能平息民愤。

    锦衣卫雷厉风行很快查封了刘三才的家产,查获了几十万了银子和大量的田产。

    其实以刘三才的官职本身来说,这点程度的财富算不得贪污,内阁大学士哪个不比他的家业大。

    他这点家产比起张凤府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

    刘三才自认为无罪,可是要办他的是皇帝,皇帝要杀鸡儆猴,他刘三才就是一只鸡,张凤府高明那伙人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