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蝉那把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年那蝉那把剑-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北游在陕中城内缓步慢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陕中行营的行辕前,虽然陕中行营已经废弃,但是其行辕仍是不见丝毫破败气象,反倒是富丽堂皇,气势非凡,比起同在陕中城内的都指挥使司还要强出许多。

    徐北游在不远不近的地方驻足而立,细细打量着这座府邸。

    严格来说,这里只经历过三位正统主人,先是第一任主人蓝玉,当时还未开始南征,所以也就没有剑阁行营和江陵行营,蓝玉在此居中调度,为日后南征做准备,南征正式开始之后,萧皇又陆续设立剑阁行营和江陵行营,蓝玉调任江陵行营掌印官,由闵行接任陕中行营掌印官,也就是此处的第二位主人。

    说起闵行,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他本是大都督徐林的接班人选,自身实力也最为雄厚,从他可以和蓝玉、林寒两人并列为三大行营的掌印官就能看出一二,本有希望成为第二任大都督,可惜陕中一战,查莽攻陷陕中,东北大军长驱直入陕州,此战之后,闵行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但丢了掌印官的位置,同时也被萧皇视为不堪大用之人,反倒是在南征中崭露头角的魏禁后来居上,在徐林之后成为第二位大都督,使得闵行最后落得一个郁郁而终的结果。

    至于第三位主人,则是接替闵行的萧瑾,也就是如今的魏王,在萧瑾接任陕中行营掌印官时,南征已经结束,此时的萧皇开始着手入关南下。

    数年之后,萧皇率大军入关,进驻东都,以齐王之尊训政,改革军政,废黜武祖皇帝所设的大丞相府,恢复内阁,由当时的儒门魁首孙世吾出任首辅,蓝玉任次辅,萧瑾、韩瑄任阁员,废黜战时行营制度,恢复大都督府,由徐林出任大都督,林寒任中军左都督,魏禁任左军左都督。由此,陕中行营被废,所以萧瑾成为这座行辕的最后一任主人。

    正是因为这座行辕的历代主人都太过煊赫,后来陕州设立三司时,竟是没人敢纳为己用,几经辗转之后,最后归入了西北军的手中。

    徐北游望着行辕中来往不息的甲士,心中感慨,倒真是谈笑有兵戈,往来尽甲胄。

    就在此时,李颜良从大门中走出,刚好与徐北游的目光撞在一起。

    两人对视,均是略感讶异。

    李颜良只觉得此人的面孔有些熟悉,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

    徐北游则是一眼认出了此人,当初在丹霞寨,除了端木玉和萧知南之外,还有另外四人,其中一人是本地地头蛇,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的出身,乃是陕州都指挥使的儿子,另外三人则是出身西凉李家,而眼前之人就是那李家三兄弟中的为首之人。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李颜良眉头微微蹙起,目光盯着这张很是印象深刻却又怎么也想不起在何处见过的面庞。

    徐北游缓缓开口道:“李公子,一别经年,没想到会在这儿相见,别来无恙否?”

    听到这个嗓音,李颜良猛然记起是什么时候见过这张脸庞,那是承平二十年的时候,他陪着端木家的公子和公主殿下转道丹霞寨去古战场,在那儿雇佣过一个年轻的向导,那个年轻人叫什么游,好像是姓徐?

    等等,姓徐!?

    他的脑海中猛然浮现出许多片段。

    韩阁老的义子、江都徐公子、西北、古战场、丹霞寨、公主殿下、端木玉、帝婿、姓徐、名中有个游字、承平二十年、阴兵、剑术不凡

    所有的片段在他的脑海中瞬间连成一线,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最终定格在眼前这张年轻的面孔上。

    于是李颜良的脸色微微苍白起来。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身份了。

    原来公主殿下早在那时候就已经与他结识,原来他在那时候就已经与端木玉结怨,原来斩杀阴兵时让自己惊艳不已的剑术就是大名鼎鼎的剑宗三十六。

    行辕前仿佛变得寂静一片,所有嘈杂淡去,让人有些心悸。

    李颜良的视线中只剩下徐北游一人,他的嘴唇微动,缓缓道:“阁下可是徐北游徐公子?”

    徐北游笑着拱手道:“不才正是在下,没想到李公子还记得我徐某人。”

    李颜良干笑一声,道:“徐公子鼎鼎大名,李某怎么敢忘。”

    徐北游一笑置之。

    李颜良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在丹霞寨遇到的那个年轻人,在时隔两年之后,会重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而且还是以一种让他不得不仰视的煊赫身份,这让李颜良忽然生出一种难言的浓重失落感。

    徐北游经过两年的历练,不敢说目光如炬,却也远胜常人,自然轻易瞧出了李颜良的心思,他没有戳破的意思,转而问道:“左军左都督张无病可在陕中城中?”

    李颜良摇头道:“都督大人如今正在中都城的都督府中,不过另外还有一位大人已在行辕恭候徐公子多时。”

    徐北游直截了当问道:“是哪位大人?”

    李颜良道:“是骑军左都统文慈大人。”

    徐北游问道:“可否通传一二?”

    李颜良侧身做了个请的姿势,道:“不必通传,徐公子请随我来便是。”

    两人进了行辕,头前领路的李颜良自嘲道:“李某曾想象过很多与徐公子见面的场景,也想象过徐公子的相貌,可万万没想到会刚刚出门就遇到了徐公子,而且徐公子还算是半个故人。”

    徐北游淡笑道:“我同样没想到会在这儿遇到李公子,不得不说,有时候世界真的很小。”

    李颜良犹豫了一下,问道:“冒昧问上一句,徐公子当初为何会在丹霞寨中,可是为了等公主殿下?”

    徐北游平淡道:“说实话,当初我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公主殿下,也不知道你们几人的身份,我就是为了那一百两银子而已。”

    李颜良震惊难言。

    徐北游笑了笑,“那时候师父还未回到西北,我不是什么剑宗少主,先生也还未起复,我更不是什么徐公子,就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哪里敢宵想公主殿下,更不敢与堂堂端木公子为敌,想来那时候端木玉也不曾将我放在眼中才是。”

    李颜良仍是有些不敢置信。

    徐北游缓缓说道:“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两句话语几乎是被世人嚼烂了,可我想来想去还是这两句话最为应景,当时的我又何曾想到会有今日。”

    “徐公子所言极是。”

    “正如当年我初见张无病,那是在敦煌城外的千佛洞,我不是徐公子,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剑宗弟子,他也不是左都督,是个被贬谪为守窟僧人的潦倒龙王,又哪里想到今日他竟是不愿见我。”

    李颜良额头上瞬间有冷汗渗出。

第四十二章 廊下对坐说当年() 
徐北游明里是说自己与张无病的情分,可他此行实际上是代表韩瑄,张无病不愿见徐北游,也就是不愿听韩瑄说了什么。

    说到底还是张无病与韩瑄的情分。

    就在李颜良不知该如何答话时,一名老将已经迎了出来,抱拳拱手,沉声道:“文慈见过徐公子。”

    “徐北游见过文将军。”徐北游还礼。

    文慈侧身伸手做请,“请入内说话。”

    徐北游稍稍沉默。

    韩瑄派出了徐北游,张无病就派出文慈,来了一个王不见王。

    看来这次中都之行不会太过顺利。

    不过他还是迈步上前,随着老人走进了这座书房,而李颜良则是按刀而立,守在门外,像一尊门神。

    朝堂上曾经有句戏言,说六部衙门的效率之慢,甚至还不如边军名下的一座军驿,在驿站住上一夜,早晨醒来时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只管上路便是,可给六部衙门递上一份文书,休说一夜,就是七、八、九、十夜也未必能有回应。

    虽说此言略有夸大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军伍中的效率是如何之快,毕竟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懈怠迟缓。

    就在徐北游在陕中府现身后不久,远在中都的张无病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中都依山而建,巍峨如山,最高处城墙足有百丈之高,此时张无病就站在最高的城头处,扶着冰凉城垛,眺望远处茫茫草原。

    又是一年秋,草原骑兵也该差不多南下劫掠了。

    按照惯例,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放火烧边,以此来隔绝草原骑兵南下,不过收效甚微,张无病上任左都督以后,已经将下令停了今年的防火烧边,毕竟草原上正在闹白灾,烧边也无甚可烧,此举反而会惹得草原骑军越发变本加厉,此时陛下尚未安内,还不到攘外的时候。

    张无病忽然想起一桩旧事。

    q唯一正4版,zg其3他f都是v盗l版h4

    当年他曾担任萧皇的亲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史官写就的武祖皇帝本纪,其中记载的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在武祖皇帝自任大郑朝廷的大丞相后,携天子而令诸侯,此时的东都大都督秦政率二十万大军以清君侧之名奋起反抗,被大郑宗室视为国之柱石。

    不过这位大郑的国之柱石下场不算太好,最后在宣化府兵败身死,在临死之前,秦政曾道:“国耻未雪,家恨未灭,难收旧河山,无以朝天阙。”

    在此之前,武祖皇帝与他有过一番对话,武祖皇帝言道:“天底下有两种人最是忘恩负义,皇帝和百姓。亚圣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是此理,不管你为谁守天下,都不值。”

    当时已经濒死的秦政艰难抬起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平静回答道:“无愧于心而已。”

    此时此刻,张无病不由得扪心自问,自己做这个左都督到底是为谁而做,是为自己?为蓝相?为韩阁老?为陛下?还是为中原百姓?

    秦政以一死求得问心无愧,那他又该如何做才能无愧于心?

    今日的帝都又有一场秋雨不期而至,彻底驱散了盛夏留下的最后一点暑意,天气转凉。

    据说最近韩阁老偶感风寒,正在家中修养,已经两天没有在外露面了。

    秋雨淅淅沥沥,一场秋雨一场寒。

    韩府中,披着鹤氅的韩瑄坐在檐下的木质走廊中,望着外头的秋雨绵绵,若有所思。

    在他过去的人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帝都度过,另外一半时间则是在西北度过,他本就是生在西北长在西北的西北人,所以在被罢官去职之后,才会选择返回西北家乡隐居。

    此时有一人与这位一生荣辱跌宕起伏至今也不好下定论的当朝次辅相对而坐。

    正是当朝有“内相”之称的司礼监掌印张百岁,韩瑄在外廷,他在内廷,两人联手对抗蓝玉,使得蓝玉纵使有首辅之尊,也处处掣肘,这才使得朝堂上下“倒蓝”之声愈演愈烈,正如蓝玉自己所说,执掌庙堂五十年,提拔了许多人,门生故吏遍朝野,可也得罪了许多人,树敌遍天下,以前摄于蓝玉威势,所有人都在蛰伏,偶有几个悍不畏死之人也都被蓝党铁手镇压,直到有韩瑄出头之后,这些压抑了太久太久的人悉数汇聚于韩瑄身边,成山崩海啸之势。

    事到如今,韩瑄退不得,蓝玉亦是退不得。

    两人同样是跪坐于木质廊道上,中间有一壶茶,张无病伸手倒茶,袅袅雾气升腾,他隔着雾气问道:“文壁,身体可是好些了?”

    韩瑄伸手端起一杯茶,微笑道:“太医已经看过了,就是着了凉,吃了两剂药,发发汗就好了,不妨事的。”

    张百岁有些无奈道:“早些年的时候,先帝爷就劝你无事时练一练儒门的养气法门,不说什么飞升长生,总是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可你倒好,一心想着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说养气求道是偏离了儒门圣贤的本意,不屑为之,如今知道苦楚了吧?小小风寒就要让你头昏脑胀,再看蓝相,就算真的丢了首辅之位,也能接着做天机阁阁主,关起门来求长生大道,逍遥自在。”

    韩瑄轻声道:“人生一世,匆匆百年,须有知足之心,又何必苦求再活五百年?”

    张百岁啜了一口清茶,“若是抛开庙堂纷争不提,单以一名修士而言,你和蓝相本都有机会成为儒门魁首,可惜一个走了歧途,一个干脆是连走都不肯走,真是可惜。”

    韩瑄笑道:“你忘了徐琰?他岂不是更可惜。”

    正在喝茶的张百岁微微一顿,“人都已经死了,还提他做什么?”

    韩瑄轻声道:“不管怎么说,当年之事都已经过去了,所以我觉得提一提也没什么,太后娘娘总不会从梅山皇陵中出来降罪于我。”

    面对这份大不敬的言语,张百岁没有动怒,只是叹息一声,道:“看来你对当年之事还是怀有怨气。”

    韩瑄不置可否,低头望着杯中微起波澜的茶水,淡然道:“南归如今正在西北拜访张无病,张无病也是那件事的亲历者,以他的性子而言,若是南归主动开口相问,八成不会隐瞒,所以有些事终要说个明白。”

    张百岁沉默许久之后,缓缓说道:“其实那件事还另有隐情,太后娘娘从未说过要徐琰去死,只是让人将徐琰带回帝都,不过有些人从中作梗,这才让徐琰死得不明不白,那时候太后娘娘已是时日无多,又加上你和蓝相几乎要兵戎相见,实在兼顾不上,最后只能默认此事。”

    韩瑄猛地抬头,缓缓说道:“你如何知道的?”

    张百岁放下茶杯,“知道此事内幕的人不多,我恰好算一个,至于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当时就是我亲自将太后娘娘的懿旨传给暗卫府的。”

    韩瑄五指紧紧握着茶杯,微微颤抖,最终只能长长叹息一声。

第四十三章 路边吃面说道途() 
徐北游与文慈的这次见面,谈不上尽兴,也谈不上败兴,虽然也有些许实质内容,但更多还是客套和试探,点到即止。

    徐北游的态度很坚决,有些事你文慈做不了主,只能由张无病来回答,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有些话注定不能传于六耳。

    文慈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只能请徐北游在陕中府城暂作停留,他先一步返回中都去见张无病。

    徐北游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