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意笑着一指书案上的本本奏折:“陛下,每天您批阅这些奏折累吗?想象一下,今后的每一天,您都要面对着只多不少的奏折,您希不希望能有个人帮帮您呢?”
“如意。”朱允炆脸色突然严肃起来,沉声道:“要知道,皇爷爷当年废除宰相之职的时候可是说过,后世不得复立宰相。若我这样做了,恐怕会出大麻烦的!”
“陛下,奴婢岂敢请您复立宰相,您误会了。”徐如意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宰相位列百官之首,助天子处理天下政事,官居一品,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上的权威确实具有很大的威胁。但奴婢的意思,是让多人分化宰相之权。”
“分化?”朱允炆有些不解的看着徐如意。
“对,分化。”徐如意点头道:“您可以让方孝孺、解缙、或者再加上一二人,将百官呈上来的奏章先看一遍,写上建议。然后再由陛下您审阅后批红盖印,不合心意的您直接改之,时间不就节省下来了?
同时将他们的官阶定的低一些。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他们的才学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又不会影响您的权威。
而且他们的官阶很低,所以六部高官也不会听从他们的吩咐。即便是听从,可他们又不是一人两人,彼此难免还有争斗。事事都离不开陛下您的权势,您只需要管理好他们几人,便可以对天下政事了如指掌,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
“这。。。”朱允炆犹豫了。
若是有后世之人在此,当能一眼看出,徐如意所说的这个主意,正是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制度由明成祖朱棣所创,原因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每天公务奏章实在太多,多到朱棣实在是忙不过来了,所以才想到找一群“秘书”帮他处理政务。这个制度其实制定的很完善,只要君王不是那种太不靠谱的,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偏偏朱棣之后的几位君王靠谱的太少,所以才给予了内阁大学士们远超宰相的权势。
徐如意之所以提出内阁的制度来,一是为了能够将解缙插到文官集团之中,以便他对朝局进行一定的掌控,而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给缔造另一个怪物机构做出铺垫。而那个怪物机构的名字,就叫做司礼监。
头几年,徐如意曾经间接的对朱允炆和朱元璋提出了应当教太监们读书识礼的看法。之后朱元璋虽然仍旧对太监很防范,但却从某种程度上算是接受了这个观点。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处理蓝玉一案的时候,曾经下过一道秘旨,让司礼监选拔宫内有天分的幼年太监并教其读书识字书,读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洗脑文章,年纪也还小,如今也才十六七十上下,不堪大用。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一批种子,而徐如意现在,就要给他们发芽的土壤。
第一百五十八章 桥上、林中()
就在徐如意提出内阁制度的第二天,朱允炆便正式下旨,更定官制。
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升吏部左侍郎杜泽为吏部尚书。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为拾遗,右为补阙。
改通政使司为寺。
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
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
一套迷踪拳之后,才在旨意的最后,提出要增设文渊阁,设文渊阁大学士两人,官居六品,辅佐皇帝参赞军机政务,任命方孝孺、解缙担任第一任大学士。
旨意下的很急,朱允炆没有和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做任何的商量。旨意下的也很巧妙,把六部尚书的官阶提升至一品,这样六部尚书便不会做任何反对。六部自然也不会有几个人提出异议。旨意顺利的通过。
旨意虽然顺利通过了,但黄子澄和齐泰却非常不满。
改革官制,如此重大的事情竟然不与我们商量,太不给面子了,必须要讨个说法。
早朝完毕,黄子澄和齐泰便阴着脸来到了文华殿求见朱允炆。
“臣齐泰(黄子澄),叩见陛下。”
“两位卿家快快平身。”朱允炆双手虚扶,又转头吩咐道:“刘喜,快快给两位卿家赐座”
“谢陛下。”黄子澄和齐泰起身,坐在了刘喜搬来的两张圆凳上。
朱允炆有些心虚的看着黄子澄和齐泰,笑道:“两位卿家见朕,不知有何要事要与朕商议?”
“陛下。”黄子澄与齐泰对视一眼,当先站了起来,施礼道:“臣想问问陛下,到底是何人与您进言,让您更定官制的?”
“额。。。”朱允炆脸色一僵,随即有些不悦道:“怎么,这旨意有什么问题吗?”
黄子澄又道:“陛下,其他的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新设立的辅佐陛下参赞军机政务的文渊阁大学士之职有些不妥。
军机政务从来都是一国之要害,等闲之人不得与闻,更别说。。。”
黄子澄话音未落,只听殿外脚步声音响起:“黄大人的意思,是怀疑方学士和解学士的才学了?”
黄子澄回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徐如意领着方孝孺、解缙、并六部尚书联袂而来。
“臣徐如意(方孝孺、解缙、茹瑺。。。)参见陛下。”众人顿首下拜。
“众卿平身。”朱允炆淡淡一笑:“赐座。”
“谢陛下。”众人起身施礼落座。
老话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可真要是说人的时候被人抓了现行,难免还是令人尴尬,更别提黄子澄这种出了名的体面人。
一时间,黄子澄脸色胀红,语塞不知何言。
徐如意冷哼一声,说道:“正学先生是先帝所留的肱骨之臣,解学士才名天下皆知。黄大人,做事稳重是好事,但还是要秉承公心的,不然,难免让人觉得你太过霸道。”
“你!”黄子澄气急,拂袖怒道:“先帝严旨,内官不得干政,在座的皆是朝内大员,议的也是军机大事,你在此作甚,还不速速出去!”
对付这种气急败坏的人,你越是和他争吵,他越是来劲。反之,你若是淡然处之,倒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只见徐如意微微一笑:“皇上召集众位大人商议政事,自然没有咱家一个太监置喙的地方。不过咱家怎么说也是东厂的厂公,在这里可以为大家说些时下众位大人所不知道的情形,这不算是冒犯先帝旨意吧?”
徐如意说道这里,面向朱允炆躬身道:“陛下,东厂今日得到三条消息。一者,燕王之前自称头疼病重,难以赴京吊唁先皇。如今东厂调查得知,其乃装病,身体健硕,并无异常;二者,北平如今厉马秣兵,已扩军至二十万余,远超正常防务所需,且未曾报与朝廷知晓;三者,先前燕王派遣其三子入京吊唁先皇,如今人就在城外五十里处,相信明日便可抵京。”
建文朝的头等大事,第一要务是什么?
在座的朝中众臣心知肚明:削藩!
朱允炆让徐如意带六部尚书来此,就是为了将削藩的事情议一议,同时也是让方孝孺和解缙展现才学韬略,为其在众臣面前正名。
如今的情形,黄子澄和齐泰也不好再纠结之前官制变更之事,毕竟话头已经被引到了削藩大事上。
而说起削藩,这可就挠到了黄子澄的痒处。
“陛下。”黄子澄上前一步,从容而自负的从怀中掏出一个随身携带的折子,朗声说道:“燕王狼子野心,臣对此早有耳闻,心中亦早已准备好了一番对策。今日机会正好,便奏与陛下,也请几位大人一起听听。若有不足之处,烦请指教。”说着话,黄子澄将手中的折子展开,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
还是黄子澄一贯的风格,从三皇五帝开始说一通,强调皇权正统,神圣不可侵犯,再说说藩王尾大不掉的现状。直到众人听的都有些不耐烦了,才说起了他的削藩之策。
一连说了十多条,其实总结起来还是一句话,先削小藩,再削强藩,燕宁最后。
“之前我与齐大人共同商议了一番,认为朝廷如今当误之急是兴武备,重兵事。可借明年朝廷开恩科之际再开一武科。为朝廷选拔良将。”
说到这里,齐泰起身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来,躬身说到:“陛下,武举之事由来已久,但在我朝还没有制定详细的制度。臣夙兴夜寐,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浅见拙识,还请陛下御览。”
两人一唱一和,好像在演双簧一般。
“陛下,臣有话说。”齐泰话音刚落,兵部尚书茹瑺也起身说道:“有关开武举一事,虽然齐大人和黄大人事先没有与臣商议,但却与臣不谋而合。臣也有意请陛下开武举一科。”伸手从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折子,双手举在身前:“这是臣想到的一些想法,也请陛下一观。”
“这。。。”朱允炆、齐泰都皱起了眉头。
齐泰皱眉是有些不相信天下真有如此巧合,自己苦思冥想数月才想出来开武举的良策,准备借此登上兵部尚书之值,这肥头大耳,整日里无所事事的茹瑺也想到了?还是说有人走漏了风声?
齐泰不由怀疑的看了黄子澄一眼,见他也是一脸茫然。
上边朱允炆的左右看看茹瑺和齐泰,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齐泰是兵部左侍郎,按职位来说是茹瑺的下属。开武举这件事情说起来不算是小事。听黄子澄,齐泰,茹瑺三人所说,齐泰是与黄子澄商议过,却没有和茹瑺提起?
朱允炆现在已经是皇帝了,站在皇帝的角度,这个小小的细节犯了他心中的两个忌讳:越权而不尊上、结党。
齐泰遇事不与茹瑺商议,这就叫僭越,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越级上报,目无领导。”不论古今,职场政坛上都是个忌讳。
而且齐泰是兵部的官员,黄子澄属翰林院文官,二人名义上是同僚,实际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系统的。他们有事为什么要互相商量?
这样想着,朱允炆的脸上渐渐的有些阴沉了起来。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诗,好诗。”
“一天到晚就知道做些酸诗,你还能干点儿什么?”
“那你除了打打杀杀的那一套,又会做什么?”宽大的车厢里,朱高燧对着二哥朱高熙反唇相讥:“二哥,这句诗一共十四个字,有没有哪个不认识的?三弟我教教你啊?”
“我去你。。。”朱高熙勃然大怒,便要动手,一旁的朱高炽低喝了一声:“够了!眼看着就要到京城了,父王和道衍大师是怎么说的,你们都忘在脑后了吗?!”
“没忘,没忘。”朱高燧笑嘻嘻的回道:“三弟我好歹也读过几本书,脑子够用,怎么会忘呢?”
“你敢说我脑子不够用?!”朱高煦又要动手。
朱高炽脸色一沉:“进了京变如同入了龙潭虎穴,在外强敌环伺,你们二人若还闹得不成样子,难道当真活的腻歪了不成?”
“哼。”朱高燧头一歪,闭目不言。
朱高煦气闷的重重往后一靠,随手拿过小半坛酒喝了一口,嘴里嘟囔道:“不就是早出来一会儿吗,摆什么大哥架子。”
朱高炽双目一凝,深深地看了朱高熙一眼。
三兄弟间,朱高熙和朱高燧原本不和,但朱高炽和朱高熙的关系其实还不错。只是自从朱棣派他们三人入京吊唁开始,情况便有些不一样了。
朱高熙虽然五大三粗的,但手下还是有几个精明人的。原本就觉得父王可能要反,只是吃不准而已。这一次父王借病不肯入京,愈发说明心中有鬼,也让他彻底的明白过来,父王真的有意九五,而他。。。未必不能争一争那个金灿灿的位子,尤其上边只有一个肥胖如猪,腿脚也不利索的大哥。
心念一起,野心也就再难平息下去,曾经的兄友弟恭变成了如今的三国争霸。有趣的是,本应强势的大世子对应的是三国中最为羸弱的蜀国。原因无他,朱棣看他最不顺眼。
也是,三个儿子中一个尚武,一个善文,唯有朱高炽相貌令人生厌,偏偏法理上还是自己一切的继承者,有些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
“世子。”
车厢外想起一个有些尖细的声音。
听出是自己的贴身太监马三宝,朱高炽撩开帷裳:“何事?”
“世子。”马三宝骑马在侧,轻声说道:“快到天色不早,距离下一座城镇似乎还有些距离。前方有一片小林,不然今夜就在林中歇息一晚吧。”
朱高炽费力的挪动了一下身子,探头往前方看了看,远处一片茂密的杨树林:“行,你安排吧,记得让几个人先进去打探一下,别有什么强人。”
“奴婢明白。”
马三宝答应一声,随后扬鞭打马,向着密林而去。
朱棣一共给自己的儿子派了三十五个护卫,算上马三宝一共三十六人。人数虽然不多,但个顶个的都是军中和江湖上的好手。所以马三宝一人前去,倒也不怕这边出什么问题。
小树林看着不远,但望山跑死马,实际上并不太近,也有个十几里的样子。马车行的慢,马三宝来到林前的时候队伍还离得老远。
马三宝提声喊到:“南来北往一捧水,黄色的人家想在此歇一歇。此地可有猛虎啸林,这里有白花花的兔子奉上,还请行个方便。”
马三宝说的是绿林的黑话,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这边的人马想在林中歇息一番,若林中有强人,自己愿意奉上些银子,希望不要起了冲突。
一捧水指人数不到百人,黄色的人家指与皇上沾亲带故,来头不小,白花花的兔子指的是银子。
自己这边虽然实力雄厚,但俗话说逢林莫入,晚上月黑风高的,有心算无心之下就算不会吃亏,也怕麻烦,所以马三宝先软硬兼施的说了一番,算是探探水。还别说,一路上光在这上头就已经花了快千两银子,还真是躲过了不少贼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