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暖,在昨日的花香中浮动,光阴早已磨平了眼底的沧桑。日子,便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写意着寻常的喜悦和清欢,妥贴着尘世的安稳,烟火的素笺上,写满了爱和慈悲。
心若美好,岁月自当花开,总有一天,你我所期许的岁月静好,也会在尘世烟火里抵达,每天清晨,你和阳光都在,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用一生的平淡,守望一段岁月,用所有的光阴,妥贴一处风景,一缕书香,半盏清香,还有时光深处的琐碎,感谢岁月赋予所有的美,愿这长长的岁月里,有人一直把你当做身边最美的风景
当时光的暖,在昨日的花香中浮动,光阴早已磨平了眼底的沧桑。日子,便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写意着寻常的喜悦和清欢,妥贴着尘世的安稳,烟火的素笺上,写满了爱和慈悲。
心若美好,岁月自当花开,总有一天,你我所期许的岁月静好,也会在尘世烟火里抵达,每天清晨,你和阳光都在,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用一生的平淡,守望一段岁月,用所有这长长的岁月里,有人一直把你当做身边最美的风景
当时光的暖,在昨日的花香中浮动,光阴早已磨平了眼底的沧桑。日子,便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写意着寻常的喜悦和清欢,妥贴着尘世的安稳,烟火的素笺上,写满了爱和慈悲。
心若美好,岁月自当花开,总有一天,你我所期许的岁月静好,也会在尘世烟火里抵达,每天清晨,你和阳光都在,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用一生的平淡,守望一段岁月,用所有的光阴,妥贴一处风景,一缕书香,半盏清香,还有时光深处的琐碎,感谢岁月赋予所有的美,愿每光阴,妥贴一处风景,一缕书香,半盏清香,还有时光深处的琐碎,感谢岁月赋予所有的美,愿每天,都这么的好。
257()
故乡,偏居潍坊西南一隅,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提及麻湾,故乡的人们自然都是熟悉的。麻湾是我们当地人对一处水湾的称呼。它位于我们村与西边邻村之间,虽是区区几亩大小的面积,却承载了我许多浓郁的乡情记忆。
丙申年末,我回了一趟故乡,特意去看了看麻湾。冬日里,它显得那样的清冷、孤寂。麻湾几近干涸,巴掌大的水面被凹凸不一的薄薄冰层覆盖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发散着黯淡的光泽。冰层附近,堆放着许多渣土。岸边,已不见了曾经婀娜多姿的垂柳。目之所及,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过往岁月中的麻湾。
在我还小的时候,麻湾呈现出的是别样的秀美。春天,岸边柳树吐绿,泛着嫩黄的柳叶惹人生恋。春风徐来,柳枝摇曳生姿。这些与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宛如一幅静美的画卷。靠近水面处的小草娇柔可爱,装扮着春天的色彩。几只白鹅、水鸭在春水里嬉戏,平添了麻湾的几分动感和活力。
夏天,麻湾的浅水处和岸边长满了野生的麻。远望去,仿佛是丛生的密林,麻湾遂也就多了几分幽暗神秘的色彩。我猜想,麻湾或许是因为这些丛生的麻而得名吧!每次大雨过后,麻湾的水位就会上涨,水也变得浑浊起来。里面蛙声一片,热闹极了。小时候,我喜欢养小鸟。于是,我常去那些丛生的麻中找寻小虫喂食小鸟。在许多的麻叶中,找寻到一些打了卷儿的叶片,小心翼翼地层层剥开,就发现了那些包裹在叶片里的小虫。取出小虫后,把它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一会儿,也就捉满了一瓶子。然后,我就飞快地跑回家去喂食小鸟。有一次,我跟随着父亲经过麻湾。父亲发现了一只小燕子在浅水边扑棱着翅膀挣扎、鸣叫,看上去好像受伤了。于是,父亲就慢慢走过去,缓缓俯身把那只小燕子从浅水中捧起。父亲轻轻地用手抚摸着小燕子,用随身带着的小手绢擦干它身上的水珠,帮它整理了一下凌乱的羽毛和翅膀,又小心翼翼地轻揉着小燕子的翅膀。小燕子安静地享受着这些,一双乌溜溜的小眼睛盯着我们,炯炯有神,眼神中透露出了更多的信任、友善。我站在父亲身边静静地看着,内心也萌发了几多的感慨和触动。后来,小燕子从我父亲的手心里轻盈地飞走了。目送着它渐渐远逝的身影,侧耳凝听着它渐远渐小的呢喃,我仿佛在那一刻读懂了友善、博爱的含义。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喂养鸟了,也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小鸟。直到现在,我很忌讳杀生,也许是自己的性格使然。细细想来,父亲那次放飞小燕子的善举,在我的脑海中真真切切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小到大,耳闻目濡间,父亲的言谈举止又何尝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鞭策着我、感化着我。
秋天,麻湾变得清冷了许多。水湾边,小草的叶子也变得不那么鲜亮了,一些柳叶也开始枯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枯黄的树叶。萧索的秋风吹过,吹乱了本就有些凌乱的水面。一泓秋梦,遗落于秋风中,散开着,飘荡着。目睹这些,让人感怀许多,心绪亦如荡漾的水面久久难平。
冬天,麻湾呈现出来的是别样风姿。你看,大雪过后,麻湾的冰面被皑皑白雪覆盖着,仿佛是一张偌大的银白地毯。它与周围的树木、土坡、房屋、蓝天辉映着,自然融合为纯美的田园画。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相约着去麻湾溜冰玩耍。那时,我会带上自己用木板、铁钉制作的简易滑冰船去滑冰。一个人坐在滑冰船上面,两手握着木柄铁头的小铁棍奋力滑冰前行,玩得筋疲力尽,不亦乐乎。有的小伙伴在冰面上骑自行车玩耍,既要防止滑倒,还要躲避着他人,十分惊险刺激。冰面上,时常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风儿吹过,枝条上滑落下一些雪,它们好像也不甘寂寞,一起分享着我们纯真的惬意和欢乐。每每夕阳下山很久,我们才别有依恋地陆续回家。此时,麻湾又恢复了平素的寂静。(文章阅读网:。 )
一年四季,麻湾是不干涸的。春秋时节,每逢干旱的时候,老乡们就近用麻湾里面的水灌溉田地,缓解旱情。于是,麻湾水就会通过水管汩汩地流到了地里,流进了老乡们的心坎里,滋润了庄稼的生长,也滋润了老乡们渴盼丰年的梦想。
麻湾还是孩子们平时嬉戏的乐园。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许多欢乐。假日里,天晴方好,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相约着去麻湾岸边玩耍。我们寻一些平滑的石块,贴着水面打水漂,比赛着看谁一次性打的“水漂”多。伴随着水漂过后一圈圈荡漾的波纹,传来的是我们一阵阵天真无邪的笑声。玩累了,我们就用随身带去的纸片折叠成小船,把纸质的小船放进了麻湾。小船随风疾进,一会儿就进到水湾中央了。看着渐渐远去的小船,我时常出神很久,仿佛自己的心儿也跟着启航驶向远方。麻湾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条水沟,是多年流水自然冲刷而成。东南角的那条水沟比较宽,也比较深。有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们会在这条水沟的淤泥里捉泥鳅玩,通常很久才能捉到一条泥鳅。一不留神儿,有时滑不溜的泥鳅就从手里挣脱开逃走了。后来,每个人身上溅满了黑泥,脸上也成了大花脸。大家忙碌着,嬉笑着,沉浸其间,乐此不疲。有时,我们还会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简易鱼竿钓鱼。不单为钓到更多的鱼儿,更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体验一份忙中偷闲的乐趣。金色的阳光下,看着那小小的鱼漂在水面上轻轻晃动,内心不免有几分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兴奋。若是钓到了一条鱼儿,无论大小,内心都充盈着一种幸福的感觉。至今回想起来,意犹未尽。只是,那些单纯快乐的时光也只能在回忆中慢慢去追寻了。
情不自禁处,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历经了风雨的洗礼/你见证了季节的嬗变/岁月荏苒的轮回里/融入着你的多彩斑斓//你曾广纳激流的奔涌/你曾孕育生命的绚烂/光影如梭的记忆中/诠释着你的大爱无言//你讲述过动人的故事/你拥有过美丽的容颜/蓦然回首的明眸间/闪烁着你深情的依恋”故乡的麻湾,如一抹浓郁的乡情,在我的心间驻留,愈久弥香,愈久弥浓,让我思念着、缱绻着直到永远。
258()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
初春的早晨,微微寒意而不刺骨,通往乡间的滕平公路上,两旁的白杨展露嫩芽,慢慢舒展入眼帘的三道河没有了,被人们七十年代挖掘的幸福河取代,河道干枯,没有沙石,河堰笔直,河坝上自然点缀的几棵树木,也因河底无沙,整个河身显得荒凉。(文章阅读网: )
记忆中的三道河是有六、七十米宽、河床比地面低了一米有余,所以三道河没有河堰,河沙细而金灿灿的,清澈见底的河水常年缓缓流淌,潺潺的流水声像是给过河人问好。往前去,穿过一处果园就到了二道河。二道河与三道河属姊妹河,但截然不同,在我刚有记忆的时候,常牵着娘的手去赶集时,这条河就已断流了,河床上厚厚的河沙,不时闪亮着光点,并不规则的长着各种植物,河西边有十几米的河堰,种植几棵杨树,被河风吹得不时哗哗作响,赶集的人们走累了,常在这里乘凉。沿着没有脚印的田埂艰难前行,寻找到了多年没曾亲近的“古老沟”,这条沟仅有一、两米宽,水势依季节变化而无常,沟两边长满了各种杂草、水草,六十年代人们在沟上建起了一座两孔桥,方便了来来往往的赶集人。
走过“古老沟”就走进了邻村后街。东西穿行至老家,村西边的河已没有痕迹,曾经的河面已被民房取代,原来这条河的东岸就是一口水井,被人们称为“庙井”,庙井的水很浅,香甜可取,浅到可以伸手提水,随着河水断流,这口井不知哪年干枯了。这样走进了村头,遇到一帮玩耍的孩子们,他们父亲母亲是谁我当然不知,孩子们看到陌生的老者,一个个跑了,这不由使我联想到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滕平公路经过几次拓宽,比以前更加笔直而宽敞,从村口一直向北与滕平公路相连,路宽了但远了不少,对于这条路的改道,人们喜忧参半,好孬无人评说,恐怕人们也懒得去说。
第二章村子变了
再往前的事情,已经作古,被人们尘封起来,成为一段历史。随着上了年纪的人们纷纷离去,像秋天的庄稼,一茬又一茬,因买不到返程车票难以返回,所以,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写的对错将无人考证,这里所提及的事,都是一些零散的记忆,偏差、疏漏难免,请阅者见谅,并及时纠错,勿误导后人。
童年时我所在的村庄很紧凑,全村八百多口人,四个生产队,整个村庄内几乎无一空园,以一条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为主线,延伸了很多胡同,整洁而显得规矩,条理顺畅。村西边有条河,它沿着村西南下,构成村子的水系。村西南角的河西崖有一片自然生长的苇荡。村子的东北,在一、二里地有一处石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石塘作为村里的经济支柱,各生产队集体开采,维持和推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收入,全村先后增加了地排车近百辆,朴实、勤劳的人们把挖掘开采后的石块拉送到周围,一辆地排车靠着人力拉着一吨左右的石头,步步流着汗珠,真是一颗汗珠摔八瓣啊。
最初,萌发我念头的是这里勤劳、善良、质朴的冯庄村人,把他们记下来是本意,是我那颗深深爱着故土、爱着冯庄人们的心。要写村子的变化我真的不好着笔,无从写起,不想也不曾想为谁歌功颂德,只想把在村子生活的短短二十年的瞬间写出来,让青年人有所了解,这是我的责任,这是传承。
社会车轮滚滚向前,放眼望远,我们这所村子,可能存在十年、二十年,三五十年以后是不会存在的,也可能与那些村子合并成了一个社区,所以村子留下点什么是必须的。
单说村子,必须从四界说起,村子里所有街道均有变动。我横竖打量,用心观察,东西大街向北滚动不少,南北大街向东滚动,这样的规划不知道为了什么。从前,东西大街北只有两三排房子,到了七十年代才陆陆续续建了第三排房子,那时村后边有条北大路,北大路在秦家林的南面七八米的地方,现在北大路早已无影无踪了,恐怕早已变成谁家的院子。二是村西边的河堰为界点,宝玉家的房子是最西北角的,房子依河而建,房后是东西大街,通过河的路,路北面有口井,因这口井在庙屋的西头叫庙井,这样河堰西南而下,构成了村子的西部。村子南面最早时,以南大坑北岸为村界,南坑的南面是三队、四队的麦场,四队麦场东南角是土地庙,土地庙可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现军家先在麦场南边、一片老林的后面建了房子,陆陆续续向南扩展,这就是七十年代初村子的最南端。村子东边是以东坑东头为界线,当时东坑以东几乎没有房子,全是一片菜园,七十年代后期,村子逐渐向东发展,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村子大了,中间空了,土地少了。
农村世代以土地求生存的境况不好完全改变,土地没有了,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没有了,北坡、东坡、西坡全没了,现在仅仅剩下村子南部的一点地,多数被人为占有,土地大量减少,子子孙孙以后怎么办,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这里我想说一句多余的话,各级政府的责任尽到了吗?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难道只会应酬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回到原话,再说说村里的自然环境。现在村里讲风水的话,比四十年前差很多,河水断流是外界因素,村子内部“干枯掉墒、稀稀拉拉、残垣断壁、满目苍夷、目不忍睹”。从前以南大坑为中心形成村内自然水系,每到六、七月间,整个村子的雨水向南大坑涌动,南大坑承受不了时又流向南沟,南沟的水浇灌了沟两边的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