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黑科技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球黑科技传奇-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主炮弹药库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到弹药库壁之间,管线舱和下方的储藏舱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过滤舱。整体上看,除了弹药库舱段的布置相对还算严密以外,与同时期其它国家战列舰的防雷结构相比较,“俾斯麦”级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设计要求也不高,仅仅为抵御50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德国海军在1944年11月12日关于“提尔皮茨”损失的222-45技术报告上指出它的TDS能抵挡600kg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的水下爆破,可以认为这是该级战舰防雷系统的实际准确防御水平。

    “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堡长达246.15米,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装甲堡侧壁从水线以下6米多处一直延伸到上装甲甲板,在整个舷侧立面的常见被弹部分都布置了厚重的装甲,是二战时代装甲覆盖面积最大的战列舰。其上部5.2米高的舷侧装甲带由厚达290mm的K/A钢板制成,与100-160mm的Wh上装甲甲板一同保护着整个位于主装甲堡上部舰体内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区,可以抵挡重巡洋舰的炮弹和中小型航空炸弹。中部是位于水线上下的640mm厚10.4米高的K/A钢板制成的主舷侧装甲带,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以材料质量优势独自抵挡大部分战列舰的炮弹。在吃水19.6-20.米的作战常态重量时,俾斯麦高10.4米的640mm主舷侧装甲有5.5-6.4米被埋在了水下,在640mm主舷侧装甲的下方,还有一道高1.2米均厚为340mm的主舷侧装甲下沿,使该舰拥有深入水下达6.4-7.6米的舷侧装甲,为其了良好的水下防弹能力,炮弹必须在水中穿行很长的距离击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过44mm船壳防雷吞噬舱和吸收舱,这时后面的90mm主防雷装甲板已经能够独立抵挡。

    在舰体主装甲堡内,位于主装甲甲板以下的空间,设置有16道由厚达40-120mm的Wh钢板制成的横向内部装甲墙,它们也被同时作为舰体横向构造的一部分。16道装甲墙和首尾两端64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俾斯麦”级主装甲堡内的下部空间分为1个重装甲舱段,其中的12道,以6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舰体内,和首尾两端200-44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主装甲堡内的上部空间也分为14个重装甲舱段。即使有战列舰炮弹或穿甲炸弹射入其中爆炸,弹片受到这些内部装甲的阻挡,破坏力也会被控制在较小范围的空间内。

    “俾斯麦”级的舰首和舰尾水线部位分别设有120mm和160mmWh钢制成的轻装甲带,它们会在舰体受到攻击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水线外形的整体完整度,防止舰体表面发生大面积破碎。二战时代的大部分新式战列舰都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方式布置装甲,这是因为它们的装甲比重小,没有多余的装甲去防护非致命部位,保证重点部位不被击穿,是首要的。

    二战时代大部分国家的军舰主水平装甲都是布置在主舷侧装甲上方,与主舷侧装甲上方边缘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装甲盒。德**舰则不同,它采用了一种叫做装甲堡延展结构的装甲布置方式,其主水平装甲位于主舷侧装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近舷侧的两端以小俯角向下倾斜,延伸到主舷侧装甲的下部位置与之相连,这样的主水平装甲在横截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穹顶,被称为“穹甲”。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这就使得敌方炮弹在穿过其主装甲带后还必须再穿过这层装甲,才能德舰的机舱、锅炉舱、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虽然穹甲布置缩小了舰体核心舱室的空间高度,但这个问题往往在德舰舰体主装甲区的巨大长度上得到弥补,从而保持了德舰核心舱室的空间总量。以俾斯麦战舰为例,其460mm主炮弹药库,锅炉、轮机、150mm副炮弹药库,105mm、37mm和20mm高炮弹药库,锅炉舱到轮机舱的蒸汽输送管道,贯穿全舰的纵向主电缆通道全部布置在了160-240mm穹甲的下方,容纳的设施比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还多。

    德国战列舰没有设置两用甲板的习惯,它们采用了装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离的传统布局。“俾斯麦”级位于机舱和弹药库上方的舰体水平结构有三层,第一层由柚木+100-160-mmWh装甲甲板+20mmSt52水密甲板+第一主构造梁构成;第二层由40mmSt52水密甲板+第二主构造梁构成;第三层是该舰上为数不多的创新设计之一,在160-200mmWh水平部分装甲甲板的下方是40mm的St52水密甲板,再往下并没有像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一样布置主构造梁而是水平铺设了一层构造加强筋,与装甲甲板一同被作为舰体构造的组成部分,承担和主构造梁相近的作用。此外,构造加强筋由弹性形变范围刚好比Wh钢略大一点的St52钢制成,可以随着Wh装甲板一同发生弹性形变并分担抗拉峰值受力,再随着Wh装甲板一同恢复,以此提高整个水平结构的防御力,加强这道保护动力舱和弹药库的最后防线。

    “俾斯麦”级前后各有两座3联装的46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640mm的K/A装甲钢圈,炮座在舰内从160mm上装甲甲板到200mm主装甲甲板之间的部分是厚440mm的K/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290-640mm的K/A舷侧装甲和60mm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7901140mm,防御能力高于炮座露天部分。

第二七六章二战獠牙 六() 
“俾斯麦”级主炮塔旋转部分的正面是720mm的K/A装甲板,侧面是440mm的K/A装甲板,背部是640mm的K/A装甲板,顶部由260-360mm的Wh装甲板覆盖。背部厚达640mm的K/A装甲是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

    “俾斯麦”级的副炮塔拥有200mmK/A的旋转部分正面装甲和160mmK/A的露天炮座装甲,能抵挡轻巡洋舰级别的炮弹。第一甲板下面是290mmK/A的上部舷侧装甲带+30mm的Wh装甲座圈,能抵挡重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弹药输送通道通过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弹药库位于穹甲下方独立舱段的中央部分内,受到640mm主舷侧装甲和200-240mm穹甲的保护。与主火力系统的防护情况相似,俾斯麦副炮火力系统的防护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麦这样厚重的装甲,这也是德舰全面防护的一个体现。

    “俾斯麦”级的指挥塔立面装甲为700mmK/A,顶部440mmWh,底部140mmWh。同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塔的防护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此外该舰在后部舰桥上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300mmK/A的备用指挥塔,在主桅楼顶端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120mmWh的装甲了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所没有的。该舰安置在三个装甲塔上方的三个主要探测和火控系统单元也有120-400mm不等的立面装甲,防护极为考究。

    “俾斯麦”级拥有24个高压瓦格纳锅炉,两两放置在12个水密隔舱内,蒸汽输送管道直接穿过同样位于穹甲下方的副炮弹药库舱段通向6个主机舱,每个主机舱内安放着2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每台锅炉同时向2台涡轮蒸汽轮主机动力,主机为6台Blohm&Voss蒸汽轮机,单机最大输出功率为9000马力,6台总功率达302400马力。每一主机驱动一个螺旋桨,直径为9.4米。

    此外在过渡舱内有蒸汽输送转换结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交叉动力。“俾斯麦”级的动力系统设计功率为276000马力,但实际稳定输出功率高达300340马力,极速输出功率更是高达326052马力,使得“俾斯麦”级战列舰拥有稳定很高的航速。

    “俾斯麦”级的主炮副炮射击指挥所在前后桅楼设有两处。前桅楼顶端有FuMO24型雷达和大型光学测距仪,FuMO24雷达的矩形天线高4米,宽米,工作频率为736兆赫,波长约为162厘米,最大作用距离约为50千米。这种雷达性能本来完全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水面,但德国的雷达设计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也就是所说的P型显示器,仅有距离显示器,方位依靠天线底座的感应器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指示,因此这种雷达在对多个目标和曲折的海岸探测时非常繁琐,方位雷达仅能针对单个的目标才具备清晰的目标舷角关系,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作火控目标指示。162厘米波长测量误差偏大,但能够满足战列舰在50千米距离上的齐射火控性能。德国海军也没有打算把这种雷达用在更复杂的探测场合,只是将天线与21米光学测距仪在一起仅仅用于火控。联合基座能够旋转360度,从战舰最高点环视海面。FuMO24雷达没有P型方位显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国纳粹高官们认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和奢侈,这是“俾斯麦”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利用P型显示器至少能够了解更复杂的海面态势。

    德国海军采用两个这种FuMO24雷达和21米测距仪转塔来进行两个主要射向的火控。在“俾斯麦”后舰桥上,同样布置了2部转塔,通常承担控制后部主副炮对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或者在前桅楼雷达测距仪转塔被摧毁时,作为全舰火力的射击指挥备份。前桅楼柱型装甲结构一直向下伸延到装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舱。后部舰桥正下方的装甲带甲板同样设置了解算舱所谓的解算舱实际是多炮塔的射击指挥仪舱。德国的机电式射击指挥仪非常庞大和复杂,能够直接连接主炮塔控制机电气柜控制主炮塔,同时解算结果用机电刻度盘显示在相关指挥舱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旧非常高。除测距仪雷达转塔了21米光学测距仪外,主炮炮塔也了独立的21米测距仪,便于在指挥转塔失效后,按炮长电话口令进行测距和火控射击,但此时火控弹着散布要大很多。

    150毫米副炮炮塔有独立的13米光学测距仪,对空射击的火控站分别有处;两处在主桅楼两侧;有球型防护罩,另两个沿舰体纵轴线布置在后上层建筑顶部,处对空火控站都装有9米测距仪。按照“俾斯麦”级的防空武器配置,处火控站能够指挥对个目标的对空火力。105毫米高炮有随动系统,可以分别与相应的火控站连接进行自动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径高炮则只能采用电话和人工操作。150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火控和射击组织的原则是尽可能用尽量多的火炮齐射和尽可能快的发射速度,并用尽可能几率大的射击方式,而射击指挥仪则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和完成测距。首轮齐射组织非常,对修正具有决定性作用。在40年代炮瞄雷达出现前,主要依靠对齐射的弹着观察进行诸元修正。一旦确认准确的方位距离,则主炮将一同按准确诸元进行齐射。同时航海长也将采用机动,尽力保证这个较为准确的方位距离在至少两轮齐射内近似不变。

    质量分配:舰体结构2332吨,装甲34900吨,武器装备11946吨,航空设备166吨,自卫武器16吨,普通装备73.吨,船员居住设备17.2吨桅杆和索具60吨,弹药3020.吨,自卫武器的弹药50吨,一般消耗品310.吨,人员和个人物品47.2吨,预备物品3.4吨,饮用水27.4吨,设备用水334吨,锅炉用水375吨,重油6452吨,柴油193吨,润滑油160吨,航空用油34吨。

    就这样,俾斯麦级B型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人的一种探索,比起后世美帝330米长满载排水量10多万吨的航空母舰来说要稍微短点,但是不可否认的德国在二战中装甲技术的先进是不容置疑的。

    对于小胡子元首而言,第三帝国已经等不及兴登堡级双体超战舰下水服役征战大洋了,因为工程师们告知元首兴登堡级以目前的最多只能完成那一艘首舰的,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来建造下一艘或者更多的兴登堡级了。

    不过相较于历史上H39和H40分另于1939年7月15日和月15日开工的时间,那艘双体超战舰唯一的兴登堡级首舰兴登堡则是于193年5月开工,元首下令废除了H39-H44计划,专心H44终极改计划:H45兴登堡级双体超战舰,在随着俾斯麦级B型两艘战列舰的下水服役,造船最终向着H45兴登堡级双体超战舰倾斜,于是集中力量双体超战舰比想象中还快的时间完成建造下水服役,可见小胡子元首对这种超级巨型大战舰有多大的期待啊。

    该舰最终在1942年7月下水服役,标志着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在欧洲甚至美洲都有决定性的压倒优势,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艘地球上体积和吨位都是最最巨大、火炮口径超过一千毫米的超战舰,日耳曼人凭着这艘战舰左突右冲的战斗到1947年,最终因为弹尽粮绝的缘故被迫自沉于大西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

第二七七章纷乱的欧洲() 
波及全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招的倒霉蛋相当多数都是欧洲的一些实力不强没有存在感的小国家而已,当然已经承平太久20多年享受着安逸生活的法国人,最终品尝到了自己当初为自己酿下的苦酒,谁叫他们把德国人逼得太狠呢,把一战时期同属列强的国家活生生变成一个残废,就连军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