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容貌上的变化大,已经像是个青年。五郎的长相,兼收了连守信和张氏的优点,身量高,皮肤白,鼻梁挺,眼睛大而有神。少年时因为家境的缘故,眉宇间总有一丝倔强的神情。如今家境的变化,还有几年的饱读诗书和历练,那神情已经渺无踪影,代之以端凝和坚毅。
一个英挺的,看着就十分可靠,能够让人放心依赖的好男人。
五郎说话的声音也变了。连蔓儿明白,这肯定是离家的这段时间,五郎度过了每个少年都必须经历的、尴尬的变声期。
一家人相见过,并没有立刻进门,而是先来到了御赐牌楼底下。牌楼底下,已经摆设好了香案,五郎和小七先后拈香跪拜,然后一家人又一起跪拜了,才进了宅子里。
进了宅子,依旧先拜过了圣旨,表示连家有今天,始终不忘皇恩,感念皇恩浩荡。
前面报喜的人已经安排了人招待,五郎和小七都去换衣裳,这期间,小喜和小庆进来给张氏、连蔓儿磕头。
五郎和小七高中归来,看样子这段时间都被照顾的不错,张氏当然高兴,让两个丫头起来,各自赏了一个尺头,一个荷包,至于跟随五郎和小七的其他人,也各有丰厚的赏赐。
等五郎和小七换过衣裳,一家人才都在屋中坐下叙话。
许是离开的久了,又一直在京中跟随鲁先生历练,五郎的官话说的越发的好了,不带丝毫辽东府的口音。只是话说的多了,在连守信和张氏的乡音影响下,五郎才慢慢的拾回了乡音。
“…今年的考题并不难,就是偏重实务,那些只闭门读书的就吃了亏。多亏这两年在外历练,有良师益友,胜过十年苦读”五郎先告诉大家乡试的情形。
“哥,幼恒哥这次考中了没有?”连蔓儿剥了一个蜜桔,一半给了小七,另一半递给五郎。她一边问五郎,又一边去剥石榴。
“幼恒哥也中了。”五郎就道。
“嗯,幼恒哥还是跟我们一起回来的,到县城才分开。”小七就接着道。
“王小太医这次考了第几?”连守信就问。
“…考了递二十名。”五郎就如实答道。
张氏和连守信都点头。
“上回他是跟五郎一起考的那啥生员吧,比五郎考的好。这回…不管咋地,中了就好。”连守信和张氏都道。
王幼恒这次没有五郎考的好。
“…幼恒哥这两年杂务太多了,真正能沉下心来念书的日子反而不多。要不然,肯定能考的更好。”五郎就道。
大家都点头,王幼恒这两年在锦阳县和他舅舅家两地来回奔波,可以说是支撑起了他舅舅家的家业,自然分了不少心。而这次,王幼恒能够考中,还多亏考试之前,和五郎一起住了几天。是五郎将鲁先生押的题目,还有做的讲解等都毫无保留地转告给了王幼恒。
当然,这件事,五郎并没有提。
“那小九那,也考中了吧?”连蔓儿就又问。
“小九哥这次考了第三。”小七就笑着答道。
沈谦自幼有名师指点,是真正的童子功,如今着意在这方面,成绩自然不俗。
“这可真是好事连连啊。”张氏就笑道。自家的孩子高中了,与自家交好的也高中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的那。张氏就是那种,自己有好事、开心,也希望大家伙都有好事,一起开心的人。
…
补昨天的更新,并祝大家合家团圆、中秋快乐。
感冒还没好,稍后努力争取再更一章,求鼓励O(n_n)O
第九百零二章阖家欢喜
自己关心的几个人都中了,连蔓儿也格外的高兴。
这个年代,除非皇上开恩科,否则乡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童生试则不同。连老爷子的去世,使得小七推迟了一年才参加童生试,但是却并没有影响到五郎的乡试。所以,五郎依旧是和王幼恒、沈谦一起参加的考试。
说完考试的事情,大家又问五郎在京城的情形,以及鲁先生的情况。五郎也不嫌絮烦,都一一地回答了。京城,对于连蔓儿一家人来说,是无比新奇、向往的所在,他们对五郎的叙述听的津津有味。
“哥,你和小七都考中了,有没有给鲁先生写信报喜?”连蔓儿就问五郎道。
“已经写了。”五郎就点头道,“在府城,知道了考试的成绩,我立刻给鲁先生写了信。”
“捎东西过去没有?”连守信就问。
“捎了。”五郎答道,“捎了几张好皮子,还有些咱们庄子上的土产。”
“这就对了。”连守信点头表示赞许,“咱们家能有今天,你们兄弟都能考上,多亏遇见鲁先生这个大贵人啊。”
“恩师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的。”五郎和小七就都说道。
张氏就又问五郎这些日子在外头吃的好不好,身体好不好,还问他一会想吃什么。由于是久别重逢,张氏甚至将五郎放在了平时一直最疼爱的小七的前头。
“…想娘和蔓儿做的家常菜,还有爹擀的面条”五郎回答一切都好,让张氏尽管放心,最后,又笑着说道。
五郎这么说,连守信、张氏和连蔓儿都是又高兴、又有些心酸。
“这有啥难的,等一会。就让你爹先给你擀面,做炸酱面给你吃,待会,我和蔓儿亲自下厨,给你们哥俩做一桌子的菜。”张氏就说道。
一家人絮絮地说着,越说越是稠密。连蔓儿突然间就想到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哥,”连蔓儿叫了五郎一声,就住了口。
“啥事,蔓儿?”五郎抬头看着连蔓儿。
连蔓儿想了想,就将屋内伺候的人都打发了出去。这才重新开口向五郎询问。
“哥你来信说,六爷交代你办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可都办好了?”等人都出去了,连蔓儿才压低了声音问道。
当时五郎在来信中,并没有提到沈六交办的具体事情,连蔓儿认为是不便说,因此。今天才屏退众人,问五郎。
“都不办好了,我才和小七一起回来的。”五郎就道,略作沉吟,这才也压低了声音,将沈六交代的事情大体说了一遍。
“这么重要的事情。六爷交代给你办,六爷是真看重咱们。五郎,你往后可要加倍的勤谨。可不要让六爷失望,觉得信错了人,认为咱们是那不可靠的。”连守信听了,就道。
“爹,你放心吧。我都知道。”五郎就道。
“嗯,我知道。你这孩子,原来就比一般人懂事早。你现在又念书,又在外头历练啥的,说话办事,都比我强。…我也没啥不放心的。”连守信就道。
“爹,你别这么说。”五郎忙道。
“这是实话,爹是高兴才说的。”连守信就道,“别人都说我和你娘有福,我也觉得我们有福。不在别的上头,就你们几个都懂事、能干,这就是我们的福。”
一家人又说了一会话,连守信果然亲自动手擀了面条,张氏和连蔓儿亲自准备面码和炸酱,一家人简简单单地吃了晌午饭。晚上,张氏则带着连蔓儿下厨,母女俩亲手做了一桌子的家常饭食。因为要补上中秋节没能团聚的遗憾,还特意打了月饼,一家人吃了一顿吃到的中秋团圆饭。
五郎和小七高中,远近的亲友、锦阳县各官宦、乡绅都纷纷来贺喜。连蔓儿家干脆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将锦阳县几个有名的戏班子、有名的红角以及杂耍班子都请到了,就在牌楼底下摆开戏台,连着唱了三天的大戏。
秧歌队自然也被请了来。
因为这边这么热闹,学堂里干脆也放了三天的假。连家伺候的上下人等均有赏赐,另外还给学堂的学生们都发肉和点心,是大家同喜的意思。
在青阳镇上,除了一个王家的王举人,五郎是第二个开中举人的。王举人考中举人的时候,已近中年,而五郎风华正茂,不用想,谁都知道,五郎将来定是前程远大,这锦阳县内,怕是没人能敌的上他的。
至于小七,虽如今才中了秀才,前程却是不可限量。他不仅有五郎所有的优势,还有五郎没有的。小七念书的年纪比五郎笑,有五郎这么一个哥哥,而五郎却没有。
三十里营子因为先有王举人,如今又有连举人和连秀才,顿时在锦阳县就出了名。也不知道是谁开始传出去的,都说三十里营子的风水好,说村里的墓地,也就是南山是最发旺子孙后代的,就有临近村镇的人家里老人过世的,千方百计地想要将老人也葬到南山上来的。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五郎和小七高中,王举人全家来道贺,从此称与连家为世交。至于其他前来趋奉、攀亲的,则是数不胜数。便在宴席中,就有好几个要给五郎做媒的。
张青山一家自然也都来了,住了三天,李氏、张王氏、胡氏和张氏一起高高兴兴地听了三天的戏。这回的戏,都是选那热闹、兆头好的,什么满床笏、四进士、金印记、天官赐福、富贵长春等。
张青山的心思却不在戏上头。两个外孙,一个新晋的举人,一个新中的秀才,张青山可高兴坏了。他带来了几坛亲自酿的烧酒,和连守信喝的大醉。
“我闺女啊,算是熬出来了,熬出来了”醉后,张青山就会这样感叹道。
“…外孙们出息大发了,我也跟着借光。现在我走出去,也有管我叫老爷的了。我们那屯子里人说,要保举我做里正,哈哈…我可不耐烦做那个”
张青山本来就很有威望,如今自然是更上一层楼。
吴家一家、陆家一家也都来了。他们不仅来贺喜,还帮着连蔓儿家各处料理、照管事情。两个兄弟都越来越有出息,连枝儿当然最高兴。
小胖娃大宝在五郎离家的时候,还不会叫舅。现在会了,却只认小七,不认五郎。五郎拿了好些玩意儿出来,哄得大宝开心了,大宝才和他亲近起来,叫了一声舅。五郎虽然老成,抱着大宝也不由得眉开眼笑。
三天的宴席过后,连蔓儿又留下唱的最好的一班戏班子,自家人,包括张青山一家、吴家兴一家,陆炳武一家,还有连叶儿一家,自在地乐呵了一天,大家这才散了。
庆祝过后,一切收拾停当,大家的心也静了下来。一家人难免坐在一起,慢慢地就谈到了将来的打算。
五郎中了举人,下一步就是参加会试。以后,他一年中还是会有大部分时间在京城,跟随鲁先生念书、历练。小七的下一步是参加乡试,因此除了继续念书之外,也应该出外游历游历,就如同当年的五郎一样。
五郎能有如今这样的沉稳和见识,与他的历练是分不开的。因此连家人都知道,死读书是不成的,历练同样重要。他们当然要为小七提供这样的机会。
连守信和张氏还背着几个孩子,说起了悄悄话。
“他们兄弟俩这次都考中了,因为急着回家,府城那边还没摆宴席请客。”连守信就道,“也该去操办操办”
“是啊,”张氏就点头,“本来还打算在家过完年,去府城过上元节就行了。”
这几天,连守信和张氏心里都有考虑,再加上来道喜的贺客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他们两口子也都想到了这一点。
为了孩子们都将来,以后只怕不能总待在三十里营子,县城不用说,府城那边,是该多去住一住的。
而这个将来,还不仅仅是指几个孩子的前程…
“…看着大宝啊,我这眼馋啊。”张氏就小声地跟连守信道,“是,外孙也是孙,可毕竟大宝姓吴。这要是咱五郎也有这么大的儿子了,该多好。咱自家的孙子,成天都能在眼前。…五郎这年纪也差不多了,虽说是男子汉,年纪啥的不急,可也差不多到时候了。当初不就是说,等考中了举人,就该议这个事了。”
说来说去,张氏着急想抱孙子了。
连守信在这上面,和张氏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咱蔓儿,”张氏又将声音押的更低了些,“也是时候该定亲了,咱这县城里,十里八村的,我都想了一圈,还真没有啥合适的,又知根知底的。咱往府城住着去,也能多了解点,快些定下来。”
“嗯。”连守信点头。
两口子这正商量着,外面就有人进来禀报,说是老宅来人了。
蒋氏带着连芽儿和大妞妞来了,蒋氏还递上来一个包袱。
“…这是老太太打发我给送过来的。”
…
二更,求粉红。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大家中秋快乐!
第九百零三章礼下于人
过了八月十五,三十里营子的人们都早早地穿上了夹衣。蒋氏、连芽儿和大妞妞也是如此,大妞妞因为年纪小,还额外多穿了一件。三个人穿戴打扮的都很利落,蒋氏和大妞妞的衣裳都是半旧的,连芽儿的衣裳却有七八成新,样式、衣料、剪裁和绣花也明显比蒋氏和大妞妞的要精致。
虽然连守义和何氏不管她了,但是跟着周氏,连芽儿的生活看着是过的更好了。而六郎跟着连守信这一股,也比过去强了不知多少倍。
其实,离开了连守义和何氏,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过的要比过去好。
不得不说,这是种非常怪异的情形,然而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每次连蔓儿想起这件事,都只能摇头感叹。
蒋氏送来了东西,说明是周氏打发送来的,是给五郎和小七的贺礼。
连蔓儿一家都震惊了!
既然送来了,就没有推拒不要的道理。不过张氏还是有些犹豫,在与连守信、连蔓儿视线交流过后,才慢慢地伸手,将包袱接了过来。
周氏对于他们,历来是有进无出,一毛不肯拔的。这次是怎么了,太阳难道从西边出来了?周氏送来的,会是什么东西那?
“娘”连蔓儿就给张氏递了个眼色。
张氏会意,当下就将包袱打开了。说实话,张氏也非常好奇周氏送来的是什么东西。
包袱里面,原来是两个彩缎尺头。连蔓儿看了一眼,就认出来,这是镇上铺子里头最近卖的最好的尺头。
“…本来老太太是打算亲手做点啥,就是秋下,她老人家身子骨有点不大舒坦,眼神也不如过去了。说怕做的不好,到时候不好看。…打发我去镇上,挑的最好的尺头。四叔、四婶,还有五弟和七弟啥好东西没见过,这个估计也入不了眼。…好歹是老太太、和我们的一份心意”蒋氏在旁陪笑解释道。
连蔓儿听着,也没说什么。蒋氏的解释,不过就是圆一圆面子罢了。周氏活计好,可却从来没给张氏和张氏的几个孩子做过一针一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