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有有脾气的。还不得慢慢调理吗,今天,我们就把秀娥这丫头留这了,亲家,你们按着你们家的规矩,咋调理咋是,我们不管。”赵文才就道。
赵秀娥的娘吴氏就有些着急,给赵文才使眼色,意思是你怎么能这么说那,咋能不管闺女那。
赵文才一边擦汗,一边也给吴氏使眼色:不这么说,就要破财,大大的破财。
连守义看着赵家几个人眉来眼去,撇了撇嘴,还要再说什么,被连老爷子一个眼神制止了。
“这么着,我刚才说的话,你们都没啥意见吧。”连老爷子道。
“没意见,我们能有啥意见,大叔你咋说咱就咋是。”赵文才忙道。
“他爹,咱来的时候是咋说的?”赵秀娥的娘吴氏忍不住了,对赵文才道。
赵文才扭头看了看,赵秀娥娘俩都哭的眼圈泛红,期待地看着他。
“……是、是这样。”赵文才干咳了两声,又开口道:“其实吧,我们有个打算,还没来得及跟你们说。为啥要秀娥他们住在镇子上,秀娥的嫁妆,我们再给添些钱,就让二郎和秀娥两个在镇上开家铺子,挣的钱,也够他们小两口花销的了,不比二郎种地出苦力强?这是我们心疼闺女、姑爷的一片心。
连守义的眼睛就亮了一下,将身子坐直了一些,看着赵文才。
“当初我们那聘礼,你们可是说好了,给带回来的。到现在,我们也没看见这钱在哪。秀娥嫁进我们家,她的嫁妆也是我们家的。就这两样钱,开个铺子,都有富余。你们说给添钱,谁看到钱在哪了,这不是说便宜话吗。到时候,你们老赵家,又有说嘴的地方了,好像我们二郎是靠着你们似地。老赵,你可别和我耍心眼子。”
“亲家你火眼金睛,我哪敢跟你耍啥心眼。”赵文才心里很憋屈,脸上还得陪笑。如果不是赵秀娥这事上他有求于人,也不能这么处处受制于连守义。
最后,连守义和赵文才交换了一个眼神,就找借口一起出去,不知道嘀咕了一些什么,回来的时候,连守义就改了口风。
“爹,要不,镇上房子没找着买主之前,就让二郎和秀娥再住几天。”连守义和连老爷子商量,“咱这实在住不下,总不能让她俩小两口跟着我们还有三郎这几个半大小子住一屋。”
连守义说的确实是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连老爷子当初能同意二郎和赵秀娥镇上住的原因。新盖一座房子,不仅要钱,还需要时间。那房子也不是说卖,立刻就能卖掉的。
不过,如果答应了连守义,那事情似乎又退回到原来的样子了。连老爷子心软,但是并不糊涂。
“我想好了,让继祖和他媳妇回西屋住去。让三郎、四郎两个,搬上房跟我住来。二郎和二郎媳妇,今后先跟你们两口子住东厢房。等下面房子盖起来了,再让他们去住新房。”连老爷子道。
似乎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里的庄户人家就是这样,一铺大炕,可以同时住上老少、甚至同辈的几对夫妻,照样生儿育女。当然,到了晚间,几对夫妻之间会被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或是用类似于炕屏的闸板,或是从顶棚垂下帘子。
赵秀娥当然不愿意,但是连老爷子这么说了,就表示不可更改。最后是赵家的人压服着赵秀娥,赵秀娥没有法子,只得接受了。
似乎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连老爷子当即就安排人到镇上,去搬赵秀娥的嫁妆。
“把镇上的房子空出来,也好卖。”连老爷子是这样说的,“要不,人家还以为咱们不是诚心卖房。”
连老爷子这样说的时候,还有意无意地看了看赵文才和连守义两个连蔓儿觉得连老爷子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很英明。当然,他们一家几口也被连老爷子叫上,帮忙搬东西。
蒋氏和连继祖也跟去了镇上的房子,当初他们搬回来,还有些不常用的箱子柜子就留在了那座宅子里库房里,现在要把宅子清空,这些东西自然也要拿回来。
就这样,赵秀娥搬进了东厢房。她和二郎,与连守义夫妻带着六郎,各占了半铺炕。
“这下你二伯娘应该不会抱怨,没儿媳妇在身边伺候了吧。”张氏看着何氏乐呵呵地搬东西,小声道,语气中并不是那么肯定。
“谁知道那。”连蔓儿轻声道。赵秀娥的脸可是一直沉着的。“咱这院子以后肯定比以前热闹,这是一定的。”
后来的事,正如连蔓儿所说。
转眼就是立春,庄户人家俗称打春。春天来了,万物即将生发,这在庄户人家眼里,是个大日子。在这一天,三十里营子这边有吃春饼的习惯,叫做打春饼。
连蔓儿家当然也不例外,这天早上,等早点铺子的流高峰过去了,连蔓儿就提着篮子,带着小跟班小七,到镇上去采购。
瘦多肥少的猪肉,买了二斤,水嫩嫩的蒜苗买了二斤,干豆腐买了两斤。再加上家里本来就有的胡萝卜、大葱、特意发的绿豆芽,春饼卷的馅料就差不多齐了。因为家里没有鸡蛋了,连蔓儿最后还买了二十个红皮鸡蛋,这才从镇上回来。
看各家的生活条件,打春饼用黍米面、杂豆面、白面都行。连蔓儿一家本来打算用三和面的,后来想想,难得的好日子,干脆全用白面,给大家打打牙祭,他们家现在完全吃的起。
打春饼,就是和面,烙薄薄的饼,里面卷上各种馅料,然后蘸着大酱吃。
不过还有更方便的,就是摊煎饼做春饼。煎饼比烙饼要薄,更适合卷着馅料吃。三十里营子这里,各家按照自己的喜好,有的摊煎饼,有的干脆烙饼,再简单地炒个豆芽菜,也不一定要卷在饼里吃。
连蔓儿就提议摊煎饼。
“娘,昨天我和小坛子说打春饼,他告诉我,庙里有现成的煎饼烙子,我跟他说咱能不能借来用,他说行。”连蔓儿对张氏道。
“那敢情好,蔓儿,你去看看,能借来,咱就摊煎饼。”张氏就道。
连蔓儿就来找元坛,元坛早将煎饼烙子准备好了,替她提了过来。
这煎饼烙子是铁做的,样子与连蔓儿前世看过的电饼铛很相似,两扇原形的厚铁片,屁股处合页链接,把手比较长,末端制成环状,便于拿放。这个年代的铁制品,都很重,这个煎饼烙子足有三四斤的样子,虽然对连蔓儿也不算什么,但是元坛还是殷勤地替他送了过来。
摊煎饼不需要和面,而是要将面里加水,搅拌成均匀的面糊。煎饼烙子送到的时候,张氏已经将面糊准备好了。
最近老宅那边总是很“热闹”,这顿春饼,连蔓儿一家准备在早点铺子吃。
第二百二十七章肉
“小坛子,你告诉住持师父一声,别急着吃晌午饭。一会煎饼烙得了,就给他送过去。”张氏就叮嘱小坛子。
“小坛子,一会你就跟我们吃吧。”连蔓儿也道。
元坛就摸着自己的小光头,憨憨地笑了起来。
“那、那我就去跟师父说一声去。”元坛就转身跑去禅房找住持和尚去了。
张氏就先将煎饼烙子洗刷了一遍,放在小灶上,开始摊煎饼。因为有煎饼烙子,摊起煎饼来看着简单,但是要摊的好,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先用刷子在煎饼烙子两面上都薄薄地刷上一层油,然后舀一勺面糊,倒在火烤的那块铁板上,面糊不能多,多了烙出来的煎饼就太厚,也不能少,少了烙出来的煎饼就太薄。
除了要掌握好一次倒入的面糊的量,还要注意手势。像张氏,总是能让那一勺面糊准确地落在煎饼烙子的中心,并形成一个圆润的原形。
倒好了面糊,就将煎饼烙子合上。在火上烤一会,估计着挨着火的这一面烤熟了,就可以将煎饼烙子翻一个个,烤另一面。这样烤的同时,可以打开煎饼烙子,这个时候用铲子,就可以将烤熟的那一面从煎饼烙子上铲下来。
灶里的火烧的好,煎饼烙的薄一些,依连蔓儿的判断,也就一分多钟的工夫,就能烙好一张煎饼。
张氏摊煎饼,连蔓儿和连枝儿就在旁边准备里面的馅料。
收藏过冬的大葱拿出来,去掉外面干枯或者烂掉的老叶,在葱白和葱叶之间切上一刀,在将葱段切成细细的丝,干豆腐和胡萝卜也同样切细丝,放入盘中码好。
土豆同样去皮,切细丝,用水泡过滤掉多余的淀粉,让土豆丝的口感更脆。然后过水烫熟,用调好的酸辣汁拌好。绿豆芽清洗。用开水烫熟,也用酸辣汁拌好。
鸡蛋打成均匀的蛋液,在锅底摊成薄薄的一大张鸡蛋饼,鸡蛋饼熟了之后。铲出来,切成细细的丝,也放入盘中码好。
然后就是将买来的肉切成细丝,下油锅加入大酱炒好,最后将蒜苗切成寸许的段。也下锅炒熟。
再然后就是准备大酱,大酱可以生吃,也可以倒入锅中用油炸一下,会更香。连蔓儿就用大豆油,炸了一大碗的酱出来。到此。全部的卷春饼的馅料,就都准备齐了。
张氏那里也烙出了多半盆的煎饼。
“先把给住持师父的煎饼送过去。”张氏就道。
连蔓儿就捡了十来张的煎饼,又分出一碗炸酱。卷春饼的馅料除了鸡蛋丝和肉丝。其余的每样都挑出一些,装了两个盘子,都放在食盒里。
连守信就拿了食盒,往后面的禅房里去找庙里的住持。
等连守信回来。张氏已经将煎饼都烙得了,一家人就摆上饭桌。开始吃饭。
薄薄的散发着小麦香气的煎饼,摊开来,里面放上葱丝、豆芽、蒜苗、酱肉丝、干豆腐丝、土豆丝,结结实实地卷成一卷。蘸一点炸酱,咬一口,真是满嘴的鲜香。
“今天这肉买的好。”连守信赞道。
因为是卷春饼吃的,连蔓儿特意挑的瘦多肥少的肉,切肉丝的时候,也很仔细,每一根瘦肉丝的一端,都会有一小段白白的肥肉段,在锅里炒的冒了油花,又加了大酱翻炒。每一根肉丝都是咸香无比。
连蔓儿自己就最爱吃这样的肉,既不肥腻,吃起来也不柴。
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尤其是小七,更是吃的小脸红扑扑,嘴唇油光光,嘴角还沾了些酱汁。
张氏忙拿出帕子给小七把嘴角擦干净了。
还剩下几张煎饼。
“给叶儿留两张,”张氏就道,今天打春,连家上房也吃春饼,赵氏和连叶儿都提前回家去了。上房人口多,赵氏和连叶儿不被周氏待见,抢不上槽去。连蔓儿和连叶儿同龄,本来两人个子啥的都差不多,可分家这半年来,连蔓儿长了个子,圆润了一圈,一头的黄毛也变黑变浓了,皮肤也变得水灵灵,连叶儿却没什么变化。因此,家里做什么吃的,张氏总会想着给连叶儿留一口。
抢不上槽,是三十里营子这边的土语。比如说一栏的小鸡小鸭,或者一窝小猪羔子,都在一个石槽里吃食,强悍的就会霸占好地点,多吃多占。弱一些的被挤到一边,只有等别个吃完了,有剩下的它才能吃上。很形象的一句土语,也被用在人身上,并不含丝毫的贬义。
“另外那两张,给小坛子吧。”连蔓儿就道。庙里除了住持,还有其他的和尚,都年长于小坛子。刚才给住持送去的煎饼,怕是小坛子也吃不着什么。
“行。”张氏也是这个意思,就招呼小七,“小七,你去叫小坛子来。”
小七答应一声跑去庙里,一会就带着小坛子回来了。
张氏是个母爱爆棚的女人,就让小坛子坐在炕上,帮他把一个煎饼卷的胖滚滚的,让他蘸着酱吃。自从连蔓儿家开了这个早点铺子,小坛子早和他们混熟了,张氏常给他东西吃。因此他也没客气,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张氏看的眉花眼笑。
“看这虎头虎脑的,多壮实的小子,可惜……”没父没母,做了小和尚。
一家人将铺子收拾利落,就打算回老宅,却发现小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我去找他。”连蔓儿就道,“肯定是跟小坛子进庙里去玩了。”
这庙里除了石像木像,并没什么稀奇的玩意儿,但是在小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新奇的、好玩的。
连蔓儿就在西偏殿一座神像后面,找到了小七和小坛子。
小七的嘴和手,油乎乎,小坛子的嘴和手,也油乎乎。连蔓儿甚至看见,小坛子嘴巴里正嚼着的酱肉丝。
连蔓儿忙左右看看,见没别人,才松了一口气。
“二姐,你别告诉别人,行不。”小七乖觉。蹭上来向连蔓儿央求,“小坛子也可怜。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肉。”
连蔓儿感觉有点凌乱,小七这小屁孩,肯定是不明白,做和尚。多少年到头,他也不该吃上哪怕一点点的肉。
小坛子有些呆呆地站在那,嘴里的肉是咽下去了,但是手里还有半个春饼卷,连蔓儿能看见。里面还裹着肉丝。
“……师、师兄们,也偷偷吃肉的。”小坛子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连蔓儿几乎没怎么惊讶,她早就知道,这庙里的和尚不专业。
“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吃。要是你师父发现了。还不揍你啊。”连蔓儿指着元坛道。
元坛的眼睛里,有对肉的渴望,和她刚来的时候。小七看着连秀儿吃肉时的眼神很像。还有许多许多,贫苦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过年时渴望吃上一顿肉的眼神,是一模一样的。
等元坛狼吞虎咽地将半个春饼卷都吃进肚子。连蔓儿才小心地将他和小七带回早点铺子。连守信、张氏和连枝儿已经回老宅了,五郎在屋里等他们。
连蔓儿舀了热水。让元坛漱口、洗手、洗脸,确保将罪证消除的干干净净。五郎从里屋出来看了一眼,就猜到了是咋回事。
“都是我的错。我说我馋肉,小七才给我的。”元坛垂下头,蔫蔫地道。
连蔓儿瞪眼,毫不留情地在元坛光秃秃的脑门上弹了一下。
“你傻了,说啥……,哼。这事到此为止,谁也不准说出去。”连蔓儿就道,“臭小坛子,你要说出去,你就是害我家小七。”
“这事就没发生过,记住了没。”连蔓儿凶巴巴地道。
“记住了。”元坛和小七都连连点头。
将店铺的门窗锁好,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就往村子里来。
“……小坛子问我肉是啥味……,”小七瘪着嘴,用脚踢着路上的小石子,“他说他更小一点的时候,吃过一回,是他一个师兄吃肉,他看见了,他那个师兄就让他也吃了一口……,我看他好像挺想吃肉的,我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