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建文大帝-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位爱卿免礼,今天诏你们来,是有一件事情急需去处理。

    “高皇帝退位之前,曾诏中都凤阳为行在,并在行在大朝,遣散科道,都察院与六科全额空缺。高皇帝之意为另开恩科,收忠义正直之士。诸位爱卿,基本有科举之经历。朕这恩科,何时为办?又该出个什么题目,去辨别忠义正直之士?”

    这里就是不朱允炆自己傻了,而是他确实没有经历过古时之科举。本来他觉得不要将考试设置在夏日,减少考生的痛苦。后来诏见刘三吾的时候,刘三吾就说了夏日才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

    要知道恩科也是肯定要进京赶考的,而这京师就是现在的南京,现在还有三大火炉的说法。当时夏日是没有电扇也没有大量的冰块供给,更不要说空调这种高端的东西。而且科举考绩严苛,去茅房都要在号舍内的木桶中解决,更不要说还有机会洗澡。

    而科举的考试日程往往也要延绵几天,可以说在夏日举办恩科,绝对是对考生意志的一大挑战。

    “臣以为,这恩科在次年六月举办为妙。”詹徽也是老一辈资格的官员,他的想法和刘三吾如出一辙。

    “臣附议!”这天下读书之种子方孝孺,马上就同意了詹徽的观点。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既然詹尚书和方大学士都建议朕在次年六月开设恩科,那么这时间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允炆话音刚落,方孝孺又一次开口说道:“皇上,臣以为这题目,不妨让刘首辅去出吧。”虽然刘三吾离开了首辅的位置,但是内阁受朱允炆诏见的时候,还都习惯喊刘三吾为刘首辅。

    朱允炆摇了摇头说:“朕需要刘爱卿做一些别的事情,按照历朝惯例,每逢前皇驾崩,新皇就要整理彤史和起居注,然后编撰实录。这件事情一般是交给德高望重的大儒进行。所以朕以为必须要刘爱卿出马不可。

    “不过刘爱卿年事已高,方大学士,你为天下读书之种子,朕现在命你为刘爱卿在编撰实录上的副手,只需听从刘爱卿吩咐,便宜行事。”

    “臣领旨!”方孝孺跪下行了一个礼,遂即就被朱允炆拉了起来。

    “朕说过,在单独议事之时,只需作揖行礼即可。方大学士要是再犯忌,朕可要君无戏言,按照之前所说罚俸一月了。”朱允炆每次近距离被跪拜的时候都觉得无比的不舒服,所以很早之前就和内阁下了这个旨意。以前方孝孺也都是作揖行礼,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跪拜。

    “是臣明白了皇上。”方孝孺的语气明显不太对劲,这句话说得更是让朱允炆啼笑皆非,朱允炆要不是估计自己的身份,真的想问一句方孝孺明白了他什么。

    朱允炆是不懂古时一个文人或者编撰史书的权利是会怎么的激动。寒窗十年,除了当官赚钱,读书人最想的估计就是名留青史。而编撰史书,就是名留青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后世人每每看到这个史书,都会看到编撰人的名字,虽然方孝孺只是个副手,但是是主编副手,还是很有可能会在编撰者上附上自己的名字。

    其实朱允炆自己想的是这次看一下方孝孺做编修的一个能力,如果到位的话,等这本实录修好,就让方孝孺去自己**做主去修元史。因为历史上明朝修的元史是各种不堪,让前世的朱允炆查资料的时候一个脑袋两个大。

    如果朱允炆知道方孝孺怎么激动的话,多半在给方孝孺这个工作的时候,就要拐弯抹角一点了。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在朱允炆猜测方孝孺为何语气不对的时候,在恩科上有资格说话,但是一直没有说话的黄子澄突然出声,表示有事起奏。

    “准奏。”朱允炆放开了方孝孺,稍微清了下嗓子说到。

    “皇上,臣刚才思索了半天,觉得这恩科不如今年腊月湖或者明年二月举办。”黄子澄的观点可以说是和詹徽方孝孺截然相反,一冬一夏。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说到:“黄奉常,朕想听听你思索了什么。”

    ************

    求支持,这章算昨天的,也就是今天还会有两章。

第一百零六章 恩科分歧() 
可以说现在朱允炆是看黄子澄各种不顺眼,这恩科的时间本来是刚刚定下来的,现在黄子澄突然一说,又要重新再议。

    虽然朱允炆知道黄子澄这人如何,但是明显内阁现在的另外三人是把黄子澄作为帝师来看待。可能也是因为朱允炆现在也不太好发作,不过如果这次李景隆连朱桂都搞不定的话,朱允炆肯定要实打实的给黄子澄一些责罚。

    这责罚同样也要朱允炆费尽心机去斟酌,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局势自己只能撒糖,大棒就需要悠着点。目前朝廷中最靠近中枢的几个人还能保证完美的纯洁性,不过要是朱允炆利用李景隆的事情对黄子澄大动文章的话,朱允炆可不能保证黄子澄不会站到别的队伍去。

    “皇上,臣以为这夏日恩科,对举子不利。”黄子澄慢慢的开始自顾自的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其一,就是气候不适宜举办恩科。贡院号舍极小,举子日常生活乃至三急都要在号舍内进行。而夏日气味散发的极快,臣以为夏日不适合于举子的发挥。

    “其二,洪武二十四年会试,那么应该在建文元年举办下一次的会试。按皇上之旨意,今年十月将举办第一次恩科,次年三月则为正常会试。臣觉得这第二次恩科不如放在第一次恩科之后,筛选第一次恩科没有得到录取的才俊。而不应放在会试之后,令那些读书不精之人也有一条官路。

    “其三,皇上下旨,第一次恩科由刘首辅主考。但现在刘首辅祸从口出,暂被免去首辅之位,臣以为翰林一位为恩科主考,不能服众。望皇上重新下旨,筛选主考才是。”

    朱允炆听了黄子澄说的理由,算是脸色好看了些,毕竟这些理由也算是站的住脚,一条是一条,甚至仔细推敲一下,还蛮有些道理。

    “臣以为两次恩科与会试安排过近,不甚妥当。”刚刚获得了朱元璋实录主编副手资格的方孝孺是没有什么官场经验,他对黄子澄背后暗藏的帝师的身份并不是那么的敏感,所以是大大咧咧的直接反驳了黄子澄,“臣以为,这半载之内,三场大试,这举子们也不堪重负啊。而初次科举主考一位,臣倒是觉得黄奉常说的不无道理。虽然现在刘首辅依然是一代大儒,但是在朝堂的威信显然已经不同旧时。”

    朱允炆点了点头,因为历史上刘三吾就是因为科举遭遇了人生大劫,而现在朱允炆正是要用到刘三吾的时候,就有点不想将科举和刘三吾挂上钩。不然如果真是和历史上一样来个科场舞弊的话,那么朱允炆想保都保不住刘三吾的。

    “朕其实有一人可代替刘首辅,不过这人,比你们四位爱卿都要年轻。”朱允炆突然倒是想起了一个最少在现在的时间点是前无古人的人,可以成为这个恩科的主考。

    “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朱允炆的话完全出乎了在场另外四人的意料。

    这黄观的大名,在场的四人都是明白的。要说他的成绩,那就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第一个“六首状元”。何为六首状元?也就是从最基本的县考开始,再经历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这六场考试均为第一名。当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是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洪武二十四年殿试因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请皇上三思!”首先发声的出乎意料的是马全,“皇上,据臣之了解这黄观今年仅仅二十又九,这么年轻的年纪作为主考何以服众?臣常在内阁议事时不言不语,就是因为臣知道臣自己之资历、能力不足以服众。而这内阁只是以助皇上处理政事以备顾问,但是这恩科却是选拔人才之所,一众举子之年岁,大于黄观者有”

    “马爱卿且慢。”朱允炆打断了马全的话,“朕一直不觉得年岁就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年岁浅却不能说一个人的能力差,马爱卿你说是还是不是?”

    朱允炆听到马全把资历能力和年岁联系到一起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马全面前站着的皇上就是一个少年天子。这一番话确实让朱允炆有了三分火气。

    “臣惶恐!”马全稍微被朱允炆这一训斥,就发现了自己说的话的不妥,“臣的意思是”

    朱允炆挥了下手,意思马全不要再说下去了,接着自己说:“朕觉得这黄观拿到六首状元,自然是有其能力所在。朕这次用其为主考,就是特意安排。当然为了防止朝堂上再次被上疏劝谏,朕觉得这次礼部尚书李爱卿和吏部尚书詹爱卿联席担任副考官。第一次恩科的试题就由詹爱卿你,还有李爱卿两人负责。不过朕是觉得,这黄观出的题,朕会满意,你们会同意,举子们也会服气。”

    朱允炆也知道单独让马全一人负责主考命题当然失当,所以让两部尚书担任副考官,负责把关试题的质量。

    “不过这第二次恩科的时间,朕还不是很拿得准,几位爱卿的意见朕是已经听到了耳朵里。等下朕诏见刘爱卿的时候,让这名大儒给个他的意思,然后朕再仔细思量一番后下旨下来,到时你们再草拟圣旨诏告天下这第二次恩科的时间。

    “至于这第二次恩科的主考,朕是觉得还是让黄观担任。不过是否一人单独负责主考,还是要看第一次恩科的一个情况吧。”朱允炆也不再让这四人争论下去,毕竟最后拍板决策的人,还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每次太尊重内阁讨论的意见,反而是让自己的权柄从自己手上流失。

    “臣等明白。”詹徽四人听到朱允炆的话哪里还能不明白。都要等到第一次恩科结果出来了,这第二次恩科在腊月基本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举办了。但是最后的时间会不会是建文元年的夏日,还不得而知就是。不过不论是詹徽还是方孝孺其实倒是自信刘三吾会和自己保持一个观点,因为刘三吾也是知道这次恩科需要的并不是饱读诗书之士,而是忠义爱国之士。

    “启禀皇上,臣这还有份折子,是有关于登基大典的进度的”

    朱允炆看了一眼站在边上的云奇,云奇立马心领神会。

    “皇上,您在凤阳说四月二十八日举行登基大典,现在已经四月二十三日”

    朱允炆确实倒是把这件事给忘得七七八八,因为他现在已经坐在了皇帝位置上,着力去对付那些想把他从皇位上赶下来的好叔叔们。这走形式一般的登基大典,反而没有收到他的重视。

    ********

    查阅登基大典之礼的资料去了,多半又是要断句到吐血的节奏,今天估计不会有更了,抱歉

第一百零七章 议登基礼() 
对于朱允炆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他自己知道只有手上有绝对的武力才能保证自己政权的安全。至于这些什劳子登基大典,什么强调即位合法性的东西,其实都是扯淡的。

    你看历史上自称自己是“周公”,要去辅佐朱允炆这个“成王”的朱棣,他的即位哪有合法性可言?最后不还是按照历史管理演一个戏,三次以后照样登基么?

    但是既然合法性都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登基大典如果不做也有些太莫名其妙了。所以朱允炆也在收到朱元璋死讯的第一次朝会上,在凤阳定下了一个登基大典的时间。

    “詹尚书,这礼部的折子,你先看过了么?”朱允炆倒是没急着去了解折子的内容,反而是去问起了詹徽,他有没有先看过这份折子。

    “回皇上,这份折子臣是看过了,但是臣总是觉得,礼部的折子上写的这个礼仪,目前的局势下不是那么的适用。”詹徽听到朱允炆的话,马上不慌不忙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白,只要不是大事,基本上朱允炆都会先问问内阁的看法。所以他每次在要上禀某份折子的时候,都会仔细的去看一下。

    “皇上,臣觉得现在边关爆发叛乱,朝廷之军费或许会像无底洞一般。皇上同时还向填塞大明宝钞之漏洞,国库之银”

    朱允炆听到这里点了点头,稍微抬了抬手示意詹徽不用再说了。

    就刚才的功夫,朱允炆大概看了下礼部折子的内容,发现礼部所定之礼,与后世明会典上所记载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礼无太多出入,唯一的变化就是这次的礼典则更加的奢华。很多地方的礼具都选择了能在短时间只能筹备到的礼具中最好的。

    毕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天下保守战争之荼毒,没有那么多的银两去办一个奢华的登基大典。而现在天下基本上算是太平,北方的叛乱也没有怎么成大气候,更何况还有将门之后李景隆率精兵平叛。礼部尚书李原名是觉得这叛乱估计也在数月之内就得以平定,所以将这仪典铺开。

    但是李原名哪知道朱允炆的打算,这次派李景隆出征,就是为了狠狠的打一次黄子澄的脸,根本就没有指望李景隆能打个胜仗,平定叛乱回来。

    “朕也觉得,现在北边尚不安定,还有些藩王没有发作,但是暗地里有所预谋。”朱允炆他作为一个后来者,是知道后来的变数,也知道自己这次派李景隆去北边,基本上是肯定败军而归的。所以战争肯定还要继续的打下去,军费要靠国库去支出。同样大明宝钞的信用还要用国库去挽回,不过大明的岁入明显是不可能将这两件事同时做的尽善尽美,而朱允炆又不想在这两件事情上分出个先后。

    “这登基的礼典,告诉礼部还是从简为妙吧。”朱允炆随手把礼部的折子丢在了桌上,面无表情的对詹徽说。

    “臣遵旨。但是,皇上,那这仪典,哪里需要稍微修改?”詹徽点头的同时,问起了朱允炆仪典的哪里需要修改。

    “这规格,不得超越高皇帝之礼。所用礼具之质量,不必以奢华为目的,更不必为威风而铺开。中规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