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九千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九千岁-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打入大宋军事力量内部的绝好机会。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宋野战军() 
赵允让连碧落山庄都没有回,就直接在周王府开始调兵遣将。

    这大宋朝调兵,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当初赵匡胤为了不重蹈覆辙,听了赵普的建议,弄了个杯酒释兵权。

    结果弄出了一个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这样一个情况。

    虽说这个时候,皇帝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可是实际上皇帝也不是十分清楚,说句现代的术语,赵祯见到的,其实基本就是数据。

    而那些皇宫的禁军,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武力什么的虽然不错,可是真要上阵厮杀,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皇帝之下,兵权三分,也是为了更好的互相钳制。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简单来说,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队。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的。

    枢密院设有枢密使、副使等——枢密院使钱惟演,就是最高长官。

    可是枢密院虽然什么都管,可是并不接触军队,这是管理者不知兵的根本。

    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於枢密院长官。

    也就是说,三衙是管理军队的,但是没枢密院职权大。

    而且两者各有侧重,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

    而所谓的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

    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打完了军队回驻地。

    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至于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真正打仗的时候,反倒没他们什么事。

    军队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

    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但是,赵允让不敢用啊,这个地方的士兵太接近边境了,根本难以甄选。

    万一有间谍潜伏其中,就麻烦了。

    乡兵就算了,基本都是本地兵,边境作战不适合他们。

    这样的话,调兵只能是调集禁军和厢军了。

    禁兵是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

    并且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

    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

    赵允让考虑再三,决定全部从禁军调集本次出征的队伍。

    大宋的兵力很是充足,国家富有,养些军队不是难事。

    至于厢兵,劳役后勤全部从厢军抽调,而且指明要身体强壮,战力强悍的。

    一方面打仗就是打后勤,另一方面随时可以作为兵源进行补充。

    这时候的战争可不同于现代,打十年伤亡几千人,就惊诧得不亦乐乎。

    随便打次仗,就是万人以上单位的伤亡。

    赵允让拿着赵祯的旨意,这旨意好几道。

    有枢密院的,有三衙的,还有给他的。

    前两道是调兵的,给他的则是委任状。

    呃,赵允让是这么认为的。

    从枢密院很容易就拿到了调令,平时和赵允让不怎么对付,老唱反调的钱惟演,一点也没有刁难。

    赵允让觉得,以后还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老头了,关键时刻很给力。

    而且,还偷偷告诉了赵允让,哪里的禁军战斗力强。

    这一次所调的军队,就是最为精锐的禁军。

    这禁军除了守护京畿的这样一个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贮备。

    说白了,这就是大宋最强悍的集团野战军。

    三衙的思路和钱惟演完全一样,一点没有藏着掖着,给出的选择,全是战斗力最强的。

    这就看出素质来了。

    虽然平日里都有些小心思,可是国难当头,一个个都不含糊。

    三衙甚至有几个指挥使拍着胸脯表示,只要有那个手下的兔崽子敢不听话,直接杀无赦。

    回头还得连坐家里。

    赵允让一头冷汗,对啊,这时候可是一人获罪,户灭九族的时代啊!

    调动的军队,一部分直接从汴梁附近调动,这是最强悍的禁军。

    其余的的,主要是陕西这块儿的军队。

    因为可以少消耗许多。

    这个时代,路途远了,粮食都运不到,因为不够路上消耗的。

    京畿之地的禁军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最为强悍的军队,第二军中大臣的子弟众多。

    这一点很重要,赵允让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也有百余直系子弟。

    至于有关联的,足得有上千号。

    居然没有一个来求情,说告病不上前线的。

    话说回来,临阵脱逃,这是死罪。

    除了赵元俨给他配备的班底,赵允让还特意跟赵祯要了几个人。

    包括石磊,包括小侯爷徐至诚,包括了凌霄。

    燕昭也想来,不过因为还需要维护京城的治安,赵允让把他给否了,这个时候,京城不能乱,而且,一定要留下顶事的人。

    在从回来的途中,他已经派出了一个人,把燕彰带了回来,甚至还从济州梁山带来了两个人。

    凌浑和凌文儿也直接到岗,加紧制作火药,把所有的储备进行了检查,随时准备调用。

    除了这些尖端的火药以外,还协同兵部,对于所有的军备,包括铠甲,军械,特别是武器进行了调查检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军备可马虎不得。

    不得不说,大宋这方面做的,实际上还是不错。

    虽然说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军力薄弱,可是因为大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造成这几年军事方面一直都有很好的储备。

    毕竟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大宋先进的生产力,已经保证了,在冶铁方面能够制造出的盔甲和武器都是最精良的。

    西夏和大辽,其实煤炭和矿石的储备都不错,但是因为冶炼技术跟不上去,所以不能与大宋同日而语。

    军队,军械,粮草,后勤,赵允让都是亲自过了过眼。

    虽然不是专业的人士,可是总要对专业的人士再叮嘱叮嘱。

    有一些个能够现代的知识,也在中间教给那些专业人士。

    这些现代已经在百度上泛滥的军事常识,一旦到了这些专业人才的耳朵里,那就是醍醐灌顶!

    一个个对赵允让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还没出兵呢,赵允让简直是天生将才,天降将星的名声已经广为传播了。

    别的不说,赵祯要是听见,不把他连升三级都觉得委屈赵允让了。

    那些对赵祯把这样的大事交到赵允让手里还有些不满的文臣们,这下都闭嘴了。

    毕竟大宋的文臣,其实都是军事小能手。

    这次从京城调集的军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虽然说北宋的军队,加起来也有几十万。

    可是大部分,还是都分布在边疆,分布在经济重镇以及军事要害之地。

    这次调兵一共给了他八万。

    八万大军说起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

    总不能让赵祯成了光杆司令吧?

    八万大军,连着负责后勤,辎重粮草的厢军加在一起,至少有十万人。

    

第一百一十七章 难民木马() 
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在这样一个行军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不用说打仗,就是走上这一遭,也得死伤不少人。

    赵允让特别怀念那四纵四横的高铁,要是有这个,朝发夕至,绝对让李元昊屁滚尿流。

    这支队伍沿路驻扎起来,就是连绵数里的移动城镇。

    当然这种事赵允让是不管的,或者说没到他这个级别。

    反正他别的不说,就是要求后勤一定要保证!

    这年头,打仗就是打后勤!

    吃饱穿暖,兜里面还得装着几块银子——这就是标准。

    赵允让命令发布下去,出征期间一律双饷。

    所有家庭,在出征期间一律享受军属待遇。

    甚至,还有好几个士兵,接到了家中父母妻儿的来信。

    来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官府来人,给了粮食,银子还有衣服,免除了劳役和赋税等等。

    完全没有别的什么话,让赵允让以为,自己这番心思算是白费了。

    本来以为解除了士兵的后顾之忧,起码应该感谢一下自己的。

    结果那天出去巡查,被人认出来了,一群五大三粗的汉子跪倒一片,山呼万岁!

    把赵允让差点没吓死,这两个字是能随便喊的吗?

    好在汉子们很懂事,吾皇万岁,总算是让赵允让的冷汗下去了。

    没办法,施恩施惠这样的事情,只能让赵祯来做,就算是自己作了,那也是朝廷的名义。

    现在自己手握八万大军,虽说反叛不一定成功,估计赵祯的心里也在敲鼓。

    这不,出征半个月,来了三次慰问的旨意了。

    没办法,只能是谢主隆恩啊!

    好在有专业人士在,赵元俨挑出来的人,个顶个好用。

    再加上赵允让恰到好处的点拨,这一路上的行军,居然没有出什么大的问题。

    当然,路上也难免有几个在行军途中违法乱纪,出了问题的。

    赵允让是毫不顾惜,当场斩首示众。

    连带着一个都指挥使都挨了军棍,罪名是御下不严。

    虽然是杀人,其实是救人。

    不这样的话,恐怕有许多的人会被送上断头台。

    杀上一两个,震慑其他人,这才是军队的规矩。

    赵允让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该严打的时候就严打,非常时期,军事管制,这些个名词早就耳熟能详了。

    果然,这一大张旗鼓的宣传此事件,直接导致军队虽然称不上秋毫无犯,起码也算得上是军纪严明了。

    看看到了距离边境还有上百里的时候,往来传递的探马已经回复了消息。

    前面,范仲淹和韩琦已经是大败归来。

    消息传来,军营震动。

    赵允让一点儿也不惊讶,本来嘛,历史上的这场大败就是注定的。

    要知道被赵祯黜落的张元、吴昊二人虽是书生,却熟知中国历史和军事战略。

    他们极力怂恿元昊进取关右之地,占领关中,向中原腹地挺进。

    同时,与辽国联合,让辽人在河北进袭宋朝,最终使宋朝两面临敌,所谓“一身二疾,势难支矣”。

    这些策略,皆是一剑封喉的毒招,无论哪一招成功,宋朝都会有亡国之忧。

    不过大辽因为岁币的事件,已经和赵允让有了某种的默契。

    这个时候,只要没有大辽的支持,或者说对大宋的落井下石,西夏不足为虑。

    历史上西夏三次都胜利了,最终自己内乱而亡,就是这个原因。

    大宋胜在生产力。

    只要不是收到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胜利的一定是大宋。

    除了有这两个汉奸智囊,河西广大地区为西夏占有后,李元昊对西夏军队也花费不少精力进行整治和重新编制。

    首先,他以黄河为标界,在西夏国内把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

    由此,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

    元昊立国之初,西夏总军力已达五十万人,这还不包括打大仗时从各部落征民为兵的人数。

    可以说,此时的西夏是全民皆兵,全力一搏,不次于大宋的军力。

    其次,元昊开发了并固定了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

    铁鹞子,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此种部队配以最良的战马,最精的盔甲,总人数三千人,分为十队。

    大宋都没有这种军种,可以说是最早的特种兵了。

    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

    此种部队为西夏“元创”,人数极多,有十万之众,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而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五千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充任。

    泼喜军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人数最少,才两百人。

    而选择延州作为攻击目标,则是李元昊和张元刘昊等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精心布置。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界,东起麟州,西到原州、渭州,绵延两千里。

    选定延州为攻击目的地,看中的正是鄜州、延州一带通路畅阔,便于进攻。

    不过赵允让依然有些惊讶于历史车轮的惯性,范仲淹自己也算是隐晦地提醒了,难道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见到了范仲淹,赵允让才明白,这事儿其实不怨人家。

    这时候延州的最高长官,是时任振武军节度使、延州知州的范雍。

    李元昊展开军事行动后,又派使人送信给范雍,表示自己要与宋朝议和。

    结果这范老夫子傻了吧唧的相信了。

    李元昊借这个机会,猛攻延州外围的李士彬所率各部。

    李士彬当时是宋朝的金明都巡检使,他本人就是党项族酋长,掌有十八寨近十万众的彪悍羌兵,驻扎于延州北面的金明寨。

    其实这就是大宋在西夏这边的一颗钉子。

    对于这个老敌手,元昊暗杀计、反间计、奇袭计等等全用个遍,一无所成。

    最后,反倒是“骄兵计”成功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